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文史砖家


历史上徐庶是刘备最早的军师,并且还是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才有诸葛亮辉煌的未来。那么,历史上徐庶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为何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这个徐庶不仅自己来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也介绍给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是独木难支,就南下撤退。在长坂坡,曹军追上了刘备的撤退大军,徐庶的老母亲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军虏获。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辞别刘备,跟着自己的同乡石韬前往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徐庶和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们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间,然而20年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权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默默无闻。于是乎,诸葛亮才为徐庶的命运而叹息不已!那么,他们到底谁更幸福的呢?显然是徐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丞相,但是天天劳心劳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梦。而徐庶虽为魏国小吏,但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我们平时理解的徐庶,大智大勇,德才兼备,忠义无双。

初事刘备便大显神威,让刘备也体验了一把打胜仗的感觉。之后因家中老母被抓,遭到了曹操的威胁,徐庶泪洒当场,不得已向刘备请辞,只身奔赴曹营救母。临走前为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并对其承诺到,终生不为曹操出一计一谋。

赤壁之战期间,东吴大都督周瑜,刘备的军师孔明,以及凤雏庞统,三大顶级谋士精心策划了一出“火烧赤壁”的计谋。却被曹营角落里的徐庶一眼瞧出了端倪。但他并没有当着曹操的面拆穿庞统。

因此!徐庶贤臣不事二主、忠义无双、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深受后世肯定。经过民间传说,以及各大舞台、电视剧的演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被后世传为了佳话。徐庶也因此圈粉无数,仿佛成了三国时期的一尊真神。

但是!以上所说的都是演义中发生的事,正史的徐庶,完全是两码事。

接下来,浅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以及诸葛亮发出感叹的原因?

徐庶一开始并不是走的谋臣路线,他是一名锄强扶弱的游侠剑客。

一次因为人报仇,被朝廷官吏抓住,当街绑在大柱子上,差点被这群人肢解了身体。幸得其党羽相救。被救出后的徐庶,一改任侠风格,决定弃武从文。

公元192年,董卓独揽大权,荼毒天下,徐庶与同郡的名士石韬【石广元】避难到了荆州,由于志同道合,结识了诸葛孔明、庞士元、孟公威等当世名士。

公元201年,刘备脱离袁绍,聚合刘辟等盘踞于汝南。曹操亲自领大军讨伐,刘备全军溃败,投奔了荆州刘表。

游荡在荆州境内,正在四处访寻明主的徐庶,一眼就看出了刘备非等闲之辈。徐庶深知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便主动的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也因徐庶之才而倍加器重。

后来!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多年好友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最终刘备以三顾茅庐的方式,请到了诸葛亮。从此,刘备麾下有了诸葛亮、徐庶两大顶级谋臣。

可惜好景不长。曹老板基本统一北方后,迅速将战略矛头对准了荆州。

刘备只不过客居荆州,终究是寄人篱下。荆州新主刘琮迫于曹军的威势,背着刘备暗中投降了曹魏。

刘备得知后,往江陵撤退,不料在长坂坡附近被曹军追上。一番激战之后,刘军大败亏输,刘备丢妻弃子,与张飞等十余人仓惶逃走了。

徐庶与诸葛亮等在撤离途中,遭到了曹军的袭击,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俘。徐庶为了保全母亲,遂向刘备请辞,主动投靠了曹老板。原文如下: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投曹营后,并没有亮眼的表现,终其一生,只混了个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北伐期间,听说自己曾经的好友徐元直在曹魏竟然混成了这样。不禁感叹道: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石韬跟徐庶一样,也混的不是很好,官拜典农校尉、郡守。两人都没有挤入到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

诸葛亮早年与徐庶、石韬等交情甚厚,深知徐庶、石韬的才能,如今见这二人在曹营不被重用。诸葛亮的感叹,更多的是为蜀汉的一种悲叹。

像徐庶、石韬这样的大才,奋斗多年,尚不能进入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曹魏的人才库该有多么豪华啊!诸葛亮听说后,只好无奈的感叹,为蜀汉往后的道路艰难而感叹,为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感叹。


