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丁戊奇荒是怎麼回事?

於無聲處34


▲旱災饑民塑像

這場大饑荒從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由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及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災情最為嚴重,因此史稱“丁戊奇荒”。

從光緒元年開始,包括山西、河南、直隸、山東、陝西多省在內的地區降水量都有了明顯下降,起初朝廷還不以為意。到了第二年,降水量並沒有提高,反而還繼續下降,這就直接導致了旱災爆發。災情迅速蔓延,整個北方都顆粒無收,大規模的饑荒隨之蔓延開來。到最後,清廷也不得不下詔,宣佈免去這些州縣的賦稅。

▲慈禧太后與童年時期的光緒

然而這些小舉措並不能緩解災情,也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很快,災情就蔓延到安徽、四川和江蘇北部地區,受災人口約佔大清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反觀此時的清廷正遭受列強欺凌,割地賠款更是導致國力空虛,幾乎沒有財力賑災。在日益嚴峻的災情面前,飢餓的人們把一切能吃的東西都吃遍了,樹皮、草根甚至於觀音土都不放過,到最後發展到易子相食的地步。《清史稿·德宗記》記載:“是歲,山陝大旱,人相食。”

▲《清史稿》

由於災害剛爆發時恰逢光緒皇帝登基,於是民間謠言四起,紛紛猜測光緒皇帝登基一事有違天命,惹怒了老天爺,才導致天不降雨、連年旱災。迫於輿情壓力,光緒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詔”,但是這並沒有任何作用,旱情還再加重。到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時,災情繼續蔓延,此時清朝治下已經餓殍遍地、哀鴻遍野。當時一些洋人出於人道主義精神,主動提出想幫助清朝賑災,然而清廷怕洋人心懷不軌,並從中搞破壞,便予以斷然拒絕。

▲光緒皇帝朝服像

既然清廷救不了他們,外來援助也被統治者拒絕,那麼留給災民的道路只剩下等死和造反兩條路。更為恐怖的是,隨著大饑荒的擴散,瘟疫也開始瀰漫開來,並先後剝奪了無數人的性命。到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時,這場災害已經導致2000多萬人流離失所,無數的災民被迫落草為寇,而這也為清末盜匪猖獗的局面埋下了禍根。

▲龜裂的土地

反觀大清王朝,國力本來剛因“洋務運動”而稍有起色,遇上這場災害便被瞬間被打回了原形,至於擴大“洋務運動”覆蓋範圍的計劃也只能被迫取消。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整個北方都幾乎沒有任何賦稅收入,大清的軍隊擴建也受到了嚴重阻礙。從這一程度而言,這場災害也為日後清朝覆滅敲響了喪鐘。

參考文獻:

《清史稿》


趣觀歷史


丁戊奇荒,是發生在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饑荒。從1875年至1878年,共歷時四年,因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故史稱“丁戊奇荒”。

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這場大災害的原因天災佔主要一部分,但後期造成這麼大的災情,也因為後期的救治不利!



災情嚴重程度,當時的申報記載:"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饑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麵為食”,或“掘觀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可見情況之嚴重!

旱災難捱,就在人們慶幸從大災中倖存下來時,一場8級地震的不請自來讓人們陷入了絕境!而伴隨著地震,旱澇等災害而來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後人稱其為"二百三十餘年未見之悽慘,未聞之悲痛!"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那就關注我啊,為你帶來更多的歷史見聞。記得點贊關注哦!謝謝大家!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


納蘭伈伈


丁戊奇荒是發生在清末光緒元年(1875)到光緒四年(1878)期間的一次大饑荒,其中又在最後兩年達到饑荒高潮,因為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因此史稱"丁戊奇荒"。

一 饑荒原因

造成這場饑荒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

第一,戰爭。這場饑荒發生在距離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不到10年的時間裡。雖然清軍和太平軍的戰場主要是在東南幾省,但是江浙一帶向來是糧賦重地,慘遭兵燹之後,清政府為了支持對太平軍的戰爭,不得不從北方大量調糧來南方,使華北的糧食儲備幾乎接近於無。而南方几省由於戰爭,人口損失近半,農業生產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所以,當饑荒爆發後,清政府幾乎無糧可賑災。

