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续百年,中国历史或将改写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像流星划过长空,虽然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燃烧了自己,为黑夜星空带来了一线光明和希望。自孔子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无数儒家士子的人生目标,无数人前赴后继,能到达终点的却有限。

公元1586年,大明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明朝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第一首辅张居正因劳累过度病逝,万历皇帝下令暂停朝会以示哀悼,并下旨设九坛以国公和太傅的礼仪进行祭祀,追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皇帝命令四品京官,锦衣堂的长官,司礼太监护送他的灵柩返乡安葬。不久张居正就遭到清算,抄家并且被剥夺了所有官职和殊荣,家里人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就连死去的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直到天启二年,天启皇帝才为其恢复名誉。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续百年,中国历史或将改写

张居正画像

在张居正死后,海瑞曾评价了一句“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从结果来看,海瑞的评价确实还是很精准的。在张居正统领国政的十年当中,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号“万历新政”,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在这十年里大明朝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任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巩固国防,边关安定,四周的少数民族也都服从中央;加大官员考核制度,重用干实事的官员,重视河工,疏通漕运,清查土地,改革赋税,打击地主豪强。据记载张居正死后,太仓也就是国家粮库里面的粮食可以用十年之久,太常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神宗实录》称其为经济之才。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落得个身死命消、家族破灭的下场,张居正真的是只善于谋国,不擅长谋己吗?又或者有什么难言之隐?

张居正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可是偷懒皇帝的典范,虽然不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却将国家权力牢牢地攥在手心,帝王权术玩儿的那叫一个畅快,严嵩斗夏言、徐阶斗严嵩、李春芳斗徐阶、高拱斗春芳,内阁首辅换了一茬又一茬,张居正却屹立官场,位居内阁次辅。作为徐阶的弟子,严嵩很赏识他,而且还提拔他,高拱和他是好朋友,隆庆皇帝欣赏他,就连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都很看重张居正,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见的多了去了,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人能想不到自己将来的身后事吗?又或者有不为人知的苦衷、顾虑?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续百年,中国历史或将改写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荆州江陵人,幼名白圭,张居正从小就很聪明,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七岁的时候就熟读六经,十二岁是考中秀才,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喜爱,勉励他好好读书,长大后好报效国家,又亲自为他改名“张居正”,希望他能够遵循正道,做一个君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几年后张居正考中举人,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顾璘曾对别人说“张居正这孩子是出将入相的材料”,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这样的人,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果然几年之后,张居正考中进士,入职翰林院。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无时无刻不督促着张居正,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既然如此为什么张居正不提早辞官归乡、急流勇退,也好颐养天年啊?是当了十年的宰相没当够吗?尝到权力的滋味放不下了吗?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测一下,受李士翱、顾璘的影响,张居正心中有大宏愿,他想要改变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家,尤其是顾璘的赏识和称赞,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隆庆皇帝死前将国家和小皇帝托付给他,隆庆皇帝的赏识、李太后的信任,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不尽心竭力的辅助小皇帝治理国家,如何对得起皇帝和太后的知遇之恩呢?官场的浮浮沉沉,也让张居正对国家弊病有了充分的认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坐到了首辅的位置,总要为天下人做点什么,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国家疲弱,那就得去改,“既上尽头竿,不悔挽天倾”。官场上人走茶凉、身死政息都是很常见的,后来者总是踩着前人们的尸体走上来,前人们的施政理念总是会被后来者推翻,新政改革才初见成效,尚在襁褓中的新政是经受不住政治风浪的,估计张居正也有这样的担心吧!当谋国和谋己二者只能取其一时,张居正依然选择了为国不惜身,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二者相左,当取大者”。张居正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万历皇帝对他的怨恨和恐惧如此之深,以至人亡家破。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续百年,中国历史或将改写

张居正铜像

张居正改革扭转了国家的财政危机,抑制了土地兼并,化解北部边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朝的国祚。崇祯皇帝曾评价张居正:“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假如张居正不死的话,改革继续执行下去,将会一改国家颓势,大明朝应该会重新焕发活力,或许就不会有“萨尔浒之战”,崇祯估计也不会煤山吊死了,中国历史或将就此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