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繪畫是思想的產物,不是隻為滿足視覺的觀感”?

影影圈圈


繪畫是畫家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好比於作家寫作、書法家寫書法、雕塑家做雕塑一樣。

大師之所以能夠創作出一副優秀的作品,他們的作品裡不會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靈魂,是自己靈魂的表達。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大師的作品時看不懂,並沒有我們覺得的那麼好看,那是我們還沒領會到他們的精神世界,不知道他們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一些抽象畫作品。

當然,要做到這一步並不是一朝一夕,這個必須是要有紮實的繪畫基礎,道理很簡單,想要在某些領域成為高手,基礎的東西必不可少。

但話也可以反過來講,有些繪畫作品不只是畫家思想的產物,也是為了滿足觀賞者的視覺感官。比如一些寫實的繪畫作品,作者在表達自己情感的同時,也考慮到大多觀賞者的視覺感受,因為大多觀賞者並沒有學習過畫畫,要在視覺上滿足他們的觀賞性。

我們初學畫畫者或大多沒有學習畫畫的人,更多的是用“像”或“不像”來評價一件作品,但當我們學習到一定的高度時,會更加追求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在的作品中融入

自己的靈魂。


繪畫0認真點


繪畫是思想的產物,不只為視覺的觀感。我是這樣理解的:畫家的思想感情常常在創作中藉著紙筆墨自然地抒發而出,從筆墨的表現形式中我們能感受到畫家當時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的變動痕跡。從個體角度去研究不同年齡、性別、地域、職務地位等的每個畫家,其風格應該是各自不同的,因為他們都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質,不同的性格愛好自然會造出不一樣的作品,但他們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卻有著同一時代背景特徵的印記和共通點,這都是很客觀而自然存在著的。

繪畫理論的核心是會或多或少的統一在某種美學思想觀念之中的。古時的中國畫也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這樣的中國畫在文人士大夫的作用下也成了中國哲學的組成部分。西洋畫也應該是受到西方思想觀念影響的,也是西方哲學的組成部分吧,這或許就是中西美術以至全世界美術的最難得的一個共性吧。。。

視覺觀感只是一種外部表現形式,若沒有得到濃濃的思想感情的結合就會象冷冷的“無血疆屍”讓人人厭而遠之。所以我一直強調國畫要求發展和扶植“優秀的個性化”就是這個道理。。。

思想觀念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繪畫也會自然的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道理歸道理,理論歸理論,當前我們要緊的是多實踐、多練習,從實際經驗總結和發展新理論,再進一步指導繪畫實踐,踏踏實實地履行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傳承與創新”的把中國畫再推上新臺階的新職責和新任務。

多謝大家閱讀!謝謝大家!

夢幻畫派創始人陳展鳴

二O二O年一月廿八日傍晚


陳展鳴


俗話說,文以載道,畫畫也是如此,特別是中國畫,不僅反映當下,也是中國文化的體現,有著深刻的寓意,不是隻滿足視覺的觀感,而是一種文化的延伸,一種教育的工具,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人以啟迪,以啟發,或者是讚美,或者是歌頌,或者是警醒,或者是鞭策,更多的是教育,現以我的一篇論文來淺析之:

淺論王錫良先生的“題畫詩 ”

       近日,藝海求真,王錫良先生從藝八十週年瓷畫作品展,在景德鎮市陶瓷博物館舉行。

       我作為陶瓷繪畫從業者,景漂一族,有幸參觀了這次展覽,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觀摩的機會,我仔細地品讀每一幅作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情節,從中體會王老的創作思想,方法以及技巧。吸取豐富的營養。

     但是,感受更多的,卻是感動。畫瓷八十年,不容易。

     細細品味王老的瓷畫,以畫動人,以情感人,以詩詞點醒人,畫中滿滿的親情,愛情,師友情。

      以及對中國歷史的喜愛,對祖國山河的讚美。

      特別是這幅大型中堂釉下青花瓷板畫《古松掛圓月圖》,構圖簡潔,筆力獨特,看似隨意揮灑,一切皆有章法,古松雖老依然蒼勁挺撥,猶如神龍出水,傲視群雄。

      在月亮的映照下,習習生輝。再配上一幅對聯。

      上聯是:古松掛圓月有規有矩;

