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中青文阅读


老子为什么要我们回到婴儿状态?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会追问,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金玉满堂是幸福;有人认为美女在侧是快乐;有人认为端坐庙堂之上俯视众生是威武;有人认为五湖烟海之中泛舟是逍遥。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决定了人生道路的不同。

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看来,人生短暂到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所谓的功名利禄位高权重,最终不过是挂在墙上烂在地里而已;所谓的蜗角虚名与蝇头小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人生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


所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当下能把握住的幸福。你给爱人的一个微笑;你撩起恋人被风吹起的头发;你在日暮乡关的时刻想起故乡的炊烟;你在寒夜的街头吃一块热气腾腾的烤山芋,等等。所有能把握住的东西,能带给你暖意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当然,我们这些所谓的幸福,都是红尘的幸福,都是跳脱不开尘世的幸福,在老子看来,这些幸福太俗了,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

在哲学家老子看来,人生最宝贵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烂漫的童心,回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在老子的笔下,婴儿与赤子是多么令人神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赞美婴儿,把赤子和婴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老子看来,只有婴儿才是与他心中的“道”合二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运行的哲学。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婴儿也淳朴自然,天真无邪,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婴儿之所以能成为老子的人生理想,主要是两大优势,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丢掉或者说再也找不回来的优势。一是“精之至”。所谓“精之至”,是说婴儿处于襁褓之中,还没有价值判断,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样子,没有受到滚滚红尘的污染,没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诱惑,没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审美的。婴儿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大自然的所有精气和灵气都集中在他身上,得自于天地之间的精气还没有散发掉。二是“和之至”。

所谓“和之至”,是指婴儿能自然地遵循中道,你看婴儿终日号哭却不会嗓音沙哑,原因就在于婴儿啼哭时能沿着气管运行;婴儿从来不会将就、为难自己;从来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别人;从来不会因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失意而垂头丧气;他保持着自然天性,随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自然而婉转。

事实上,我们再也回不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了。老子也并非幻想回去成为婴儿和赤子,作为一个道家哲学家,老子崇尚仁的“精之至”与“和之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要求人们,泯灭利益得失、是非好恶等俗世之相,彻底消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分界限,达到一种无知无欲、无拘无碍、与“道”合一的人生本体境界。人若能如此,则将无敌于世界。

老子指出善于保养自己身体的人,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兵无所容其刃”。这倒不是说善于养生的人,成了万物不侵的神人,而是说在我们的心理层面,如果能忘却了自我的肉身存在,消除了一切功利欲望,就能消灾避祸,进入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

也就是说,虽然世人有所谓的灾与祸,但我在内心却不以灾为灾,不以祸为祸,这样,灾祸就无法侵害我的身心了。这就是一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这就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有的境界,这就是闲看庭前花落花开自然恬淡的境界。我的心是一潭静水,没有什么能打扰我干净的灵魂,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我都能淡然处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婴儿的境界呢?老子为我们狼奔豕突的人生,开出了二个药方。

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欲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要轻松自在,就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情绪。所谓“见素抱朴”,就是要保持心境的纤尘不染、澹泊恬静,达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最高境界。所谓“少私寡欲”,就是要人们把物质利欲降低到非常有限的程度。在老子看来,文明带来异化,欲望带来痛苦,过多的欲望,就是人生的一种罪。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欲望让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名利场中的牺牲品。在老子看来,对待物质欲望,不是孜孜以求去满足它,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它。老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被苏东坡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苏东坡说,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欲望给人生带来的不自在和幻灭感。

老子开的第二个药方是“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社会现象要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是自然哲学家,他对自然的观察是精致细微的。他说,你看那些闲花野草,没有人培植它,却长得枝繁叶茂;熊罴虎豹,没有人喂养它,却发育得肢体矫健。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正是因为没有人力打扰,才生长得自由自在,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同样,人生在世,对世事也应该淡然置之、自然无为。所以,人生应该是这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而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不计较个人的一己私利,不让世俗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恬淡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得之于天地的精气,这样就能达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复到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了。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药方确实很苦。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没有欲望,更不能完全做到清静无为。

