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我們好像在那


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黃埔軍校,也就是孫中山在國民大革命時期由蘇聯傾力協助在廣州黃埔開設的、由蔣介石擔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青澀!

當然,1927年常凱申(蔣介石的韋氏拼音寫法:Chiang Kai-shek 錯誤的音譯而來)公搞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國共兩黨自此決裂,國民黨的陸軍軍官學校也還在繼續辦學,只不過把學校從廣州遷址到南京,到了1930年,又正式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了。

現在我們經常說的“黃埔軍校”,實際上特指的是1924年到1927年間國共兩黨親密合作的情況下開辦的“黃埔軍校”。在1927年以後的“黃埔軍校”培養的是國民黨方面的軍事人才,跟國共合作的國民大革命記憶毫無關係,還廣泛地參與到了對紅色區域的“圍剿”作戰中;相對的中國工農紅軍也先後以紅軍大學、各根據地教導團和後來的抗日軍政大學為基礎,開始培養自己的軍事專門人才。換言之,黃埔軍校的精神已經傳承到這些學校裡面去了。

至於1924年到1927年的黃埔軍校,事實上也算不得多“優秀”,更談不上世界幾大軍事院校之一。我們從黃埔軍校歷屆畢業生入校和離校時間就能看出來——黃埔軍校頭六期畢業生居然是在三年的時間裡培訓完畢的,平均的學習時間只有半年左右。實際上早期的黃埔軍校所做的並不是普通軍事院校做的軍事學歷教育而是軍事速成教育,培訓目標也僅僅設置為培養一名合格的具備一定戰術素養與戰鬥技能的、政治過硬的步兵,連出去擔任分隊及以下戰術單位的指揮員都比較勉強。倒是常凱申把黃埔軍校從廣州遷到南京以後,才開始搞起了軍事學歷教育(當然同一時期的紅軍大學也在摸索著軍事學歷教育的路子)。

早期的黃埔軍校之所以到現在還聞名遐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頭六期畢業生走出了後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大批的高級將領——實際上,這些畢業生在黃埔軍校時期大多還都僅僅是懷著樸素的“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思想征戰四方的小兵,是真的經歷過血與火的戰鬥而活下來的、真正的軍事天才。


軍武次位面




孫中山人稱孫大炮,就是沒有什麼政治根基,滿嘴跑火車,只有革命理想,缺乏實務能力,卻總想做成大事,被許多人認為不靠譜,因此被作孫大炮,就是說他用嘴能說死人。

從建立同盟會到辛亥革命,再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從來就沒有成功過。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後,孫中山才明白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就決定聯合蘇聯建立黃埔軍校,培養有理想的革命軍官,以這些軍官為核心建立自己的軍隊。



在這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創辦了這所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為此後的幾十年的中國培養了大批軍官,尤其是抗戰中犧牲主要中低層軍官基本上都是黃埔畢業的,大約有二十幾萬。

黃埔一到六期出的人才最多,這六期一共畢業了13000多人。國共雙方的高級將領中有不少都出自這些人。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幹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餘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黃埔軍校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範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鍾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傑、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1927年,黃埔軍校搬遷到了南京,1931年又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之後又陸續在全國開設了十幾所分校,國民政府開始全面培養軍事人才,為抗戰做準備。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培養了30多萬軍官,其中絕大多數是抗戰期間培育的,他們剛剛畢業就走上抗日前線,擔任低層軍官,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抗戰期間,國民黨中低層軍官的死亡率超高,差不多每個位置都換了好多茬。根據有關數據不完全統計,黃埔軍校畢業生死在抗日前線的就不下十幾萬。



到了1944年底,因為日軍的最後反撲,國民黨軍隊傷亡慘重,在全國根本就徵不到合適的兵源,就從學校招收了十幾萬人來補充,為此還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的口號,來激勵年輕學生士兵和軍官。在抗戰初期還有由優秀年輕軍官組成的教導團,大多是黃埔畢業,他們在南京保衛戰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49年,當國民黨退到臺灣時,四川成都解放後,黃埔軍校正式在中國大陸停辦了,當然在臺灣還是有的。