      下聯為:長箋寫短詩天方地圓。

       書法古樸凝重,遒勁有力,有魏晉風骨,書與畫結合巧妙,相得益彰,上,下聯對仗工整,充滿禪意與哲思。

      對不同年齡段的觀者都會有各自的解讀,感悟,啟發,又或是其它,不僅僅是畫面的美,還有畫外的想象和思索。

     王老的畫總是這樣有看頭,有想頭,不僅愉悅身心,更能啟發觀者的大智慧。

    請試論之:此次展覽共展出王老師各個時期的作品118件套,其中寫生作品39件套,瓷畫精品79件套,洋洋大觀,讓觀者大飽眼福。

      細細品讀王錫良老師的作品,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以及綜合裝飾無一不精,而猶喜畫樹。

      其筆下之樹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或仰首挺立,或俯身穿插,健筆縱橫,姿意揮灑,有《樹王》的美譽。

     王老的作品,講究立意,注重裝飾,用筆簡繁有度,設色清雅豐潤,構圖巧妙自然,具有簡潔明朗的藝術風格。

     而其最大的亮點或點晴之處又體現在畫中的題畫詩或題跋。

     其詩,書,畫結合,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畫有限而意無盡,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畫中配詩,是中國畫的一大特奌,詩,書,畫,印是中國畫的四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王老深諳此道,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畫畫不僅僅是技巧,經歷,閱歷和文學修養也很重要。

    要使你的畫有看頭,必須有文化的內涵。”題畫詩或題跋成為繪畫形象意義的引申,銓釋,或補充,陡增了畫的靈氣和想象,使觀者來往於詩畫之間,獲得更豐滿的藝術享受。

       王錫良老師雖然只上過三年私熟。但在其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的引導教育下,從學徒時起,除畫畫外,便養成了良好的看書學習的習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第一口奶吃得好。”

     看書學習的時間比畫畫還多,正是在名師的指教下,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努力,王錫良在畫藝,詩詞及古文功底上並駕齊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三歲學徒,十五歲便能獨立創作,受到叔父的賞識和讚揚,其詩詞創作往往應用於陶瓷繪畫中,為畫增色不少。

      其為畫題詩的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現略舉幾首王老的題畫詩,可見一斑。

     其一:“大樹參天立,森森一片陰。但願人珍惜,萬古得長青。”

     其二:“圖成一片石,添上一顆松。安個紅亭子,再請一詩翁。”

     其三:“條條篾片似金線,千絲萬縷心裡甜。巧手雙雙不停歇,編出公社幸福年。”

      其四:“廢畫一張精裱成,使我感激汗淋淋。世上多有李公子,幾多畫家傳姓名。”

     王錫良先生早期的畫作,受叔父王大凡的影響,多以歷史故事,成語,典故及民間傳說入畫。

       如:東山絲竹,雲林洗桐,寫經換鵝,琴操參禪,

      再如:貂嬋拜月,西施完紗,昭君出塞,貴妃醉酒等等,不勝枚舉。

      解放後,王錫良先生受中央美院教授梅健鷹,祝大年的影響,開始深入生活,師法自然,外出寫生,為陶藝創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五九年創作的大型釉上彩瓷板畫《革命搖籃井岡山》入選人民大會堂江西廳。

       六三年創作的農村風俗組畫粉彩四條屏《春耕》,《夏收》,《桃園》《假日》被景德鎮市博物館收藏。

      文革後,王老已步入中年,但寫生的熱情不誠,足跡遍佈祖國的山山水水,不止於景德德周邊,黃山,三清山,廬山,圭峰,井岡山都畫了個遍,蒐集了大量的寫生素材,同時也創作了不少的題畫詩。

       略舉幾首,其一:“奇峰三十六,人間天上山。名山今日看,奇秀兩無窮。”

     其二:“山阿顯處矗瓊樓,松竹玉屏翠欲流。雨後憑欄人字瀑,雙龍飛舞下深秋。”

        其三:“三清玉京峰,高高入雲中。喜鋪新磴道,南山北山通。百花叢中賞淑女,萬松肅立拜天尊。從此來遊者,攀登景色豐。”

