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殺?揭祕2個原因,孟獲結局出人意料

公元225年,蜀漢先主劉備病故。益州郡大姓雍闓轉頭一看,呵,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機會來了。便夥同南中地區(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首領孟獲幹起了反叛之事。

邊疆不穩,軍情甚急。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前往征討,雍闓等業餘選手哪裡是軍事專家諸葛丞相的對手,很快被滅掉。諸葛亮正準備撤兵回家之時,傻不拉幾的孟獲倒不依不饒地打來了,諸葛丞相當然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於是便有了七擒七縱的故事。

七擒七縱是否確有其事,歷來備受爭議。甚至有人質疑,孟獲此人是否存在,是否少數民族(彝族,一說漢族)。通過諸葛亮出征和回家的時間推算,根本就沒有空閒時間去打孟獲,更何況貓捉老鼠、還捉七次。

這些疑點只有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了。根據已有文獻資料,我們要弄清一個真相,諸葛亮為何七擒孟獲而不殺?因為這在戰爭史上幾乎是個奇蹟,幾乎是不可信的事情。我認為,要從兩方面來講,即諸葛亮的需和孟獲的供是什麼?當供需一致時,你情我願,雙方自然能達成“和解”。

為何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殺?揭秘2個原因,孟獲結局出人意料

一方面,諸葛亮有讓孟獲穩定後方的需求。

先主劉備去世,諸葛亮成了託孤重臣。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以及一展自己的宏圖大志,諸葛亮給自己往後餘生定下了奮鬥目標,即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先伐魏、後討吳,平天下,最終實現中興漢室的宏願。

劉備去世後,諸葛丞相5+2、白+黑地幹工作(事必躬親),著力於內政外交,已取得初步成效。外交上,已重新和吳建立了好朋友關係,內政方面,也有了國富民強的跡象。這些都是為北伐做準備。可是,現在邊疆鬧事,後方不穩,就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因此,穩定後方,目前成了諸葛亮最大的需求。如何才能穩定?馬謖給了“攻心”的建議。馬謖認為,南蠻地形特別複雜,又有沼氣、毒瘴,非常難打,再加上蠻族非常彪悍,不愛服從別人派遣,即使這次把他打服了,下次他再叛亂,一來二去,很累人,也很耗費精力,不如一次性就把他們打服氣。要想一次性打服氣他們,只能攻心為上,攻城次之。

諸葛亮聽了眼前一亮,竟和我想的一模一樣,來,兄弟,握個手。因此,在實戰中,諸葛亮完全執行了這個策略。

心服之後怎麼辦呢?諸葛亮制定了“不運糧、不留兵”的策略。此策略有其先進高明之處。不留兵,意味著讓蠻人繼續進行自我治理。因為少數民族有其長期的自我習俗,只有他們自己最懂自己。不運糧,減少了國家的開支,讓少數民族自給自足。

為何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殺?揭秘2個原因,孟獲結局出人意料

一方面,孟獲有給諸葛亮提供“利用”的優勢條件。

諸葛亮穩定後方的需求,急需要找一個載體來實現。這時候,孟獲出現了,考察之下,諸葛亮發現此人是合適人選。

一是孟獲有強大的號召能力。一個地方,不管外來人身份地位多尊貴,一般說話最管用的還是當地人,比如一個村的村長。孟獲就是村長類人物。孟獲是當時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深為當地土著和漢人所信服。雍闓反叛後希望南中的少數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長皆不服從雍闓。雍闓便招攬孟獲,讓他遊說各部族酋長。足可說明孟獲在當地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二是孟獲有作戰勇猛的才能優勢。首先孟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這個好理解,膽敢反叛強大的蜀漢還怕死?孟獲還有勇有謀。膽敢和諸葛丞相較量七次,自然很勇敢。謀體現在,孟獲拉更多人下水反叛,他騙當地人說:朝廷想要徵收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三鬥、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而其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當地土著都相信孟獲,認為蜀漢政權故意為難壓迫他們,因此大感不滿,便加入叛軍。

三是孟獲有待人忠厚的品德優勢。當地人都聽孟獲的話,有一定聲望,說明其一定是“以德服人”,名聲很好。在與諸葛亮較量的過程中,諸葛亮也發現此人雖然不講信用,但確是條真漢子,蠻“單純”的,這種人只要打得他心服口服,他一定忠誠於你。如果孟獲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不能為諸葛亮所用,諸葛亮肯定不會花時間在他身上,一定會直接將其滅掉。

為何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殺?揭秘2個原因,孟獲結局出人意料

因此,諸葛亮想把孟獲爭取過來,並利用好孟獲的優勢資源,為自己後方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諸葛亮在世時,南中地區都沒有大規模的叛亂,相對比較穩定。證明了此策略的正確性。

孟獲的結局,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並沒有把孟獲留在南中,而是把他帶回了成都,並任命他為御史中丞(類似今天的檢察長和秘書長),算是變相的監視,想來孟獲一定沒有在家鄉當土皇帝開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