早在1947年,在抗戰中大放異彩的孫立人將軍就被派到臺灣去負責培訓軍官,也就是臺灣黃埔軍校的前身。



黃埔軍校自從國共分裂後,就成了國民黨的軍校,和共產黨沒有太大的關係,被打上了國民黨的標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黨和政府也建立了一大批軍校,比如劉伯承在南京創辦的軍校,陳賡在東北創辦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後來長沙的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等。

黃埔軍校因為國民黨在臺灣還在辦,中國大陸自然就選擇放棄這個名稱。更重要的大陸的軍校和國民黨的黃埔軍校不是一個性質的軍校,也很難還用這個名稱來命名。其實就算是在臺灣的國民黨軍校也不叫黃埔軍校,甚至黃埔軍校從一開始的正式名稱也不叫黃埔軍校,只是地處黃埔。



但不管怎麼說,黃埔軍校都是一所在近現代史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學校,為中國的抗戰和解放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一所值得大書特書的學校。


新知傳習閣


黃埔軍校,確切地說是廣州前六期。七期以後在南京單獨開辦。改名中央軍校。

前六期之所以優秀,是各種原因的綜合結果。

從本質上說,黃埔一二期是軍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屬於中等專科學校,六期算大專。七期以後是更加正規辦學。所以黃埔前5期學生的軍事素養並不高,也因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時候,已畢業的前5期9000多隻剩2000多人。基本折損在東征及北伐中。

可為啥黃埔前六期出了這麼多人才?

因為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黃埔學生,畢業就參加東征,平商團,平楊劉之戰,再北伐、軍閥混戰,內戰,然後是十多年的鐵血抗戰。戰場的激勵,成就了一批批軍事悍將。

其次,黃埔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幸運的,最有晉升前途的軍校生。因為老蔣的關係嘛,1924年一個千把人的藍軍教導團,到1945年抗戰勝利已發展到89個軍239個師420萬大軍,剔除地方軍閥也是一個龐大數據,黃埔學生基本不愁出路,晉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為啥輸了呢?

前6期黃埔學生們到抗戰結束基本都是旅長以上軍官了,他們和整個藍黨系統一樣,都已經腐敗了。完全失去了進取精神,更是違背了孫總理的教育。焉能不敗?

1949年後遷移臺灣的中央軍校,怎麼敢說自己是黃埔學生?


四川達州


黃埔軍校是整個近代史中名聲最為巨大隆盛的一座軍校,這座軍校從創辦之初到抗日戰爭結束,一共培養出了二十多萬名學生,但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最終剩下的竟然只有一萬多人!

黃埔軍校學生在抗日戰爭中的戰死率達到了非常驚人的95%,從犧牲程度上來說,可以謂之為慘烈。

黃埔軍校初創於1924年,那個時候正是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外困內迫的時候,雖然他辛亥年的時候擔任過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因為沒兵沒錢沒槍的原因,最終只能將大總統之位交託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在民國各地紛起的軍閥之中,沒有軍事力量的孫中山更是無法佔據真正的話語權,所以擁有一支軍隊一直以來都是孫中山的夢想。

最後,孫中山通過尋求蘇聯的幫助,在蘇聯派出的許多專業軍事人員的協助下,黃埔軍校終於在1924年創立了。

與蔣介石共生共存的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校長原本不是蔣介石,不過蔣介石知道黃埔軍校背後隱藏著多麼巨大的利益,所以他通過各種手段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

他後來的人生也是憑藉著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發家的,而作為蔣介石的回饋,黃埔軍校前六期的許多學生在後來也成為了蔣介石軍隊中的中流砥柱,成為了為蔣介石支撐起一整片天下的助力。

在黃埔軍校剛開始創辦的時候,廣東軍閥陳炯明對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威脅很大,因為戰情的需求,所以黃埔軍校學生們的學習是很短暫的。

黃埔軍校學生們入校前一般有三個要求,第一個要求起碼是初中或者技校學歷,第二個就是要基本的身體健康,第三個就是在18歲到25歲的年齡之間。

一般只要滿足這三個要求就有機會報考黃埔軍校,在報考之後還要經過各種各樣的選拔,在選拔合格之後,考生們就會被編入軍隊中學習最基本的軍事禮儀和知識。

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軍訓,而軍訓的目標就是把每一名報考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士兵。


