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的公司想學習華為的企業文化,卻最終都失敗了?

Tony轉行做HR


我認為企業文化都是長出來的,我們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參考,卻不可能完全學習到對方的精髓,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精髓一樣,企業文化也一定有所不同,一定有各自特色的地方。

許多公司都到華為去學習,只是趕了時髦,卻一點皮毛都學不到。即便華為的高管離職創業,也很難複製華為的基因,複製出華為的文化,即便眾多華為人離職,組合成一個新公司,也沒有原先的味道。

與其學習華為的不同,不如找到自己的不同,這是我的建議。

就說華為文化中任正非的因素吧,這個誰學得會。就連柳傳志都承認,任正非的大氣魄,大戰略,聯想是學不來的。

華為不可複製,華為所選的領域行業是特殊的,需要技術至上,且利潤豐厚,能花得起錢,能讓有功之人大塊吃肉。

我們之看到華為之所以成功,比如讓科學家、數學家,通信專家,讓各領域的專家多多的,我們看不到華為的失敗。所謂的企業文化,明面上可以分析成功之道,但如何面對失敗,如果在失敗之中做資源調配,做獎懲,這些能看到嗎。

我們連基本的事實可能都掌握不了,如何能學到呢。

如果作為一個時髦選項,去感受下華為的大氣魄,站在月球看地球的眼界,去感受下全球佈局,給自己帶來些震撼,讓自己虛心點,那也無妨。

別以為看了幾本有關華為的書,聽了不少華為人的講座,或者會被任正非的幾篇講話稿,就認為是在學華為,就認為能夠學到華為的制勝之處,我想就是太天真了。


財經作家邱恆明


原因很簡單,連3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很多老闆卻當睜眼瞎,傻啦吧唧的跟華為亂學一通。我承認,很多老闆確實很有生意頭腦,但是在企業文化方面基本上可以算作弱智。

我講一個特別簡單的事情,前年春節,我回老家,臨走的時候,特意帶了我父親從山上挖的兩株蘭草,想帶到深圳這邊來,我也知道,廣東這邊天氣溼熱,而且熱的時間比較長,土質也不一樣,但還是想試一試。

事實果然跟我預料的不一致,蘭花是種活了,但就是不開花,這時候不得不承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古語是多麼正確。這說明了什麼道理呢?自然規律不要去違反,尤其不要違反天時和地利。

當然,我這個實驗是失敗了,但對我來說,畢竟沒什麼損失。可經營企業就不一樣了,風險很高,一不小心就容易虧損,如果老闆只是把公司當做小白鼠去實驗,那就太不負責了,一方面說明這種老闆自己缺乏自信,處處學別人,另一方面也說明老闆對企業管理方面的認知太膚淺,容易迷信和盲從。

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在它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憑空就有的,而每家企業的創業史和成長曆程都是不一樣的,所面臨的行業環境、人員構成和內部問題也都千差萬別,學習華為的企業文化只能邯鄲學步,不僅沒有學到其文化精髓,反而連原本自己有特色的東西都丟失了,這就得不償失了。

任何一家企業都需要學習和借鑑,因為要謙虛、要保持開放性,但其內在的本質不能變,發家的訣竅不能丟,否則就是因小失大。也就是,光學習不行,還要消化吸收,否則就是食而不化,輕則造成消化不良,重則學歪了導致積重難返。

因為很多人只看到華為的企業文化,卻沒有看到華為文化背後的東西,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學來了一張皮,有什麼用?

人家任正非的思維模式、性格和心胸你能學的來嗎?

再說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環境,更沒有相同的人,你在多變的、不確定的環境裡,去學習那些表面化的東西,不就是亦步亦趨,只重形式嗎?能學成功那一定出鬼。

大凡做成一項失業,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少。加入人和沒有問題,但如果不重視天時(時機、天時)、不重視環境(氣候,土壤),你怎麼可能在沙漠、戈壁裡種出莊稼呢?

千萬不要違背規律做事,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讓華為重頭再來,它也未必能成其為華為,因為時代變了!

所以對於眾多學習華為企業文化的人來說,要懂得把握時機很重要,千萬不要幹刻舟求劍的事,學習可以,但切不可盲信。

作者: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關注我瞭解更多。(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專著)。

喻派職言


這些公司學習華為企業文化的目的,大多數在於要求員工奉獻,美其名曰“狼”性,但其實華為其實講究的是“人”性。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講一個小故事: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朋友,學計算機出身,幾年前剛畢業的時候來我公司面試過, 我覺得他很優秀,想留住他,但他後來選擇去了華為!


