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看完後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籍?

餘夕陽


有哪些你看完後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籍?在我看來,讀書真的是一件成本最低,卻是能給你帶來極大幫助的事情。

在書中可以經歷人生百態,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最真實的自己,在人生這條道路上越走越有力量。

今天,我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對我人生有很大的影響,我有幸結識它們。

第一本書《金字塔原理》

作者窮盡一生獲得的思想、精華都濃縮在書中。而你只要花幾十塊錢,就可以跟作者學到他的畢生心血。

這本書教會我如何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無論是在日常的溝通,思考問題,還是在寫作,甚至是在年終終結關係到你升職加薪的PPT講演,都會用到這項技能。

可以說是超實用的一本書。

看完這本書,你可以忽視市面上,那些所謂什麼“結構思考力”、“清晰表達”等等文章和課程。這些都是基於麥肯錫這本書金字塔原理的延伸。

第二本書《隨心 隨意 去生活》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偶然看到的,單單因為書名就很吸引我了。

也很感謝這本書,讓那個時候剛出來社會的我減少了迷茫與不安,讓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蔡瀾先生說過:“人生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活得快樂。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種花、養鳥、喝茶、逛書局、去樂器店等,都是讓我們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學校。”

在這本書中,處處透露他對人生的態度,也都使我們頓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第三本是《富爸爸,窮爸爸》

這是我認為財商教育非常好的的啟蒙書。

我們往往總認為,要想獲取財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打怪升職,工作職位越高就能夠獲取更多財富。

但是當你發現那些高學歷高薪的人,到了中年的時候,也被生活和社會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你才知道,獲取一生的財富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本書,會讓你學會到如何才能不做金錢的奴隸,讓金錢為你工作。

總結:古人云,開卷有益。講的是,好的書籍可以滋潤人的靈魂,正如甘甜的泉水滋潤乾涸的土地。真正的好書甚至影響人的一生,我有幸結識了這樣三本書。


曾小然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當時給了我最大的內心震撼,一群農村年輕人的成長奮鬥史,讀來讓人欣喜,讓人心酸。據說路遙寫完此書,因貧病交加而死,何其不幸而又何其幸哉。不幸是因為一個有才華用、生命寫書的作家不幸早夭,真是天嫉英才。幸是因為短暫的一生便有如此璀璨的作品,這是他的高峰——他人生思想的高峰,登高而望,一覽眾山,厚積薄發,瞬刻輝煌而又驟然隕落,這瞬刻比任何永恆都要長久,人生如此,何其幸哉。

前段時間還簡略寫了兩個《我的書單》,稍微記述我當時的心得。但現在仔細想想,何其繆也。粗讀書本,未曾入室便欣欣於剛剛登堂;囫圇吞棗,不經消化便嘰嘰於張口吐生,想想自己真是炫耀而不知自大,張揚而不知其醜也。徐復觀先生在一篇《我的讀書生活》裡記載了他的一次讀書經歷:第一次我穿軍服到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看他(熊十力)時,請教應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教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鑑論》;我說那早年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鑑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點什麼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的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山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這段引文很長,實在不好概括,概括便失其味矣。不知道你看到這段話的感受,我當時讀到這段話,彷彿也被先生當頭棒喝——常常自以為得計,其實不過跳樑小醜而已。我這段時間看書已經心境平和,不再急於去尋找漏處,急於去批評,即使和別人聊天,我也不再去急於反駁,而是靜心傾聽,吸其所長,辯證對待。在《六頂思考帽》中有一個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人把他的汽車一般漆成白色,另一半漆成黑色。他的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不論什麼時候我發生車禍,路兩邊的目擊者在法庭上都會爭論看到的車子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我想,這一定很有趣。其實,有時候我們互相爭論,也許只是我們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已——你看到了白色而我看到了黑色,在這種情況下,用一面去反對另一面不是很有趣麼。不過,這有趣的未免愚蠢而已。讀書不也正如此麼?這當頭一棒,醍醐灌頂,雖然感覺以前的讀書時光若有所失,但因為有所失而又有所得,又何其幸也。