經過六個月的軍訓,在第二次選拔通過之後,學生們就可以進入黃埔軍校中學習,黃埔軍校當時有很多科目,既有涉及到軍事,也有涉及到政務的,不過真正佔據主要的還是軍事。

為戰場而生、在戰場中強大的黃埔學生

很多人以為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這麼優秀,那黃埔軍校的教學方面也肯定有過人之處。

但實際上黃埔軍校前幾期的學生們,在校學習時間基本上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在黃埔軍校創辦之初,他們是按照蘇聯的軍官速成班制度創辦黃埔軍校的,所以教給學生們的也只是普通士官門的基本知識,並沒有太過於特殊的地方。


不過學習的短暫,並不就意味著黃埔軍校學生們的能力不行,實際上黃埔軍校學生們的晉升雖然有著運氣的成分,但在更多時候,實力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當時戰局的緊要,所以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一般畢業後都會馬上被拉入隊伍中參加各種戰爭,讓他們從底層做起,學習各種指揮戰鬥的技巧。

正因為真槍實刀的接觸到了軍事指揮,前六期的黃埔學生們才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為日後的統兵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保定的課堂、講武的操場、黃埔的戰場。

說的就是黃埔學生們成長於戰場之中的事實,這才是他們異於常人的地方,而也因為前六期學生們出現的時期是蔣介石勢力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他們也積攢下了豐厚的資歷,最終在實力和運氣的雙重作用下,前六期的很多學生都開始坐上了軍隊中的高位。

黃埔六期開外、多數戰死在抗日戰場上的黃埔學生們

不過人在坐上高位置後,往往都會很難避免各種財色困擾,因此黃埔前六期的學生中,也往往是腐敗的高發集中點,而至於其他期的黃埔學生雖然沒有前六期的學生們那麼出名、那麼大的權力,但是他們的付出也是不容忽略的。

因為他們處在中下層的原因,所以一般前線的戰場上都是由他們帶兵支撐的,也因此造就了這些黃埔學生們非常高的戰亡率。


在十八萬的戰死沙場的黃埔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黃埔六期開外的學生們,他們都在戰場上為國家捐出了自己的身軀,留下的卻是自己的榮耀。

而在臺灣的時候,也有人創辦過以黃埔為名義的軍校,不過實際意義上的黃埔軍校早已因為特殊時代的結束,而消亡在了歷史中。

黃埔軍校和那個時代是相伴相生的,因為特殊的原因、特殊的時間,最終才造就出了特殊的黃埔軍校,當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其實再怎麼努力地挽留,也終將是徒勞一場。


所以說這就是黃埔軍校沒能保留下來的原因,原因簡單到了極點,黃埔軍校就如同一場絢麗多彩的煙花,在歷史最需要它的深夜時刻,綻放出了自己所有光芒,給世人留下了一片驚豔,留下了一片久久不能忘的回憶,最終當再去尋找它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有零落在天空和大地上的餘燼令人回味。


孤客生


題主詢問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有保留下來。實際上嚴格說來,黃埔軍校現在還在臺灣繼續辦著。只不過這些新黃埔生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老黃埔生相比罷了。

而從黃埔精神來說,實際上,那個戰無不勝的黃埔軍校,僅僅三四年功夫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1924年創辦的,當時的大背景是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這也是孫中山十餘年利用軍閥革命屢屢失敗後的新思路,這個思路立竿見影。黃埔軍校也代表了蘇聯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治軍,國共合作,以及在廣大勞苦大眾支持下的革命戰爭。

從軍事上,1924-1927的黃埔軍校只不過是一個速成軍官培訓班,學制還不到一年。但效果上,這時候的黃埔軍校確實培養出大批日後在中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不得不說,這與真正的黃埔精神密不可分。

