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士官都是分為上、中、下士三個層級嗎?

哨兵小虎


全球許多國家的軍隊在重視軍官軍銜制度建立的同時,對士兵和士官的軍銜同樣也非常關注,戰爭的主體畢竟大部分是士兵和士官,要靠士兵和士官去執行並完成各類作戰任務,士兵和士官的作用都非常大。

一般軍官軍銜都比較紛繁且複雜,不但有尉官、校(佐)官、將官,有的國家甚至還有元帥級的高級將領,且同一官階有許多不同的級別,不容易搞清楚。

但許多國家對士兵中晉升的士官等級,卻相對比較簡單,大都數是上士、中士和下士三個等級,因此,非常好理解且容易區別。

但也有特殊案例,譬如,俄羅斯軍隊的士官是有四個等級所組成,由低到高包括下士(初級軍士)、中士(軍士)、上士(高級軍士)和士官(大士)所組成。

日本軍隊的士官也比較特殊,士官也有四個等級所組成,從高到底依次為士長、一士、二士和三士。

由於我軍實施的是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普通士兵在服役滿兩年的兵役以後,可以根據需要,經過由團(旅)級單位主官批准可轉為初級士官。

士官軍銜由現行6個銜級調整為7個銜級,還要複雜且不容易搞清楚,稱謂由低至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


國平軍史



我國的士官軍銜由7個銜級組成,稱謂由低至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在軍中絕對是大神一樣的存在,甚至將軍見了面都要恭恭敬敬的叫一聲老班長。

目前大部分國家軍隊的士官都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幾個等級,但也有個別,除了俄羅斯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外,日本自衛隊也與眾不同,日本自衛隊士官等級分為曹長、一曹、二曹、三曹。


用戶6568679005


世界各主要國家軍隊的士官通常分為6級,軍銜 一般從下士到一級軍士長,但英軍士官和法國海軍士官的軍 銜序列中沒有軍士長軍銜,代之以准尉(高級十官)軍銜, 法國陸軍士官則從中士開始,並設有士官長。

美軍士兵共分為三等九級。一等為兵,主要是一等兵和二等兵;二等為士,分為下士、中士和上士;三等為軍士長,分為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和一級軍士長。下士及以上一般稱為軍士,也就是中文常說的“士官”。

俄軍准尉:高級准尉、准尉

俄軍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俄軍士兵:上等兵、列兵


跪射俑


我國軍隊的“士官”相當於外軍的“軍士”,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體系中都設有軍士銜稱,一般的區分為三至四級,多的設六、七級。軍士銜稱體系分兩大派,一派是以美軍為首西方國家軍隊的軍士銜稱,另一派是以蘇俄為首的軍士銜稱。以美軍為例,因其很早以前就實現軍人職業化,所以士官人數佔據士兵全員的54%。其軍士分為六級:




一等軍士:Sergeant First Class(SFC) 級別:E-7 任務:常有十五到十八年的服役經驗,是排長的關鍵助手和參謀。



軍士長:Master Sergeant(MSG) 級別:E-8 任務:是軍營裡的關鍵軍士,行使第一軍士長的部分職責。



第一軍士長:First Sergeant(1SG) 級別:E-8 任務:關鍵軍士,連隊的靈魂,連級軍官的助手,負責所有士兵的訓練及指揮。



主任軍士長:Sergeant Major(SGM) 級別:E-9 任務:營級軍官的助手,具有參謀軍士長CSM的能力,但對軍官的影響力稍低。



參謀軍士長:Command Sergeant Major(CSM)級別:E-9 任務:旅級軍官的助手,對士兵不直接管理,制定訓練計劃,給軍官提供建議。



總軍士長:Sergeant Major of the Army(SMA)級別:最高。 任務:軍隊上將級別軍官的參謀,所有士兵和士官的最高領導,一個兵種只設一個總軍士長 。



俄羅斯的軍士制度是從前蘇聯改進而來,分為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四級;我軍師承蘇聯老大哥,早期也不重視士官制度,現今開始學習美軍逐漸實現軍人職業化,所以新的士官制度由俄式轉變成美式,一共分為7級,稱謂由低至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