剛進去的時候月薪8000元,已經算是很高很高了,在人才濟濟的環境裡,他總感覺自己不夠優秀,甚至自卑,跟我說過想離職,但試用期三個月未滿,他還想還等一等!


結果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上頭告訴他,可以申請轉正了,他很驚訝,自己沒覺得自己做得好,但還是留下了,月薪12000元。


此時,他覺得自己更不匹配12000的月薪,於是更加努力的學習,每天都跟同事交流請教,進步很快,過了半年,他告訴他有升了一級,月薪18000元。


今天是第三年,他的月薪是30000元,他告訴我,他就是在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配工資給的工資,然後一直努力想要讓自己覺得配得上那個公司的時候,神一樣的又升職又加薪,於是自己一直在賣力的成長!


這就是任正非先生所說的: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試問,這一點有幾家公司可以做到?



另外,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任正非先生為華為員工挑選的三幅勵志畫:


第一幅:芭蕾舞人員一隻腳光鮮亮麗,另一隻卻傷痕累累,美與醜,優雅與不堪,形成強烈的視角衝擊。

第二幅:一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穿著布鞋的老人叫李小文,身份卻是中科院院士,坐在中國科學院做報告,極度不協調!

第三幅:一架在二戰中被打得像篩子一樣的戰鬥機,依然堅持飛行,終於安全返回,表達英雄自古多磨難。

希望那些有意學習華為的企業們,真正為員工謀福利,而不是為了壓榨員工而跟員工談一下理想,先談錢比較實在!


我是贏銷參謀,專注傳統企業/實體店的互聯網營銷,關注我~


贏銷參謀


蘇寧售後就是!

無底線加班,無底線開會,無底線停休!

但是,沒加班費,也不還休。即便有加班費,南京標準,一天不高於99元錢。

總體來說,工資也不高。我的下屬,二本院校畢業生,入職多年,底薪5800。加上補貼,稅前工資,不超過6500元。

每天,9點以前打卡,經常23點以後才下班。一週最多休息一天,而且電話從早到晚,沒有停過。



鐵親王


大多數公司都學到了華為的加班文化,卻沒學到它的薪酬文化。公司的風格就是老闆的風格,在學華為之前,先看看自己跟任正非是不是一類人。


01


我認為華為有三個特點:


(1)加班狠。

華為的“狼文化”也是出了名的狠,晚上10點下班就是早了,別說996,007都是正常。


(2)工資高。

華為的薪資待遇水平是出了名的好,還記得幾個月爆出來的華為200萬招博士的新聞嗎?在大環境這麼不好的情況下,華為的員工平均年薪是70萬,秒殺絕大部分崗位。雖然一線城市房價貴,但是辛苦幾年就可以攢夠房子首付了,這對漂在大城市的年輕畢業生的誘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3)危機意識強。

華為現在成了民族企業的代表,為什麼?不正是因為在中美貿易戰大部分企業都嚴重受影響,面對美國對芯片乃至操作系統等系列釜底抽薪的打壓時,華為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打擊和影響,但是好在極具危機意識的華為,在多年前就曾做過了極限生存的假設,“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正因此,海思芯片於一夕之間轉正了。華為的堅強抵抗為中國其他相關製造商提供了喘息的時間,這尤其使華為的屹立不倒具有了全局意義。


02


看完華為的3個特點,再想一下學習華為的企業,大可以分為3類:


(1)加班多。

當員工反映加班多的時候,老闆會說一句“我們要向華為看齊,華為加班比我們還厲害······”。這樣的公司可以說是大坑了。


(2)工資高。

說實話,做的這樣的公司已經算是不錯的公司了。加班多,工資高的公司也是大部分畢業生爭搶的對象。


(3)危機意識強。

這種精神是最難的。試看,中國那麼多大型企業,為什麼只有華為在這危機時刻可以挺身而出?為什麼中興會落魄成那個樣子?你說中興沒有錢嗎?你說聯想沒有錢嗎?他們沒有科研經費嗎?我想,並不是這樣。大部分公司都是過慣了舒服日子,也想一直順著慣性舒服下去,時間長了,都像極了晚清的八旗子弟,早已失去了當年“征戰沙場”的戰鬥力。當戰爭來襲,最先被打敗的就是他們。


03

華為,或者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有它的獨到之處。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保持學習別人長處當然是好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正適合自己、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公司精神和特點,那樣才是一個成功企業應該有的樣子。


成長桃花源


為什麼那麼多的公司想學習華為的企業文化,卻最終都失敗了?