1927年,國共決裂,國民黨屠殺了三萬共產黨員,屠殺了三十萬國民黨自己的左派,從此斬斷了自己力量的來源。黃埔軍校也經歷了同樣的震盪。這以後的黃埔軍校,儘管還是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參報,但從本質上,已經淪為了蔣介石個人軍中骨幹的培養皿。黃埔軍校之後的學期逐漸延長,學習內容逐漸豐富,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的各級軍官,其中不少人在抗戰戰場上熱血報國。但是,在七期開始的20餘屆學生中,很難再找到如前六期那樣璀璨的明星。這條鴻溝顯然不能只用“後畢業的資歷淺”來解釋,而確實事關黃埔軍校辦理的內核精神。

也就是說,原本國共合作建立的黃埔軍校,在1927年便因為分裂而殺死了自己。這以後的黃埔軍校,雖然規模日趨興旺,實際上只保留黃埔的部分編制和一張名牌而已。真正的黃埔精神,或許反而是延安抗大里那些灰頭土臉的傢伙們繼承更多。1949年南京蔣記民國的潰滅,標誌著黃埔軍校在與其敵對的“革命軍校”對抗中全面失敗。繼續在臺灣維持多少期,其實已經毫無意義了。


巴山夜雨涮鍋


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所軍校改變了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其一曰云南講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軍校,其三曰黃埔軍校。


這三所軍校中,黃埔軍校無疑是最為最重要的一所。在國民黨方面,黃埔系毫無疑問是天子門生,是蔣介石最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軍方面,黃埔軍校的地位同樣重要。在新中國1955年的第一次授勳中,10大元帥有5名出自黃埔軍校,10大將中有3人出自黃埔軍校。至於其他上將,中將,少將加起來也有數十人。

這麼厲害的一所軍校,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卻銷聲匿跡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黃埔軍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孫中山在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幹不成什麼事的,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決定乾點實際的事情。

於是,在蘇聯人和我黨的幫助下,一所影響了接下來中國歷史進程的軍校誕生了,名字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為地點位於廣東廣州黃埔區,所以又俗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名字也是幾經改變,1926年,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到了1929年,黃埔軍校更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而1931年,黃埔軍校再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了1946年,黃埔軍校又變成了“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黃埔軍校又以“陸軍軍官學校”在臺灣復活。

同樣,黃埔軍校的地址也在不斷的變遷,1924年在黃埔島成立,1927年隨著北伐軍遷移到了武漢;蔣介石背叛革命後,黃埔軍校又跟著蔣介石遷移到了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黃埔軍校又遷移到了成都;等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黃埔軍校也跟著前往了臺灣。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黃埔軍校只是指在黃埔島這個階段,此時一共創辦了6期,而黃埔1-6期也是蔣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軍的5位元帥和3位大將也出自其中。

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黃埔軍校一共開班了23期。在1949年蔣介石敗退後,黃埔23期絕大部分學生也隨之前往臺灣。

看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就會發現本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黃埔軍校是隸屬於國民黨的。當蔣介石敗退臺灣時,黃埔軍校也隨之在臺灣掛牌亮相。這這種情況下,黃埔軍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後依舊還在大陸。


小鎮月明


是這些優秀的人成就了黃埔軍校,而不一定是黃埔軍校成就了這些優秀的人。

黃埔軍校可以說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這所軍校中走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比如中國十大元帥中5個都跟他有關係,林彪、徐向前是直接畢業於黃埔軍校,葉劍英是當時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和陳毅是教官。國軍就更不用說了,蔣介石最喜歡讓別人叫他蔣校長,嫡系就是黃埔系的。

但是問題來了,黃埔軍校中產生了如此眾多的人才是不是意味著黃埔軍校的教育一定是優秀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亂世出英雄”其實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夠在近代留下那麼大的名氣原因就在於其建立者是孫中山,繼承者是蔣介石。後來蔣介石更是以黃埔的人為嫡系,組建自己的軍隊。蔣介石北伐成功以後,這些人能夠有機會走上歷史的舞臺。

這其實和北洋軍七千人能出四個總統、幾十個高級將軍是一樣的道理。小站練兵以後,他手下七千新軍成了他最為重要的資本。他手底下這些人最後都在北洋政府期間成一方軍閥,或者民國總統。後來也是這些人左右民國的政局,更是出了馮國璋、徐世昌、曹錕。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有幾個將軍縣,湖北紅安、湖北大悟、江西興國等地。他們出了很多將軍,其中湖北紅安出了一共223位將軍。原因難道是因為紅安教育優秀能夠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將軍嗎?肯定不是的,因為說到底那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為革命犧牲了14萬的子弟兵。