爱尚文史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轻时,徐福帮朋友报仇,打伤了别人。

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涂到自己脸上,披头散发逃跑。

被抓住后,官吏问徐福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将徐福绑到柱子上,佯装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断打鼓,号召周围市场里的人过来辨认,但是,没有人说认识徐福。

徐福的朋友们一起赶来,将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枪弄棒,彻底改变自己的爱好,转而去求师学道。

交友诸葛亮

两年后,董卓在京师作乱,中州战火不断。为了躲避灾难,徐庶和同郡老乡石韬一起南下荆州。

在荆州,徐庶与诸葛亮结为朋友。《隆中对》记载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扎在新野时,徐庶认为刘备是汉朝王室后代,而且非常讲信誉、重道义,所以,直接投奔刘备。

刘备看见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兴,特别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营

刘备带着徐庶、诸葛亮一起逃跑。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大军追上。曹军把徐庶母亲俘虏了。

非常孝敬母亲的徐庶,不得不对刘备说:母亲被曹操抓去,我已经方寸大乱。我对将军没有任何帮助了,所以,特请求告别将军。

刘备念及徐庶孝敬母亲,没有挽留。

徐庶和石韬一起投奔曹营,保护母亲。

再次效力刘备

后来,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谋士建议曹操,先劝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劝刘备投降。

了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徐庶根本没有任何劝谏,而是告知刘备,曹操大军很快要来攻打,请刘备早早做好准备。

刘备很想把徐庶留在身边,可是,徐庶不愿丢下母亲而遭人笑话。

徐庶对刘备说:有诸葛亮辅佐将军足够了;我到曹营不会献上一个计策。

徐庶回到曹营,没有针对刘备献上任何计策。但是,徐庶还是为曹魏做了一些贡献。

官至御史中丞

魏国先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官阶属于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后来改为御史中丞,负责纠正百官上朝礼仪、为弹劾官员整理文字材料,俸禄与右中郎将基本相当。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得知徐庶与石韬二人官职都不太高,便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之所以发出这番感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魏国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石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们两人担任将军、大将军、甚至丞相,是完全胜任的。

他们那样有才能,只是担任了职位不高的官员,在他们之上有很多官员。

可见,魏国比徐庶、石韬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国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为二人没受重用而惋惜

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

现在诸葛亮已经身为蜀汉丞相,仅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韬在魏国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员。

徐庶、石韬怀才不遇,才能被埋没了。

第三、为朋友之情而叹息

听说了徐庶、石韬的情景,诸葛亮想起年轻时,几位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股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30岁不到,风华正茂,转头一瞬间,20年过去了。

20年间,日月变幻、风水轮转,多少事情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的好朋友,现在却处在敌对的阵营中,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过20年,我们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能再过几个20年?

诸葛亮发出感叹之后,没过几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现在徐州有一块徐庶碑;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徐庶庙。


岳飞的飞


董卓祸乱天下的时候,前往荆州避难的徐庶,结识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种花、养草,当歌星。

旁人看到诸葛亮这样子,都以为这孩子也太不正经了,咱们还是离他远一点吧。

1、高山流水遇知音

徐庶却觉得诸葛亮不一般,来日他必定会是一飞冲天的巨龙。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所以,当刘备向他请教谁可以帮助他完成理想的时候,徐庶想到了自己这个奇特的朋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

“而且,我这个朋友比较特别,将军若是想见他,一定要亲自拜访才行。”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将军怀采薇

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徐庶已经出发,前往许都了。

兄弟之间,尚未开怀畅饮,唠唠嗑,叙叙旧,来日相见,就已是敌人了。

更何况,孔明还是自己举荐的,以后的日子难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临别前,徐庶满怀歉意的对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对于徐庶这个朋友,诸葛亮还是非常在乎的,但他明白今后大家各为其主,也是无可奈何的局面。

二十年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偶然又听到了自己这个老朋友的消息,原来,他现在已经担任了魏国的御史中丞。

《魏略》: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愕然,自己的老朋友怎么会才是个御史中丞?

