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練武之人當真會武功嗎?那些武林祕籍又是怎麼回事?

漁躍在花見


在清朝之前,所謂的武術其實就是戰技,也就是殺人技。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施行了文字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迄今證實的清朝施行的“文字獄”一共有200多起,貫穿了整個清朝250多年的歷史,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年半就有一起。

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不僅僅是篡改、銷燬文化上的書籍,甚至連歷經千年的各種武技都在限制的範圍之內。

在中土的歷朝歷代,都會有禁止民間持有戰爭性武器,如秦漢,唐宋時期禁民間持弩和甲冑,而元明時期,則禁民間擁有甲冑、火器、弓弩等大殺傷性武器。唯有清朝,是直接禁止民間習武,在雍正四年時,雍正皇帝頒佈了禁武令,這也是中土唯一的禁武令——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鬥,禁止民間擂臺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臺死傷按殺人論罪。

所以若是有能力,翻閱到明代時期的武技書籍就會發現,在明代時期,並沒有所謂的氣功存在,少林寺以棍法出名(“以拳棍授以匾囤和尚”)。明嘉靖時抗倭明將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禪院碑》中記載:“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長劍即棍)

而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程宗猷的《耕餘剩技》,朝鮮的《武藝圖譜通志》等這些武技書籍中也沒有所謂的練氣、內功的方法。

這些武技書籍中,都有圖譜和介紹,均是以軀體技巧或運用武器作為戰鬥手法,也就是說在清代之前,並沒有什麼比武演技的說法,只有殺人技或戰技!

且“武術”這個詞,根據著名大V冷兵器研究室的探究,認為在清朝之前的所謂“武術”其實指軍事。

他們的考究發現,最早出現“武術”這個詞,來源於南北朝時期,南朝人顏延之的四言詩《皇太子釋奠會作》中,詩中寫道:“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這就意味著古代的習武之人,其實就是學習各種不同軍事知識的人;如宋朝時期所建立的各種學社,就有弓箭社,根據《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蘇軾文集》這些書籍的描述,宋朝時期的弓箭社是一個綜合性的習武場所。

內有“使拳”、“舞斫刀”、“舞劍”、“舞蠻牌”,還有“射弓”、“喬相撲”、“射弩”、“使棒”,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實戰格鬥培訓場。

關鍵是弓箭社,只是名稱是宋朝所獨創的,可史實中,早在唐朝末期就已經有,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以練習各種戰鬥技巧的、用來保家衛國的演練場所。

而“武術“這個詞,從軍事角度轉化成現代意義上"武術”的原因

在清朝之前,史書上極少有所謂的門派出現,來來回回都是宗教上面的,如宋朝時期的白蓮教,只不過是佛教中的一支分支而已,就連全真教,也是在蒙元時期才建立的。

可當雍正宣佈禁武令之後,之前民間的各種類似“弓箭社”的拳師或擁有武技的人,就成為違法之人,禁武令的頒佈反而是逼這些人選擇加入了反抗組織或黑社會性質的教門之中。

在研究摩尼教(彌勒教、明教、白蓮教)時,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宋、明朝時期的摩尼教的各種起義中,很少有記載教門在傳授武技給民眾的,大都是書寫“託左道以惑眾”,甚至就連著名的明末時期農民起義,也是通過不斷的戰爭中學習戰爭。

可到了清朝,這些教門中的記載,就出現了武教、文教的說法,其中武教就是拳師或武技師傅在傳授各種武技,而文教則是由教首等傳播各種練氣、或各種旁門左道的戲法。

因此在研究摩尼教(白蓮教)時,清朝中後期的教門多是以傳授武藝為名,暗中吸引民眾來加入教派的方式,即傳播教義的方式出現了轉變。

也是這段時間,教門中糅合了道教的練氣、佛教的修行等方式的氣功就逐漸與武技開始結合了。

以太極拳為例。在明代時期的太極拳,極少有述說練氣的,明代時期的太極拳更像是一種民間戰技,可到了清朝,太極拳就融入了練氣的說法,甚至到了當代還出現所謂能打出“氣”,以“氣傷人”的說法。

