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在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朝代的更替演變,發生過無數次硝煙瀰漫、生靈塗炭的戰爭,但其混亂程度唯五胡亂華時期,此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漢民族被胡人外族大肆屠殺,中原人口銳減、社會文明倒退,有學者稱之其時為

"神州陸沉"、"中原淪陷"。而西涼王朝是十六國時期,少數幾個由漢人所建立的政權之一。因其地處涼州西部,為了區別同一時期在河西走廊其他四個也以"涼"為國號的政權,故史家稱其為西涼,西涼的建立者為李暠。

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李暠自稱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皆在晉朝做官,歷任郡守之職;祖父李弇則在前涼張軌幕下擔任武衛將軍,封爵安世亭侯,其父親早亡,而李暠其為遺腹子。李暠從小就寬厚謙和,器度非凡,史書稱他“性沉敏寬厚,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學。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河西名士見其表現得異於常人,且又志向遠大,認為他定能有一番作為,因此有不少名士都前來投奔,這為李暠的起家奠定了基礎。

公元397年,因後涼王呂光枉殺尚書沮渠羅仇和三河郡太守沮渠麴粥,而引發其侄子沮渠蒙遜、沮渠男成起兵反叛,後皆歸附於段業,並推舉段業為涼州牧,改年號為神璽,建立政權,史稱北涼。此時李暠被授為效谷縣令(今甘肅敦煌東北),時任期間,李暠廣施仁義且"溫毅有惠政",很快就得到了敦煌當地士紳和百姓的廣泛擁戴。不久在敦煌太守去世後,李暠被任敦煌太守。

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公元399年,段業自稱涼王,改年號為天璽。此時,得寵於段業且與李暠有著刎頸之交卻又忌憚李暠的索嗣因覬覦敦煌是軍事重鎮,有心取而代之,便勸段業說李暠在河西勢力深厚,不可授予實權。於是段業便改任索嗣為敦煌太守,並命令其帶領五百騎兵前去任職。索嗣在離城二十里處,派人通知李暠前來迎接。

李暠接到詔書後驚疑異常,準備出城迎接。此時,效谷縣令張邈和宋繇等人勸阻說:"後涼政務衰頹,段業昏庸懦弱,這正是英雄豪傑有所作為的時候。將軍您具有建立一個國家的現成條件,怎麼能夠拱手送給別人呢!"其在得到當地士族的支持下,李暠於是採納其策,決定拒不受命並派精兵出其不意攻擊索嗣,措手不及之下索嗣大敗而逃。之後,李暠上表歷數索嗣的罪狀,請求處死索嗣。同時,北涼輔國將軍沮渠男成也非常討厭索嗣,也勸段業除掉他。段業於是殺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還分敦煌三縣設置涼興郡,升任李暠為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一時李暠勢力大盛,前來投奔歸附者不絕於途。

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公元400年,北涼的晉昌太守唐瑤背叛北涼投靠李暠,並傳檄六郡推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涼公,兼任敦煌太守。於是李暠遂在境內大赦,建年號為庚子,建立了西涼政權。李暠即位後,鑑於境內頻經戰亂,人力稀缺,遂廣置流民,補充人力,從事農桑,恢復生產。逐派遣宋繇東征涼興,皆攻克玉門以西諸城,並在其地"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為統一河西走廊作物質儲備。

不過西涼國畢竟地廣人稀,軍力較弱,時為北涼所逼。好在尹夫人為西涼制定的"興儒重農"策略頗有成效,使西涼"年穀頻登,百姓樂業",國勢日漸強盛,敦煌出現了少有的繁榮安定局面,北涼雖連年發動對西涼的戰爭,但一時也奈何不了西涼。

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公元417年,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繼位,史稱西涼後主。

李歆在位時,刑罰繁重,法規嚴峻,又喜好出遊狩獵,並大興土木修造宮舍,致使西涼國力衰弱。李歆亦好征戰,多次對北涼用兵,最終導致西涼滅亡。公元420年,李歆聞沮渠蒙遜南伐西秦,遂率軍三萬攻打北涼都城張掖,卻中了沮渠蒙遜的聲東擊西之計,兵敗被殺。李歆被殺後,其六弟李恂被宋承等人推為西涼之主,據敦煌自守,自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公元421年,北涼軍引水灌敦煌,部下投降致敦煌失陷,李恂自殺,西涼遂亡。

西涼亡國後,後主李歆第三子李重耳逃奔劉宋,後又仕魏,歷任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李重耳生子熙,官至金門鎮將。熙子天錫(也作天賜),皆效力北魏,擔任幢主,宿衛京城。李天錫生子李虎,虎為西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即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時稱“八柱國家"。李虎生子李昞,而李昞的兒子既為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所以在天寶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就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西涼國滅亡兩百年後,其後代又建立起統一華夏,並稱雄於世的超級帝國:大唐帝國。

晉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朝,亡國兩百年後建立了統一華夏的世界強國

唐帝國疆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