原因很簡單,華為只有一個,任正非只有一個。

一、任總層面

1、2018年華為營收超千億美元,任總出行還自己拉行李,中國還有第二個這麼低調的大老闆嗎?反觀,我經常看到幾個億年銷售的企業老闆,搞得像總統一樣體面,公司每次活動要安排公司中高層去大門口排隊迎接,跟任總比不覺得噁心嗎?

2、華為這麼大體量,任總只佔1.14%股份。多少企業老闆“爛在鍋裡都是自己的”思想,還談分享,這是奢望!千方百計榨取員工加班、績效、福利,或者說一套做一套,對於多數企業,能100%執行國家政策法規就是很大恩賜了。

3、據媒體透露,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者,任總安排堅決推辭,認為自己還達不到高度,中國還有哪個企業家如此謙虛呢?

。。。。。。

二、華為公司層面

1、華為年報:2018年營收出爐,18萬員工平均工資110萬!專利世界第一。很多媒體報道,華為研發能力抵得上一個中型國家,看這次貿易戰對華為禁售核心部件,換一家企業早就癱瘓了,因此說,華為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世界上多少人享受華為研發的成果呢?世界也為之驕傲!

2、華為IPD集成產品研發體系,目前我們中國還沒有第二家如此嚴謹、紮實貫徹的。

案例1,多年前,我們做華為供應商,我們一款產品因包裝導致導電開路,客退單讓我們很震驚,華為的退貨信息,比我們內部評審記錄信息還具體詳實,可見,華為工程師的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要知道,我們當時也是幾萬人的企業啊!可見,管理差距,“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3、華為的戰略遠光。

近10年來,持續每年10%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自己企業和自己身邊的企業,每年實打實投入多少錢到研發?多少企業研發人員實際做的事是製造、工藝的工作,掛羊頭賣狗肉,自欺欺人。


我們不要只看華為的成果,更要多看她默默奮鬥!

鴻蒙系統讓華為有備無患!

5G技術世界領先!

以上,兩個層面,六個視角足夠讓我們看到華為的不一樣。

為什麼?那麼多企業學習華為“畫虎不成反類犬”,答案於此,可想而知。

備註:以上數字來源華為2018年年報。


桃李不用言


很多公司想學習華為的企業文化,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隻學其形,不得其神,盲目照搬照抄;二是老闆心術不正,打著學習大公司管理方法的幌子,來達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小公司不關注自身實際情況,盲目照搬照抄大公司管理方法,就是自尋死路。

華為企業文化中,最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狼性文化”了。很多小企業老闆在網上看了幾個關於任正非談管理的段子、聽了幾次不入流的“管理培訓大師”的課程,就開始在自己的企業導入“狼性文化”,打雞血、喊口號、強迫員工加班...

但他們從來沒想過“狼性文化”的本質是什麼?“狼性文化”能發揮作用的基礎是什麼?《鄉村愛情》中的劉大腦袋在教育王長貴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狗行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狼性文化的基礎,是狼有肉吃呀。

我一個同事的哥哥,從其他公司跳槽到華為,要簽訂一個叫什麼“奮鬥者協議”的東西,裡面個條款是“自願加班且沒加班費”。同事哥哥本來有點猶豫,後來算了筆賬:即使沒有加班費,收入也能達到之前的3倍以上。算完賬,馬上就簽了。

企業文化是需要載體才能發揮作用的,這些載體包括企業的激勵體系、人才梯隊、管理流程等等一系列東西。不關注自身情況,希望藉助幾句口號、幾個管理方法就能趕超華為,只能是東施效顰,貽笑大方。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出發點就有問題,方法很難起什麼到效果。

我做過企業管理的培訓工作,跟很多企業老闆打交道,發現很多企業一直髮展不起來,最大的原因就是,老闆自身存在很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格局,從來沒想過讓員工和企業一起發展,而僅僅是把員工當成盈利的工具。


有多少公司搞績效考核,是為了剋扣員工工資?

有多少公司導入“阿米巴模式”,是為了把經營風險轉嫁給員工?

有多少公司學習XX文化,是為了給員工洗腦,讓員工無條件地服從?

