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千里外,大寫湘雅人——湘雅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滿月”

通訊員嚴麗 王潔 記者劉少龍

“疫情無情人有情。就在我人生處於最低谷最絕望的時候,我住進了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重症病房,有幸得到了湘雅醫院救援隊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護士的救治,你們的逆疫而行的無畏精神,為我們在死神面前築起了一道白色長城,謝謝你們!”在馳援武漢“滿月”之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醫療隊收到了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已出院的患者林先生向白衣天使們表達了最真摯的感謝。這,就是130名逆行戰士們收到的最好的“滿月”禮物。

決勝千里外,大寫湘雅人——湘雅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滿月”

情繫疫區,奔赴最危險的地方

一個月前的2月7日,湘雅醫院歷史上外出執行援助任務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支醫療隊出發了,他們此行的任務是馳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症病房。

30名醫生與100名護士組成的醫療隊中,涵蓋了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科、中西結合科、腎內科、急診科、風溼、心血管內科、血液科和內分泌等多個專科,其中醫生高級職稱佔60%,更是有超過70%的隊員為黨員。既有資深專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強的青年骨幹,其中很多人還參加過援塞抗疫等大型公共衛生應急救援。

抱有滿腔工作熱情與強烈的使命感,醫療隊2月7日晚上到達,第二天下午完成對接並迅速開放第一個病區,同時分出部分醫務人員與協和團隊一起,在9日下午開房了第二個病區,收治100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決勝千里外,大寫湘雅人——湘雅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滿月”

身處陌生環境尤其是未知疫情,剛接手病房就是滿負荷運轉,醫療隊的壓力著實不小。為應對“戰時”應急狀態,在領隊錢招昕等專家的指導下,醫療隊按照湘雅傳統成立核心管理團隊,實行層級管理,嚴格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尤其是感染防控制度、交接班制度、三級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與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等,病區診療工作規範,感控管理嚴格,秩序井然。這些舉措得到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醫療救治醫務工作簡報》的充分肯定,並在駐地醫院全院推廣。

醫療隊設立臨時黨總支和四個黨支部,各支委迅速進入狀態,爭相主動擔綱,帶領全體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不管是床旁血液淨化,還是上呼吸機、插胃管,在風險高、難度大的診療操作前,共產黨員充分體現了“困難面前有黨員,黨員面前無困難”大無畏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全體隊員一條心,上至年過半百的主任,下至入行不久的年輕護士,身陷疫區奮勇爭先,面對風險毫不退縮,一個個順利撫平剛開始時的緊張情緒,克服對家中親人的不盡牽掛,適應隔離艙內高壓環境,全身心投入到求死扶傷的工作當中。

2天收治100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不到一週就有首位患者順利出院,這是湘雅速度和硬核作風。截止3月7日,累計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32例,取得治癒32人出院的戰績,其中湘雅病區收治了70例,已治癒出院24例。

夙夜在公,救治最危重的患者

醫療隊收治的重症患者年齡基本都在60歲以上,將近一半是70歲以上,最大的93歲,年輕人很少。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合並慢性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老慢支等,還有腎臟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長期透析。

及早治療、聯合會診、專人負責,作為醫療隊醫療組長兼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湘雅重症病房主任,潘頻華教授將湘雅在湖南總結出的經驗逐步運用到了當前的工作中,並初顯成效。

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儘早選擇合適的氧療模式、及時識別潛在危重症患者、開展重症救治技術、成立臨時ICU集中管理、個體化中醫辨證施治、就地取材解決護理需求……湘雅人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決勝千里外,大寫湘雅人——湘雅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滿月”