至於說讀書給了我什麼,實在難於概括,龍應臺先生在《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裡給出了詳細的讀文、史、哲的理由,無非說是教你去“看”,去“判斷”,可是對我來說,讀書不止於此,他給了我一個精神世界。08年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們偉大的黨想把世界統一,還要把夢想統一,這即使不是痴人說夢,也很難實現。我就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環境世界,另一個是內在的精神世界,而讀書正是塑造了我的精神世界,並給了我信心、方法去應對外在的世界,如此而已。至於這精神是什麼樣的,實在難以描述,現在我的頭腦就如同一座房子,家徒四壁,別無長物,我正用閱讀來構造傢俱,粉刷牆面,至於裝修風格,那是個人喜好,就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百融楊俊


幾十年來,通過上學學習和日常讀書學習,我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

記得那是30多年前,在上大學期間借同學的這套書,利用課餘時間看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又有幸淘到這套舊書。

《中國通史簡編》是范文瀾1940—1941年在解放區的政治中心延安編寫的。新中國成立後,范文瀾獲得較好的工作條件,得以廣泛利用延安時期不能見到的圖書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重新編寫中國通史。自1953年至1965年陸續完成四冊出版,寫至隋唐五代時期,共約一百萬字。此書的編寫仍以廣大讀者為對象,但盡力反映著者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專著。出版時雖曾題為“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但並非延安本《中國通史簡編》的簡單的修訂,而是重新編寫的另一部中國通史。范文瀾逝世後,此書在1978年再版時,書名改題為《中國通史》,以與延安時編寫的《中國通史簡編》相區別。

貫穿全書的史學觀,是與經典的中國史觀基本一致的,以辨證唯物史 觀為基礎。以研究社會,文化,科學等重大題材為線索,詳盡的記敘和評述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書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從中也可以看到作 者本人的深湛的中國史造詣。其中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獨到的精妙之處。全書的歷史見解非常精闢,讀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邃的思維,渾厚的功底,獨到的研究。

通過讀此套書,首先,學習了中國歷史,瞭解的中華民族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經濟發展等情況,進一步掌握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其次,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英雄,沒有人民群眾,就沒有歷史的發展,就不能推動社會的變革和前進。再次,充分認識了中國幾千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朝代更替和興亡,提升對當今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意義。第四,幫助自己樹立了正確的“三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人人志士,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懈努力和奮鬥,名垂青史,是我們樹立了榜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所以,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也要向先賢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

 





葛諸亮


《國史大綱》

家中日暖,若志氣不秉,則必奪之心神、虧之氣血,終至渾渾噩噩而朝夕難辨、晦朔不知,時光驟逝矣。故應據學業安排每日之工作,古人稱此為“日課”,既是“日課”自當一日一畢,如此或可治懶惰拖延之病,不至虛度此大好之光陰。

讀《國史大綱》,感受頗深,滿滿一頁的歷史。一群人一年甚至兩年的故事。無限的記憶躍然紙上。或艱苦,或安逸;或奮鬥,或消沉。然而都只是這麼一兩句話就寫完了的。真正理解錢穆先生所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一個假期的學習,最大的收穫便是如此,對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做到了這樣,然後可以和別人聊天。聊一聊歷史,聊一聊什麼是“華夏史觀”。聊一聊什麼叫“天地有正氣”,聊一聊什麼叫“丹青為重,七尺為輕”,聊一聊什麼叫“華夏多忠魂,後先照千古”,聊一聊什麼叫“煌煌華夏生鐵骨,昭昭日月映漢魂”。

以你我之肅穆,止眾生之喧譁。以你我之虔誠,喚眾生之覺醒。以你我之奮力,鑄眾生之華夏。



詩歌子寧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易經和道德經,剛開始看易經,一頭霧水,根本就看不懂。後來又看道德經,看來看去感覺道德經好像是對易經的解釋,這下就來勁了,翻來覆去的看,也明白一點,道德經是老子先生對易經形而上的方面的解釋,深奧得不得了,邊看邊悟才能勉強入門,沾點邊邊,誰也無法全部看明白的,幾千年以來,各種各樣各家的解釋都有,爭議也大,你也沒法說哪家的對,哪家的不對。其實呢各家的說法都對,只是都沒說全面,都只說了一小部分,包括老子先生的道德經也只說了形而上的方面。