诸葛亮感慨万分: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已经多到这种程度了吗!连徐庶和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一声叹息,道尽了多少辛酸呢,要知道以徐庶这样的人才,本该是一世之人杰。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他却只沦落到当监查官这样得罪人的差事,其中所受的苦可想而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徐蔗本名徐福,也叫单福,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别看他后来的形象是谋士,其实一开始他是个勇士,美化点说是侠客,直接点说是小混混、古惑仔。

少年时在家乡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结交党朋,以舞枪弄棒为乐,逞勇斗狠,用为害乡里来形容有点过火,但当地老百姓的确挺怕他们这一伙的,见到得绕着走。

公元189年,徐蔗“尝为人报雠”,意思是为人报仇。其实光这一点就有说道的地方,这到底是出于义气为朋友报仇,还是被人花钱雇佣来当打手或凶手呢?不得而知。

(有故事的徐庶)

反正事后他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这官吏可能不是本地人,认不出他是谁,便绑到市场里让人来辨认,还威胁要把他给肢解了。从这点可以看出,他犯的事儿不算小,否则官吏不会用这种酷刑来威胁他。

市场上的老百姓们都知道他是谁,但根本不敢说。

徐庶的小伙伴们还算给力,把他给救出来了。也许是被那官吏吓到了,徐庶觉得从武这条道路太危险,改习文,四处求师问道,结交了名士石韬、诸葛亮、庞统等人,与他们一同游学,关系良好。

公元201年,被曹操击败的刘备依附刘表,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以抵御曹操。徐庶学到一肚子谋略,正准备找个明主效力,因为刘备的名声实在太好了,又是汉室宗亲,徐庶就前来投靠。

刘备的一项技能就是拉拢人心,得了徐庶非常看重,徐庶真心视他为主公。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建议他亲自去请。这才有了千古留名的隆中对,也才有了蜀汉基业。

徐庶对刘备是很忠诚的,用心辅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一直陪在刘备身边,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208年,刘表的儿子刘综接领荆州,和曹操结盟,这显然是要联合起来对付刘备,刘备自知打不过,带着亲眷和手下、以及手下的家人们南逃,徐庶及母亲也在其中。

曹操不想放虎归山,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紧追不放,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中心城区)追上了,一番恶战,刘备军被冲散,刘备像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不管妻儿,只顾着自己逃跑。

(徐庶说到做到)

甘夫人抱着襁褓中的刘禅奔逃无路,幸得赵云保护才平安回到刘备身边。

徐庶的母亲就没这么幸运了,被曹军俘虏。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告别刘备前去曹营,刘备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放他前去,他的好朋友石韬也和他同去。

但徐庶对曹操并不认同,在曹营得过且过,并不献策,还衍生了一句谚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因而曹操也没有特别重用他。

曹魏建立后,徐庶被曹丕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则当过郡守、典农校尉这种职务,都不是高官。

所以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听说他们仕途如此,不由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意思是说,魏国的有才之士真的这么多吗?怎么连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可见在诸葛亮心里,这两人都有大才。也许是他们曾效忠过刘备,便不想为曹操去为难刘备吧。

徐庶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只知道他在魏国一直安安稳稳的当着官,风平浪静的。

长坂坡之役,让徐庶和石韬的命运来了个大拐弯。若没这意外,他们的人生也许更精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本来就在荆州,听到了刘备的仁德之名,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还两次打败了曹军,尤其曹仁的八门金锁阵。

曹操对徐庶就有点忌惮,还有点看好了,这个时候程昱就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徐母就在许昌,而徐庶是个孝子,我们拿他的母亲做为要挟,他自然就会前来。

但是徐母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忠贞的,她是不会屈服于曹操,她也认为曹操不好,刘备好,徐庶在刘备那边才是正道,所以就断然拒绝了。

