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天柱山:一峰高聳擎日月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峰奇石怪名天下


天柱山為大別山餘脈,曾名霍山、潛山、皖山、皖公山、萬歲山、萬山等。據記載,西漢元封五年(前 106),漢武帝劉徹行南巡狩,自潯陽,順江而下,入皖口,溯水而上,登禮天柱,“號曰南嶽”。直到隋文帝詔改衡山為南嶽,其間近700 年,天柱山一直被稱為南嶽。南嶽稱號南移後,天柱山以“古南嶽”之名稱於世。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春秋時,周王朝於此置皖國,封皖伯大夫治皖,天柱山屬皖伯封地,所以又名皖山。為頌揚皖伯大夫治皖有方,德政清明,亦稱皖公山。山下有皖水,安徽建省後,皖也就成了安徽省的簡稱。


天柱山的主峰為天柱峰,一柱擎天,眾峰呼應。飛來峰、天池峰等千米以上的高峰有45座,環立天柱峰四周。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天柱山主峰


天柱山的山峰多由混合花崗岩組成,峽谷分割,危崖陡峭。地質的作用和歲月的剝蝕,使得天柱山諸峰孤峰兀立,怪石嶙峋。如陡如層塔的天柱峰、含苞待放般的蓮花峰、球狀風化的仙鼓峰、與仙鼓峰相映成趣的鼓槌石、巨石巍列三臺的三臺峰、石如天來冠於峰頂的飛來峰等。還有飛虎、天獅、麟角、五指、仙拳、石榴、天池等諸峰都因峰頂石頭形狀而得名。


可以說,石給了天柱山非凡的景象,更給了天柱山堅硬的架構與特質。眾峰之間,集天柱山特質之大成者,當屬天柱峰。


天柱峰,簡稱主峰,在潛山縣城西北約 30 千米的深山中。《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它與周圍崗巒似是斷隔卻又銜接,如春筍狀平地拔起500餘米。如鋼錐,如石柱,如青蓮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寶劍,如擎天巨臂。峰頂南壁及峰體橫向鐫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頂天立地”,這些石刻都是對天柱山主峰奇特造型的生動描繪。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天柱山蜒蚰石


贏得文豪競歌吟

山勢雄偉高險,自然雲遮霧繞。在天柱山還可見到一道獨特的景觀——天柱晴雪。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黃俊英 攝


天柱晴雪,俗稱“六月雪”,位於天柱山青龍澗北面的山崗上。這裡翠嶺環圍,松杉繁茂。萬綠叢中,露出一片沙崗。常年似冰封雪壓,尤其是雨後初晴,陽光輝映,沙礫經雨水洗濾後,如皚皚白雪,格外潔淨無瑕。明代詩人李匡有詩讚道:“五月六月寒常住,千年萬年雪不消。”在炎熱的六月,若能身臨其境,一定會頓感涼意。


由於天柱山風景奇特,獨具優勢,歷代達官名宦、文人學士,如李白、白居易、李翱、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楊萬里、李元陽、胡纘宗等,無不為天柱山勝景所吸引。他們或遠眺,或登臨,或結廬而居、築亭而讀,或吟詩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許多傳世的詩文和珍貴的人文景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仙橋夕照 黃俊英 攝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天柱山勝境


天柱山的優美,詩文真是難以說盡,只有身臨其境,你才能深切感知。


皖河:古皖之源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山水相依


無論是文化意義上,還是自然意義上,皖河都是安徽一條重要的河流。它流經峽谷、丘陵與平原,歷經滄桑,也孕育了燦爛的皖河文明。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夕照皖河


安徽簡稱“皖”,緣於皖山皖水。有史可考:春秋時期周朝劃天柱山地區為皖國,封皖伯大夫治之。皖伯實施德政,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天柱山及其下的水流分別叫皖山、皖水。


皖山雄偉,皖水清秀。山水相依,在神奇的皖西南大地上,演繹著動人的傳奇。皖河的源頭在大別山腹地的嶽西。清晨的來榜鎮在一片霧靄之中,楓樹河靜靜地流淌,它碧綠晶瑩。當太陽昇起,它帶著金色在高山低谷間穿行,匯成皖河的波濤。公界尖、黃梅尖兩座高峰靜靜地看著皖河一路東行。這裡地勢落差達到1100 米,形成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皖河晚韻


燦爛文化


皖河是安徽文化意義上的源頭河,更是安慶地區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這裡人文薈萃,三國時期數學家王蕃、晚唐詩人曹松、北宋宰相王珪、京劇鼻祖程長庚、黃梅戲鼻祖蔡仲賢,以及當代的陳獨秀、張恨水、陸洪非、夏菊花、海子等人均生長於這塊熱土上。


皖河孕育了不同形態的文明,但最有影響的是戲劇文化。明末清初,徽調隨著粼粼的皖河水在湖面上盪漾。乾隆年間,形成許多“戲班”,活躍於石牌一帶,經過“京劇鼻祖”程長庚的博採眾長,融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才有了國粹京劇的誕生。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四)


黃梅戲,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旋律為人們陶醉。


黃梅戲文化是皖河文明的重要代表,是生活在皖河流域人們的生活放歌和心性流露。在石牌住上一晚,耳畔總是傳來柔情似水的天籟之音。


靈山秀水,總能引發歷代文人雅士的詩情,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王安石都描繪過皖山皖水。詩仙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中寫道:“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這應該是描寫皖山皖水詩句中流傳最廣的一句了。


正因為無數文人墨客的遊賞、歌吟,這裡才有了別樣的神韻和深厚的文化。皖河,既是自然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