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散養戶未來怎麼發展,家庭農場是一個好的形式嗎?

防非復養


我認為任何轉變都會帶來一場變化,也是種進步,散養戶的未來就是逐步正規系統化。對養殖來說應該是一種進步。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 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 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 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具有家庭經營、適度規 模、市場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等四個顯著特 徵,農場主是所有者、勞動者和經營者的 統一體。家庭農場區別於自給自足的小農 經濟的根本特徵,就是以市場交換為目 的,進行專業化的商品生產,而非滿足自 身需求。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區別在於家 庭農場可以成為合作社的成員,合作社是 農業家庭經營者(可以是家庭農場主、專 業大戶,也可以兼業農戶)的聯合。



家庭農場兼具小農經濟和集體農場的優點,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兩者的缺陷。

家庭農場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產品商品率很高,生產經營具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特徵.小農經濟主要以自給自足為前提。



家庭農場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決策權,相對於大種植園規模較小,可以隨時根據市場變化而改變其經營方針或經營內容   

總的來說,“‘家庭農場’,既堅持了以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特性,又擴大了經營規模,解決了長久以來傳統農業經營低、小、散問題。


農場小滿


目前我國養殖業存在的問題是“大型養殖場養殖水平不夠高,小型散養戶養殖技術差”。而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場的糞汙處理太難、肉質品質不優異,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消費意識的提高,我個人認為家庭農場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的養殖方式,才是養殖業的未來!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散養戶的現狀

就拿養豬散養戶來說,散養戶的生豬養殖量佔我國總的生豬存欄量的半壁江山。散養戶一般養殖十里頭豬或者幾十頭,相比大型養殖場來講,它的糞汙處理應該絲毫不存在問題。然後那是為什麼處理不好呢?然後一大批人站出來說是因為我們農民文化低、素質差、不懂技術。

散養戶的現狀是因為資金有限,養殖規模不夠大,根本拿不到國家關於糞汙處理的環保補貼!而比不過大型養殖場,有國家補貼,有專業技術人員,還能為地方帶來產業值而臉上增光。


案例

我之前在大學的時候碰到一個專門研究廢棄物利用和糞汙處理的老師,他在這一塊做的很出名,特別是在這幾年環保壓力下,有很多養殖場的老闆都找他去處理糞汙。其中我記得他提過的有糞汙乾溼處理技術、沼氣池發酵技術、幹物質製作有機肥、而沼液用作城市種花的肥料,乾淨衛生,綠色生態。案例就是有個區縣建造了一個萬頭牛場,在建造的時候就有行業專家建議說糞汙問題不好處理,在當地不適合修建這麼大的一個養牛場,而當地政府一心為了增加地方產業,執意修建擴建。過了不到一年,這個牛場的糞汙處理工作就承受不了了,政府也開始四處尋找糞汙治理專家,花大價錢運輸處理糞汙,當然這花的都是國家錢啊。真讓人痛心。


個人看法

基於以上觀點,我個人認為家庭農場是未來的一個好的養殖模式,適合我國小農經濟,糞汙可就地吸收,能肥土。而且現在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只是為了滿足肉的供應量,而隨著大量撈金者進入養殖業,競爭會越來越大,後期對於肉品質的追求才是出路。散養戶是可以拯救的,而他們需要的是政府支持,技術支持!


畜禽養殖學堂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分散,散戶種植養殖比較普遍,在我國也存在了上千年的歷史。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隨著規模化、機械化的不斷推進,散戶種養模式,會越來越顯出弊端,未來只會越來越少,逐漸可能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化公司所取代。其中特別是家庭農場,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日前,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從基本原則、管理制度、示範引領、政策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家庭農場未來培育的方向和措施。

1、家庭農場符合三農發展方向和趨勢。家庭農場符合小農戶發展的初衷。從各地實地調研反饋,通過發展家庭農場,既保證了較高收入,又照顧了孩子,比較自由,不用出去打工。同時體現了經營規模適度的要求,體現了市場導向的規律,體現了多市場主體融合發展的基礎地位。