以及所謂的“金鐘罩”、“鐵布衫”這類的所謂“武術“。均未出現在宋明代時期的書籍中,就連明朝時期最繁盛的小說裡,都沒有(小說源於生活)。這些”武術“的出現,全是出自於清代。而這些”武術“所提倡“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其實是義和團時宣傳的口號。

正是因為清朝時期,施行的文字獄和焚書(乾隆以編《四庫全書》為名,焚燬了15萬冊各種類型書籍,還沒加上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的),大量的“兵書”被銷燬,使得民間只能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播,且教門的介入,有使得被曲解的道、佛練氣、養生技巧被灌入武技之中。

且有清一朝均未將統治滲透到民間(農村),使得這種糅合而成的武技獲得了傳播的土壤,到了晚晴時期,慈禧為了能對抗西洋的入侵,又去抬高教門,所以到了清末民初時,這樣的“武技”反而成為所謂的民族自豪的代名詞。

也是這個時期,原先的“殺人技”、“戰技”轉換成為了“武術”,被人們所熟知。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兩極分化的現象,那就是當今的武術界,以軍方或習武之人為一方,更為注重“武”,他們所練習的武技更多是傾向於實戰性;另一方,則是提倡“武術”,更多是傾向與“術”,多為表演性的。

換句話來說,截拳道的創始人李小龍先生所使用的寸拳,根據西方的研究發現一拳能打出400磅的力量,且李小龍先生也確實展示出一拳將一個150斤的壯漢打出5、6米遠的最高記錄。可不是所謂的“氣”,而是寸拳的戰鬥技巧,是在長時間訓練下,使得手臂各肌肉能在瞬間迸發出的力量。所以寸拳又成為西方各國軍方的學習技巧之一。


參考文獻

《傳統武術成花拳繡腿的原因竟是因為雍正皇帝》 作者冷兵器研究所

《王宗嶽太極拳論》

《義和團》


史之為用


真的有人會武功,但不是電視節目裡那種神功。這些武功大部分都流傳下來了,像少林武功、武當的武功等等,這都是歷史上就有的。

中國武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停止(止)戰鬥(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中國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強身健體,不主張用武力其解決問題。



鄉村老四記錄美好時光


格鬥類運動如武術本身起源於戰爭。

古代戰爭是需要大量的常備軍人的,常備軍人不足的情況下要徵召平民。這時候就需要訓練,就有了格鬥類運動,最古老的格鬥類運動如拳擊摔跤等都是模擬戰爭環境,能大強度訓練又不能造成意外傷亡的。

就那拳擊來說,3分鐘一回合這個規定從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了。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在從事劇烈的有氧加無氧運動時,黃金時間只有3分鐘。羅馬軍團第一排士兵在作戰3分鐘過後第二排士兵就會前出頂替,第一排士兵到後方休息。

還有無論是空手道中國武術還是拳擊,所有格鬥類運動幾乎都是站格鬥式,腰腿發力。

所謂武功這東西,就是訓練的結果。那麼如果讓一個古代優秀的拳擊手去戰場上作為一個方陣士兵作戰的話,那肯定是合格的。其他的不過表演而已,格鬥類運動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戰爭而服務的。

所謂秘籍,估計就是些有經驗的人寫出的訓練手冊之類的東西吧。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把一人普通人訓練成合格的古代士兵,殺戮機器。

所以你是不是對古代的格鬥類運動有些誤解呢?


