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鐵柱廟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彌渡縣西面的太花鄉鐵柱廟村,鐵柱廟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蹟。南詔鐵柱廟古稱“鐵柱廟”或“鐵柱觀”,因廟內的那根鐵柱而出名。南詔鐵柱的建立與宗教有關,南詔中興二年《南詔圖傳》中祭柱場面的鐵柱與南詔鐵柱十分相像,傳說白子國張樂進求讓位細奴羅時,曾在鐵柱前祭祀立盟。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至於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記功,後由南詔世隆重鑄。但是這種說法還沒有確鑿的史料依據,而郭松年則斷然否定了“諸葛紀功柱”的說法。關於“唐標鐵柱”,史書有“唐御使唐九徵立銅柱於點蒼山之湍溪”的記載。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鐵柱廟一年一度的盛會,這一天,廟宇周圍的彝族同胞們身著節日盛裝,在主持祭祀“阿團”的帶領下,到鐵柱廟舉行莊嚴的祭柱、祭祖、領歌儀式,儀式完畢後就在鐵柱廟內進行打歌活動。同時,本地極富地方特色的花燈表演也同時演出。兩種不同形式、不同民族的傳統節目交相輝映,吸引著萬餘名遊人到鐵柱廟觀看。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鑑於南詔鐵柱所具有的極大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在198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南詔鐵柱廟又是當地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見證,1999年,由雲南政府公佈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大門上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人類學家費孝通所題寫的“南詔鐵柱廟”匾額和兩側是清代翰林李菊村所撰的鐵柱廟長聯: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鏤翔還遺舊壘;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雲深處有荒祠。這裡的“賽祖”就是祭祖,“蘆笙”、“氈帽”,是彝族祭祖時的聲和形。“盟石”是指細奴羅跟張樂進求結盟時的一塊紀念石,“詔碑”就是“南詔德化碑”。聯文把有關鐵柱的歷史典故作了高度精準的概況,是解讀鐵柱的重要依據。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鐵柱廟會的時候,都會有上萬群眾來領歌、踏歌,開展傳統的祭祀活動和打歌活動,熱鬧非凡。院中照壁上畫了《南詔圖傳》中“張樂進求祭柱圖”,原圖繪於南詔中興二年,現在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硯池拱橋是彌津渡橋的景觀建築,又是古時宮廟的消防設施,也是澆灌花木的水源地。中院山門最特別之處就是它既是一道山門,又是一個戲臺。這座山門由於年代久遠,曾經已經傾斜,彩繪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剝落,後又進行了維修。中院內有一棵榕樹,當地人叫“緬樹”,建廟時栽上緬樹,以示“免災、免難”。此樹經專業部門鑑定已有340多年的樹齡,相當於清康熙年間栽下的,所以也叫康熙古榕。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渡先民留存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我國唐南詔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古鐵柱實物。柱頂呈三蓮瓣形,在丫口之間,各安有一木雕鳳頭,現為金色龍頭,上覆鐵鍋一口,這與古代祭祀鐵柱時金鏤鳥落於柱頂的傳說有關,鐵鍋表示上天,頂天立地,永鎮山川之意。“南詔鐵柱”曾經歷數次地震,無數房屋倒塌,而“南詔鐵柱”卻從不歪斜,無鏽蝕。自古以來,彌渡及周邊地區民眾認為它是一顆神柱,是本地區的“定海神針”。南詔鐵柱的建立,是滇西地區早期的山地民族對樹崇拜的延續和發展,它融合了民族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天崇拜於一體。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直到現在,彌渡西山的彝族同胞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都要到鐵柱廟祭祀鐵柱老祖,以求得來年的人畜平安、蕎麥豐收,以求庇護。同時向“鐵柱老祖”領歌之後,全民族一年內才能順順當當地進行打歌活動。三皇殿是神農、黃帝、伏羲,聖母殿是三宵聖母、送子張仙、“痧、麻、痘、疹“、十二屬相等諸神。土主財神殿有山神、土地、文武財神。因山神和武財神的坐騎均為老虎,故民眾俗稱“貓貓殿”。而愛丕殿供奉的則是2000多年彝族的歌王“愛丕老爹老奶”,愛丕老爹手上的口袋是用來裝歌的。大理南詔鐵柱廟,標誌著雲南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是研究南詔歷史宗教習俗及冶煉技術的珍貴資料。

這座寺廟,名字奇特,對於滇西南詔研究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大理南詔鐵柱廟,標誌著雲南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是研究南詔歷史宗教習俗及冶煉技術的珍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