2、政府會千方百計支持家庭農場發展,打破瓶頸。政府在以下幾方面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支持:加大基礎道路和設施的支持力度;加大供電配套措施;加大用水設施投入力度。針對家庭農場需求,政府會在基礎設施、信貸、培訓、保險等方面謀劃普惠性政策支持。

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散戶會越來越少,家庭農場會越來越多。家庭農場符合未來發展趨勢,未來會遍地開花,提升經營能力,實現抱團發展。





新農人劉德治


答:家庭農場是養殖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當前我國養殖業的發展狀況來看。規模化,工廠化養殖業,環境汙染難處理。散養護居多。

所以我建議散養戶,必須緊跟國家政策,積極響應號召,加入到鄉村振興裡面的一員。積極轉型升級改造,給養殖業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良好環境,共同實現養殖業和社會自然和諧發展。

散養戶的出路在哪裡,我認為散養戶必須積極號召中央政策,引導轉型種養一體化為指導方向,實現種養相結合,互利互補。:(也就是指家庭農場為主)但是一定不能在單獨養殖了,要把種植和養殖相結合,同步發展,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科學養殖和種植協調發展,真正實現綠色無公害生態家庭農場,利用當地資源,和當地區域經濟特色,打造區域化生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所以說未來家庭農場是散養戶最好的選擇!

以上觀點和分析,從國家宏觀政策和散養戶面臨的實際情況,做出綜合分析。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你的提問!










牧農達人


原生態散養到底是炒作還是市場需求,誰也不好說,反正最近幾年提倡原生態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畜禽規模養殖的發展,一些規模養殖場和規模養殖大戶對環境造成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從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情況來看,畜禽糞便和汙水造成的環境汙染形勢嚴峻,日益威脅人類的安全與健康,嚴重製約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畜禽規模養殖造成的環境汙染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近幾年養殖在我國增長較快,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但我國的養殖業是在農戶家庭副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養殖戶規模小而分散,畜禽散養散放,混養混放,畜禽糞便隨意堆放,汙水肆意流淌,養殖環境差,不僅畜禽發病率高,而且還對人的健康構成威脅、嚴重地制約著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政府提倡規模化養殖。但是,不要再被規模化養殖的美麗詞藻迷惑,規模化這條路得慢慢走,我們得先從高效、環保、低能耗的家庭農戶做起。

而農村散養戶未來的發展當然是走,願生態之路,大力發展土雞土鴨土豬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目前原生態火的原因也就是這個,好吃,健康,安全,養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再加上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現在的人們對於農村的原生態產品是越來越相信了,消費人群也在慢慢的擴大。對於原生態散養的前景還是很看好的,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有兩面性。如果想投資這行,還是要慎重。







農家陳晨


在農村散養家禽,豬,牛等其他類型的動物,有著悠久的歷史。散養的這些動物,給農民提供了肉類的保證。但是在以後這樣的養殖會變成什麼樣?會向著家庭農場的模式發展嗎?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下,散養的下一個方向。


家庭農場,散養兩者之間的關係。

就現在我國目前農村的情況來說,家庭農場還沒有形成規模,家庭農場還在探索中,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每個家庭農場都不太一樣。

家庭農場,要發展起來必須要的就是面積要大,而且還要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不然就是種糧大戶了,跟農場相差太遠了。

農場的面積大,如果把這些養殖的動物放在農場裡面,只是換了一個地方養殖,沒有什麼變化啊。散養戶還是散養戶,這些動物還是買在散養著。


現階段,散養戶的養殖方式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散養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家禽在十幾只左右。這樣的養殖數量在農村能養殖的地方就太大了。

在現階段,農村的散養方式還將會繼續延續傳承了近千年的散養方式。慢慢地隨著振興農村戰略的實施,農村散養戶將會慢慢地退出歷史的舞臺,養殖將會走向集約化養殖,集中養殖。