但是,人生总是要有一些哲学思考的,假如我们能用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自然无为”的精神,时刻提醒自己,少一点不切实际的欲望,多一些心灵宁静的思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上路,无论是坦途大道还是满地荆棘,我们都能发现人生与众不同的风景。


好玩的国学


至柔至刚

记得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她是那么的柔弱,如云似雾让人不敢轻易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她。

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忘记了所有烦恼,眼前只有她,她的哭泣她的笑闹。

可是在她用她那纤细柔嫩的小手,勉强抓住我的一根手指的时候,我愕然的发现她抓的那么用力,让我都有了痛的错觉。

看到她我的心底不由泛起无限怜爱,所有尘世带给我理念,在她身上都不适用,只想用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面爱她,用尽自己所有力量守护她。



她不用一言一语就可以让我为她无条件付出,不需要任何手段就可以让我对她完全敞开内心。

人在世间行走了久了,大都已经学会把自己的内心隐藏在坚硬的外壳之中,害怕对着别人展示内心会被伤害。

可是绝大部分人,在看到婴儿的那一刻,都会不由自主的放下所有的戒备,用心去关爱他们,哪怕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

许多人拼尽全力都不能让别人为他敞开内心,而柔弱无比的婴儿,却可以轻易击碎世人内心所有的防护,至柔至刚。



老子和我们一样,在看到婴儿的那一刻,也会不由自主的放下心防,而在那一刻睿智的他瞬间明悟,至柔至刚的含义。

如果人始终能保持住婴儿的这种天生的境界,可以让世人瞬间放下所有成见,那么这个世间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在这个世间,几乎每个人都在试着让更多人接受自己了解自己,可是往往做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强,或者方法还不对,然后继续去拼命努力。

而他们却忘记,柔弱无比的婴儿却也可以轻易让所有人接受他,倾听他的声音,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不时还会为他的举动露出发自真心的微笑。

有时候人们喜欢看婴儿,还因为可以在婴儿身上,能展望到无限可能,婴儿这时候就犹如老子心中的道,道代表无限可能。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提到婴儿和水,认为他们是最接近道,拥有无限可能,又能润万物与无声无息之间,至柔至刚。


静静思考的风


一看到老子总喜欢在《道德经》里用"婴儿"做比喻,就大声嚷嚷说老子叫你做"巨婴"的那些人可以歇歇了。你"巨婴"也好,啃老也罢,都是自己作的,老子可不背这个锅。"婴儿"在老子心中可是极其重要的象征,绝不是教你做一个身坚志残的可怜虫。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主要可分为"修身"和"治国"两类型,在讲述个人修养的多篇幅里,其中有五章就用到了"婴儿"作比,足以见老子对"婴儿"身上的某些特质的推崇。具体是哪些特质,以及老子为什么要如此比喻,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文段来理解。

一、 "婴儿"出现处及其具体含义

【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译文: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这里的"无欲"指的是婴儿还不知好恶,他是处于性全的状态中。他的思想还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是脱身于母体的自然状态。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译文: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这里的"未孩"中"孩"同"咳",形容婴儿嘻嘻笑的声音。用婴儿还不知道以笑声来取悦大人为比喻,将"我"的质朴愚笨与世人的功利虚荣作对比,更显示出老子的道德追求。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这里主要侧重于婴儿表现出的单纯、简单的状态。

【第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这一章对厚德之人像婴儿(赤子)的解释,将老子的思想表达的十分透彻。首先,将厚德之人和婴儿做比较,足以表现出婴儿在老子心中属于

完美道德化身的形象。其次,说到了婴儿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精气充沛,和气纯厚。最后,得出人在思想上顺常节欲,才能得到身体的长生长寿。

二、以"婴儿"做比喻的原因

通过上文提到的"婴儿"出现的地方以及它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婴儿"做比喻,看中的是婴儿身上那种无欲无求、纯厚朴实、简单似愚

的感觉。但是要注意,老子所说的那种无欲无求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的禁欲,而是不纵欲,顺应人性自然状态为之;那种"淳朴厚实"更多的是和老子不提倡的"智巧诈取"作对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而非勾心斗角;至于"简单似愚"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它是思想层面上类似婴儿的地方,前两种还处于具体行为的范畴中。老子想说的这种思想状态并不是说把一个成年人一巴掌拍成个傻瓜,而是一种大智如愚,是成年人在经历了世事纷争之后仍然能够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或者说是你已经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仍愿意回归自然本真,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

