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被打的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不是废物,说句玩笑话,长平之战让赵王自己做统帅才是最合适的。

长平之战的转折点是在赵国的换帅,赵国换帅的原因不是廉颇指挥的不够好,因为在战争前期廉颇和秦国的博弈是互有胜负的,廉颇被换下完全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让赵括替代廉颇坐上了主帅的位置。

廉颇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特点是善于打防守战,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政治集团是想通过进攻打败秦国,在韩国被灭以后,赵国失去了一起抵御秦国的最佳队友,所以赵王的想法是要战胜秦国取得在战场和战略上双重胜利。可是赵国的想法正是秦国想看到的,赵国换上了赵括,秦国也秘密的用上了白起,结果可想而知,个人能力以及作战经验上的差距让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其实赵括的战术没有错,因为他的战术符合赵国内部集团的想法,赵括更多的是执行了赵王的想法,符合赵国整体的战略,这也是派上赵括的原因。如果按照廉颇的打法,不能战胜秦国,但是能拖到秦国退兵,毕竟秦国是打败韩国后马上又投入到了长平之战中,时间久了是要退兵休整的。

历史没有如果,胜者王,败者寇。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只能是受到后人的说道,所以长平之战是整个赵国的失败,不能把责任都推给赵括或者廉颇,说回来还是让赵王自己做统帅是最合适的。


历史百货铺


这场战役最后证明,废物是廉颇而不是赵括。

有人总是说,廉颇是拖住秦军,以老秦军,最后反攻秦军取胜。其实这是长平之战中最大的谎言。先说军队。廉颇手下四十五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党的难民残军。而他面对的是五十万精锐的秦军。请问,如果交给你,你能够打赢吗?就是给白起他也打不赢。廉颇为什么筑垒死守,那是打不过秦军才死守的。不是什么用计谋!

其二,再说粮食。秦军用漕运运粮,效率远胜过其他国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请你在历史上找找,什么时候秦军因为后勤缺过粮食。所以说,想消耗秦军,疲劳秦军,然后取胜是赤裸裸的谎言!

如果对峙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请大家参看王翦灭楚,最后对峙到楚国撤退,王翦一举就灭了楚国,损失轻微,也没有象白起一样付出死亡过半的代价。

正是廉颇的无能,让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是赵括拼死一搏。把秦军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后来的合纵基础,合纵成,在邯郸城下打败秦军,再次夺回了上党和太原一带,胜利结束了上党战役。


历史笑春风


战争,打的是国力,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强大与否,对战争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战争的主体是人,人的能力大小,也对战争的走向,有重要的影响。

先说说抗日战争吧,中国和日本的国力之差,很明显,但是,在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相反,甲午海战,大清与日本的综合国力,相差无几,但是,日本众志成城,打败了内部腐朽的大清帝国。

所以,再回头看看长平之战,秦国综合国力强于赵国,但是,并不是说赵国没有机会。

假如,赵国措施得当,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秦国想打败廉颇手下的赵军,那也是不可能的。假如,秦国将相失和,秦襄王愚蠢,或白起和赵括一样,那么,赵国战胜秦军,很有可能。

但是,秦王英明,秦将白起一代名将,没有给赵国机会。相反,赵国反而犯下大错特错之举。临阵换将,换下老将廉颇,换上虽懂兵法,却无实际能力的赵括。并且,赵括为将,是带着只攻不守的赵王的谋略来的。我们知道,战争之攻守,应根据战场形式,而随机应变。岂有事先按图索骥而行之。战争之谋略,神鬼莫测,方谓之神。若行动被敌人全部猜中,那还打个毛线。所谓,神乎神乎,至于无形,败敌必矣!

所以,赵国败了,首先败于赵王,其次败于赵括。假如用廉颇为将,最少,赵军不会败的那么惨不忍睹,被坑杀四十万,使赵国彻底沉沦。

所以,赵王不干涉,继续用廉颇,赵虽不胜,但是,至少不会大败矣。



勇哥说彩


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赵括为中华民族还是作出了卓绝贡献的:

其一,由于赵括同志的自我牺牲精神,以5万阵亡、40万被阬杀的重大代价,换取了秦帝国主义约5万将士生命(若真的秦军伤亡过半达30万人,秦军早崩溃了;白起所谓亡者半,指围攻邯郸不下伤亡惨重之时),且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最终光荣战死沙场,其精神可歌可泣;中华民族5000年,一仗损失45万的将帅不少,但一仗丧失占全国人口1/7的惟有赵括同志一人!