歷史的無盡之森


古人練武之人當真會武功,武林秘籍是一些格鬥技能的總結。

戚繼光,明代傑出軍事家,他說“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他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命的呆子。”

人類最大的技能和智慧,就是會不斷的學習,積累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從原始的社會,最原始的格鬥逐漸積累,最終形成格鬥技巧,形成書籍,這就是武林秘籍。

《拳經》、《劍經》、《紀效新書》、《武編》、《耕餘剩技》、《陣記》、《武備志》、《手臂錄》、《萇氏武技書》、《馬槊譜》、《三才圖會》、《內家拳法》、《武經總要》、《續文獻通考》、《少林槍棍法闡宗》、《少林刀法闡宗》等等,這些都是古人的武學總結。


福州禪武


這裡你一定要把習文和習武區分開來,而習練武術不是習文可以涉及的,比如你讀萬卷書只是寫寫文章,於現實毫無用處,而習武就不一樣了,一個沒有習練過武術的人可能就是大街上行走的為了生存和生活奔波忙碌的平凡世界之中的一個人,而現實是習武的人大多能夠有所成就,就是再不濟混口飯吃也是搓搓有餘的,比如保鏢再比如打打比賽,這裡只要盡力,英勇無畏,又何愁沒有飯吃呢?就是你去幹工作也要比其他人能力高出一大截,比如一個習武的人如李小龍就渴望成功,一個如邁克爾喬丹的人他就期望創造GDP,所以習練過武術最起碼是你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積蓄了更多的能量,所以這裡習武和不習武差別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這裡是說的一個人的能力,靠幾分蠻力就可以勝任很多工作,假如你努力的話就可以一人勝過百萬雄兵,所以呢習武之路還是要循序漸進,至少你要積極練習吃的苦才能夠有所成就,而這裡習武之路是比較艱辛漫長的,不是一兩天或者一朝一夕可以練成的,而往往是神功需要經年累月,並且要有人悉心教導才會有所成就,而這裡武林秘籍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武藝範本,這裡你可能沒有概念,舉一個例子,你有十二子拳拳譜,然後去練習則會事半功倍,少黑暗之中很多彎路以及很多誤區節省很多時間,並且求取功名在於你的能力和機遇,機會難得,但是假如你沒有出眾的武藝,則必然是功虧於潰,假如把本領展現出來,讓人耳目一亮,揮舞雙臂的時候別人還是會認為你在努力而不是如歌姬現舞亦是止戈為武之要義,所以即便是會上層武功也要注意方式和表達,然後才會有人賞識,這裡武林秘籍可以說給你指出了明路,然後才是飛黃騰達的人生,當你成功之時,是不是要感謝栽培你的人呢?而武林秘籍就是他傳授於你的本領,所以有此大德還要謹慎行事,以免隱沒了名聲於身家前程還是有莫大的關係的,敬人三尺當有輝煌之遠景,誤入歧途恐再難回頭挽回,所以習武以及習練武藝一定要慎力慎行,即便是有武林秘籍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以免刀劍無眼荼毒生靈則就是此人德之不修人生境界欠火候的緣由?!


蕭晗之十二子門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武功。所謂武功,狹義上指的是武術或功夫,這也是問題的武功含義,與那些帝皇“文治武功”方面的軍事功績廣義概念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練武之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武術套路,就會武功,這是毫無疑問的。

其次,要清楚有武功並不等於實戰。很多人通常將有武功的與能打人、能實戰並且打得贏等同起來。如果某位習武術之人總是打不過別人,甚至打不過那些不會武術套路的大塊頭,人們就會認為他不會武功。如此,你就搞錯了武功的概念,其實他是具備武功的,正如我們第一點提到的只要熟練掌握一定的武術套路,他就是會武功的,只不過武功低微而已。

第三,關於武林秘籍。練武之人常將武術套路進行理論化彙編成書籍,這就成為了武學書籍,可以傳承。武林秘籍其實就是武學書籍,只是武俠小說裡為藝術需要而作的稱呼,放到今天相當於那些武術體育類的教材、課程書罷了。如武俠小說裡將《易筋經》說得很玄很誇張,其實少林確實有這部書,網上也能查到,並非少林方丈說的非少林弟子不可傳,只是本養身煉體的書籍罷了,你想看隨時都可以,不過不要看睡著哦。


垃塌看世界


武功是殺人技,是戰爭的產物,沒經歷過生死的武術練的再好也沒多大威力,一個練了幾年武術以為很利害的人遇到一個久經戰場的老兵,只有被老兵秒殺的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