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要论人们最感兴趣的朝代,看看这么多年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就可以发现一二了,在李夫子看来,越是离我们近的朝代,越容易激发大家的兴趣,所以不难发现,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以“清宫戏”居多,而纵论满清一朝,出场次数最多的可能就是“雍正”和“乾隆”二位了,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李夫子一直宅在家无所事事,然后看了一本关于“雍正”皇帝的书,书名是《雍正继位新探》!这本书是著名清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所著,详细地分析了雍正登基之谜,今天李夫子就来跟大家聊聊这本书!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客观评价雍正继位的合法性

“雍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皇帝之一,他被描述为心理阴暗、性格残暴、心狠手辣。而其实所有这些负面评价都来自一个问题,即所谓的雍正继位问题。从登基那天起,关于雍正得位不正的说法就广为流传,他的政敌抛出各种说法,试图证明雍正的皇位是篡夺而来的。一些历史学家,比如清史研究大家孟森也认定雍正是篡位者,到了现代,经过武侠小说、清宫戏的渲染,“雍正篡位”更是成为了热门题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炒作。但也有不少严肃的历史学家不认同篡位,就比如《雍正继位新探》的作者“冯尔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有关雍正的负面描述大多出自野史,可靠性很难保证。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举个例子,有一种说法是说康熙生前曾立下遗诏,写名传位十四子,是雍正派人篡改诏书,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横,成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按照清代文书的写作规范,一定会写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真有密诏,也只会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把“十”字改成“于”字,这句话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种文理不通的话,岂能诏告天下?更何况宫廷文书会用汉文和满文各写一份。雍正纵然能改汉文版,但满文版呢?可见雍正篡改康熙遗诏是站不住脚的。编这个段子的人,连清代宫廷政治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显然是个门外汉。

可就是这些捕风捉影的野史传闻,因为够离奇,反而广为流传,把历史的真面目搅得云里雾里。而李夫子看的这本书是作者查阅大量原始史料,如记录康熙言行的《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记录雍正言行的《清世宗实录》,《雍正朝起居注》,还有许多满文档案,在掌握可靠史料的基础上,再比对各方说法辨析种种疑点,可以说《雍正继位新探》这本书就是要驱散历史迷雾,把雍正继位的全过程说清楚。

夺储之争的背景

接下来李夫子就来跟大家复盘一下雍正继位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各位小伙伴就可以判断雍正篡位的说法到底是否可信了。首先先聊一个问题,雍正是在什么背景下参与夺储之争的?康熙47年,太子“胤礽”忽然遭到废黜,整个政治局势突变,“胤礽”是康熙的二阿哥,也是嫡长子,两岁就被册封为太子。康熙早早确定太子,是要绝了其他阿哥的念想,免得他们为争夺皇位斗得腥风血雨。结果阿哥们的野心是遏制住了,可康熙怎么都没想到,二阿哥本人竟然出了状况。因为他在太子这个位置上足足当了33年,一直处在一种渴望接班却迟迟接不了的尴尬状态中,这使他的身心倍受煎熬,性格逐渐扭曲,对康熙的孝顺和关爱也大不如前,偏偏康熙是个十分看重亲情的人,在这方面异常敏感。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康熙47年秋,康熙带阿哥们去木兰围猎,归途中十八阿哥病重,康熙忧心如焚,二阿哥却是毫不关心,这种没心没肺的表现已经让康熙很不爽了。更要命的是,每当夜宿,二阿哥就在康熙的帐篷外游走,扒开缝朝里边张望,这让康熙感到他企图谋反,这就触碰了康熙的底线。于是他当机立断,囚禁二阿哥。回到北京后,诏告上天,废黜其太子之位。这就是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从那以后,由谁继承皇位,即“夺储之争”,才正式开锣,掀起了一场宫斗大戏。雍正也就是在这之后加入到储位争夺当中。

