06.13 现代潜艇作战,为何不再用“狼群”战术?

说起潜艇战,无人不知二战时德国潜艇部队发明的“狼群战术”。这种战术的特点,是柴电潜艇大编队白天分区“犁海”,夜间上浮水面,通过无线电协同作战,一度效果奇佳。曾经让盟军损失舰船上千万吨,差点切断英国的大西洋补给线!

但是随着反潜手段的日益进步,这种战术在当代已经过时,不能再用。到今天,不论核潜艇还是常规潜艇,水下作战中基本都是“孤狼”。那些潜艇水面大集群编队亮相的画面,都是宣传摆拍。

在水下环境中,靠电磁波工作的雷达完全失效。无论是潜艇还是鱼雷,搜寻、定位、攻击目标,都要靠声呐。潜艇在贴近水面时,可上升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发射鱼雷攻击水面敌对目标。即使在白天,潜艇下潜到50米以下深度后水下环境变的一片漆黑,潜望镜也会失效。

潜艇在水下获得外部信息,完全靠声呐。声呐主要分被动和主动声呐。声音在水下,每秒大约传播1400米的距离;海水中有不同的温度和密度层,一旦形成合适的反射,水下声音可以传播的很远。但大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水中衰减明显,多数只能传播到几十公里外。现代潜艇装备声呐阵列,一般分为首部声呐,舷侧声呐和拖曳声呐阵。

战备巡航中的潜艇平时不开主动声呐,只通过被动声呐来听外面的海洋水声,靠声呐兵的经验和计算机分析来识别和判断目标。因为一旦开启主动声呐,等于先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被动声呐虽然可以听到很远处的目标发射的噪声,但只能大体判断目标的方位和性质。要明确对方的距离和深度等精确的信息,仍然要开主动声呐来定位。但是一旦开启了主动声呐,也就暴露了自己。开启主动声呐,就要发射鱼雷攻击了!给鱼雷装定射击诸元,同时进行最后的敌我识别,防止误击。

由于潜艇在水下作战巡航期间,大多数时候只能使用被动声呐这种获取外界信息十分有限的手段,因此水下的潜艇,基本就是个“信息孤岛”。这就是造成了不论是本方多艘潜艇想编队协同作战,还是对附近出现的敌对方潜艇的识别,都十分困难。协同作战必须交换信息,敌我识别要开启主动声呐,询问“口令”,这都会暴露自己,有被对方潜艇先攻击的可能。因此当代的潜艇,基本放弃编队作战。

现代潜艇作战,为何不再用“狼群”战术?

实际作战,先划定目标海区,一艘潜艇负责一个区,规定作战时间内,打死也不出这个区域。凡“发现”有进入该区域的其他潜艇,一律先看做“敌人”。苏联人曾经搞过核潜艇编队作战,事实证明根本不行——本方潜艇之间没法通信,编队航行上百海里就乱了,相互一通信就暴露,甚至还曾经有被美方核潜艇“混”进过苏联战略核潜艇编队的“险情”。从此再也不敢让核潜艇编队出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