       而題畫詩:”二頭不見光,早晚還受涼。遊山又作畫,苦樂滋味長。”表達的是其曉行夜宿,歺風飲露的生活常態,也是這一時期寫生生活的真實寫照。

      王錫良老師從藝八十年,寫生幾乎貫穿始終,他為何如此痴迷於斯,是在探尋繪畫之道嗎?“道”在哪裡。

       “道”就在大自然裡,在山山水水之間,在一草,一花,一樹,一葉之中,道就在他的心裡,王老是己經得“道”了。

      “道”還是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能在生活中發現常人覺察不到的美。

      還能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和豐富多彩的大自然裡,敏銳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義的繪畫形象。表達,折射,記錄生活的深處和人性的真,善,美。

    王錫良先生的瓷畫作品和題畫詩,題跋,其內涵和深度無不體現作者本人的藝術修養,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對真,善,美的謳歌,有的言志,有的探索。

      有親情,師友情,有對古代藝術家,工匠的褒獎;

     有感慨,感動,還有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對前輩的尊敬,對普通勞動者的欣賞。

      還有的是對現實歷史的的記錄,包括民歌,民俗及民間傳說,請分別敘述之:

      (1)題畫詩:“坡上青松坡下楓。坡上青翠坡下紅。紅極一時終退去,還是本色四時同。”

     表達了作者對不變色之青松的喜愛,並以青松自詡,自甘淡泊,做一個普通手藝人的人生之志。

      (2)《松鶴圖》題跋道:“瓷上裝飾雖以圖案為宜,但餘未諳此法,多用繪畫形式,往往吃力不討好,近見市郊董家塢出土晚明清花瓷碎片,其紋樣大都草草幾筆,流暢而奔放,給人一種坦率天真之趣,今訪其大意寫松鶴圖。”

      表達作者對藝術的探索和繼承。對古代藝人的讚美與肯定。

     (3)寫生畫《石榴》題記曰:“杜華先生家遷南京時院子的石榴樹,贈我後,樹載在門前廚房院子內,狹小煙多還少陽光,花少果不結,現在院子裡陽光充足,今年掛果數十顆,果熟籽甜,今日外甥女來家,剩下的果子全部下樹。”

     題跋以小見大,畫幅雖小,意義深遠,既思念友人又體現自己童心未泯,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情。

    (4)”白鹿書院的枕流石因《廬山戀》曾拍有鏡頭,現青年男女遊此都要照一張像為快,這裡濃廕庇天,松濤陣陣,流水淙淙,溪間石橋加上宋代書院和紫霞真人書法,真是人間一大勝跡。”

     不用看畫,剛讀題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此可見王老對祖國山河由衷的讚美。

    (5)“景德鎮的渣胎大碗與青花紋樣是美的,是在裝飾上天衣無縫的,畫渣胎大碗的小師父是大藝術家,可以比美於齊白石,畢加索,我每看他的畫時線條之美,速度之快,而且邊畫邊談笑,使我得到一次其樂無比的藝術享受。”

      表達了作者對民間藝術的由衷讚美和對普通勞動者的欣賞之情。

     (6)八零年題畫詩“一生想到桂林遊,五十九歲才始行。本應多多細描繪,恨我目力已欠明。”

      而在龍門石窟寫生時,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石雕佛像,不由得感嘆萬分。

     其畫中題跋寫道:“我有幸來這裡觀摩我們偉大的前輩傑作,真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拜伏於地。”

      其對古代工匠藝術家由衷的讚歎溢於言表。

     (7)王錫良先生走到哪畫到哪,九三年在新加坡,看到新加坡的綠化之美,之靚,大發感慨。

     其在寫生畫題跋中道:“號稱山園之國,新加坡此景跗拾皆是,新加坡綠化是過得硬的,不管你驅車城市,郊外,找不著一小塊黃土地,這過硬功夫,是付出極大代價的,既有天時,地利,還更人為,財力,物力,人力,毅力,當你身臨其境,會由衷感動,人間會創造奇蹟,會創作人間仙境。”

     在另一幅畫中,他又題道:“巍峩壯觀銀行區的高樓下,還保留著富有舊時特色的新加坡老街,並相得益彰,相映成景,真感謝新加坡領導者大有遠見。”

      王老對新加坡的綠化大加讚美,彷彿也在提醒國內的施政者,”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不僅僅是句口號。