其二,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三代以来积累下来的举国精锐全部心甘情愿地追随伟大统帅赵括同志殉葬,连训练有素的基层军官全都一扫而光,此后再沒有一支军队可以正面对抗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了,为大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复兴使命扫清了道路,中华民族至少提前30年进入了封建社会;

其三,强烈谴责赵氏集团董事长赵孝成王同志!作为一个300年老店的家族企业老板,打下的地盘小、粮草屯得少这不能怪你,毕竟其他竞争对手企业也很强大;可你居然在赵括同志粮道被断、大军陷入绝境之际,和谈谈不了,连向邻居借点粮草都搞不来,致使赵括同志带着40万大军挨饿46天!

其四,请大家切勿追随赵氏集团前总经理廉颇!这家伙是个彻底的“赵独份子”,一贯逆祖国统一大业之时代潮流,在大秦将士阵前做缩头乌龟,绝对是个反动派!有他在,45万弟兄永远都需要战斗或者在战斗的路上,永远没有安逸的日子可过!更令人气愤的是,这老家伙见死不救,前坑我后坑乐乘!虽然主力部队、地方部队都被我带来了,但他不是还养了几千门人嘛,再发动邯郸的老弱病残,肯定可以打通粮道,再来个前后夹击,说不定可以全歼秦军,帮我取得空前绝后的伟大胜利!

其五,强烈谴责无良杀神白起和王龁这两个阶级敌人!赵括同志初出茅庐,好歹让他打打怪,刷刷经验嘛,有这么将人往死里整的吗?怎么能断我粮道、夺我大营、困我大军呢?围住就算了,马上来攻击啊、来单打独斗啊,非得饿我们46天再来瓮中捉鳖,岂是英雄好汉所为?

其六,最强烈抗议、最最强烈谴责白起这个白眼狼、法西斯,置日内瓦公约[捂脸]于不顾,居然阬杀我方俘虏,比后世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还残忍!我方饿得两眼昏花的40万人,放下武器就是老百姓了,你不放虎归山可以理解,但为了节省点粮食将他们全部杀光再挖坑埋了,至于下这毒手吗?

我们郑重声明:我们不是标新立异,我们不是异想天开,我们胸怀大志,我们只是怀才不遇而已。虽然我们实事干不来,但将责任推给老板和上司、同事则很拿手,我们勇于挑战数千年的历史权威以显示我们的独立特行,我们绝对敢拿《大秦帝国》当作真正的历史记载,进而否定《史记》《战国策》。

最后,奉劝反对洗白赵括的同志们:请你们尊重现代作家呕心沥血的地摊文学佳作,请你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我是林万福


之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是历史评价有所保留,赵括之罪,远过不及,太过自太。一是政治上,赵王过昏,年少冲动,根基不稳,且自己也是个小人,所以才成就赵括的纸上谈兵。以廉颇的武勇,战略战争经验,骑兵在山地战中不具优势,退兵放宽战略纵深很有必要,只要是平原,骑兵优势才会体现来,且粮食供应此消彼长,无奈赵王可不这么想,寸土必争。二是廉颇军功过盛,赵王很难容得下廉颇,所以让赵括逼得廉颇奔楚。三是,廉颇奔楚后,他的旧部怎么办,那些都是相当于司令军长一级的战神,服不服赵括,各位心中也有答案,赵括也清楚,非精英,灵魂一级(脓包一级)留下来,这些人可以为他拉到更多选票,剩下的人,就只能是血洗了,一级一级地换血,赵军还是之前的那个赵军吗?答案只是赵括威压下的那个赵军,这样的军队短时闪可以有一定的战斗力,(想一想国民党的督战队),但不能持久,支持者日少,最后赵括无奈成了那个督战队队长,被秦军射杀。四是由于赵括倒行逆施,底下将领士兵,达成共识,所以赵括一死,很快投降。五是没想到白起,秦国粮食也紧张,不可能养活这近几十万人口,缺粮的情况下,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兵变,也成就了白起的人屠之名。六是,赵括失败后,由于和赵王是血亲,始作俑者是赵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者,只能是从轻,小范围处罚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现代的话说,安一个书腐的名号就可以了。所以才有纸上谈兵。赵王是决策者。赵括是执行者。谁之罪,看到我的评论的人,只要看看历史,然后用脑分析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各位朋友,长平之战,有什么我还没有发现的精髓,能不能交流一下,毕竟是三千多年的历史,能不能还原历史真相,我很期待,谢谢大家。