九龙夺嫡之明争

说完了夺储的背景之后,再来聊聊夺储之争的过程!整个夺储过程充斥着明争和暗斗。先说说第一阶段,也就是“明争”。二阿哥被废,太子之位空缺,阿哥们跃跃欲试,争夺储位,未来的皇帝,这是多么大的诱惑,雍正自然不会不动心,但是他生性谨慎,绝对不当出头鸟。所以雍正这时候的策略是静观其他阿哥们上蹿下跳。最先跳出来的是大阿哥“胤禔”。据康熙身边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大阿哥风度翩翩、聪明可爱,很得康熙的宠爱。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部,都带着他历练,他也是诸皇子中率先获封王爵的。太子被废后,康熙特命大阿哥和雍正看管,可见对他俩的信任。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面对这种信任,雍正想得很清楚,先把事情办好,再谈别的,千万不能表现出急不可耐的样子。但大阿哥却是没这个觉悟,他误判了形势,觉得康熙这么做是暗示自己是新太子的人选,于是他表现得格外卖力,甚至建议杀掉废太子永绝后患。大阿哥还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揽下这趟差事。大阿哥自认为这是替君父分忧,孰不知他已触犯了康熙最敏感的那个点“亲情”。前面讲过,康熙十分看重亲情,他对太子不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太子亲情淡薄,伤了老父亲的心。而此次大阿哥居然主张杀废太子,使手足相残,这令康熙备感震惊,对大阿哥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弯,从信任变为深恶痛绝,斥责他为人下贱,无耻不堪。其他阿哥见状落井下石,揭发大阿哥曾用巫术诅咒太子。康熙怒不可遏,剥夺大阿哥的王爵,把他交给宗人府终生圈禁。

宫斗大戏的帷幕才掀开一角,第一个竞争者大阿哥“胤禔”就出局了。下一个跳出来的是八阿哥“胤禩”,八阿哥办事能力强,性格又宽厚体贴,因此一度深得康熙喜爱。康熙37年,四位阿哥同日受封贝勒。八阿哥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八阿哥最大的优势是人脉广、人缘好。他是大阿哥母亲惠妃抚养长大的,自然的和大阿哥关系不错。二阿哥“胤礽”当太子的时候,对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不好,于是八阿哥就联合他们跟二阿哥斗法。八阿哥跟大臣们的关系也很好,裕亲王福全、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户部尚书等大臣都是他的支持者。

八阿哥还有个其他皇子比不了的优势,他在江南士绅中拥有很高的人气,对皇位八阿哥也是有想法的,但是他很小心,不表露出来。等到大阿哥触怒康熙遭囚禁,少了个竞争对手,他才觉得机会来了。康熙47年11月,也就是太子被废黜后两个月,康熙下诏,命群臣举荐新太子,八阿哥见状积极联络大臣给自己造势,最终由马奇领衔,群臣共同推举八阿哥,就连已经退休的元老重臣佟国维,都出面保举他。八阿哥心想,这下总没跑了吧?其实他这是弄巧成拙,康熙最痛恨阿哥们背着他结党营私,如今八阿哥纠集百官形成一致推举的声势。康熙会怎么想?这不明摆着拉帮结派吗?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康熙禁止阿哥们同大臣串通,除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还有更深远的考虑。他明白,如果皇帝是被大臣拥立的,那么这些功臣就可能挟持皇帝肆意妄为,这对皇权极为不利。所以说八阿哥的举动纯属哪壶不开提哪壶!果然康熙大怒,他不仅对大臣的推举不认账,还把领头的大学士马齐革职拘禁。那么,康熙心目中的人选究竟是谁呢?答案还是二阿哥“胤礽”。康熙对二阿哥的感情太深厚了,做不到断舍离。当他得知大阿哥诅咒二阿哥时,就觉得二阿哥的性格之所以变得古怪,是被巫术所害。经过调养,其精神状态正逐渐恢复,而大阿哥和八阿哥都会错了意。他们误认为康熙对二阿哥恩断义绝,这才跳出来争储。殊不知如此一来,反而将野心彻底暴露,让康熙反感。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在阿哥们当中能准确揣摩康熙本意的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同样是被派去看管被废的二阿哥,比起大阿哥,雍正可聪明多了。有一次二阿哥想传话给康熙,说父皇批评我的话都对,唯独说我谋逆,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哪敢有这种想法?大阿哥假装没听见。雍正则认为兹事体大,向康熙转达了这番表白,康熙听闻后心有所感,命令取下二阿哥身上的锁链,父子关系稍加缓和,而雍正也在康熙眼中留下了为人宽厚、顾念亲情的好印象。