      (8)題畫民歌:“茶葉樹,一顆顆,瑤裡山中栽得多,雨後新芽齊湧出,姑娘個個摘滿籮”。

       是王老寫生時注重對民歌的採集,而天台山採藥遇仙故事,圭峰天狗吃排骨故事等入畫是注重對民間故事的採集。

       而七五年瓷畫記“贛南老革命根據地產柿子大而甜,興國的最有名,長岡鄉更是家家都在柿林中,秋收時節,果熟乃百千盞小紅燈籠懸掛林中,非常熱鬧,係慶賀農業又獲大豐收,前年來此瞻仰,寫生,大飽眼福,口福。”

    這不僅是對民風,民俗的記錄和謳歌,更是對歷史的寫真。由此觀之,王錫良大師各個時期的瓷畫,美術作品,具有“畫史”的美譽。

    簡單的說,王老從藝80週年的繪畫史,也是景德鎮當代陶瓷繪畫歷史的縮影,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和評價,得益於王老始終牢記叔父王大凡的訓誡“繪畫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業,首重精勤。”

     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文章書畫千載事,莫被一時熱暈頭,頭莫暈,足莫浮,虛心謹慎好登樓。”

       正是這種世事洞察的人生哲思,表現在繪畫方面,是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創新。

    而在面對名和利時,謙卑自處,淡泊度日。正如他所喜愛的一首作者鄒荻帆作的題畫詩《松根》中描述的哪樣:

      “在峭崖,在山徑,在刀削斧斫的亂石之間,松根暴露於天,若鋼筋凝固於水泥,使山不動搖,石不風化,而深鑽入崖心的松根,與群山日日夜夜,相互披肝瀝膽,結成異姓骨肉,而歷共舉千萬條臂膀,歷史不凋之筆,山壁有四季常青,任它風吹雨打,冰涼雪飄。”

     這頑強生長,艱韌不撥,紮根大地的“松根”何嘗不是王錫良大師80年藝海尋真的真實寫照。

     大勇撰文,謝謝閱讀,再見。


用戶李大勇


“繪畫是思想的產物,不只是為滿足視覺的觀感”這句話不難理解,為了能夠更充分的深入這句話,我們不防來做個拆分。

1、繪畫首先是為了滿足視覺觀感,這是繪畫的最基本表現特徵,如果連最基本的滿足視覺觀感的效果都達不到,這就不叫繪畫。

繪畫作品從來都是和美學、視覺科學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點線面、明暗虛實,或者筆墨技法等,都是為了滿足視覺審美。

像所謂的“滋墨大師”的作品,能滿足視覺觀感嗎?

2、繪畫作品在滿足視覺觀感的基礎上,要是體現不同的思想表達。

就想大家說的,畫要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和觀者產生的心靈共鳴。這個也很好理解。

那麼我的問題來了:所謂的“行畫”,能叫繪畫作品嗎?

答:不能,他只有觀感,沒有靈魂。只能叫商品。和其它批量產品沒什麼區別。

這樣的回答,應該能夠說明這個問題吧?


木心素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搬新居或者打造顏值賣場或是酒店餐廳以及高大上的會議廳等,都可以看到不同畫風的作品懸掛一方,廳堂樓廊便有了寓意、有了靈魂,有了書香氣。

畫面的美還能讓室內頓感靈動、溫馨,若與屋內的擺設色系刻意搭配渾然一體,會讓置身於此的人們既覺高貴優雅,又感輕鬆愉悅。

這便是繪畫與人的交流。

畫面是描繪人的心願和重要時刻的呈現,也是繪畫人的“語言”,即是創作者的“思想”。

漢字起源於“象形”。是人們以繪畫的形式描述正在發生事件的形狀,表達心中的吶喊,寄託無法用語言傳遞的情愫。人們將所有的聽到看見和想到的未來用繪圖表現出來,直到發展成為一幅幅精美繪畫。“象形字”其實就是最早的繪畫,是人們思想的溝通交流,是故事。

每一幅畫都是作者的內心世界,它可以是任何情緒的抒發。好的繪畫甚至有音符的韻律,作者也會把內心的渴望與無法實現的完美,躍然於草紙、畫布、牆面 、地表、器皿、商業設計、藝術作品上等。

就連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隨手畫就的作品,都是心裡一個最美的故事,最好的期望。畫出來的就是他所想到的。

所以,繪畫是思想的產物,不是隻為滿足視覺觀感。






哈希女神


對一個成熟的畫家而言,他的畫卷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他所看到的東西,還他的思想所看(想到)看到的東西,潛意識中想表達的東西,還包括無意識中隱隱作痛的經歷!


