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義務教育”讓城鄉教育“零距離”

浙江省常山縣按照省政府2019年民生實事項目要求,推進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抱團發展,實現城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目前,13所學校完成結對幫扶,超額完成省定任務的62.5%,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全覆蓋;完成同步課堂306節、教師網絡研修154次、遠程專遞課堂36節;2個教學案例入選省“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學校結對幫扶2019年典型案例。

強化保障,推動“普遍用”

建專班強執行。成立以教育局領導為組長、各學校負責人為副組長的“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專班,強化機制保障、技術研討、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所有結對學校的學科名師和學科帶頭人必須上一堂互動課,並將其列入業績考核。通過專項督察推進工作日常化、規範化,實行“每週一督察”“每月一總結”。

統資金強硬件。將“互聯網+義務教育”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在縣級財政不寬裕的情況下,統籌項目資金800餘萬元用於視頻錄播教室設備改建、計算機專網改造等。將校園原有千兆接入交換機全部替換為萬兆接入交換機,提升網速,成為衢州市唯一“萬兆到校”全覆蓋的縣。

抓培訓強隊伍。著重做好教研員、骨幹教師、技術支撐隊伍的建設,開展層次化、針對性的專項培訓。針對教研員,開展“互聯網+”同步課堂、專遞課堂的相關培訓;針對骨幹教師,組織設備操作技能、授課模式等培訓;針對學校項目負責人,實施設備維護、操作等專項培訓。

立足縣情,推動“深度用”

“教師上線”破師資難題。根據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匱乏、音美體課程教師缺乏的現實,通過“互聯網+”實現城鄉課堂同步、師資共享。如猷輅教學點只有2個年級共14名學生、2名教師,因缺乏專業教師幾乎不能開設美術課和音樂課,與常山一小結對後,為一年級學生每週開設美術、音樂同步課堂各1節。

“交流上線”破時空侷限。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多為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方法欠缺等問題,通過網絡平臺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打破傳統教師線下幫扶時間、距離的侷限性,增加交流學習的頻次,讓鄉村教師及時獲得前沿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方法。育才小學利用“互聯網+”平臺將其特色“UBD(促進理解的教學設計)”教學模式,通過平臺幫助結對學校教師掌握並運用。

“課程上線”破資源瓶頸。針對小規模學校教學條件有限,學生接觸不到創新性、拓展性的個性化課程,幫扶學校依託“之江匯”教育廣場,通過互聯網遠程專遞課堂,系統提供以視頻點播為主的特色網絡課程,實現結對學校優質資源課程共享。杭州市勝利小學將包括3D設計等STEM創客教育課程線上化,共享給象湖完小、溪上教學點。

拓展內容,推動“創新用”

微課程解學習難題。以“之江匯”網絡學習空間為載體,每位教師開設學習空間,針對難懂、難講、難記的知識點,製作10分鐘以內的微課程,上傳至學習空間,共享給結對學校師生。縣教育局組織開展學習空間評比活動,總結教學經驗,開展推廣互學。目前,全縣共上傳微課程案例400餘個、評選精品學習空間30個、優秀學習空間55個、特色學習空間16個。

“黨建+”促隊伍團結。依託“互聯網+”技術,搭建結對學校黨建交流平臺,打造教師線上學習陣地,深化線下幫扶協作,壓實基層教師黨建責任。育才小學探索“議軍黨建聯盟”結對抱團模式,幫助金源完小構建黨建文化長廊,兩校黨員教師線上同備課同研討,線下共同參與主題黨日等黨建活動,讓縣城教師感受到鄉村教師“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品質。

聚人心助“候鳥”成長。基於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結對學校整合學校、家長等多方力量,通過建立家委會聯繫群、開展學具募捐、實地走訪交流等,促進兩地家長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其在外工作的父母放心。常山第一小學開展“互聯網+心繫你我他”活動,由家委會組織為猷輅教學點募捐文具袋、油畫棒等學習用具。

(作者系浙江省常山縣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1月08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