当康熙要求群臣推举新太子时,雍正审时度势,力保二阿哥,正符合老皇帝的心意,康熙对雍正更加另眼相看。不久,康熙就封他为雍亲王,“雍”这个字有和睦、和谐之意。康熙显然是表扬雍正,维护了兄弟间的和睦。康熙48年3月,康熙正式宣布重新立二阿哥为太子,绕了一圈,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康熙重立二阿哥,除了亲情,更重要的目的是平息夺储之争,避免再出现兄弟相残、结党营私的局面。这意味着此举是权宜之计,二阿哥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极度的不安全笼罩下,二阿哥的心态再一次失衡。

雍正与十四阿哥的夺储暗斗

他经常对人抱怨,古往今来,哪有当40年太子的?他甚至再度策划政变,康熙失望透顶,终于再度废黜了二阿哥。至此,二阿哥的政治生涯彻底宣告结束,他只能在囚禁中度过余生。至此,夺储之争的第一阶段“明争”就结束了。在这个阶段,大阿哥和八阿哥率先出局,雍正则凭借对康熙心思的把握,沉得住气,摘得一分。紧接着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暗斗”,简单来说,就是四阿哥雍正,同十四阿哥“胤禵”的对决,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之前的教训,两人不敢公开争夺,斗争形势主要是暗斗,竭尽所能加大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先看雍正,从善待二阿哥并力保他再度当太子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雍正善于揣摩人心,颇有心机。平日里雍正不显山不漏水,走的是低调路线。他最大的爱好是吃斋念佛,在家养了不少喇嘛,成天同他们讨论佛法,自称“天下第一闲人”。雍正真的心如止水吗?当然不是。这从一个细节里就能看出来。雍正曾经给年羹尧写过一封密信,嘱咐他“今日之不负皇上,即翌日之不负我。”今天你不辜负康熙皇帝,等于将来不辜负我。这明明是自比皇帝,可见雍正对储君的地位内心是相当向往的。只不过他刻意遮掩,在康熙面前表现得恭顺稳重,无欲无求。但实际上雍正是抓住了康熙的软肋,大打亲情牌。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二阿哥再度被废后,康熙神情没落,郁郁寡欢。雍正经常邀请康熙来自己的私家花园游玩散心。雍正还让儿子乾隆作陪,让康熙感受祖孙之情,大为宽慰。据史料记载,康熙去雍正花园多达11次,其中康熙61年,也就是他驾崩的那一年,去了三次,可见父子关系十分亲密。雍正的亲情牌成效卓著。当然光打亲情牌是不够的,康熙选的是皇位继承人,重点考查的是此人有没有政治才干,能不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政务?为此,雍正制定了一个周到而稳妥的策略,他意识到康熙英明睿智,所以自己不能表现得愚蠢,那样会遭到鄙视,与储君就无缘了,也不能聪明外漏,像八阿哥那样,各种秀才干,博得满朝文武称赞,这反而会被怀疑是图谋不轨。雍正要做的是既表现出才干,又要让康熙觉得儿子很孝顺,绝无二心。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为此,雍正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对康熙交办的事情尽心尽力的完成。早在康熙39年,23岁的雍正随同康熙检查永定河工程,就发现质量问题。在雍正的监督下,弊病得以解除。此后,雍正还跟进了黄河与淮河的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帝制时代,治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雍正治水得当,无疑其政治才干得到了体现。康熙56年,明十三陵遭盗掘,雍正受命查处,他查清真相,惩罚元凶。康熙60年,京城会试,发榜后,落榜士子觉得录取不公而闹事。雍正负责重审试卷,平息了风波。康熙61年,因京城和通州的官仓,在发粮的过程中营私舞弊,康熙命雍正领衔查办,雍正查清账目,建立了完整的收纳制度,改善了粮政。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雍正展现出认真负责、雷厉风行、奖罚分明的特点。 得到康熙的首肯,这说明他确实有治国理政的才能。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另一方面,雍正继续保持低调,做任何决定都要先揣摩康熙的意思。事情办成了,不居功自傲,都归功于皇阿妈的英明领导。平时也小心谨慎,不和朝中大臣往来。这样雍正就在康熙的心目中树立了有才干、又安分的良好形象。那么,雍正果真不结党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他做的极端隐蔽,严格遵循“人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则。雍正的党羽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他的包衣,也就是家臣,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戴铎”和“年羹尧”。 “戴铎”是雍正的重要谋士,打亲情牌、表现才干,但低调行事,最早都是他提出的。年羹尧为雍正家臣,他自幼聪慧,21岁考中进士,雍正大力栽培他,助他历任四川巡抚、川陕总督成为封疆大吏。有这样一支力量做外援,雍正底气就足多了。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雍正的另一批党羽是朝中大臣,但他只结交康熙身边的近臣,其中最重要的是“隆科多”,隆科多的父亲是康熙重用的元老重臣佟国维,仗着这层关系,隆科多年纪轻轻就获封一等侍卫,保护康熙的安全。康熙50年,隆科多升任步军统领,这个职位非常关键,他维护京师治安,直接向皇帝负责。雍正拉拢隆科多,等于在康熙身边布下眼线,一旦老皇帝身体不行,他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及时反应。当然结党这种事情都是背着康熙干的。在康熙眼里,雍正仍然是个好儿子,值得托付重任。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生命的最后两年,康熙身体欠佳,无力举行祭天大典,就委托给雍正,祭天乃国家大事,通常由君主亲自承担,交给雍正表明康熙对他的德行和才能评价很高。尽管雍正的表现大体能让康熙满意,但他也有短板,那就是军事才能平平。这对于重视骑射的满洲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个缺憾。而在这一方面,雍正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即十四阿哥“胤禵”,说起来十四阿哥和雍正的母亲都是德妃乌雅氏,两人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不过雍正是由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所以兄弟俩并没有多少感情。十四阿哥倒是和八阿哥靠得更近,是八阿哥集团的重要成员,八阿哥夺储失败后转而支持十四阿哥,成为他的幕后推手。

