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大熊貓“古建築,風水太美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大熊貓“古建築,風水太美!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風水團隊在湖北紅安,奔波多日後在酒店休息, 當地朋友聊天對我們說,我們紅安為中國第一將軍縣,不僅有紅色文化,還有國家級明清建築如陡山吳氏宗祠,值得你們去考察!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我們一聽是國家級的"大熊貓“古建築,就來勁啦!“好呀,明天我們就去拜訪!”翌日晨起,見窗外豔陽高照,趕緊下樓吃過早點,便驅車直往吳氏祠堂去。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從紅安縣城出發到八里灣鎮東北的陡山村,約有二十多公里路。從八里灣鎮到陡山村的路越變越小,彎道多,快到村口裡,遠遠見到一棵高大的楓樹身姿,枝葉茂盛,樹下吳氏宗祠門上高高的牌樓異常醒目,翹起龍頭魚尾式的三層飛簷,像雄鷹展翅一樣,映襯在藍天白雲下。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據吳氏家譜記載,此祠始建於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現吳氏祠為光緒廿八年(1902年)新建。整個吳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共三幢,依次為觀樂樓、正殿、寢殿。在觀樂樓與正殿之間為前院,中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桂花樹,為清同治年間栽種,今已一百好幾十年了,月桂飄香時,方圓十里都能聞到清香。

從古建築保護角度來看,我們發現越是偏僻地方,如同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越有可能保存好古建築。

像吳氏宗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躲過戰亂的炮火和文革的破壞,依然巍峨挺立在鄂東大地上,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開始。

中國大地上宗祠何其多,陡山吳氏宗祠有何特點?為何又稱之為鄂東第一祠?這是我們所關心的話題。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當地老人向我們誇耀:“老祖宗救過朱元彰的命,後來朱元彰當上皇帝,給我們老祖宗封官加爵!”我們抬頭看到牌樓正中懸掛著一筆力遒勁豎匾,上書“吳氏祠”,牌樓內還有一塊橫匾,上面同樣也是龍飛鳳舞的四個字:“家承賜玉”,大約指的是朱元璋為這裡題字的事。

相傳,公元1354年,朱元璋在紅安縣八里灣鎮內與陳友諒有過一場惡戰,朱元璋在卓王山(卓王山因此而得名)處遭陳友諒軍襲擊,大敗潰逃,最後朱元璋隻身逃到陡山,在讀書人吳琳(吳氏三世祖)的竹園內東逃西竄,吳琳見此人相貌奇偉,氣度不凡,便將他藏於園後陰溝洞中,自己又布了些蜘蛛網在洞口,瞞住了追兵的眼睛, 躲過了搜捕。

待追兵走後,恰好下起一場大雪,朱元璋出得洞來,其時吳琳正在自家竹園呤詩:“雪壓竹枝低,雖低不惹泥。”抒發的是文人雅士高潔情懷。朱元璋接著呤道:“有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吳琳聽其續詩,細觀其貌,不覺大驚,他從續詩那君臨天下的氣勢中,斷定此人非等閒之輩,日後必成偉業,於是幫朱元璋收拾殘局,招兵買馬,助其重整旗鼓,大勝陳友諒。

朱元璋即位稱帝開創明王朝,不忘這段吳琳救命起死之恩,召吳琳入朝,先後擔任國子監博士、吏部尚書等職。

明太祖還為陡山親筆題寫了“開國天官裡”,賜吳琳建牌坊,樹雙旗杆。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據說,身為天官——吏部尚書的吳琳逝世後,在家鄉安葬,其葬地名為楓樹岡,因為岡上有一株大可數圍的楓樹,這楓樹樹高數丈,幾里路外一眼即可望見它的身姿,是當地人納涼、避風雨的好地方。不知什麼時候起,這棵碩大無朋的楓樹無緣無故地突然枯萎,整個樹的全身無一綠色,令吳氏族人心驚,不知是什麼凶兆。十年之後,在這大樹的樹根處又萌生一枝,仍為楓樹,而且生長迅速,枝葉茂盛蔥翠,樹幹粗及水桶,後長至合圍,這即是祠堂門口那棵醒目的大楓樹。於是,吳氏後裔認為這是一個風水寶地,將宗祠選址於此。