溪汇河湖江海洋


长平之战央视军事频道以地图辅助,详细讲解过;赵括是败于国力,并没犯一丝错误。这场战役的关键点是截粮道包括水道;赵军发起攻击后,面对拼死一战的赵兵,秦军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后方退去,但这是死地,后面是个大湖,也是秦军的水源。赵括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亲率精锐骑兵追击,秦军不得不丢弃所有锱重爬上了山,赵军顺利截断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这时如果双方都不增兵,赵军胜定了,三国时马SuO衔亭之战证明了这点;魏军断了水源,几天后蜀军就崩溃了。然秦王尽起倾国之兵,再发十万兵配合白起后备的三万骑兵硬生生截断了赵军粮道,而赵国国内已无法派兵打通,输在国力,至马杀尽,人相食时赵军才降,也是可怜。一断水,一断粮,都是高招,但还得看国力啊。


月日兮


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纸上谈兵都是假的,廉颇不是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是深谙兵法。但是他们俩都不是长平之战的统帅,真正的统帅是深居庙堂的赵孝成王。

01 为什么说赵括不懂兵法而廉颇才是精通兵法?

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由此可见,敌我双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战的策略。兵力少于对方就赶紧撤退,不如敌人就选择回避,话句话说,就是坚守。

当时赵国兵力大概45万,而秦国最后投入了60万,很明显秦国略强于赵国。即如此,赵国应该选择死守,那么廉颇所为完全正确。相反,秦国在双方兵力并不是很悬殊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攻城实际上是下策,事实上,秦国进攻了那么久,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本来是赵国有利的情况下,由于赵括替代廉颇,两国的情势完全扭转了。


赵括二话不说,刚赴前线,便倾巢出动。试问这种作战方法哪里看得出来他精通行兵打仗之道?难不成倾巢出动就能打垮对手?而且第一次小胜便倾巢出动的理由是什么?对方有无埋伏?如何撤退?也许有人说赵括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但是前提已知赵军的兵力不如秦军,仍坚持倾巢而出,除了说他是想带着赵军前去送死,还真想不到更好的理由。


02 缺粮问题

有人说,赵国缺粮。那是田齐世家里面的一段,但是那个年份也值得怀疑,既然提到楚、魏都去救赵,难道不是指后来的邯郸之战吗?

说到缺粮这个事情,毕竟长平之战前夕双方已经胶着了两年之久,如果说本地作战的赵国缺粮,难道远赴千里的秦国就能正常供应吗?看看白起的成长史,就知道秦国长年军耗过重。粮食运输从来就是个大问题,不管是陆运还是河运,长距离的运输使得粮食在送达前已被押送人员消耗过半,所以,秦昭王深知赵国坚守对秦国最为不利,才使出反间计,使得赵国换下廉颇而起用赵括。

如果说赵国缺粮,除了齐国,其他各国就不能借粮了吗?还有,如果真那么缺粮,邯郸之战又怎么能撑那么久?


03 年轻的赵孝成王

讲到此战,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便是战场上的将军,其实他们不过是整个棋局里的一颗棋子。而真正影响整个战局走向的恰恰是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因为不懂兵法而换下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又因为不懂合纵之术不听虞卿建议而自断外援之路。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最大的问题就是背后的统帅赵孝成王,好好的一手牌都叫他给打烂了。


结语:

长平之战发生之时,赵国手上拥有差不多一半的十大战国名将: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等,谋士有虞卿等,还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秦国深深为之焦虑,所以紧急使出离间计,诱使赵孝成王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40万将士被坑杀。如果赵军没有威胁,白起为何要如此血腥?赵国名将辈出,让秦昭王忧心忡忡,赵军身经百战,让白起不敢小觑。所以,如果要想赢得胜利或者是不败,那么赵孝成王请回避,让廉颇等将军真正统帅。


史海觅踪


换田单,乐毅也够呛,赵括己经算很不错了,廉颇真是四大将里垫低的存在。

廉颇只能欺负欺负弱国了,赵兵战斗力很强,在长平前期,能被王龁连败,只能说廉颇水平不行,白起还没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坚壁不出,相持国力。

赵括就是太年轻,如果能多加磨练,日后像白起一样纵横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被围四十六天,还能军心不溃,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庐领四十五万大军,很强了,可惜对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尽发河内之民,可见局势的危急。