但是程昱可不一般,既然徐母不愿意劝降徐庶,那他就仿造了徐母的笔迹给徐庶修书一封,然后后徐庶诓了过来。

徐母看到徐庶被骗归来,一气之后就悬梁了,徐庶呢,也比较好面子,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而死,他就不愿意再回到刘备那里,可是他也同样不会为曹操那里,就是终生不献一计。

那在历史上面呢?有点不同,徐母是跟徐庶一起的,只是在随刘备南下的时候,被曹军给掳走了,徐庶没法子,就弃刘备,而投曹操那边去了,至于有没有献计,就不得而知了。

曹丕的劝进称帝表里,就有徐庶的名字,而徐庶后来被封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虽然不低,但也不高,另外还有一个石韬,也只做到了太守,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好友。

诸葛亮听说了他们的官职都不太高的时候,不禁感叹到,魏国的谋士难道这么多呢,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怎么没能得到重用呢?

不知道诸葛亮会不会想,如果自己在魏国,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是不是也就此埋没呢?


历史简单说


徐庶者,治世之能臣也,非谋世之雄才也!

所以,当刘备有一席之地,便来投靠,辅佐。甚是君臣得洽,游刃有余。

刘备宣德重义,立身之本也,确实需要有人佐之,然,使君之谓,恰如其分,当有守身之能,驾驭郡州之位也,不管以后谁能做得大统,只要能够守住一隅,便能长远。

徐庶便是看到这点,抛头露面来与刘备称臣,精心经营产业。如是挡得乱世之守,静待顺势之立也,也避免当出头鸟。

这样以来,就有人不愿意了,便是江南众才,独不得徐庶胡。以后便引来了诸葛孔明,非天时地利人和不佳,实徐庶势单力薄,出身低微,猛虎虽雄,架不住众狼。

此其一也!

兵来兵挡,将来将挡。其母来信招之,不遵,便是不孝之名,弃备而去,便是不义之实,自毁前程。

真是出头便遇棒喝!这时,徐庶就观察刘备了,他又不是不认识曹操,却是无所作为,有仁德之广名,无担当之实行也。

所以,徐庶来来回回,不忍舍弃看好正确的事业,

刘备,有德,砍去树林之小德。徐庶有才,尘世来回忙碌之碌碌之果也。

刘备,皇叔,天下之尊谓,走马山水,一跃之骑。众人欲推之做旗,图谋深远,非徐庶能较之。

徐庶怨刘备不忿,怒其遇实恨,就回马一将,走马荐诸葛,遂众人意耳?诸葛岂能不起。

其二也!

徐庶见而其母,其母正是福裕,受用其间。说徐庶以孝而称世,是说是时也,这里却是徐母断其立世之本,徐庶还之立身之托耳!徐母便羞愧自尽而亡!

徐庶心在曹营,点卯而勤,不出一策,实穷而独善其身也!

不让徐某出力,得名利,立与乱世,累死你丫的!

其三也!

山下梅果葱郁,柳风飘絮,众者皆拼争死较,天不垂物,皆强取山顶砾石矣。


真书门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意思就是当年的徐庶被曹操伪造其母亲的手书,从而让徐庶不得不离开以仁义无双而著称的刘备,于是徐庶在无比痛恨曹操的同时立下了此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誓言。但是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徐庶当真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才投入曹操麾下吗?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刚刚创立的集团还没有走上正规,就被北方的曹操开始排挤,说实话徐庶从一个普通百姓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学业有成,他的内心当真就会跟刘备一条道走到黑吗?

很明显徐庶一开始就以化名投奔刘备,就是为自己的将来找好了退路,要知道刘备的公司属于创业阶段,相当于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虽说困难重重,可万一要是上市成功之后,立马上升到三国时期的三大霸主之一。

也就是说相当的有潜力,而徐庶最初也是看中了这一份潜力值,所以才打算跟着刘备一起闯天下,但是在跟随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刘备这个快要上市的公司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随时有可能崩盘不说,更有可能会让徐庶欠下一屁股的债。

要知道徐庶虽说能力很出众,但是他毕竟不能跟三国时期的那些世家豪门出生之人相比,人家都是大家族,可以把家族当中的人才分为两方面或者多方面投资,比如说荀家就可以将自家的人才分别投奔到曹操与袁绍的手下当中。