前面也说了雍正靠亲情拉近同康熙的关系,其实十四阿哥同康熙的父子情也很深厚,而且十四阿哥比雍正小10岁,性格也乖巧,这些都容易使康熙对他产生好感。举个例子,清朝规定,得到皇帝准许的皇子能从宫中领取物品,供给一家老小,领取多少?能领多少?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十四阿哥是诸阿哥当中领取时间最长,所得也是最丰厚的。直到康熙驾崩那年,他还在领,可见康熙对十四阿哥的喜爱程度。所以说论亲子关系,十四阿哥至少不输于雍正。

而在军事能力方面,他就拥有很大的优势了。康熙54年,准噶尔部进犯,康熙派兵抵御,打了两年,不仅没防住,还让准噶尔部侵犯到了青藏地区,并歼灭了相当一部分清军。一时间,清朝的西北部边疆风雨飘摇。康熙年纪大了,无力亲征,打算从阿哥当中选一位,代父出征。康熙57年,十四阿哥受封抚远大将军,并授予王爵,称“大将军王”,率军出征。为了树立权威,康熙指示王公大臣,大将军王握有生杀大权。他的命令就如同我的谕旨,你们都要服从。消息一公布,十四阿哥的支持者大为兴奋,出征前八阿哥集团的重要成员“九阿哥”,每天都会去十四阿哥府上,他告诉十四阿哥,一定要抓住机会立下战功,这将有助于他当上太子。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十四阿哥果然争气,按照属下的建议,他坐镇指挥即可,不必亲临战场。但十四阿哥力排众议,亲临前线,一边做军事部署,一边处理办事不力的将领,提升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在他的指挥下,清军把准噶尔部赶出了西藏。经此一役,十四阿哥的统帅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康熙看在眼里深感欣慰。打仗之外,十四阿哥的另一只眼睛紧紧盯着紫禁城,他一次馈送给八阿哥等人20多万两银子,让他们笼络官员,收买人心,八阿哥集团也非常卖力的替他吆喝。一时之间,十四阿哥凭赫赫战功晋升皇太子似乎大有希望。于是十四阿哥成为雍正最大的竞争对手。两人各有所长,雍正政治才干突出,十四阿哥则擅长军事。

相比之下,康熙应该更倾向于雍正。因为对于君主来说,治国理政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雍正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一直待在康熙身边,老皇帝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万一有事,他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这对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就非常不利了。十四阿哥也清楚自己的短板,所以他叮嘱八阿哥、九阿哥,千万给我盯紧了,一有风吹草动赶紧来报信。十四阿哥的担忧是对的,后来的事情表明,问题确实出在距离上,但在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他再怎么预防都注定鞭长莫及。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