要說對我的影響呢,那是大了去了。以前的我,一直感覺不順心,特別是有幾年相當困難的時候,經常想,社會是不是拋棄了我,好事總輪不上,壞事呢咋都甩不脫。從小就懷著的要改變世界的心,也碎得丁點都找不見,曾幾度想過死了算了,但回頭想想老小,根本就死不起。還好我有個喜歡讀書的習慣,偶然讀到了國學方面的書,也勉強讀明白了一丁點,也改變了我以前的思維方式。

現在我看待事物很開明,任何事物的過程和結果都能接受。舉個例子,以前看不起我的人,欺負過我的人,跟我對著幹的人等等,我現在都挺感激他們的,覺得他們應該算是我的貴人。

總之,任何事情在我看來,都是好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嘛!



笑傲淡薄


有兩本書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另一本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兩本都是勵志的書。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勵志的精神食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說的是海倫變成盲聾啞人後的生活。剛開始的海倫對於生活是絕望的,她感覺現實生活中沒有愛,沒有希望能重新得到光明。後來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開始了新生活,由於她的不屈不撓,她學會了說話,寫作。雖然在這過程中海倫遇到了困難,但她並沒有放棄。她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功實現了她的大學夢想,進入了哈佛大學。她又體會到了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後來她致力於慈善活動。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該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所賜予的一切。

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的是保爾·柯察金,這麼一個年輕人,他少年時就參加革命,拿槍和敵人殊死作戰,留下滿身傷痕。戰爭結束後,他拼命工作至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因此,他曾失望地想過自殺,但終於憑藉頑強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花三年時間寫出這本長篇小說,證明了自己生命的價值。這就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親身經歷,也是小說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故事。這本書,幾乎可以看作是作家的自傳。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我當時是在當天晚上就看完了這兩本書的。看完後,當然是感慨萬千,興奮不已。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倆個人來,一個是在所住的小區的弄堂口,擺著皮匠攤的駝背冬堂師傅。人們都這麼叫他,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麼。我因為也常常去找他修鞋子,那個時候,大家都不捨得隨便就扔掉舊鞋子的,往往拿去讓皮匠師傅修修補補接著再穿。和他熟悉後,尤其當時在讀高復班的時候,人很自卑,很迷茫,怕人白眼,情緒也低落,所以經常會和駝背冬堂師傅聊天。彼此也就更為熟悉了,我曾經特地問過冬堂師傅,知道他姓牛。你還別說,其實駝背冬堂師傅也不是沒有一點文化,他也看過許多書,再加上經歷了許多坎坷,所以聽他談話,還是很富於哲理的,我還是受到一定的啟發呢。他那時也不過四十多歲,他是生下來的時候,背上就隆起了一個大包,也就是所謂,天生的駝背了。他小時候當然過得不開心,因為生來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所以,別的小朋友也都不願意和他玩。他自然是在孤獨,和白眼,以及嘲笑聲里長大的。他那個時候,因為剛剛解放不久,家裡也窮,所以他只上過幾年小學。後來家裡託人讓他拜了一個也是駝子的皮匠師傅為師,學修鞋子謀生。他在三十多歲時經人介紹和一個有點智障的女人結了婚,現在已經有了一男一女倆孩子了。雖然,生活不容易,但是,駝背冬堂師傅從來沒有露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他每天頭髮都梳得好好的,穿得雖然不是高檔衣服,但是,很整潔。不管是夏天的襯衫,春秋的夾克衫,還是冬天的穿在棉襖外面的中山裝,他每天早上都用一個大搪瓷杯子,盛滿開水拿杯底給燙得平平整整的。他一直樂樂呵呵的,還經常哼著小調,樂觀的很,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生活態度。駝背冬堂師傅為人也挺好,平時如果是一些僅僅動動手的小活計,他從來都是免費幫忙,不收錢。還有,他修過的鞋子,手藝活計都很好,他認真修著每一雙拿給他的鞋子,似乎每一雙鞋子都是他的藝術品。經過他的手的鞋子,一般人還看不出來是修過的,而且還不容易壞,口碑非常好,所以這一帶,人人都會過來照顧他的生意。雖然他做的也不是什麼大事業,但是他這樣的人憑雙手吃飯,能不受人尊敬?我曾經笑著問過他道:“看你整天那麼開心,哼哼唱唱的,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事?”駝背冬堂師傅笑了笑答道:“要說沒有煩心的事,那是不可能的,我和我老婆的身體情況,以及我的家庭情況,沒有一樣能讓人省心的。當然萬幸的是我那兩個孩子是正常人,這比什麼都讓我開心。老天還是待我不薄啊,我已經非常知足了。所謂知足常樂,我當然應該開心。要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要是放在解放前,我大約只有討飯一條路,不要說我現在還有個家了,死在哪個路邊成了“路倒”都不知道。現在呢,我就像別的正常人一樣,有家帶口的,還有那麼多人照顧我,說真話,那是我們的黨一肩幫我挑盡了古今愁啊!我哪裡還會有什麼可憂愁的。”我由衷地佩服他,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駝背冬堂師傅又接著說道:“再說了,那些窩心事,並不是靠你憂憂愁愁,皺著眉頭,痛苦一下,就能一筆抹消了去的。那些事,你憂愁也罷,開心也罷,它還是在那兒,但是人必須要靠自己爭上游,你自己稀罕自己,自己高看自己,自己絕不服輸。那樣,你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這些事,才能來從容地來應對這些事。我可能打不贏它們,但是我一直在積極向上,努力奮鬥,即便是被打敗了,我將來也不會後悔,因為我努力抗爭過了。但是我如果連掙扎都不敢的話,那我的人生真是白活嘍。”我突然覺得這個駝背的冬堂師傅,雖然坐在那裡顯得非常矮小,可是他的形象卻是和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更高大。尤其他的這種積極地生活態度,真的讓人不敢小瞧他。