也就是慢慢的養殖將變成養殖場,規模化的養殖。以後在農村的散養戶將會慢慢地變少,變沒有。


無吳五


個人認為,家庭農場未來會成為中國養殖業的主力軍。

1、規模化集團化養殖的比重會比以前大的多,但更多的是擠壓散養戶的市場份額,因為散戶採購成本高,運輸成本高,技術相對較低,基本上都是靠精細化的管理來彌補養殖技術的不足。所以我認為,以後散養戶要靠打造肉質,口感才能產生效益,或者自養自銷。

2、家庭農場,現在很多地方的定義都是50到100頭母豬的規模。這種農場基本上都是一家人為主力,全家的精力和資金全部都在農場上面。有句話說得好,你的資金投在哪裡,你的精力就在哪裡。所以會很用心的經營,往往效益也會最好。

3、從政策來看,特別是環保的要求。太大型的,環保設施投入太多,普通人也投資不起,而且現在合適的土地並不好找。而散養戶,觀念強的還知道在自己的田地裡處理掉,觀念差的還是亂排,反正也不多。只有家庭農場,不大不小,也能投資的起,糞便這些也可以就地處理。

我看到過一個預測數據,說將來散養戶只會佔到10%,大型的養殖企業會佔到20%,剩下的70%都會是家庭農場。也許人家的統計沒有任何現實根據,但我覺得是一個趨勢。

個人觀點,你們認為呢?





吃雞的豬


這是一個很多養殖戶都關心的問題,家庭農場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形勢與方向!


今天帶領大家看當初一個因利潤低要退出養豬業的小豬場,後來改變經營方式,由生豬銷售轉為賣肉、並利用自己的豬糞,種植玉米、大蒜、小麥、大豆。

徹底由普通豬場改為家庭農場。產品先在實體店銷售,後來因為生物安全原因又在網上銷售。目前經營良好,規模不斷擴大,這是一個種養結合十分具有示範作用的家庭農場。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基本情況簡介

姓名: Teresa和Martin Van Raay。

地點: 加拿大安大略省達什伍德。描述: 範拉伊農場(Van Raay Farms)是一處斷奶至肥育的農場,總面積243公頃。斷奶的豬來自兩個兄弟左右的母豬場;斷奶後三週以6.5公斤的體重運到農場。這個家庭每年生產約15,000頭豬,其中大部分以大約127公斤(6個月大)出售給Conestoga Meats,有些通過其網上商店和農場商店The Whole Pig進行銷售。農作物包括玉米,小麥,大豆和-最近的大蒜。

大約10年前,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Van Raay家族準備撤出養豬業。Fate為他們制定了不同的計劃,看看他們現在的位置–一個擁有自己的分銷渠道的成功農場以及新的大蒜生產企業。

原計劃退出養豬業

馬丁和特雷莎·範·雷伊(Teresa Van Raay)正朝著退出養豬業的方向發展。自從1982年結婚以來,他們就一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農場上,距離休倫湖10公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經歷了市場動盪的過山車,隨著他們的四個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想法逐漸轉向退休。

但是生活還有其他想法。如今,他們與兩個兒子菲利普(Philip)和迪安(Dean)一起耕種、養豬,經營著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肉類業務,發展了蓬勃發展的大蒜生產,不久將開始建造一個全新的生豬場。

斷奶的仔豬到達範雷農場。

兒子回來了

Van Raay太太解釋說:“我們要退休了,多年來我們沒有在豬場、穀倉或設備上投入任何資金,然後我們的兒子回到了農場。” “我們的計劃是今年秋天或明年春天開始建設;它不是在擴展,而是在改善一切並將其轉變為面向網絡。”

Van Raay先生是在荷蘭安省定居的荷蘭農民移民的兒子,他在80年代初期以180頭母豬到斷奶舍和14%的利率開始了豬肉行業。在90年代中期,增加了一個育肥倉,農場擴大到500頭母豬

