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袁隆平向湖北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说要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在这之前,袁隆平高科技公司还捐献了200吨大米运到武汉。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消息看到这里,我突然对袁隆平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上学时课本上的考点,他是一个种地的老爷爷。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研究杂交水稻,他家庭生活幸福吗?

这些统统不知道,带着巨大的好奇心,翻阅历史长廊,我走近了他。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动荡中的童年

1930年的一个秋天,一个小婴儿在北京协和呱呱坠地,因为族里的"辈派"父亲给他起名为隆平,因是家里第二个儿子,小名二毛。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婴儿在未来会活无数人口。他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袁隆平与母亲和哥哥

隆平周岁时,"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六年后,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在抗日战火中,袁隆平一家与全国同胞一样,流离失所,扶老携幼,逃向远离战火的后方。

袁隆平8岁时的春天,他跟着父母,一家七口从汉口坐着一只小木船,逆水而上。二十多天后,到达湖南桃源县,逃难途中不仅风浪很大,还要担心敌机轰炸,饥饿和死亡时时威胁着全家。

桃源镇虽然叫桃源,却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一家人到达桃源不久,敌机成群结队而来,丢下燃烧弹和炸弹,全家挤在逃难的人群中,躲在石拱桥下,逃得一命。

轰炸机走后,袁隆平不顾父母的劝阻,跟着船工跑到街上。这里一片废墟,尸体遍地,血肉模糊,这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这残酷的现实与"桃源仙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灾难中的国家,容不下儿童的天真。

在桃源停留不久,全家继续乘小木船逆水而上,原准备去湘西,但听说湘西水匪严重,便改道去重庆。

这年的春节,全家在北方呼啸的小木船上度过,清冷、寂寞,父亲惆怅,母亲沉默。

第二年春天,一家历经种种波折,终于到达重庆。不幸的是,到重庆不久,他们又再次面临日本轰炸机,几乎每天都有,他父亲常悲伤地说:今天全家还躲在一起,不知明天将怎样?

袁隆平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受尽了折磨,短短几年的逃难生涯中,路过了湖北、湖南和四川几十个地方。

不幸是一做最好的学校。

袁隆平因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他从小立志长大后要让国家强盛。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学农、教农的青年

他在重庆生活了8年,从一个小小孩童长成了一名英俊青年,这8年,他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几次横渡长江。

袁隆平16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从重庆返回汉口。

第二年,湖北省举办游泳比赛,他跃跃欲试,但是因为他身材矮小,体育老师并不看好他。

袁隆平一直都是决心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的人。他跟同学商量办法,在汉口市区举行选拔赛那一天,他尾随参赛同学溜入赛场。那天,他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接着,他参加了湖北省的省级比赛,获得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袁隆平18岁时,父亲工作再次调动,一家人搬到南京。他在南京读完了高中,面临以后上哪所大学的问题,父亲希望他报南京中山大学,将来从政。

袁隆平对此不感兴趣,并且思念曾经生活了8年的重庆,他热爱大自然,想以后跟大自然打交道。

他对父亲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8月,袁隆平告别南京,告别父母,赶往他向往已久的重庆相辉学院。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1950年,相辉学院并入西南农学院,后改名西南农业大学。

4年大学生涯,袁隆平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开始接触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生物学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其学说进行初步比较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

他努力学习,但也不是书呆子,他向同学学习拉小提琴,还经常去江河里游泳。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热浪中,袁隆平决心投笔从戎。他报名志愿军,经过体检合格,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正当他们出发之际,上级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们留校继续读书。

如果当初袁隆平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兵,也许后来我们也就没有杂交水稻之父了,只能说时也,命也。

时光太匆匆,转眼已毕业,他即将被分配工作,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离开割舍不下的重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袁隆平拿着分配通知书到湖南省农业厅报道,他被分配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

安江农校是由古老的圣觉寺改建而成,这里依山傍水,人烟稀少,他在这个开始了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

他刚去的时候,担任俄语老师,在这期间又苦学英语,第二年开始教授农学,带着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一年四季,春天播种插秧,夏季锄草挠秧,秋天收割耕地,他样样农活学着干,并抓紧课余时问,带领学生坚持参加生产劳动。

20世纪50年,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盛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可不行,袁隆平带领学生对多个作物进行"无性杂交",最后都失败了。

当时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在国内属于异端学说,但经历了失败的实践,袁隆平决定抛弃偏见,学习研究各个遗传学家的理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60年,袁隆平30岁了,都说三十而立,他想到自己在农业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该选择为之一生要拼搏的目标和科研课题。

民以食为基,他此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太多人没有饭吃,经常要饿肚子,这时能吃一顿饱饭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这一年春天,他踏上了一条研究水稻选育和杂交的探索之旅。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从这一年开始,袁隆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依旧在这条路上探索着。如今,杂交水稻不仅在国内广泛种植,也帮助了无数外国人吃饱饭。