日本自衛隊軍士稱謂雖與其他國家不同,但職能也是大同小異:曹:曹長、一曹、二曹、三曹; 士:士長、一士、二士、三士。


兵器知識譜


顯然不是千篇一律,二戰時期的蘇聯軍銜體系中就把士官分為四檔:大士、上士、中士和下士,如今的俄羅斯軍隊軍銜雖然改稱為士官、高級軍士、軍士和初級軍士四檔,但其實換湯不換藥,軍隊內部仍然保持著蘇式軍銜時期的俗稱。1955年人民軍隊大授銜時,儘管基本參考和模仿蘇式軍銜,但並未設置“大士”軍銜,而是沿襲了上士、中士和下士等三檔士官的主流設置,從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二戰德軍士官)

所謂的“士官”就是職業士兵,是職業軍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明顯區別於普通的“義務兵”。按照世界各國的現代徵兵制度,每個國家的適齡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除非身體條件不合格或其他特殊原因被批准可以不服兵役者,這就是“義務兵”。義務兵一般服役期為二年(個別國家三年),服役期滿即可復員離開部隊,所以並不是職業軍人。

但是軍隊會在義務兵當中選擇軍事能力或者技術水平較高者,留下來繼續服役成為軍隊中的骨幹士兵和技術士兵,這就是“士官”了。士官與軍官才是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一個國家軍隊的骨架。

(二戰日本軍曹)

當然,從義務兵轉為士官是雙項選擇的,既有部隊需求同時也須本人自願,正式與軍方簽訂合同方才有效(軍隊也會直接招募具有專業技能的普通公民成為士官),所以在我國又被形象的稱為“志願兵”。

舉個例子,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省就宣佈當年應該復員的“義務兵”延期服役,從而使其常備軍數量翻了一番,因為當年還有新入伍的義務士兵(當時日本的士兵服役期也是兩年),但士官是不受影響的,數量也還是那麼多,因為他們暫時不需要離開軍隊。

(二戰蘇軍士官)

二戰德軍的士官體系也比較直觀,分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四檔,黨衛軍的士官軍銜設置完全相同,無非前面加上“黨衛”倆字。舊日本陸軍的士官則別出心裁命名為伍長、軍曹和曹長三級,其實也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意思。各國軍銜在世界主流體系範疇內,都會根據本國的國情、習慣而有自己的特色,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專業軍士長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在三個層級的士官以上開始出現“軍士長”的系列軍銜,因為僅設一級已經不夠了,比如美軍現行體制中,士官軍銜設置為: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我軍士官軍銜)

我軍在2009年將士官軍銜由6個銜級調整為7個銜級,稱謂由低至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士官實行分級服役制度。不妨這麼理解,義務兵是按照法律服兵役,志願兵(士官)是根據能力和熱愛把軍人作為職業,而軍士長則是志願兵當中的佼佼者。

一般而言,普通的指揮類士官最多晉級到上士軍銜,只有專業技能非常過硬的技術類士官才有機會成為軍士長,所以能夠從士官籤合同成為軍士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些軍士長都是部隊基層不可缺少的技術尖子和骨幹,我軍目前的“一級軍士長”數量甚至比將軍數量都要少。因不在本題範圍,就不展開多介紹了。



當然,士官也是有服役期和年齡上限的,比如我軍規定下士和中士服役期為三年,上士和四級軍士長為四年(三級軍士長五年,二級軍士長六年,一級軍士長則一直服役到退休)。達到規定的年限仍然沒有晉升的,和平時期仍然要退役。戰爭期間則不那麼正規,比如二戰時期的日本軍曹,服役年限為兩年、年齡上限為40週歲,但是很多年限到了也要繼續留在軍中,兵力不足嘛。

要特別注意,無論是士官還是軍士長,都不是“軍官”,仍然是介乎於“士兵”和“軍官”之間的特殊軍人階層。

(蘇軍大士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