第二,大旱。旱情是在1875年開始顯露跡象的。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包括京師和直隸先後呈現出乾旱的跡象,一直到冬天都雨水稀少。第二年,旱情進一步加重,受災範圍也進一步擴大,乾旱範圍波及遼寧、陝甘、蘇皖地區,幾乎大半個國土都在乾旱範圍內。同年直隸地區因為旱災引發蝗災,當時蝗蟲遮天蔽日的把殘存的莊家吞噬精光。到夏天的時候陰雨連綿,大清河、滹沱河、瀦龍河、南運河、漳河、衛河同時氾濫,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災的土地又被水淹。就這一年之內,直隸省遭受了水災,蝗災,旱災。到了第三年(1877),華北的旱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稱 "二百餘年未有之災,,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旱奇災,古所未見。”

第三,政府腐敗,貪官汙吏壓榨民脂民膏。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晚清時,各級政府官員瘋狂的壓榨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舉個例子,1875年,時任四川東鄉縣的知縣孫定揚,為了搜刮百姓,除了朝廷規定的地丁銀外,自己還擅自加派了很多稅捐。老百姓忍無可忍,聯合起來進縣城申辯,孫定揚直接給這些農民扣上了圍攻縣城聚眾謀反的帽子,並向當時四川總督文格請求處置這些農民,四川總督批示:痛加剿洗。於是,四百多個老百姓就被殺了 。這種事情,在當時的清朝各地都在上演,老百姓在豐年都吃不飽,一遇到災害,只能餓死了。

第四,大面積種植罌粟。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流入中國,每年都賺走大量白銀。為了制止白銀外流,清朝想出的辦法不是大力禁菸,而是把罌粟當做經濟作物來種植,自己供應鴉片。1859年,清廷頒佈了《徵收土藥稅釐條例》。由此,清朝罌粟種植合法化。罌粟種植面積越來越大。據記載,以山西為例,農民“棄田之半以種罌粟”,且“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種罌粟,而五穀反置之磽瘠之區”。大規模種植罌粟,糧食產量自然急劇下降。晚清頻頻饑荒,大面積種植罌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 饑荒慘象

在經過兩年大旱後,第三年(1877),災情迎來了大爆發,華北地區,一幅人間地獄的景象,尤其以山西最為嚴重。

1877年6月30日的《申報》報道:

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麵為食",或"掘觀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

隨著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吃盡了,終於,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慘不忍睹。

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縣誌》對川北的旱災有翔實的記載:

"赤地數百里,禾苗焚稿,顆粒乏登,米價騰湧,日甚一日,而貧民遂有乏食之慘矣,蔬糠既竭,繼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諸樹皮掘剝殆盡……登高四望,比戶蕭條,炊煙斷縷,雞犬絕聲。服鳩投環、墮巖赴澗輕視其身者日聞於野。父棄其子,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於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饉(死部)殍不下數萬。"

隨饑荒爆發的是大規模的瘟疫,無論是家裡還是路邊,到處是倒斃的人,剩下的人,即使還活著,也只是奄奄一息,如行屍走肉一般。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省"災後繼以疫癘,道饉(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三 饑荒後果

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饑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千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


歷史風暴


我們不從死亡數字來看這場大饑荒,我們不從百科裡瞭解這場饑荒,我帶你看真實的回憶錄,哪裡有真實的人吃人歷史!

光緒初年,清政府結束了南方的圍剿“長毛”之戰,國庫空虛,大清政府一副疲態,顯然再也經受不住大的折騰。可是,好景不長,一場大規模的旱災來到了北方山西,到了1876年,旱情沒有得到任何緩解,山西的一些縣城由於糧食歉收已經有人開始吃樹皮,草根,但是這對於這場災荒來說僅僅算個熱身而已。


看過1942的知道,裡面有野狗吃死人屍體場景,其實真實饑荒場景電影哪能表現出來呢,這裡用文字給大家描述幾個毛骨悚然的場景吧。

飢餓面前,人性經不住考驗,人在那種情況會變成野獸,純粹為了活著而活著。在一些災區,為了吃到大戶家的糧食,剛開始是砸大戶家的院門,但這時候了,大戶家也沒多少糧食了,大戶任憑外界如何叫罵,就是不開門。這時饑民絕招就上了,當時滿大街都是死人,那些災民就拖來很多屍體,先把屍體吊在大戶人家的院門前邊,然後再把死人腦袋給剁下來然後扔大戶人家院裡,就用這種方式勒索糧食,真是一點臉都不要了。在這時候還有人能有勁扔人腦袋,可是隨著災情的進一步加重,就連這種勒索糧食的無賴行為都消失了,瀰漫在災區的恐怖又深入了一層。