携手一生的伴侣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三四年了,教学上认真负责,私下里是学生们的知心大哥哥,学生们既尊敬他又不害怕他。

可是他对自己的生活就很随意,对吃和穿都很随意,同事给他介绍好几个姑娘,刚见面就告吹,因为他穿的实在是太不讲究了。

袁隆平26岁那年,终于遇到了一个不在意他打扮的姑娘,就在两人准备谈婚论嫁的前夕,姑娘不再登门,随后他收到了姑娘另嫁他人的消息。这是他的初恋,因为他"出身"不好,姑娘的"出身"也不好,姑娘决定放弃爱情,追求进步。

袁隆平在初恋受挫之后,消沉一段时间后,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他33岁了,真真儿的大龄单身男青年,这个时候,有人给他介绍了曾经的学生邓则。

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一个月后,两人结婚。

婚后,袁隆平与邓则相亲相爱,幸福美满。邓则与袁隆平在一起,夫唱妇随,珠联璧合。婚后不久,邓则便与袁隆平一起探讨关于水稻杂交优势的途径。邓则在图书馆找到一本科学杂志,上面说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然而,袁隆平在邓则的支持与鼓励下,为了更多人能吃饱饭,偏偏选定这个世界难题去破解。

在之后的岁月中,邓则照顾孩子,照顾老人,让袁隆平能全心全意扑在杂交水稻上。没有人看好他的时候,她看好他;没有人支持他的时候,她支持他。

邓则的则字,在四川话读起来像"贼",袁隆平商量妻子改名为哲,寓意哲思、哲理。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为了能加快研究进度,缩短水稻的生长周期,袁隆平从海南辗转云南,带着助手四处奔波,两个孩子出生时不在家,父亲去世时也不在家。

40岁那年,他们发现了野败——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株,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转折点。

从1973年开始,杂交稻的高产优势渐渐崭露头角,继而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种植,袁隆平的名气开始越来越大。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袁隆平被农民称为“米菩萨”,拿出家中积蓄为其做雕像

52岁时,袁隆平参加国际水稻科技节,会议开始后,研究所所长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现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成名之后

很多人一旦成名,很容易膨胀。有的人会升官发财死老婆,但还有部分人可以牢牢把持住自己的内心,成名不弃"糟糠"。

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事业成功之前亏欠家里太多,事业成功之后总想着要加倍补偿妻子。出去出差时,常常惦记妻子,给妻子写信,买礼物。

袁隆平成名后,各种头衔、各种会议纷纷而来,然而他深深懂得: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一生事业的目标只有研究杂交水稻。

他辞去了各种兼职,各种会议能不去就不去,主要精力就是带着团队继续研究杂交水稻,虽然现在的杂交稻已经增产不少,但依旧有可提高的空间。

袁隆平日常只依靠工资生活,他说这些就够了,不管是与美国公司合作的钱,还是得到的奖金都作为奖励基金,奖励在杂交水稻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1999年,成立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占25%的股份,原本他是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公司,哪怕他名字的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人民币。

后来,他勉强同意是因为70岁以后,他就没有国家给的科研经费了,但是他要研究杂交水稻一辈子,没有经费可不成。

曾经有记者问:您作为我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大家很关心您下一步还有些什么打算?

袁隆平: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现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在湖南取得了18个百亩片、4个千亩片平均亩产700多公斤的成果,最高的达到870公斤。按国家的要求,要在2005年前达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我现在正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后记

如今袁隆平90岁了,面对年华逝去,他特别坦然。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听力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他80岁的时候还打排球,觉得自己是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如今,听人说话都要戴助听器,可是助听器分辨率又不够,但是人老是自然规律,幸好脑子还没糊涂,有好多年龄比他还小的都没有他脑子好用。

袁隆平每天坚持去办公室上班,浏览资料的时候常常借助两个放大镜,时不时去田边看看,他说自己现在下不了田了,只能在一旁看。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2019年,杂交水稻最高产的亩产1200千克,他未来的目标是先达到1333千克,甚至更多;第二个目标是开发盐碱地,种植耐盐碱的水稻,用八年的时间,种植1亿亩海水稻,可以多养活1亿的人口。

袁隆平说如今中国粮食不够吃,要靠进口,像进口大豆每年要七、八千万吨,如果人家不卖给咱了,就会出大问题。

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很少搞农业,粮食产量少了,吃饭就会有问题,所以需要好政策来调动农民积极性,比如国家高价回收粮食,在低价转卖。

粮贱伤民,而粮价又是百价之基,高了的话就会通货膨胀。

袁老今年90岁了,关于杂交水稻还有着5年、10年计划,还在担忧大家有一天没有粮吃,会饿肚子。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清贫的袁老在这次肺炎疫情中,先捐大米,后捐钱。

这名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


袁隆平:生长于动荡年代,心系百姓口粮,先捐大米,后捐钱



今日话题:

在全民追星的今天,有这样一批人,我们在他们的恩惠下生活,却对他们并不了解。

他们不计较财富,为了理想甘愿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留言谈谈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