说白了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当中,但是徐庶不同,他只是一个平民老百姓,自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家族,可以说徐庶自己相当于自己家族的全部。

所以徐庶对于自己的投资就会相当的小心谨慎,于是徐庶在看到刘备的公司出现了大问题,很有可能会直接全部崩盘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别的想法。

所谓的曹操派人捉了徐庶的母亲这种说法,说实话就连当时的刘备跟徐庶同事这么长时候,都不知道徐庶的真名叫什么,一个远在天边的曹操是如何得知徐庶的母亲是谁的。

而且徐庶还专门强调了一下自己的母亲相当敬佩刘备的为人,那么徐庶的身份问题更不可能是他的母亲泄露出去的,那么单凭一个假名字单福,曹操又是如何找到他的母亲,并且还让人伪造其母亲的手书来骗徐庶回家的。

可以说这其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漏洞,当时的刘备一定早就看了出来,只是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快要崩盘的节奏当中,所以并没有对徐庶过多的指责,再说了人家在临走前还给自己推荐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管怎么说脸面也算是给足了,所以这件事刘备一定是知情的,只是为了安抚自己手下的员工,只能说徐庶被曹操胁迫。

曹操并没有重用徐庶

既然我们也知道了徐庶并不是因为自己母亲的原因,才会被曹操胁迫到北方,也就是说曹操根本就不清楚还有徐庶这么一个有才化的人,而这一切都是徐庶的一厢情愿而已。

当时曹操自北方一路开始向南挺进,不论是徐州还是荆州几乎是闻风而降,可是此时的曹操却对这些投降自己的各路人才过于轻视,毕竟曹操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一套识别人才的方法,很显然这些因为自己的实力大增而投降之人,跟所谓的人才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

可以说不论是徐州还是荆州这些投降的人都不会得到曹操的重用,并且曹操在捉住机会之后还会果断将他们从自己的队伍当中剔除,就好比蔡瑁与张允两人一样,但凡让曹操捉到机会就是一刀切,因为这些人会在大势之下投奔自己,也会在自己失势的时候果断投奔别人。

而徐庶可以说这跟这些人几乎就是一个类似的,不论他的才能有多高,只是在人品这么一项上面就被直接排除掉了。

身为一个谋士如果不能进入君主的核心圈子里面,那他还有什么成就,一直到最后徐庶也只不过是曹魏手下的御史中丞而已,还是属于有名气但无实权的那种人,因为从头到尾徐庶都不在曹操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说曹操跟刘备属于敌对关系,但是在为人方面曹操还是相当的敬佩刘备,毕竟当时的关羽还是张飞都属于刘备的死忠粉,而且刘备大多数的手下几乎都不会背叛他,可是徐庶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有才能之人却叛变了刘备,这让曹操很是看不起。

说实话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曹操可能跟刘备没法比,自己要是到了刘备那个地步,很可能不会有像关羽跟张飞这样的兄弟会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自己,再加上曹操本身就对不忠不义之辈相当不喜,徐庶不被曹操重用好像理所当然。


虎头山小妖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应该与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别的,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在历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荆州投靠刘备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现在《隆中对》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东汉末年,因为中原的战乱,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荆州避难,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韬一起南下荆州,因此而结识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石韬、孟建、徐庶与诸葛亮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理想、谈未来,诸葛亮曾经说过:以你们的才能,将来一定可以做个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问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显,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肯定是要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要当丞相或大将军的。



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向南投靠刘表,被刘表安排驻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个投靠刘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刘备后,没有所谓的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也没有程昱借徐庶母亲写信骗徐庶的故事,更没有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那都是《三国演义》编造的事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刘备处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促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成行,除此之外,史书并未记载徐庶为刘备出过什么计谋,也许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的那段时间,是刘备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曹操忙着北伐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没有功夫来收拾刘表与刘备,因此从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度过了最悠闲的6年时光。



