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活血化瘀相關探討

血瘀從現代臨床角度涉及到內、外、婦、傳染、皮膚、腫瘤、五官各科以及內科多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風溼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 可見活血化瘀廣泛應用於臨床,並非始於近代。

瘀血證的形成是以,營衛、氣血、升降、寒熱、虛實失調為前提,故和解化瘀是經方治療瘀血證的重要思想。《傷寒論》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清,戴天章,《廣溫熱論》:“寒熱並用謂之和、補瀉合劑謂之和、表裡雙解謂之和、平其亢逆謂之和。”

和解化瘀,如小柴胡湯治療熱入血室可見於出《傷寒論》。指婦女在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邪熱乘虛侵入血室,與血相搏所出現的病證。症見下腹部或胸脅下硬滿,寒熱往來,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則胡言亂語,神志異常等。《金匱要略》有如下記載第22篇婦人雜病篇: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少陽樞機不利,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治宜和解少陽、以達血活瘀除。雖不是應用活血化瘀藥,但可以治療“其血必結”的血瘀病。這對後世氣血理論的發展是一重要啟示。

活血化瘀經方的用藥規律
1物原屬性分類

礦石類:礬石、硝石、滑石、赤硝

草本類:丹皮、大黃、川芎、地黃、當歸、乾漆、王不留行

花果類:桃仁、旋復花、紅藍花、芍藥

動物類:鼠婦、蟄蟲、蜣螂、蜂巢、虻蟲、水蛭、蠐螬、白魚、阿膠、鱉甲

其中動物蟲類藥最多,佔經方活血化瘀藥的二分之一,是經方93味中超過九分之一。膠乳類的活血化瘀藥:乳香、沒藥、血竭尚未使用。礦物類的:如花蕊石,自然銅也尚未使用。
2從活血化瘀藥理作用強度分類

活血:調和營衛,和解樞機

生薑、大棗、當歸、苦酒、羊肉

化瘀:活血化瘀

川芎、芍藥、地黃、當歸

祛瘀:祛瘀通脈

桃仁、王不留行、乾漆、蟄蟲

破瘀:破血逐瘀

虻蟲、大黃、蠐螬、蜣螂、水蛭
3具有活血化瘀複合藥理作用的藥物

軟堅化瘀——鱉甲

養陰化瘀——阿膠、地黃

清熱化瘀——丹皮、大黃

利溼化瘀——硝石

行氣化瘀——川芎、王不留行

益氣化瘀——黃芪

4.非常規活血化瘀藥組成活血化瘀經方

乾薑 溫經通瘀 (通脈四逆湯)

桂枝 調和營衛 (桂枝湯)

柴胡 和解化瘀 (小柴胡湯)

大黃 瀉熱化瘀 (瀉心湯)


5.關於經方活血化瘀藥物的用量

關於經方藥物用量,現在仍是一個討論的熱點。雖然涉及古代度量衡與現代的計量標準有待考證。但是以桃仁、水蛭、虻蟲、蟄蟲為代表的活血化瘀藥,經方中多以“個”為標準。如桃仁20個,蟄蟲20個,水蛭30個(百枚)。都是以這種明確的“枚”,“個”來表示的。雖然時空跨度近1800年,但對物種的進化演變來說,在時間長河中的不過一瞬,不會有過大的差異。選桃仁20個約為7g左右,與現代的臨床應用大體接近。故在活血化瘀經方應用時,因為藥味較少,劑量可適量加大,但沒有必要成倍或數倍盲目使用。尤其要以患者的體質而定,否則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應。
6.活血化瘀經方型

32張活血化瘀經方中,絕大部分為湯劑,散劑8張,佔四分之一,丸劑5張,約佔六分之一,酒煎劑3種,約佔十分之一。

7、活血化瘀經方發揮

張仲景首先提出氣分、水分、血分的概念。這是活血化瘀治療瘀血病的重要理論支撐。突出整體觀念,強調辨證論治的理論內核。筆者認為:“治瘀必言氣、水,言氣必察虛實升降,言水務辨痰、飲寒熱。”張仲景從臨床實踐提出了大氣概念,並且指出“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愚既實驗得胸中有此積氣與全身有至切之關係,而尚不知此氣當名為何氣。涉獵方書,亦無從考證。惟《金匱》水氣門,桂枝加黃芪湯下,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後又見喻嘉言《醫門法律》謂∶“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始知胸中所積之氣,當名為大氣。”張錫純提出大氣下陷論,創升陷湯。從學術淵源上深入學習思考,此方是源於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而補中益氣湯實在是以薯蕷丸為基礎,而氣血兼顧,補中益氣 。

我們以學習張仲景氣、血、水的理論,結合臨床實際,在升陷湯的基礎上提出升陷祛瘀法,以升陷祛瘀湯加減——升陷祛瘀湯:生黃芪 升麻 柴胡 知母 桔梗 山萸肉 黨參 益母草 三稜 莪術。治療:難治性心絞痛,介入後心絞痛,以及冠心病終末期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 。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基礎上理氣、活血、化痰、利溼,扶正祛邪,效果較好!

傷寒論--活血化瘀相關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