Van Raays公司在1998年的北美生豬價格危機中倖存下來,但由於與美國的貿易問題,加元走強,大蕭條以及H1N1大流行引起的負面宣傳,市場在2000年代繼續波動叫做豬流感。

因此,當加拿大政府於2009年宣佈一項收購計劃,讓生豬養殖者將母豬舍停止生產至少3年時,Van Raays就加入了該收購計劃。

Van Raay太太說:“我們將整個部門切除了,必須解僱大多數員工。” “我們每頭豬的收益不到40加元(30美元)。我們的鄰居為他的火雞得到了更多的收益。”

豬肉產品在新店面冷藏櫃中。

零售價格保持一致

經營方式轉變

他們還注意到,儘管價格低廉,豬肉的零售價格仍保持穩定。這種認識導致“整豬”於2010年誕生,Van Raay太太開始將四分之一,一半和整頭豬的肉交付給該地區的客戶。從香腸和培根到火腿,排骨和腰肉,這種做法演變成出售各種切塊。與該地區的德國肉店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仍然是獲得豬肉產品所需的口味,質量和一致性的關鍵。(銷售分割肉)

為了宣傳他們的新業務,Van Raay夫人參加了她可能參加的每一次生活方式和消費者秀,以及當地的節日和市場,並向扶輪社和商會等地方組織發表了有關其家庭和農場的商業演講。(家庭農場品牌肉推廣)

她說:“這完全是關於教育,直接與人們談論豬肉及其益處。” “人們對豬的飼養方式,我們餵它們的飼料以及如何煮不同的豬肉有很多疑問。”

家庭農場的豬舍

由於生物安全原因無法再接待遊客

許多人還想來看看這些豬,特別是因為範雷伊現在有一家農場商店,而且他們的農場正通往附近的休倫湖旅遊區,但出於生物安全考慮,他們不允許這樣做。

社交媒體在宣傳他們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肉類業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他們聘請了兼職幫助來管理他們的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帳戶,並僱用了專職人員來管理不斷增長的零售業務。

如今,範賴斯市場每年約有15,000頭育肥豬,其中絕大部分是由Conestoga Meats購買的,Conestoga Meats是安大略省西南部的一家本地養豬場加工廠。一家小型區域性加工商為“整隻豬”屠宰了豬,然後一家人回購了零售所需的原豬白條。

他們的養豬場現在只專注於斷奶到成品的生產。豬來自兩個兄弟,兩個兄弟有一個封閉的母豬群,距離大約兩個小時,並在三週大時將所有斷奶的小豬運送給他們,重約6.5公斤。(專業育肥)

確保高標準的動物保健和食品安全對家庭至關重要。他們的農場獲得了加拿大質量保證計劃的認證,該計劃是一項基於HACCP原則的養豬場農場食品安全計劃。

環保責任

環保責任也很重要。Van Raays在其600英畝(243公頃)的土地上一直採用免耕種植方法,種植玉米作為豬飼料,大豆和小麥作為經濟作物出售,已有15年的歷史。他們的豬糞將營養添加回土壤。在2018年,他們開始進行區域耕作並種植到農作物覆蓋物中。(糞汙還田)

Van Raay夫人還熱衷於服務於為家庭謀生的行業。在即將到來的春天,她將在14年後從省生豬養殖者協會安大略豬肉理事會卸任。她還曾擔任安大略省豬肉工業委員會和加拿大豬肉委員會的董事會成員。

“這是回饋,因為我們是如此幸運。她說:“如果沒有人們的幫助,我們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在董事會任職的過程中,您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將其帶回您的家庭企業。”

農場商店。照片:Van Raay Farms /整隻豬白條分割

規模擴張

但是僅靠豬肉業務不足以支撐3個家庭,最終導致他們成立了一家新企業:2015年種植了2英畝(近1公頃)大蒜。

兩年前,他們建立了農場加工設施,為雜貨店客戶包裝大蒜。今年,他們種植了40英畝(16公頃)的土地,並且還在努力為大蒜花s建立一個市場,為了使鱗莖正常生長,必須將其移走。