為什麼在很多公司都證明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你的公司就行不通呢?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有問題呀!我曾經有個客戶,曾經花40多萬去迪拜學習某大師的課程,目的就是學習“大師”是怎麼給別人洗腦的,好用在自己的員工身上。

孔子說:“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企業管理者自身品行不端正時,那麼即使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劍心成長筆記


眾所周知,華為是一家獨立運行的科技公司,規模巨大,發展迅猛。很多公司想向華為學習,但是大多是事半功倍,個人覺得因素有很多,簡單列舉幾點。

1.華為不引入資本,不上市,保持了管理團隊的最高權限,免受外來資本和股東的制約。

2.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是一名軍人,這直接影響了其經營公司的理念。所謂的狼性文化,就是團結、堅韌、競爭、末位淘汰,這種血性加堅韌的精神,有助於保持隊伍的整體戰鬥力。

3.華為重視人才及激勵機制,高薪水吸引著更多人才聚攏。據任總透露,華為的團隊擁有各個學科的頂尖人才,包括很多國外的科學家,都在為華為服務,其對基層一線員工的素質的要求也是很高,這是一般的企業無法相比的。

4.華為的地理位置優越。華為總部位於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這裡面向世界金融中心重要貿易港口香港,背靠世界工廠東莞市,交通發達,供應鏈完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華為可以把生產放在東莞,降低成本。把出口放在香港,量大且便捷。華為充分利用了深圳設計,東莞製造,香港出口,三位一體無縫對接,可以迅速的把產品賣到全世界,贏取鉅額外匯。

5.被國人寄予厚望。近段時間因美國政府的打壓,令華為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華為不卑不亢,紮實穩打的表現也贏得了國人的讚譽和支持!它的員工也非常自覺,比以往更加團結和拼搏,都想為公司出力,用成績回擊它國的制裁和打擊。一個公司被一國政府打擊,這是其它公司很難遇到的境況,所以,在這種境況迸發的員工覺悟,其它公司也難以模仿。當然,這有華為自身的優勢在裡面,它的人才儲備量大,就算某些零部件被斷供,它也可以獨立研發。

………

華為的優點還有很多,這些優點影響著華為員工,形成了高度自覺的奮鬥力戰鬥力,所以,其它公司很難複製及模仿。

當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公司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有的企業文化只適合自身,卻不一定適合別人。在這個不穩定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團結協作,排除困難,共同進步,才是我們所有公司的追求!








劍唐1


謝謝您的問題,很多公司學不到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因為他們做不到。

華為堅持什麼。在華為官網上,明確指出了華為的企業文化:“華為30年堅持聚焦在主航道,抵制一切誘惑;堅持不走捷徑,拒絕機會主義,踏踏實實,長期投入,厚積薄發;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 ”一般企業能做到其中一兩點已經很難了,而華為這麼多年一直在做,這就是差距。舉兩個例子。



華為始終聚焦主業。華為目前的主業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具體體現為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其中消費者業務已經成為華為最大收入來源。在《華為基本法》中明確規定,華為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業、主行業以外的行業。任正非也多次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去碰合作伙伴的飯碗。不做應用,因為有大量應用廠商。不做股權投資,因為資本都是短視和逐利的。很多企業羨慕華為技術領先,卻擠破了頭也要上市圈錢,燒錢跨界跑馬圈地,樂衷於賺快錢、蹭熱度,以前有O2O,現在有共享單車,有很多企業交了學費。任正非與華為告誡我們,做技術是有門檻、要堅持的。


華為長期聚焦基礎研究。任正非將基礎研究作為華為技術研發的起點、技術問題的機關。華為有700餘名數學家、120餘名化學家、800餘名物理學家,數千名基礎研究專家,每年投入200億元。科學家進行理論研究,勇探理論無人區,將華為的投入轉變為知識、專利,應用型專家負責技術落地與應用,將知識專利轉變為收益,芯片體系、操作系統、方舟編譯器、大量5G專利,證明了華為科學理論研究的成果。很多企業都羨慕華擁有自主技術,在遭遇技術封鎖後依然淡定自若,卻看不到任正非與華為不幹技術受制於人、長期甘坐冷板凳的付出。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企業文化等於是靈魂一般的存在,所有的管理、所有的戰略、所有的訴求幾乎都是圍繞企業文化來進行的,一個好的企業文化,往往能夠左右一家企業的發展和成就。