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驾崩于北京畅春园,享年68岁。临终前,命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由雍正继位。这样雍正和十四阿哥的暗斗就以康熙死亡,雍正登基告终。但是,争议从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康熙驾崩那晚,雍正究竟靠的什么取得了最终胜利?接下来李夫子就来分析一下。首先要解释的一点是,康熙是不是被毒死的?十一月初七,康熙患感冒,13日凌晨病危,当晚驾崩,从生病到逝世只有6天,而且死前几天还跟雍正说感觉病好了些。由于走的突然,所以一直有人怀疑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甚至有传闻,康熙是喝了雍正敬献的毒人参汤,当场暴毙。李夫子看得这本书的作者就指出,这不可信。因为康熙本人一贯反对喝人参汤,认为有害无益。雍正怎么可能往枪口上撞?就算下别的毒药成功率也很低。因为康熙的亲信太监是八阿哥的死党,对雍正严防死守。另外,根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记载,康熙驾崩时御医就在旁边,雍正想下手,根本没机会。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其实康熙之死,主要是积劳成疾,加上晚年被太子问题搞得身心俱疲,免疫力下降,患上感冒后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病发,夺取了生命。总之,康熙是自然死亡。至于康熙生前立下遗诏,写明传位十四子却被雍正篡改成传位于四子的说法。我们一开始就分析过,这根本不可能。事实上,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康熙并没有立任何遗诏,他其实一直在犹豫,是把皇位传给雍正还是十四阿哥?两个儿子老皇帝都爱,难以取舍,所以迟迟没有决定。这时候距离就起了关键作用!康熙病危的时候,十四阿哥远在千里之外,回京需要很长时间,等他回来继位,空档期长,变数多,弄不好有野心的阿哥发动政变,局面就难以控制。

雍正则就在身边,可以立即继位,实现皇权的平稳交接。这无论对于维护爱新觉罗家的统治,还是国家稳定,都更加有利。因此,康熙当机立断,命雍正继位。如此看来,雍正继位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在传达遗诏的过程中,又有疑点出现了。按理说如此重大的事情,应该有多位重臣在旁一同接受遗命。而现实是接受并传达遗诏的,只有隆科多一人,而他偏偏又同雍正关系密切,这就让人怀疑康熙已经神志不清,于是隆科多假传圣旨命雍正继位。其实隆科多确实是康熙宣召的理由有二,第一是康熙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行了,召集王公大臣来不及,隆科多是步兵统领,寸步不离,便于宣召。第二,隆科多是外戚,跟康熙是表兄弟。隆科多的父亲又是康熙长期倚重的老臣。康熙这个人特别喜欢用亲戚,觉得靠的住。当此紧要关头,让信得过的隆科多传达遗诏,顺理成章。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那么,隆科多同雍正的亲密关系究竟起没起作用?起到作用了,但不是帮助雍正篡位,而是保障了他顺利继位。康熙病逝次日,京城九门关闭,诸皇子禁止进入大内,行同戒严,这些事自然是由掌控京城防御的隆科多亲自操办的。与此同时,川陕总督年羹尧密切监视十四阿哥的动向,十四阿哥统领的西北远征军驻扎甘州,后勤保障依赖年羹尧,要向京城进兵也要先经过川陕地区,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乖乖奉诏回京。

上述措施被一些人认为是雍正做贼心虚的表现。其实夺储之争贯穿康熙晚年,十几年宫斗下来,兄弟间的情谊早已荡然无存。雍正和十四阿哥的争斗又持续到康熙咽气的那一刻,形式那么凶险,雍正继位之初怎能不感到紧张呢?封闭城门防范其他阿哥,都是为了确保登基是再正常不过的。至于把十四阿哥召回来加以软禁,后来又收拾八阿哥集团,也不新鲜。历朝历代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大都是命运悲惨,这同雍正篡没篡位、心不心虚毫无关系。

雍正的评价为何多是负面?