我想起的另一個是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叫吳民立。他是從小得了小兒麻痺症,而那時醫療條件有限,所以一條腿就這麼著殘廢了。雖然他的一條腿殘廢了,每天要拄著柺杖走路。而且開始還有一些調皮的小夥伴看不起他,不肯跟他一起玩,甚至捉弄他。幾個調皮的小學生還編了個順口溜嘲笑他:“阿蹺,阿蹺,蹺的慢了要遲到,蹺得快了要摔跤……”然後四散跑開了。然而,他很堅強,他也只是常常瞪著惱怒而屈辱的眼睛看著他們跑遠,倔強地往自己肚子裡吞下了那心酸而無奈的淚水。慢慢地,他不再計較這些了,他竟然笑著面對同學的白眼和不屑。他後來乾脆地給自己取了個自嘲的外號:“老蹺”。他開始變得開朗,豁達,樂觀,笑口常開,沒有沉淪,沒有頹廢,沒有抱怨人生,仍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而且他從小學到中學,直到高中,他都非常刻苦努力地學習文化知識,從來沒有絲毫懈怠。所有的同學都很不理解他,因為他讀好了書,哪怕成績再好,似乎也是沒有用的。要知道那個時候,即便他考上了大學分數線,甚至分數很高,也是過不了體檢關的,換句話說,他學得再好,也是上不了大學的。這種打擊和無奈實在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再後來當然再也沒有人像以前那樣嘲笑他了,再也沒有人小看他了,他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最後,吳民立果然沒有參加高考,但是他學文化知識也沒有白費力氣。上次碰到他的班主任,班主任告訴我,吳民立高中畢業後,去了芳草湖旁邊的一個紫砂壺廠。他拜廠裡的一個老師傅為師,學習製作紫砂茶壺技藝,通過這麼多年的刻苦學習和鍛鍊,以及潛心琢磨,他現在已經成為了一位知名大師,他做的紫砂茶壺,已經成了國家級工藝品。他終於用他的殘缺的身體做成了他的完美的事業。當人們感嘆的成功,驚詫於他的輝煌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夠想到:其實他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辛苦和汗水,要遭遇更多的白眼和嘲笑。人人都以為他讀書再好也沒有用的時候,他在苦讀,學習文化知識,而這些又成了他進一步昇華騰飛的底蘊。人人都覺得他這麼一個殘疾人拜師學藝,最多是餬口而已的時候,他卻在向藝術的殿堂努力邁進,不過,他沒有那雙健康的腿,他是蹺著腳,拄著拐,一步一步向前挪進了藝術殿堂。我心裡想:他也真的是身殘志不殘啊。值得我敬佩和學習! 又想起小時候,曾經花了一整個下午看蝴蝶是怎樣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不過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大自然就是我們生活的老師。我們通常只看到了蝴蝶振動著它那美輪美奐的多彩翅膀,迎著陽光翩翩起舞,徜徉在花葉之間。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它為了這美麗的綻放,它要從卵,到幼蟲,到蛹,再經過幾次的痛苦蛻變而羽化成蝶。這個過程中,不要說它將遇到無數來自天敵的和其他大自然的危險,光是那幾次蛻變,它要承受的痛苦就是難以想象的。如果,它熬不過來,那麼一切就免談了,只有經受住了那痛苦的折磨後,它才能像鳳凰涅槃一樣,獲得重生。這大概就是“不經一番風霜寒,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說實話,不管是海倫,還是保爾都給我極大的震撼和鼓舞。的確,人們往往這樣,當你擁有一件事物的時候,不會覺得它有多麼特別,多麼寶貝。可是一旦失去了,方才知道它的諸多妙處。盲人最稀罕的是眼睛,聾子最稀罕的是耳朵,而瘸子當然稀罕別人的一雙健康的腿腳了。而現在我們,當然羨慕別人的健康身體了。不過,我非常佩服海倫和保爾,她們在這樣常人難以忍受的逆境中,終於沒有沉淪下去,反而如鳳凰涅槃那樣,使得他們的人生比常人更精彩,更輝煌。我們必須要像海倫和保爾一樣,也要學習皮匠攤的駝背冬堂師傅以及我的高中同學“阿蹺”吳民立,身殘志不殘,要以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的一切不幸,要活出更出彩的人生來。