神奇的傳說,給陡山吳氏宗祠罩上一層尊貴神秘外衣。

從我們專業來看,吳氏祠堂風水殊勝。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宗祠依山傍水而建,在卓王山下南面的座山大崗下,與陡山村的謝家垸毗鄰,倒水河與陡山村隔山相望,西北方有天子溝水庫。隨龍水也從乾方而來,其中有一條小溪正好在祠堂門口流過,現已開挖月牙湖。明堂水出艮寅;天井水出丁口。

祠堂門口上高高的牌樓異常醒目,翹起了龍頭魚尾式的三層飛簷,牌樓面上懸掛著一系列的銅鈴,稍有風過它就會發出悅耳的響聲,丈餘高的特製的大青磚所做的圍牆將祠堂包裹成一個整體。祠堂在建造上採取一進數重的風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確分工,形成前有牌樓,後有深院,中有大廳的格局。

經測,吳氏宗祠後龍從乾方發脈而至,落穴為高山出緩坡之處。宗祠入門有二道門,一道門坐穴為壬子界縫,另一道門為壬亥小空,人們戲稱吳家裝了一個歪門,其實是風水師的主張,主要便於收納西南方上堂水,大門就略顯得有些偏向,彷彿是一位美貌女子側身回眸一笑似的。實測,整座祠堂的朝向不是朝北而是偏向西北方,為壬亥小空。

“宅以門戶為冠帶” 。門為氣口,系溝通天地造化——“通氣”。

清代風水書《陽宅撮要》說:“大門者,合宅之外大門也,最為緊要,宜開本宅之吉方。”自古以來,民間建房重視門向。敦煌寫本《諸雜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南入門為陽宅”。坐北朝南,是最普遍的居住民俗。俗語“向陽門第花常春”,坐北朝南在風水上稱為“子午向”。

吳氏宗祠門口上高高的牌樓,異常醒目。其實也有風水講究。宅院大門的位置,比左鄰右舍向前凸出,舊時稱為“壓人一頭”,據說這樣能夠得陽氣。

站在吳氏宗祠看明堂,開闊寬平,朝應峰秀麗,沒有外煞。但是現在祠堂前方新豎起一個高壓線鐵桿,不妥。唉!再好的風水格局也會隨著現實基建的需要 發生改變!明堂有煞則留置了一個硬環境的缺陷!

宅前明堂的環境大有講究。 我們從 《古今圖書集成》的《陽宅十書》中的敘述就可瞭解一些禁忌:

凡宅門前不許開新塘,主絕無子,謂之血盆照鏡。門稍遠,可開半月塘。

凡宅門前不許見二三四尺紅白赤石,主兇。

凡宅門前見水聲悲吟,主退財。

凡宅門前忌有雙池,謂之哭字。西頭有池為白虎開口,皆忌之。

凡宅門前屋後見流淚水,主眼疾。

凡宅並不可當大門,主官訟。

門口水坑,家破伶忊。大樹當門,主道天瘟。牆頭衝門,常被人論。交路夾門,人口不存。眾路相沖,家無老翁。門被水射,家散人啞。神社對門,常病時瘟。門下出水,財物不聚。門著井水,家抬邪鬼。……水路衝門,忤逆子孫。……門前垂柳,非是吉祥.......之類,都是告誡人們 門向要規避煞物 !