黃埔軍校當然是優秀的,但是它能出那麼多的人才歸根到底還是獨特的時機。因為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創立的,他當時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吧。所以來黃埔軍校的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素質都是非常高的。教官大部分都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或者海外歸來的精英。學生也是各個地方的人才,第一期報考是3000人,經過層層篩選,最後錄取不到500人。黃埔軍校其實是基層連排軍官的短期培訓,學制只有半年。加上戰鬥緊張,很多學生呆的時間是半年到兩年。說實話,這麼短的世界能夠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會太多。

當初孫中山先生就是吃虧自己手裡沒有槍,受制於南北軍閥,所以才有了辦黃埔的想法。後來在蘇聯人的幫助下,組建了黃埔軍校。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忠於革命的士官,以便組成先進的軍隊。後來蔣介石成了校長,把黃埔軍校的學生變成了天子門生,學曾國藩搞門生故吏那一套。說實話這完全脫離了黃埔軍校的初衷,新中國不要也很正常。


歷史是什麼


黃埔軍校就是前六期比較優秀,後來就淪為了一般軍校。

黃埔軍校主要是指1924年到1930年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軍校,短短6年時間,他改了三次名,分別是1924年“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當初十分優秀,有這樣幾個原因。

1,黃埔軍校是國民黨,共產黨,蘇聯三方合作的結果。

這三方,國民黨提供人才,共產黨提供理想,蘇聯提供軍事技術,這種珠聯璧合的組合,產生了轟天動地的效果。

2,黃埔軍校是反對列強除軍閥背景下產生的結果。

孫中山努力革命30年,最後才找到辦軍校培養革命軍隊的道路,呼喚30年的東西,必然是殺手鐧。黃埔軍校產生了巨大的群眾動員效果,黃埔軍校的軍校生是人民軍隊毫不為過分。

3,黃埔軍校很厲害,是因為他給了革命青年一個理想。

清末以來,政治上互相傾軋,經濟上普遍貧窮,文化上呼喚革命,任何一個有志青年都希望用自己力量改造中國,黃埔軍校給了他們這個希望,這個理想。

4,黃埔軍校的招生制度,確保了黃埔是革命軍隊,優秀人才基地。

黃埔軍校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國範圍內招生,憑國民黨黨員介紹才能報名,還有一些報名者未被錄取,仍繼續努力。

進入黃埔軍校前,會看到黃埔軍校的對聯:

這樣的軍校培養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群體,註定是舊中國的埋葬者,新中國的奠基人。

黃埔軍校有多牛?

黃埔的老師,都是當時革命精英。

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埔的校歌,是理想的校歌,戰鬥的校歌。

孫中山還宣佈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後來,這成為了黃埔校歌,始終告訴黃埔人為理想而奮鬥

黃埔的學生,後來都成為革命棟樑。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1927年,是黃埔軍校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這一年,國民黨與蘇聯交惡,大肆屠殺共產黨員,背叛革命,成為英美日在華代理人。從此,黃埔軍校再也不是革命青年的首選了!


十年後,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無數革命青年放棄北上廣的優越生活,到貧瘠的陝北,就為了一件事——革命理想!而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成為新一代革命人才的搖籃。


歷史知事


黃埔軍校優秀嗎?簡直就是世界軍校史上一大奇葩,一國際大笑話,亙古未有!

自軍校成立起,自稱最具成就的六七年裡,該校幾個月霸蠻短訓出來的半吊子水平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地圖都認不全就陷入了最殘酷的生死拼鬥。最後,出自該校的師生,在這樣的自相殘殺中,一半被打死,剩下的一半,三分之一被俘入獄,三分之一真正成為勝者評將拜帥,但晚年大多不得善終,最後三分之一亡命海外,有鄉難歸!

這種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自已打垮自已的現象只能說明一點,校長領導有方!


古月1537131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