現在人們知道,吃人肉會得庫魯症(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一個村子裡有這樣一戶人家,一天晚上從窗戶外的月光之下看見有兩個人背起他母親的屍體往外跑,那主人趕緊追出去,一直追到了那兩個人的住所,但是那屋主人發現那兩個人手裡拎著斧頭和砍刀,就不敢進去,只好趕緊跑回村子找人幫忙,等一大群主持公道的村民回到現場時,發現屋主母親的屍體已經被扒光了放在大鍋裡煮熟了。村民們一哄而上,把那兩個兇手五花大綁抓起來,整個過程中,那兩個兇手一直大聲叫罵:“寧為村中死鬼,不為縣中活人!!!寧為村中死鬼,不為縣中活人!!!”發現在那兩個人的屋子裡全是死人骨頭,這兩個人已經餓瘋了,變成了食人魔,不知道他們吃了村子裡多少人。最後村民協商,把這兩人用鍘刀活活劈成了兩半。顯然,已經吃人肉吃的變成了瘋子。


到了1878年,連外國的傳教士也餓的受不了了,就想找一戶人家要點吃的,於是傳教士就走進一間民宅討飯(連洋人都不得不要飯了),剛一進屋差點滑一大跟頭。他低頭一看,地上一層蛆,因為這家人全家都餓死在了屋裡,沒人給他們收屍,全家爛在屋裡,屍體上的蛆已經堆不下了,蒼蠅沒地方下新的蛆,所以新蛆只能噼裡啪啦地從屍體流淌到地上,這個傳教士幾乎被嚇瘋了,奪門而逃,從此再也不敢隨便進入災區任何一家民宅。


還有更多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發生在那場大饑荒中,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丁戊奇荒》一書,相信比恐怖小說還要精彩。


雲中書翁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說起這丁戊奇荒,在清末之時非常有名,甚至震驚了整個世界。那麼這個丁戊奇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兒個咱們就說一說。

話說從1876~1878年這三年間,包括直隸在內的整個華北地區遭遇了20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這場災害的死亡人數超過了1000萬之多。

為了應對這場災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坐鎮天津衛,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大規模地建設各種應急機制來應對這場繼太平天國之後的又一嚴峻挑戰。這次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救災行動,當時對李鴻章麾下的洋務之能人志士來說,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歷練。

當時的天津城,被無數的災民和大量的賑災糧塞的嚴絲合縫。操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各種口音的災民把天津城的每一個街市、每一個角落都填得滿滿的,李鴻章大人的賑災糧想要經過天津運往全國,那簡直是門都沒有。大量的賑災糧被積壓在了天津城,當時有種說法叫“米至天津竟為止境”,說的就是這回事兒。

1876年對於大清國來說真的就是流年不利。南方各省遭遇了大暴雨不說,北方各省又出現大面積乾旱。可偏偏黃鼠狼專咬病鴨子,直隸的莊稼又被蝗蟲糟蹋得一片狼藉。

第二年,華北的旱情沒有絲毫緩解,蝗蟲繼續來湊熱鬧,這一下讓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儲備糧系統徹底崩潰。自此,大規模的死亡還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蔓延,特別是那些交通不便的重災區,簡直是屍橫遍野,或者的人把能吃的東西都吃乾淨了,連樹葉、樹皮和樹根都拿來果腹,最後實在沒有吃的,人就跟野獸一樣開始互相掠食,慘不忍睹。數百上千個村落的有70%的居民在這場災害中喪生。

常言道,天災人禍。人世間的事兒,往往是天災和人禍攪和在一起的。就說這丁戊奇荒,看上去是一場天災,但其實是大清朝經年累積的農業問題的總爆發。

自從內戰平息之後,雖然李鴻章等人著手大力興修農田水利,但是由於當時的官場腐敗,很多水裡設施根本就形同虛設,再加上國家儲備糧制度下的各個糧倉在頻繁戰亂和官場腐敗的雙重重壓之下已經幾近崩潰,以及大面積種植罌粟對農田的破壞和侵佔,種種問題疊加一處,再遇上百年不遇的天災,必定是餓殍遍地、哀嚎遍野。

好在各災區的官員這一次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紛紛上奏朝廷,告急求援。然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李鴻章本事再大,也擺不平這天大的難題。只是可憐了那些無知百姓,就這樣在天災人禍的夾擊之下白白送了性命。


大獅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災饑荒,指19世紀70年代中後期,即 1877 — 1878 年發生在中國大地的特大災荒,饑荒是人民的災難,又是豪紳、貪官、奸商、高利貸者大發橫財的良機,有所謂“一欠等三收”。

歡迎邀請我回答問題,胸毛出品,必屬精品

關注胸毛哥,給你不一樣的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