最近幾年也不是沒有挑戰。在2016年,他們的整個筒倉在收割後倒入穀倉的飼料室。幸運的是,沒有人受到傷害,當地社區聚集在家庭周圍,以幫助清理,養豬和重建穀倉。2017年,範·雷伊(Van Raay)先生切除了良性腦瘤,這項手術現已完全康復。

展望未來,豬肉行業將面臨更多變化,而且面臨不斷挑戰,這可能是艱難的旅程,因此家庭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專注。

其中包括電力,水,燃料和其他投入物的成本上漲,再加上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和反農業活動家的壓力。由於加拿大出口了其生產的豬肉的70%,因此全球市場準入至關重要,因此國際貿易緊張局勢和非洲豬瘟爆發的影響正在引起不確定性。

她也是第一個承認與家人共事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但Van Raays致力於使其長期運轉。範·雷伊夫人說:“我熱愛我的工作-能夠說我們這個小農場每年生產超過一百萬公斤豬肉,我感到非常自豪。”

Van Raay先生趕動著小豬。

PS:

在歐美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案例,很多家庭農場他們一開土地並不多,為了消納更多的糞汙不得已租更多的土地,逐漸擴大規模、形成品牌,以家庭農場未形勢,做自己的豬肉品牌、農作物品牌。

對我們國家的散養戶,逐漸也會遇到利潤問題、成本問題、環保問題,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採用家庭農場方式,以種養結合的方式解決糞汙問題,再利用土地種植價值高的作物。重要的一點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可以主打安全、有機、綠色等,賣自己的豬肉與農作物。這不失一個好的問題解決辦法與發展方向。



防非復養


中國的散養戶未來怎麼發展,家庭農場是一個好的形式嗎?

是的,未來散養戶的發展方向,家庭農場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養殖糞汙處理對環境的影響,也可以使種植和養殖的資源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既能創造種養結合的效益最大化,又可以使生態環境不被遭到破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今天獸醫小盧,就和您來聊聊這個話題。




家庭農場是什麼?

以家庭勞動力生產為主,通過流轉一定數量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並有效利用現代先進生產技術提升土地產出效益,實現農產品商品化以達到提高家庭農業經營收入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



國家對家庭農場扶持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國家領導人曾指出,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要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把他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




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多方配合

家庭農場需要強大的金融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信息時代的支撐,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農產品的產業分銷渠道的建立、土地最優化種植方案等等都受益於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運算。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種養結合是未來的方向

養殖業的環保問題,說白了就是糞汙的處理,很多地方由於糞汙處理不好,而被環保部等部門關停,整改,因為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臭氣熏天,對當地的居民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種植業的肥料問題,一些地方的土壤,長年累月的使用一些化學肥料,對土壤的肥力,以及對作物的生長都帶來了影響,土壤容易出現板結,作物容易生病,減產等,而且所種的產品對人的健康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種植也可以承載養殖業的糞汙,這些是綠色無公害的天熱肥料,可以維持土壤的有效肥力,保持作物的正常生長,對生產的產品,也有很高的營養。而種植業也可以為養殖業提供一些牧草,綠色的草料,維生素,甚至飼料原料等,可以更好的促進養殖業的發展。





我是獸醫小盧,是一名執業獸醫師,平時大家在養殖方面有任何的疑問都可以私信我,相互交流,服務三農,立足養殖,有喜歡養殖的朋友也可以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最新的養殖資訊,實用的養殖技術,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獸醫小盧


根據我國的國情,現階段家庭農場式的養殖方式是最理想化的。其一是,規模適度,種植養結合,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其二是,管理成本最低,因為都是家庭成員,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管理制度;其三是,飼養成本低,可以搞種養結合,或者收購附近農戶的農副產品作為飼料;其四是疫病控制好,少購買成品飼料,減少了疫病傳入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