馬到船頭直


繪畫作品不僅要滿足視覺感觀,更會是作者思想的產物。哪怕是一幅商業廣告,它的畫面不僅要奪人眼球,更會是使讀者在接受視覺衝擊的同時,充分體會與認知廣告本身所要表述產品與從不同的主題及質量感,只有這樣才可能使人過目難忘,達到躍躍欲試的效應!純繪畫作品更是畫家思想的產物,如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納粹的飛機對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叫格爾尼卡的重鎮實施了滅絕人性的轟炸,聽到這則消息後,畢加索義憤添膺,懷著對法西斯暴行的憎惡,很快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畫面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縱觀世界繪畫發展史,無論是宗教壁畫,還是大型歷史題材,包括架上繪畫,都反映了作者對宗教對歷史對生活變遷的態度及人文思想主題,繪畫作品會更直觀的闡釋畫家的三觀,所以,繪畫一定是思想的產物。

請搜圖《最後的晚餐》,《意外歸來》,《伊凡雷帝殺子》《梅杜薩之筏》《格爾尼卡》《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

供欣賞參考


積木DUO


好畫是有思想的,畫者常常借畫抒情,裡面有很大的性格因素,山川河流,駿馬奔馳,雄鷹展翅,就可見畫者的性情所在。小橋流水,花鳥蟲魚,蝶舞鶯飛,就又是一番景象,思想為主導,技藝為依託,來表達畫者的藝術情懷。

一張畫的背後,是思想,是技藝,是對生活的理解,或者是對前人與未來的思考與表現,是畫者自身文化的修養,是對繪畫理想的追求,而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生命不止,追求美的心就不會停止,畫者就不會停止思考,讓自己的繪畫有自己的思想觀點,打動讀者,感功自己(致敬圖作者)!



海一畫


我個人歸結認為兩個字:靈魂。繪畫是最能表現繪畫者內心情感與想法的展示手法。同一個人的每一幅作品展示的內容背後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情感跟深意。很多人看作品多數能一眼說出作品層面展示的內容,但能讀懂作品背後含義的卻寥寥無幾。多數人會在看到一幅畫時評價:好看、漂亮、色彩鮮豔、抽象、有點看不懂等等。這些評價耳熟能詳。所以很多時候人的眼睛看到給出的大多時候是第一視覺。就像你對一個一面之緣的人心生好感一樣。沒有具體的理由,可以說他帥或者漂亮,或者氣質舒服,追究到底我們用了眼緣二字概括。這就跟我們欣賞畫作一樣,每個人的風格不同,喜歡欣賞的自然也不一樣。我們通過眼睛判斷的依據只能代表個人欣賞眼光。一個創作者真正的作品,除了讓你視覺感到享受覺得喜歡以外,能讓人產生共鳴才是最高層次的作品。這跟層面上的欣賞並不相同。言簡意賅就是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的用心程度。只有融入創作者靈魂跟情感的作品,才會讓人在刨除第一視覺的欣賞外,還能感同身受,心靈震撼的,才是最美的藝術。眼睛,心靈,二者欣賞融為一體,才能真正解讀創作者作品背後,專屬於創作者心靈的真實表達!


aomi御瓷


一幅好的繪畫作品都是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就是藝術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藝術不可能打動人,如同木偶,徒有其表,也就沒有了價值。如果單純是為滿足視覺觀感,照相機就可以達到,而且更精確。完全沒必要繪畫。繪畫藝術和一切藝術的功能就在幹藝術源於自然生活而高於自然生活。因為藝術不是對自然生活的簡單照搬,而是加入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使自然生活得到了昇華提高,只有這樣的藝術才能稱之為藝術。才可能感動觀眾。也才有價值。所以一切藝術都是思想感情的產物。是為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感情面存在的,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視覺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