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故事:這首詩遠近聞名,人盡皆知,為何竟偏偏遺失了作者?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什麼是謎語詩?就是這首詩的本身是一個謎語,謎底有可能是一個物品,也可能是一個字。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就很喜歡寫謎語詩。有一次,他請了一位老木匠為他設計宅院。過了幾天,老木匠就把自己設計出來的模型拿給王安石看。王安石看了以後,點頭說比較滿意,但是又在模型的後花園牆壁正中寫了一首詩:

倚闌干柬君去也,霎時間紅日西沉。


燈閃閃人兒不見,悶悠悠少個知心。

老木匠想了想,馬上修改了模型。王安石再看,不斷點頭說:“這樣我就更加滿意了!”


古詩故事:這首詩遠近聞名,人盡皆知,為何竟偏偏遺失了作者?

謎語詩謎底可能是物,也可能是字


這就是一首謎語詩,每一句的謎底都是一個“門”字:“闌”字去掉裡面的“柬”,“間”字去掉裡的“日”,“閃”字去掉裡面的“人”,“悶”字去掉裡面的“心”。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請老木匠在後花園中間的牆上加個門。

下面,我們來看一首流傳了很久、特別有名的謎語詩: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很簡單,很多人都會背誦,看著字面就能理解意思: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流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了,可是還有許多花開放著,人走近了,樹枝上的小鳥卻沒有被嚇飛。

後來的人看到了這首詩,認為它是個謎語,描述的其實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上畫的有山水、有花草、有鳥兒,因為是一幅畫,所以畫上的山看得見顏色,畫裡的水聽不到流動的聲音,春天過去了畫上的花還是很豔麗,人走近了畫上的鳥也不會受到驚嚇。於是,後世人就給這首詩取了個名字叫作《畫》。


古詩故事:這首詩遠近聞名,人盡皆知,為何竟偏偏遺失了作者?

後人認為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故取名為《畫》


但是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沒有找到這首詩的作者有人說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因為王維喜歡畫畫,喜歡山水,還在秦嶺的輞川買了大別墅,專門作畫寫詩。他最喜歡的便是先畫一幅美麗的風景,然後在這幅風景畫上題寫一首詩,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王維在自己的一幅畫上題寫的詩。可是大家查找了王維的詩集,卻沒有發現這首詩。

於是,有人又說這是南宋的僧人道川禪師為了註釋佛教的一本經典經書《金剛經》所作的一首詩。詩不僅有這幾句,後面還有幾句,這是一首寫佛學道理的詩,並不是謎底是“畫”的謎語詩。


古詩故事:這首詩遠近聞名,人盡皆知,為何竟偏偏遺失了作者?

為《金剛經》所著謎語詩?也不盡然


還有人說這是明代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寫的。有一次他去杭州西湖遊玩,發現西湖著名的斷橋的橋頭欄杆上有一道填空題:□看□□色,□聽□□聲。□去□□在,□來□□驚。唐伯虎一看,就來了寫詩的興致,於是拿起筆把這首詩填補全了,還起了名字叫《詠畫詩》。

除了這幾個人,這首詩的作者還被認為是清代的詩人高鼎。但詩的作者究竟是誰,到今天也還沒有最終確定。或許有一天,人們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資料,就能夠找到這首詩真正的作者了。



《給孩子的古詩故事》 作者:安寶兒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