老子不仅用"婴儿"做比喻,还经常用"水""川谷"等来做比喻。作为一位哲学家,他的思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对立"。比如刚才提到的"婴儿""水""川谷"等,在一般认知里多是出于不利或弱势的一方,而老子偏偏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原因就在于,这看似"柔弱"的一方,有着强大一方所不具有的品质——安静守定、不争无求。与安静守定相对的是轻率急躁,这是老子反复批判的性情,他认为这种性情容易滋生杂念,扰乱内心的质朴,所以是有违人的自然本心的,是不好的。而与不争无求相对的是不知足贪欲,在老子看来不知足是最大祸害,贪欲是最大过失。反而不争无求的一方是"知强却为弱;知明却为暗;知荣耀却甘守卑微",他们主动处于低位,知足安乐,这正是回归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也正是这种

不争的态度使得"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的种种对立,最后还是回到了他所说的"万物本根"之中。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个人生命的本根就是回归一种混沌未开的婴孩状态,这在老子看来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以"婴儿"特质来引导自我个体,是符合老子哲学观的,符合"道",符合长久安宁的生命追求。


一往文学


《道德经》原文中,多次提到婴儿。这是婴儿与道有共通性,所以,说出来,只是为了加深人们对于道的印象理解。

婴儿与道有什么共同性呢?老子可不会随便乱比较,这可是经过认真观察了解之后,才会说的。但是呢,很多人其实理解上有偏差,所以也多数人就读不懂《道德经》了,自然更加体会不了婴儿有什么与道相同的特色啦。

我们呢,观察婴儿,会知道,婴儿刚出生那会,是不辨亲疏的。对于吃的呢,酸甜苦辣,都不会刻意追求,当然了,辣这个不可以尝试哈,不然呛到了。但是呢,比如苦的,婴儿是照吃不误的,管你苦的咸的酸的甜的?不介意,有的吃就行。再大一点,就开始认人了,也对味道有辨别之心了,不够甜不够香,不愿意吃了。所以奶粉商家,就会制造一些加了增香剂的东西了,这是后话啦。

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都是和婴儿一样,哪来的好恶呢?哪来的亲疏厚薄之分呢?哪来的贪欲呢?这些,都是后天人为的添加上去的啦,搞得自己很麻烦,还以为这些就是人生目标呢?其实离道越来越远了,以致于老子不得不公开传讲《道德经》了。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很混乱了,再不亡羊补牢,恐怕后果难料,人们也难获幸福自在。

讲到这里,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老子总爱谈论婴儿呢?


命理师陈一宏


老子以“婴儿”来比喻心性的淳朴,劝导人们回归天性本性,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修身治国。

《道德经》中多次用到“婴儿”比喻,有: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重在“专气”修身,摒除杂念,一心内守,“致虚极,守静笃”,“无之以为用”,“为腹不为目”。

第二十章“如婴儿之未咳”,二十章全章内容都在描绘一个修道者的情状,象还没有开笑的婴儿,混沌而又清明。

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回复到婴儿纯德的状态,守雌为溪,德性秉于天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是刚出生的婴儿,德厚如赤子,以此修身,则精之至,和之至,以此治国,则玄同天下。

婴儿无知无欲,德性纯厚,老子以此循循善诱,诲人以“现素抱朴,少私寡欲”,彰显天道。


一东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婴儿作比喻,说明什么呢?

主要是说明“道”的自然属性。“能婴儿乎”?“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都是主张让人们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只有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才合乎“道”。老子一贯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不合于“道”,而柔弱则是“无为”的表现,合于“道”。人们回复到柔弱的婴儿状态,就是合于“道”的“无为”的表现。而且刚出生的婴儿(赤子)对自是谁都不知道,对社会更是一无所知,没有贪念,没有欲望,只有本能。所以,赤子就是自然,就是无为,就是“道”的化身。

