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文 | 小獅子愛媽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感

少時常常聽到奶奶說“先苦後甜”更能體驗到幸福的感覺。如今而立之年的我依舊不懂“先吃苦,後享受”或者說更偏愛於先享受,再去考慮解決後果。所以大部分人感覺到是懊悔、是糾結、是不甘願、是品嚐苦頭後對生活的不滿足。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宋少衛(國內著名青少年心理專家)說:“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孩子未來能不能成功的必備條件”

如今“延遲滿足”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地得到80後90後父母們青睞,家長的自認為控制孩子的“慾望”就能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實不然,想要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發展還需要家長在生活中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帶著孩子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來自斯坦福的“延遲滿足”實驗“孩子與棉花糖”

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在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比如說:棉花糖,曲奇餅、巧克力等孩子喜歡的小零食),或孩子可以選擇等待實驗者返回房間後,就能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最後,大約有十分之三的孩子選擇等到研究員回來,獲得第二塊零食的獎勵。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研究者發現能為得到雙倍獎勵的孩子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成就,比如更好的SAT成績(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入學資格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保持身體健康、更好的事業道理、更和諧的家庭等。

可見懂得延遲滿足自己的孩子對自我控制更強,而這種能力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到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村上春樹曾說: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培養“延遲滿足”有哪些方法?

·不回應

就是在短時間內不給孩子回應,讓孩子懂得等待,並且是有耐心的等待。當孩子出現哭、鬧等這些“示威”行為時,家長可以從一個較短時間內的“不回應”做起,狠心堅持嘗試,比較大的通病都是因為心疼孩子馬上就“無條件投降了”。然後從一開始的半分鐘不回應,慢慢增加不回應的時間,當做到3分鐘不回應時,再增加不回應的時間。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對父母們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小寶寶還小的時候,他們的日常行為往往是通過父母和外界的監督才能做到延遲滿足。這時,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物,比如:玩具,食物,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2-3歲的寶寶是比較容易受到玩具的吸引,從而做到簡單的注意力的轉移。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

·制定達標的獎勵

家長和孩子共同做一個獎勵制度,小目標所能獲得的獎勵可以是孩子想要做的事或者想要得到物品,增加孩子參與培養“延遲滿足”的動力。並且讓孩子在融入獲得的過程中,明白獲得獎勵,或者“獲取”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得到自己的目標,從而培養孩子提升自己的延遲滿足能力,並且不斷的磨練自己的意志。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在“延遲滿足訓練”中,家長需要注意哪些方法的運用?

① 刻意不給法

家長毫無道理的保持著“我明白你要,但我就是不給你”。長期的壓制孩子的慾望,會讓孩子變得人前一面老老實實,人後一面卻在瘋狂的慾望中淪陷。比如說網癮、偷竊、暴力,都會導致了孩子人前人後的2種不同嘴臉,這並不是“延遲滿足”的初衷。

② 條件交換法

為了孩子能做到某件事情,讓孩子直接獲取不相關的利益,就好像一個交易:“只要能夠少看一小時的動畫面,我就給你喜歡的玩具啊等等。”這樣的做法並不能達到“延遲滿足訓練”的目的,只會助長了孩子“討價還價”的習慣。

教孩子“延遲滿足”你做對了嗎?“延遲”不是單純讓孩子學會等待


很多父母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著認知誤區,照搬照抄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並沒有完成預期的教育效果。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獅子愛媽咪,是一名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