但遺憾的是,現階段我國的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看到企業文化的重要意義,所以你才能看到,那些牆上寫滿“懂得感恩,回報團隊”、“今天的辛苦,換來明天的幸福”、“努力、勤奮、享受每一天”之類的企業,總是在不久之後,就匆匆的匯入洪流,無聲的倒閉了。

企業文化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同時也更不該是盲目的學習和借鑑,文化是內核,手段可以學習,但內核一定是基於對企業的思考、對社會需求的思考、以及對解決方案的進一步分析。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企業文化這東西,你一是學不來,二則是你學了也沒用。

目前的市場上,企業文化被炒的最火的有兩家公司,一個是華為,另一個是奈飛(Netfilx),也有人翻譯成網飛,其中,華為的企業文化被定義為狼性文化,奈飛則是被禪機的解釋為“沒有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

華為的企業文化我不瞭解,到底是不是狼性我也不知道,但是對於奈飛,我的瞭解還是相對要多一些,而且也有做過一些分析。

鑑於市場上對這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奉為圭臬,我們不妨透過奈飛的例子來看看華為,為什麼說企業文化這東西學不來,而且就算學了也沒有用。

說起奈飛這家公司,它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它和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大公司,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中國有句古話說:“船大難調頭”,很多身形巨大的企業,往往在遭遇關鍵選擇時,會犯下這種“難調頭”的錯誤。

但是奈飛這艘大船,不僅體量巨大,而且它的動作也是異常靈活,成立的20多年間,經歷過多次大轉型,特別是進入千禧年之後,面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浪潮,奈飛似乎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與它企業文化的關聯,其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你看過《奈飛文化手冊》這本書,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奈飛好像並沒有所謂的企業文化,它們的員工想休息就休息,想越級就越級,想指責誰直接就是當面鑼對面鼓。

這就有點奇怪了,一個企業怎麼會沒有企業文化呢?大家在一起共事,連個基本的價值觀都沒有嗎?

當然不是,奈飛創始人裡德·哈斯廷斯曾經說過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話:

“許多公司都有價值陳述,但通常,這些書面價值都非常模糊,或者很難讓人記住。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體現在哪些人獲得了激勵,或者哪些人被解僱。”

透過這句話其實我們就能看出,奈飛對於書面形式的企業文化,其實是很排斥的,它們更願意讓員工在內心裡達成共識,大家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觀,搞清楚目標在哪裡。

而且《奈飛文化手冊》的第一章,就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奈飛招聘,只招成年人。

在奈飛的字典裡,成年人可不僅僅是年齡或是工作年限,他們對於成年人的理解,更多的是一個心智成熟、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這是奈飛對一個成年人的定義,大家不妨對照這個定義來想想自己,所以說,在人才引進這一方面,奈飛設立了一個門檻,或者說是一個標準,有這樣共識的人才能進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降低了管理難度。

再比如說,奈飛的員工手冊,都是越做越薄,不像我們的很多企業,員工手冊越做越厚,到後來已經厚到沒人看了,這時候,員工手冊反而失去了它的意義。

其實我理解的奈飛企業文化,絕對不是什麼“沒有文化就是最好的企業文化”,奈飛把企業文化建立在“人”這個維度上,絕對不會去定義員工怎麼做事、怎麼控制自己的行為。

如果把奈飛的企業文化應用到中國的很多公司試一下會怎樣?

可能老闆就已經崩潰了,員工隨便請假、隨便休息、甚至還鼓勵員工跳槽,這樣的事,怕是很多老闆都接受不來啊,所以說,這樣的企業文化誰學的來呢?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事,奈飛所處的行業是流媒體行業,這也要求奈飛需要做出這樣的企業文化,來應對隨時變化的行業。

可是對於很多需要追求品質穩定的行業,比如醫藥行業、化肥、農藥行業,要是把奈飛這樣的東西學來了,反而就毀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就算你學了可能也學不會,因為行業不允許,企業類型不允許。

反過來我們說華為,其實道理和上面說的奈飛是一樣的,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必定是經過企業家的思考,以及在市場中的摸索與實踐而得出的,隨便的幾句標語、幾句雞湯,那根本不是企業文化,連句Slogan都算不上。

世界上任何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更不是僥倖,那些成功了的企業或個人,一定是在某個時間做對了一件事,那些盲目模仿、邯鄲學步的企業,在沒有找到自己定位的情況下,就想著照搬照抄,而且還妄圖,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