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孩子的任性不是天生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可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要客观看待“任性”的涵义以及心理学意义。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一)遗传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四种类型,孩子受到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比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导,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发展出任性性格。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二)生理因素


幼儿期的孩子,因为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自制力弱,情绪不稳定,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或者用哭闹解决。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三)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身上出现的很多任性现象,究其本质是儿童作为个体的人,发展期独立性品质的诉求。

1、研究发现,在3-6岁的孩子中,有28.33%的幼儿有任性的表现。那么,孩子属于成长中的人,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有些任性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行逐步化解,否则任其发展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我们以前的课程里讲过,幼儿阶段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逆反期”,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经常也会听很多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然这句话不是绝对的,只是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经常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候好像故意与父母、与老师闹敌对,你让他去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情,他却偏偏去做。这种情况一直会延续到5岁左右,孩子会出现不服管教的特性。

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者“我不要你管”。如果大人此时加以干涉,孩子就会发脾气,有时候会比较暴躁。这种独立性通常会被大人认为不听话,实际上是孩子成长中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

此时,不恰当的做法是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呢,可能暂时会变得比较听话或者比较顺从了,但其内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很多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会受到影响,有些幼儿会因此变得退缩,畏首畏尾,没有主见。在我的工作中,也经常接触这样类似的一些一年级小孩子。其实孩子的内心有很多需要表达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却在其独立性开始发展的时期,受到了很多的压制,将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压制住了,发展的动力会不足。

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调整孩子任性性格的有利时机,不能因为孩子小 就一味地迁就,这样的话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去改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任性性格一旦形成就与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了

2、青少年阶段的“任性”,我认为等同于“逆反”,其实是对成长独立性需求的更大需要,就是要摆脱成人的控制,向着独立自主的人的方向发展。相关内容家长可以去听“孩子逆反了怎么办”那节课的课程内容。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总结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后说:任性的孩子能做出什么事,你根本想象不到。可见如果让任性不断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对他人和环境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儿童处于青春期这个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让孩子逐渐发展出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那孩子就会存在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危机了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四)后天养成


环境是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对孩子是否会发展出任性以及发展程度有很大影响。

1、有求必应——无原则的过渡溺爱,混淆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与爱孩子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孩子都应懂得生存的自然法则。如果家长总是抱着疼爱孩子的宽容心理,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能使性子就使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都迁就答应了,一一予以满足,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不适当的地位,待遇过于优厚,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越来越膨胀,会形成孩子的任性行为习惯。

在形成这种习惯以后,在遇到一些原则性事情时,家长又粗暴地制止孩子不要去做。这个时候父母再收场的话,就会觉得很难。但是如果继续顺从,就会更加助长孩子任性。在很多独生子女身上这种现象就比较明显。比如在生活上要什么都能满足,但是在学习上必须按照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去做,这种不一致性就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因为孩子的认知模式转换比较慢,他在生活中形成的“有求必应”的满足方式,在开始接受正规学习时就会遇到挑战,甚至是很大的困难。

2、于心不忍——溺爱型和过于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出任性的孩子,这个很容易理解,在这里不再赘述了。

家庭教育中过于民主也会导致孩子任性:父母过于民主,就是过于迁就。什么事情都和孩子商量,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对于幼儿阶段的儿童而言,是不合适的。因为此阶段的孩子并没有自己判断和做决定的能力,这样就会失去了家长的权威性。所以,光民主还不够,还要有权威,民主和权威不是对立面。

做个权威的家长不是做个专横霸道、刚愎自用的暴君,而是让家长的话语对孩子有力量,比如看电视,说关就得关,说下次不给看就不给看,一直这样言而有信,孩子就会认真对待,知道这就是原则和底线,并且会坚持下去,而且会形成习惯。

3、一味退让——父母不懂拒绝也会导致孩子发展出任性

中国人们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到,3岁前的孩子父母怎么爱都不过分,但是3岁后,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说“不”的艺术。很过的爸爸妈妈见不得孩子任性,耍赖,受委屈,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是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一辈子,每个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心理上的一种克制和痛苦,否则孩子会越来越任性,也会越来越“玻璃心”。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正确的行为说“不”是父母的一向重要任务,也是帮助孩子克制任性的关键。

4、教育不一致——让孩子钻空子养成任性性格

在家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夫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当孩子哭闹耍赖时,爸爸会说是妈妈惯的,妈妈会说是爸爸宠的或者是爸爸从来不管导致的,或者爸爸妈妈也会说是老人们溺爱的结果。

教育意见的不统一是教育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孩子夹在其中,非常敏感地可以捕捉到总有一方是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聪明的孩子立刻能够意识到无论ta怎样闹,总会有人出面帮助其达到目的,于是便倒向哪方,作为自己的保护伞。网上有个热门的词语“诈尸式育儿”,意思是有些父亲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父亲经常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插手管理孩子。比如,孩子想吃冰淇淋,妈妈严肃告诉孩子不行,谁知爸爸立刻拿了一根给孩子,还说“谁家孩子不吃零食,小孩不就这点乐趣嘛!凶什么?”每次定下的规矩就被破坏了,而且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教育而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孩子发展得很任性,谁的话都不愿意听了,即便是上了学,也对老师的管教会有些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没有辨识能力的孩子而言,如果大人们告诉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任性就有了选择的机会,而且总是会偏向溺爱自己的人。

所以,在孩子生命发展的最初几年里,做个权威型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比较合适的。但是,请记住:权威不是专横霸道、刚愎自用,而是统一意见成规则,持续坚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需要适当调整规则,但是还是要继续坚持,直到孩子可以用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做决定为止。

5、模仿别人

这一点也要提一下,在家庭里或者亲友当中,如果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地亲眼看到人性的表现,而且还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会学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所以,父母们在给孩子寻找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时,要注意引导和教育。

6、唠叨引起任性

家庭中过于唠叨激起逆反,孩子也会任性:唠叨的父母,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开始,唠叨其实是无效而又重复的话,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疲惫感,进而是厌倦感,然后就会发展出大人口中的“任性,不听话”。因为父母说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甚至表现出与父母顶撞、愤怒,不尊重等行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