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的減少,書是靈魂的糧食,不讀書靈魂就會餓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讀書對我們的重要性。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每當他們興致盎然、立志多讀點書而買回一大堆書的時候,就只是把它放在書架上裝飾,因為他們捧起書的時候他們就會犯困;看著厚厚的一本書,他們就會心理自我暗示:這麼厚的書,我工作這麼忙,看完得花多少時間啊,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呢? 還有就是他們覺得書籍很枯燥乏味,看著看著會覺得昏昏欲睡,看了很久不單看不完,還看了就忘。“讀書難”這是很多心中的固有印象。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但讀書真的有這麼難嗎?如果你覺得難,那是因為你沒用對方法呀。

要想用對方法,首先,得找出自己在看書時存在的問題,然後,對症下藥,克服問題,那讀書就容易多啦。

成人學習類NO.1暢銷書——《這樣讀書就夠了》,它的作者趙周在書中提出了“讀書為什麼這麼難”的三個原因以及如何克服這三個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做自己的“拆書專家”。讀畢,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讀書為什麼這麼難?

在這發展迅速的社會,很多人困囿於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裡,忽略了很多,即使明白讀書能讓自己增值,也還是無動於衷。就拿我的同事小米來說,平時讓她多看點書,她就說:“平時都上班這麼累了,難得有空休息一下,還要拿本書來折磨自己,還是算了吧,你也知道我看不下去的,雖然書是個好東西。”相信,很多成人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或自身或身邊的朋友。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書,既然是個好東西,為什麼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呢?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概括出成人學習的三個主要問題:

沒時間、沒精力——壓力與學習的矛盾

麥卡盧斯基曾提出生存餘力理論模型,基本觀點是:一個人總是在他需要的精力與可提供的精力之間尋求平衡。

職場工作者的生活,如果能夠保持一定的餘地,那麼就能夠很好的應對不可預見的緊急情況,更好的承擔風險,能夠從事各種探索性和創造性活動,也更有可能進行學習。如果一個人只顧著忙手頭上的工作,騰不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但又渴望升職加薪,這就形成了壓力與學習的矛盾。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看不懂、記不住——搞錯學習主體

不讀書的原因除了沒有時間,讀書外最常見的就是看不懂,記不住。看不懂記不住,主要是很多人認為看書就必須看完全本書,記住全本書。但事實不是這樣子的。

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也就是我們自己。不是讓書來決定我們應該怎麼讀它,而是我們決定這本書應該怎麼讀。一旦搞錯學習的主體就會變成無效學習。有效的學習來自於有效的反思。看一本書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看不下去——不明學習目的

上文我提到我的同事小米,她說她看書看不下去,很多次拿起一本書就半途而廢。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因為任何一本書都有很多自己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是自己不需要學習的。

讀書讀得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學習應該是帶有目的性的。要有針對性的去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一本書裡大概只有20%的內容是你能用到的。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明確學習的目的。沒必要在那80%的內容裡浪費時間。在拿到一本書的時候你就應該瀏覽目錄,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對症下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掌握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綜合以上三個問題,必須要裝備對症的學習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應當具備以下特徵:

不會成為新的生存負載,也就是不要求讀完全書,可以利用零碎化的時間完成(生存負載:就是指消耗個體精力的事情)

以學習者為核心,而不是以書或培訓師為核心

致力於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致力於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作者提出的做自己的“拆書專家”的讀書方法就完全符合這三個特徵。


如何做自己的“拆書專家”?

拆書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以致用”,華盛頓曾說過“讀書而不能運用,則所讀書等於廢紙。”所學的知識只有把它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去,這才是自己所擁有的,這才是學習的意義。

“學以致用”是一種態度層面的東西,而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欠缺這樣一種能力,叫做把知識轉變成能力的能力。

拆書法可以鍛鍊大家的能力,它適用於成年人,不以考試為目的,不以知識為中心,而是以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為目的,以自己為中心的這樣一種學習能力。

就是你自己閱讀一本致用類圖書,可以達到參加同主題培訓的效果。這個叫做個人層面的拆書法,它最終落在一個工具之上就是便籤拆書法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什麼是便籤拆書法?

那什麼是標籤拆書法呢?我們從它的目標、原則、工具及其使用來了解一下。

便籤法的目標是用最簡單的工具和方法來提高閱讀致用類圖書的效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可以緩解書太厚,讀不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能幫助讀者集中注意力;聚焦于思考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讓讀者保持興趣、效果外顯化;方便讀者事後整理;可以加快學習進度;能更有效的處理,晦澀難懂或重要的地方。

從目標上看,這個方法跟我們在讀書時所遇到的問題是相對應的,乍一看,是個良方。但它不是隨便拿去用就可以的,因為它也是個有原則的“人”。

便籤法有3個基本原則,一是對閱讀要有不同的看法,明白讀書的目的一定是應用;二是在閱讀時保持清晰的思路;三是採用簡單易用原則和使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籤、筆。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那可使用的工具有什麼呢?

要準備三本顏色不同的掌心大小的便籤本,分別用來做三類筆記: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你要說自己的相關經驗、以後自己怎樣應用。你會發現這三類筆記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實際運用密切相關的。是為我們自己服務的。

其他工具則只需要一組多色指示標籤和一支筆。


具體操作步驟是怎樣的呢?

首先,確定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接著,用較快的速度閱讀,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判斷對自己是否有用;然後,拿出一張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述知識點或總結啟發;接下來,回顧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經歷用另一張便籤寫下來;再然後,用第3張便籤寫下結合讀到的知識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以後會怎樣運用;最後,在有便籤的頁面邊緣貼上指示標籤。(所有便籤都貼在相應位置)

便籤法的操作很簡單,但也有些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遇到簡單易懂的知識,不需要使用便籤,在重點內容下畫線就可以了。寫的內容要儘量控制在一張便籤之內。

《這樣讀書就夠了》:克服這3個問題,讀書不再是難事


總的來說,要想自如地使用便籤法,最具挑戰的地方就是找出那三類筆記: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說出自己的相關經驗、思考以後自己會怎樣運用。

當你拿到一本書,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的,把書拆為三部分,把書本的知識跟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此告別枯燥地讀完整本書的閱讀模式,你會發現,其實,讀書也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容易。

李苦禪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長進先讀書”,人的腦袋需要用知識去武裝,當你讀的書越多,你會發現,書籍就是異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燈塔,為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

有些事情只是我們想象中的難,只要找對了方法,就會覺得簡單多了。如果覺得讀書難,不妨試試這個拆書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