門前的路也有講究。貴州《平壩縣誌》說,宅門外的街路、田塍宜橫過,或彎曲而過,忌直形、交叉形並且正對大門,直路對著大門“俗呼‘箭射’,交叉路俗呼‘人字殺’”。不言而喻,“箭射”、“人字殺”均是對於門前環境的形象描述。

古建築的風水美也包括從建築工藝 ,吳氏祠堂建築美,也是讓人刮目相看。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最令人震驚的宗祠雕功。 據說均為當年“黃孝幫”的傑作。凡可雕刻之處,都刻有先賢勝蹟、歷史傳說、戲曲故事、珍禽瑞獸、山川風物、奇花異草和各種花紋線腳,工藝精湛,造型生動,琳琅滿目,滿堂生輝,無不向來者展示著它那精湛的木雕藝術。院、廓、門、廳乃至欄杆、樑架、牆壁、窗戶、屋脊、瓦面,或彩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或石雕圖案花紋,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其中,彩繪《八仙圖》、《太極圖》、浮雕《武漢三鎮》、《大禹 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鏤空雕《金鼠戲葡萄》,陶塑《鳳凰》、《仙鶴》,石雕《獅子》等,尤為精細。堪稱紅安古建築一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和觀賞性。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專家研究,吳氏祠的木雕藝術在湖北省民間雕刻中屬上乘水平,是當年木雕藝術流派“黃孝幫”的得意之作。

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觀樂樓下9 米長的樓簷木雕《武漢三鎮》,雕刻的是光緒初年武漢三鎮景象。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黃鶴樓高高矗立,浩淼的長江從武昌、漢口流過,江上千舟競發,逐波追浪,三鎮間拱橋飛架,橋上人流簇擁,從人們的穿戴中可以看出有學生商賈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飾髮型皆為晚清風格,細看橋上有人倚欄而立,眉宇生動,似對江水幽思;有人氣宇軒昂、極目遠眺。萬千人像皆有喜怒哀樂,立體地再現當時的武漢三鎮景象是一幅少見的木雕珍品,有專家稱其為研究古武漢人文歷史的活化石。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導遊帶我們走至前庭相鄰處的正中,有用粗紅銅線捆紮的金龍一條,柱子兩邊是三尺高的木雕藝術掛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葉、藤、須、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細看,在碩大的葡萄葉和捲曲的藤、須空隙間,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靈活現。近前細看,才發現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驚歎的是,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

導遊看到我們驚奇的神情,笑逐顏開地說:“整個畫面構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百鼠戲葡萄圖',你們看出來了嗎?”

古建築的吉祥文化所藏的內涵太深啦!我們會心一笑!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從吳氏宗祠,我們往右轉,走至一個門樓,也標上為保護建築,但級別只為縣級。這個門樓就是吳將軍祖屋,大門有點歪,經測庚山甲向兼酉卯259度,為的是收納巽方來水,水出癸丑;而宅坐為申山寅向。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後來,同來的司機老吳是本地人,很熱情向我們推薦說,後面有個大水庫,很漂亮。我們看時間充足,於是又驅車上山,路上看到幾個古墳,其中一個古墳是吳氏祖墳,坐落在座山大崗的枝脈一分叉山腰上,左右砂的護衛之中。天字溝水庫不大,水質清澈。站在天子溝高處,往下俯瞰,吳氏宗祠後龍的確靈動有力。

鄂東第一祠:紅安吳氏祠堂,國家級的

離開吳氏祠堂時,與宗祠管理人員依依相別,他們囑託我們要向更多人推薦紅安,宣傳吳氏宗祠。

我們連忙答應:“好!好!”時隔半年之久, 在整理湖北考察相片時,翻閱到吳氏宗祠的一組相片,讓我們觸景生情,文思靈動,寫下這篇考察隨筆,感恩當地人民的熱情接待。值此當下防控疫情非常時期,我們惦記著湖北朋友的平安健康!為你們的安康祈禱!

吳氏宗祠如一枚永不磨滅的印章,鐫刻在紅安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印在我們的心版上。

吳氏宗祠祖先豪邁的氣度 和營建宗祠 的風水智慧 ,給我們諸多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