西西林林


《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至今已經翻看過無數遍,每當看完的時候,就好像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久久不能自拔。

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特別是布恩地亞家族一代又一代取名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的子孫,“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一家族特有的、絕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

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風的堡壘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實際上是保持)孤獨:奧雷良諾上校週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的消磨時間......

全書採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這種孤獨所造成的愚昧、落後、保守、僵化的現象,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這種孤獨—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感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民族的精神,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者的用意是要引起公眾思考造成馬貢多一百年孤獨的根本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撥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還影響了許多中國當代的作家,書的開頭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引起爭相模仿

白嘉軒後來引以為傲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

——《白鹿原》

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莫言也曾評論過這本書“原來書還可以這樣寫。”


胡來煮酒


《人生》

人生很長,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

路遙和餘華很像,他最廣為人知的小說作品是《平凡的世界》。

更能表達他作為一個作家的世界觀的作品是《人生》。

世界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這個書名本身,已經帶有了作者的傾向。

而人生,則是一個相對而言,更客觀的概念。

人生就是人生。沒有任何形容詞有資格修飾它。

作者提供的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世界。作者像上帝一樣,在小說世界中剋制著自己的喜好。

也正因為這種罕見的上帝般的剋制,每個讀者,都可以從這篇小說中,讀到屬於自己的宿命般的人生。

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事實上,高加林對土地逃離與迴歸的人生歷程,正揭示出路遙對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生命的兩難抉擇。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惡劣自然環境、封建陳規陋習和城市人高傲所帶來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僅來自物質層面,更主要來自個性壓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悶。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為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廣闊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媽式的小市民心理、黃亞萍式的極端利已主義、張克南式的人格萎縮,讓人倍感精神家園的雙重失落。當巧珍第一次到縣城去見高加林,“一進加林的辦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懷裡撲來。加林趕忙把她推開,說:‘這不是在莊稼地裡,我的領導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給你倒一杯水。’他說著就去取水杯”。這裡所揭示的城市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壓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個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為群體,時時遭受生存環境和文明制度對個體生命的異化和弱化。