雍正登基后,有关他篡位的传言层出不穷,传统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是负面多过正面,他被冠以阴险、狠毒等标签,直至今日,雍正继位问题和他的暴虐性格仍然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那么雍正为何这么不受人待见,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了暴君的名声呢?其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先说外部原因。雍正继位后,八阿哥集团既无奈失望又嫉妒愤恨,他们编造故事四处宣扬,说雍正的皇位是从十四阿哥那抢来的,得位不正。十四阿哥本人更是心态失衡,回京后见到雍正拒绝向新君下跪,场面几乎失控。对此雍正当然不能容忍,待坐稳皇位后就开始收拾反对者,他让十四阿哥给康熙守灵,其实就是软禁。对在背后支持十四阿哥的八阿哥集团,更是严厉惩处。雍正把他们开除出宗室,并将八阿哥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改名为“赛思黑”,意思是连猪狗都不如的畜生, 可见他的愤恨。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尽管如此,八阿哥集团编造的流言已经传到了民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老百姓总是对宫廷秘闻津津乐道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邪乎,已经无法禁止。除了普通人,士绅当中也有不少人热衷于传播这类丑闻,这同他们对雍正的态度有关。雍正推行的一些政策,对朝廷和百姓有利,却损害了相当一部分士绅的利益。就拿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来说,本来读书人只要考取功名就可以免除劳役,不用纳粮,这是朝廷赋予士绅的特权。雍正登基后,规定不管你有没有功名,都要服劳役,交公粮,这就触动了士绅阶层的根本利益。在雍正的强推下,他们不敢反抗,但在私底下传扬宫廷丑闻,以此发泄怨恨还是可以的。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屡禁不止,反而成为全社会八卦话题的重要原因。

当然雍正遭人怀疑也与自身的行为处事有关,也就是内部原因。这里主要讲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诛杀有功之臣。首先倒霉的是年羹尧。年羹尧牵制十四阿哥的大军,保障了雍正顺利继位。此后他接任扶远大将军一职,平定青海,既为边疆稳定作出贡献,也给雍正争了光。雍正激动之余说出了你是朕的恩人的话,一时间年羹尧成为皇帝的大红人,满朝文武都来攀附。年羹尧也是志得意满,越来越放肆。随即风云突变。雍正三年年底,雍正以大逆不道、贪赃枉法等罪名罢免年羹尧一切职务,赐其自尽。一代名将,就这样从巅峰跌落谷底。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紧接着倒霉的是隆科多。雍正5年,隆科多因结党营私等罪名遭到抄家、囚禁的惩处,不久即病死狱中,如此对待功臣不免令人怀疑雍正是在杀人灭口,掩饰篡位的事实。但其实,诛杀功臣本就是专制君主的惯用手段。雍正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所谓功高震主,功臣的贡献大了,地位高了就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中国历史上因此而被杀害的功臣、名将数不胜数。雍正的做法虽然残酷,但并不稀奇,不能构成他杀人灭口的证据。

第二件事争论更大,发布和撰写《大义觉迷录》。雍正6年,湖南秀才曾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造反,被岳钟琪告发。经查曾静的反清思想源于其老师,已故的浙江名儒“吕留良”,雍正决定赦免曾静,以示宽仁,把吕留良的遗体挖出来示众,以儆效尤。案子本身就算是结了,不过有个事雍正耿耿于怀,曾静在煽动岳钟琪的言论中罗列了雍正的种种罪状,包括谋杀父亲、逼死兄弟、迫害功臣等。雍正感到连曾静这样的秀才都能听得到那么多的传言,可见对自己不利的言辞已经流传到了何等地步。为澄清真相,他亲笔撰写了《大义觉迷录》,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解读《雍正继位新探》:深度分析雍正继位的背后权谋及合法性

这么一来人们就更有理由相信雍正确实是心虚,以至于要狡辩。而且在雍正的授意下,清廷大量印发《大义觉迷录》,反倒让更多人知道了夺储之争,产生了更多离奇的故事。于是一本为澄清事实而发行的书,演变成了集体八卦的魔幻现场,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反而越来越说不清。这就难怪乾隆一登基,立刻将《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因为他明白让往事彻底沉默,没有人记得,才是维护雍正名誉的最好办法。然而一切都晚了,围绕雍正继位的种种阴谋论,已经在民间扩散,覆水难收。

李夫子说雍正

纵观满期康乾盛世,很多人把乾隆跟康熙并列,认为大清盛世的主要功绩在于康熙与乾隆,从而忽视了雍正的作用,但其实真的研究那段历史会发现,康熙末年,朝政昏庸,到雍正继位时,留给他的只是个 千疮百孔、国库空虚的烂摊子,是雍正继位之后始终如履薄冰、勤俭节约、勤于政事,才给乾隆这个败家子留下了国库充盈的一个大清朝,结果也被乾隆在继位的几十年内给败了个精光!如果说雍正不是英年早逝,那么历史上的清朝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改变呢?欢迎各位小伙伴留言探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