沒有條件,湘雅人創造條件也要上。

一名長期血透患者原本應每週透析3次,因受疫情影響已經停透一週出現嚴重心衰、呼吸困難,需要緊急施以床旁血液透析治療(CRRT)。然而,臨時借調的血透治療機型號湘雅醫療隊和武漢協和西院都從未用過,患者性命攸關,腎內科黃忠華主管護師和陳磊主管護師當即向工程師要到視頻進行自學,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到ICU去尋找缺失的配件,折騰半小時終於完成機器預衝。肖湘成教授和彭張哲副教授憑藉多年經驗為病人定處方,兩名護師接到處方反覆查對確認無誤,隨即把機器推到病人床頭實行血透,患者明顯好轉。

護理老師們更是就地取材,變身“發明家”解決護理需求。自制便壺,解決患者需去廁所小便帶來的風險;自制體位墊,解決患者俯臥位通氣的體位擺放問題;自制通路標籤,解決危重患者管路繁多帶來的安全隱患。

面對危險,湘雅人衝在最前線。

對新冠肺炎這種烈性呼吸道傳染病,氣管切開就像在病毒“風口”操作有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氣溶膠噴出,稍有不慎,對醫護人員都是致命威脅。但為了遏制患者病情惡化,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重症醫生,張麗娜教授、劉志勇副教授毫不猶豫,衝了上去。氣管環定位、退出經口氣管插管、手術刀劃開皮膚、穿刺並擴張氣管、迅速插管、連上呼吸機……這一系列精準操作,湘雅人僅用了10分鐘。當進行到風險最大的那一步時,劉志勇副教授很冷靜地遵循腦海中浮現過若干次的畫面進行操作:右手拿擴張鉗把氣管切口擴開,幾乎同時,左手拿紗布立即講傷口壓迫覆蓋,減少氣溶膠的飛濺,患者的生命體徵和氧飽和度也維持平穩。

目前,醫療隊已常規開展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重症心肺超聲、經皮氣管切開、床旁纖支鏡檢查、CRRT、俯臥位通氣、雙重血漿分子吸附技術治療等重症救治技術。

臨時家屬,成為最暖心的親人

在疫情肆虐特別時期,病房收治新冠患者的親屬均已隔離,因而無法與親人建立有效溝通。湘雅醫療隊30多名護士主動與患者結對成臨時家屬,為他們提供不是家屬勝似家屬的服務,進行心理疏導,協助患者與親屬之間的溝通,解決缺少生活必需品等具體困難。

每次上班時,結對護士都去看望自己的“家屬”,瞭解其所想所需,凡能辦到的會盡量解決,讓每一名患者有困惑時,都可以向“親人”傾訴;即便是輪休,結對護士也會提前患者,讓他們有緊急需求時可找其他任何護士。

決勝千里外,大寫湘雅人——湘雅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滿月”

病區一位老太太的老伴在2樓協和病區重症監護室收治,老伴的狀況讓她焦慮不已寢食難安。善解人意的白衣天使設法幫她錄製一段視頻發給領隊,領隊通過協和醫院護理部轉2樓ICU病房護理團隊,由那邊的護士“接龍”在老爺子看視頻時也錄製一段傳回。老太太看到後緊張情緒漸趨平復,開始積極配合治療。

還有幾位80多、90多歲的高齡新冠肺炎患者,有的還罹患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症等多種基礎疾病。醫護人員不僅替他們做治療護理,還悉心陪伴多方安撫,全天候全方位承擔他們的飲食起居、更衣翻身,伺候便溺。

這一招成為醫患之間人性化的紐帶,促使大多數患者心態得到調適,有效擺脫剛進院時恐懼無助的心理,不少患者出院時都給“臨時女兒”、“臨時兒子”寫來了感謝信。

“雖然看不到你的容顏和笑容,但你的行動和你的醫德告訴了我,你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心底最善良的白衣天使,是你們把我從絕望的心態,低迷的情緒和死神的陰影中拉了回來。出院並完成隔離期滿的今天,我特別想謝謝湘雅醫院培養出了這麼優秀的白衣天使,為我培養出了這麼善良仁愛的優秀女兒。你的一句句暖心、貼心、寬心的問候和關愛,這段時間總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要再一次的感謝你,我的臨時女兒,永久的親人!”一位患者感激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