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提起西晉王朝滅亡以後——五胡十六國的這段歷史,估計很多人都有點抓狂。“五胡”這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還好說,但這“十六國”的名字的確不太好記,而且實際上當時還遠不止有十六個國家,只是後人取其中實力比較強勁的十六個國家作為代表而已。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十六個國家的名字: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仔細一看,其中帶“涼”的國家有5個,帶“燕”的國家有4個(實際上也有5個,因為西燕的實力比較弱沒有被算在內),帶“秦”的國家有3個,帶“趙” 的國家有2個,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成漢和夏這兩個國家了。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所以說要搞清這段歷史的脈絡,那就必須先了解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這五個國家的興亡。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帶“涼”的國家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他們的壽命都比較短,最長的五六十年(北涼64年),最短的才十幾年(後凉和南涼都是18年)。

那麼問題來了,這五個帶“涼”的國家究竟是什麼關係,又為什麼會如此之快就“涼涼”了呢?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其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前涼說起。話說西晉時期,漢人張軌(張姓為涼州大姓)被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也就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滅亡以後,張氏據守涼州,表面上分別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上卻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只可惜前涼建國後便因為皇族內部爭權奪利而迅速衰弱,在公元376年,前涼被實力強勁的“前秦”所攻滅。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這裡順便提一下“前秦”這個國家,因為它不但滅了前涼,還一度完全統一北方地區和出兵西域(自東漢以後中原王朝再次攻佔西域),甚至還差點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滅掉了東晉(公元383年,志在必得的前秦皇帝苻堅率八十萬大軍攻打東晉,結果被東晉謝安等人的八萬軍隊擊潰)。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正因為苻堅“淝水之戰”的失敗,導致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分裂,其它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擁兵自立——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鮮卑族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鮮卑)建立“後燕”;羌人將領姚萇建立“後秦”;攻伐西域取得勝利——剛剛回軍涼州的漢人將領呂光建立“後凉”。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後凉”建立沒多久,其開國君主呂光手下的禿髮鮮卑族將領“禿髮烏孤”擁兵自立,建立“南涼”;建康太守段業(後被匈奴沮渠部的沮渠蒙遜取代)自稱涼州牧,建立“北涼”。再後來,這個“北涼”治下的安西將軍、敦煌太守李嵩又擁兵自立,建立“西涼”。

說到這裡,這五個帶“涼”國家的“來龍”就都清楚了。後凉是在前涼滅亡的基礎上建立的,北涼和南涼是在後凉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而西涼則是在北涼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最後,小編再介紹一下他們的“去脈”。由於這幾個帶“涼”的國家都處於中原西部,而且各國之間連年征戰,再加上其中有的內部權力交接不夠平穩,所以很快便紛紛衰弱“涼涼”了:

前涼被前秦攻滅;

從北涼分裂出的西涼最終還是被北涼攻滅;

北涼被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柔然攻滅;

西涼被西秦攻滅。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由於篇幅有限,小編後面將陸續推出“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歡迎關注。下一篇著重介紹其中的五個燕國(均為鮮卑慕容氏建立)的關係,一起來探究小說《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心心念念想要恢復的——那些真真實實存在過的“大燕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