赵王不是秦王,没有一决死战的勇气,国力也远远不及秦国,赵括被围后没有拼命救援,期待赵括自己救自己,本来当初只是贪图上党,没想到会成为不死不休的结局,而且赵国还没有与秦国决死的信心和底气,先前求和又自绝于五国,孤立无援,怎么看都是输。

乐毅,儒将类型,攻心为上,之前伐齐是痛打落水狗,面对举国相争,敌将白起,必定不敢急于求成,只会联络诸国,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军退兵,并追击取得战果。应该不会大败,损失过多估计会主动放弃上党,毕竟明势之将。

田单,只能说对手骑劫是个弱智,他连乐毅估计都难对付,恐怕面对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涂,用计什么的也得看对手,秦王可是铁了心要赢的。不推荐上场。怕会有损英名。

廉颇,一个王龁都打不过,换了白起怕不是要缩到天荒地老,只能继续耗,万一防线被破,或粮草不继,又是一场败仗安在头上,下一个。

李牧?对不起,不知道你在说哪位!

赵丹,年轻气盛,急于求成,不通军事,纸上谈兵都没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两天,就后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围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荐上场,还是后方维稳的好。

总体感觉乐毅比较稳一点,主动出击也不会冒险,只是刚来赵国,属于吉祥物性质。不被信任,可惜赵奢死得早,不然他会是主动出击的最佳选手。虽然也很难赢。


老白的历史课


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赢,如赵国一开始就依托有利地型稳守,秦国毫无一点机会,赵国就抓住了主动权,可廉颇轻敌冒进,主动与王龁发动进攻,却不知秦军的装备与战术已更新换代,骑兵冲锋被秦军新式弓弩与长枪兵击溃,首战失利后不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而恼羞成怒,继续与秦军决战,二十万大军在易守难攻占尽地理优势的情况下损失十多万,连续丢失空苍岭,丹朱岭,长平关等战略要地,赵国人自已建的数道防御长城最后成了秦国人进攻的桥头堡,廉颇最后退守长治,已无法再退,战争打了大半年,传回去的是一败再败,丢城弃地的消息,赵孝成王刚上台,国际赛场首秀被廉颇打成这个鸟样,廉颇这个教练不下课是说不过去的,少壮派赵括一上任就把王龁打的损兵折将,基本上廉颇折损了多少人赵括又找平了,秦王无奈才起用白起,史书上说:阴使白起,为何是阴字,说明非常保密。倾举国之力与赵国决战。廉颇丢失的长平关最后成为白起困死赵军的关键。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增兵换将,如果知道对手换成白起,估计不会轻易决战。赵括一直认为对手是王龁,王龁当诱饵带十几万人攻长治被赵括击退后,赵括立刻全军出击,几乎把十几万秦军斩杀贻尽,三十万赵军准备一举收复长平关,赵军出击是带了十天干粮的,否则三十万赵军被困冤谷怎么坚持四十六天,赵军进入白起的口袋阵后,谷口两万多秦军立刻堵住谷口,赵军并未理睬,只想攻破长平门,这是赵括犯的最大错误,被眼前的战果冲昏头脑,并未派部队解决后路,赵括如果知道对手是白起绝对不会如此孤注一掷,就算不是白起也不应如此冒进,这是赵括用兵经验欠缺所至,可惜这一次犯错再无机会弥补。赵军攻击长平门受阻,掉头回退时,谷口的秦军已经砌起一道石墙,随后在四十六天内抵挡住三十万赵军疯狂进攻。长治的留守部队想救援却冲不破外围秦军五千骑兵的阻截,国内已无机动兵力,秦国则举国之力供应前线,最终赵括战死,三十万赵军活活饿死,没有投降被活埋这回事,直接饿死更省力,秦国也快撑不住了,养不起三十万赵军俘。如果一开始就用赵括指挥,赵国不失掉几道战略要地,秦国累死也没有机会,估计会虚张声势摆出决战架势,然后与赵国谈判,多少收点好处,然后再去敲打韩国。


中铁纵横


其实谁当统帅都不改变结果。

长平之战比的是国力。

面对秦军,廉颇坚守不出,守得那叫固若金汤,无懈可击。

赵王令主动出击,我想,只要赵王不是傻得不可救药,就应该对和秦军打平局知足了。

可是赵王依然要求主动出击,那就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国力不行,没粮了。

平心而论,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能在野外和白起打平都属于天纵奇才了,在兵力不如秦军的情况下,面对白起,打不赢多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