真正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必然是貫徹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人生》的審美理想並不在於為當代農村青年指出一條鋪滿鮮花的人生坦途,描繪一個令人神往的燦爛前景,或展示出人生荊棘叢生的坎坷之路。《人生》的審美理想主要表現在,作者通過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人一種痛惜感,充送著一種對於變革現實的熱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喚——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劉巧珍那樣的生活悲劇重演,要在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中正視民族文化心理的衍變。高加林所具備的,正是劉巧珍所沒有的:劉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備的。這是一個合理與不合理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矛盾,一個現在還無法解決但將來必然要解決的矛盾。這是一場極其複雜的令人思緒紛壇的人生悲劇,但在複雜的悲劇表象下卻隱約地透出生活的某種確定性。悲劇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



東子的小屋


曾國藩家書,這是一本能夠改變自己習慣的書,一本修正自己價值觀的書,一本值得放在手邊經常翻閱的書。讀過這本書以後,我開始把“早起”作為像每天都要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情。“早起”不再是一個掙扎的過程,尤其在那冰冷的冬天。我開始持續地寫日記,每週至少三篇,甚至可以很自然的每天一篇,以前我也寫過,都是三分鐘熱度。以曾文正公為師,覺得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我只想離山更近一些。日記內容已經不僅僅是觀察到的事情,也開始有了自己深刻的省察。歷史上說曾文正公是半個聖人,今生能讀到他的家書,實為幸事!



一木蟲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現代人說,知識改變命運。只有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一個人才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取得更大成績。

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轉眼間,人生匆匆過,已到知天命的年齡。想想有哪些書讀完了對自己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不由得感概萬千。

韓愈《師說》中寫道:“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說到這一時期讀的書,應該是一些孩童啟蒙之類的作品,現在想來,沒有人提示記憶,一篇名字恐怕也記不起來了,但是汩汩細流匯成大河,它們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我長大後愛好語文,終生喜歡寫寫畫畫,恐怕與這些書大有關係。

記得當時讀過一段文字,記在心頭,一直不忘:“毛毛雨,輕飄飄,細濛濛,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上。”這恐怕是已逝作家韓少功一篇散文中的文字吧,我一直覺得簡直太美了,以至於以後一動筆寫作兒童題材的文字,它就會在腦海中跳躍出來,影響我思考。

說起對我一輩子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應該是《魯迅全集》,它帶給我的是人格的教育,人性的啟迪,風格的錘鍊。我認為其它書籍給我的影響都是暫時的,膚淺的,只有這本書深深地影響了自己。

當時讀這本書正是剛入大學的時候,正如一棵小樹成長在即,亟須修枝打杈,澆水施肥,又如小馬初行嫌路窄,雛鷹展翅恨天低。打開書頁,魯迅先生留著八字鬍鬚,手裡夾著一支菸,像一位人生導師,把人生的酸甜苦辣,世態嚴涼,向我緩緩道來。或分析,或爭辯,或讚許,或怒罵,是那樣的直麵人生,直面慘淡。讀到興致處,往往會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便還要回過頭來再反覆讀幾遍,直如溽暑熱天打開窗戶涼風習來那樣清爽愜意,胸中塊壘一吐為快那般舒暢,趕快拿過摘抄本來,工工整整記錄下來。直到今天這些筆記我還保存著,時不時拿出來再讀讀,翻翻。

我有時會想自己的思想性格受誰影響最大,寫作文字時最想體現誰的風格?對,魯迅先生。他就像一盞燈塔,給我指明瞭方向。做人要做先生一樣的人,寫文章要寫先生一樣的文字。

現在的語文課本上都把魯迅的文章幾乎刪除殆盡了,我認為這是極端錯誤的。不管現在的孩子懂與不懂,多讀讀這些充滿鈣物質的文章,對他們將來做一個有骨氣,少傲氣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