老子的“婴儿”说,“赤子”论,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来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统治者(诸侯)的欲望无限膨胀,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当时的情景是师旅频发,战马不足,母马入阵,“戎马生于郊”,“师之所处”,荆棘丛生,弑君亡国,不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一片混乱。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困难境地。所以老子要求统治者(诸侯)们,治理国家应当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不加任何人为因素。只有复归到“婴儿”、“赤子”的“无为”状态,天下才能安定和谐。

老子的愿望虽然是美好的,但是在当时乃至后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老子让人保有“纯真无邪”、防止贪欲膨胀的主张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布衣闲人10



儒家的教育使我们从禽兽,成为小人。再从小人成为中人。再从中人成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儒家的教育是我们从动物人,成为社会人。君子是儒家的追求——仁义孝悌,礼义廉耻。

而道家的教育则不然。首先,道家行不言之教。最重要的,是道家追求的不是大人。而是使人成为小人——婴幼儿。老庄谓之——赤子。

在《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完全是一个木偶,被作者玩弄于股掌之中。仅孔子困于陈蔡一事,被屡次提及,且有五个不同版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另一类则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撇下弟子,抛弃学业,扔掉书籍,脱下衣服。光着屁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与之为伍。

《庄子》中的孔子最为可爱,好似一两岁的婴孩,光着屁屁,露着鸡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道家崇尚自由和人类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这两点在孔子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道家崇尚赤子。是追求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杨朱学派


道是什么?我们都会说是规律!是变化!是无为!

也就是说,在“道”中,没有“人为思想”的东西,而是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不需要知道,它自己就会自然而然的运行。

不需要刻意的力量,不需要人用有意识的想法来左右,不需要什么“强为”的东西,道,就会指引着从当下这一刻,变化成下一刻!

无所谓失去什么,也无所谓得到什么,因为没有思前想后,从而让自己始终处于“道”这个变化状态的当下一刻中,只是遵循自然的道,在其中自在的存在,如此存在状态下的自己——近乎于道!

所以,道,其本质,我理解为——规律指导下的每一个当下存在!

在这个存在中,只是存在,无所畏惧、无所苦乐、无所得失、无所高低强弱、无所美丑……即,不二之心!

通俗讲,就是一种不带评判的当下存在!不思过去、不念将来、不知当下!

真正能够活在当下那一刻的人,是不知当下的!你一旦“知道”时!当下就丢失了!只有“在其中”时,才是真正的当下!

婴儿,是人,并且拥有了道的精髓,他喜怒无常却从不驻留,只会在其中!平静好奇的眼神,看到什么都是新奇,不驻留随见变化喜好,磕碰了就肆意哭泣,再见到新东西又能戛然而止,同时又一切近乎于无为,当下经验着,过往不究、未来不寄,只是当下存在着……

活在当下,即为道!

道,即为规律!

规律,即变化!

变化,即每一个存在!

成人的世界,只有在“觉、悟”之后,才能重回那种近乎道的状态,能够不被习性左右,打破固有思维内的知障、执障,重获只是那种感受当下存在的状态时,

喜怒哀乐,就只是喜怒哀乐,但是不会“心受其害”,从而得自在!


辩明事理火火烽


婴儿是新机,身体内还没有下载运行五花八门的APP,只有正版操作系统运作。运行流畅不卡顿,处于最接近道的状态。多次人间投胎者虽然被动携带各种信息,但那些信息已经被加密隐藏。

婴儿顶门未合,信号满格。先天意识来去自由,一个进出,元炁充盈。

一般情况下,孩童生来就有“眼通”这种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吃五谷杂粮飞禽走兽,“眼通”功能逐步退化。《西游记》第一回,悟空刚出生就金光焰焰,震动天庭。经千里眼顺风耳观察:“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天天吃大鱼大肉,那点能力吃枣要完。

既然知道了人间烟火的副作用,就需特别重视,约束口腹之欲,清淡适度才是正道。

复归于婴儿就是收回散乱的意识,约束身口意。有所取舍,不被动输入大量无用信息。逐步清除垃圾意识,看待事物不贴标签,思无邪。如婴儿般淳朴,保持一颗柔软心。明镜布满尘埃,随着不停清洗擦拭,圆明的本质显现。种种先天功能随之恢复,一台能与天地保持畅通的超级终端就这样被修复。天地母亲,我回来了。


轮回人间经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