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徐庶随刘备一起南逃,在当阳长坂,曹纯率领的五千虎豹骑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俘虏了跟着刘备一起南下的数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刘备准备向夏口逃去,这时徐庶向刘备告辞。

徐庶对刘备说因为自已的母亲被曹军俘虏,无法跟着刘备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随母亲一起,因此特来向刘备告辞。



两汉以”孝“治国,徐庶的行为无可非议,情有可原,而刘备也无法挽留,总不能以尽忠之名让人行不孝。但与徐庶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有一个人是姜维,他就是为了自已的理想而放弃身在魏国的母亲,当然也没人说姜维不孝,所以如此看来,是否尽孝,在于个人的选择,徐庶选择了尽孝,姜维选择了尽忠。

但个人认为徐庶离开刘备绝对不是因为母亲这么简单,更多的恐怕是自已理想的选择。



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是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赶着逃命的时候,如丧家之犬一般,毫无前途可言,跟着刘备一起继续逃命,弄不好,连自已的命也丢了,徐庶不是关羽、张飞,也不是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对刘备也没有那么高的忠诚度,因此徐庶选择了离开刘备,投靠曹操,与徐庶一起投靠曹操的还有石韬。

诸葛四友中,除了崔州平下落不明,其它三人全部投靠了曹魏,因为在当时,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投靠曹魏远远比投靠刘备前途光明,因此徐庶选择了投靠曹魏,当然不能说他的选择错,毕竟人各有志。



徐庶与诸葛高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后,便失去了联系,两人在各自的集团中发展,20年后,诸葛亮已经成为蜀汉丞相,在228年的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曾写信打探徐庶、石韬等人的下落,后来得知了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官至郡守、典农校尉时,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其实诸葛亮大可不必叹息,徐庶与石韬基本上算是达到了当初诸葛亮的预言。



石韬不是官至郡守了吗,典农校尉是掌管屯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租赋,相当于太守级别,秩比二千石,与太守同级同俸。

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是四品级的武将,秩比三千石,掌管宫中宿卫,一般是外戚和亲信担任,而御史中丞是监察管,负责监察百官,位低权重,与刺史及郡守也相差无几。



况且徐庶、石韬等人是在魏国人才济济的情况下,还能担任这些官职,看起来是凭个人能力当官的,况且两人均出自寒门,不是靠出身才当的官,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国更是难得。

也许诸葛亮叹息的不是两人身居何职,而是想起年轻时,几个好朋友在一起高谈阔论、把酒言欢的情景,想起现在老了,曾经的好友天各一方,怀念起昔日的种种情景,诸葛亮才禁不住连连叹息啊!这一年诸葛亮已经48年,一晃20年过去了,人生有多少个20年,恐怕这才诸葛亮叹息的原因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徐庶有三件事,做得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 一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

  • 二被曹操设计扣押了母亲,为尽孝,不得已离开刘备转投曹操;

  • 三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被徐庶看穿;

其实在历史上也只有第二件事有发生过,其他两件都是杜撰。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逃亡,曹操就派人追击,途中遇见一老妪,有人认出正是徐庶的母亲,于是曹操就用她为质将徐庶收到麾下。

在曹操帐下,徐庶很少建言献策,如三国演义上所说,终不给曹操献一计,设一谋,可能也太绝对,但是有人劝徐庶,“曹操非雄主乎?”徐庶说“曹公虽雄主,然以诈术待我,非致士之道。”不乐意帮曹操却是事实。

据史料推断,徐庶在曹魏顶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任何功绩。

在刚到曹操这里时就是宫正,到了曹丕时代,也才是个右中郎将,侯爵都没有分到。

徐庶的能力也许比不上荀彧,贾诩,但毕竟是和卧龙凤雏是同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必也不会太差的,曹操身边的谋士程昱也曾评价过说:“徐庶十倍于我”。当然这里是非常谦虚了,但可以侧面了解到大家还是非常认可徐庶的才能的。

可见徐庶确实没有为曹操做什么事,帮什么忙,韬光养晦。后人给与评价“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非常中肯。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