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史书称秦武王“粗直猛壮”,粗则考虑不周,直则应对仓促,猛则刚阳易折,壮则恃强而娇,再加上酷爱蛮力,喜好角斗,这都不是一个人君所该有的样子。

他最后的死,其实也死在了他自身的粗,直,猛,壮上了。

其实力能举鼎,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百分百的诅咒,一般在史书中你要是看到谁举鼎了,过不了几页就该倒霉了。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史官们也有他们的潜规则,一般要是夸一个人武勇,会说他“万人敌”“万夫不当”“有关张之勇”“挽强弓硬弩”等等。

商纣王,既聪明,又雄壮,力能举鼎,身死国灭。

秦武王,举鼎身死。

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也能举鼎,自刎乌江。

鼎在大禹之后,便象征着天下,举鼎之人也需扛天下的德行,但真命天子常常识大体,知进退,谁敢举鼎?

这也就是圣君与纣王们的区别了。

秦武王的死,为秦国拆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这是直接的好处。

而间接的帮助呢?

由于秦武王死的早,没有留下子嗣,他丰厚的政治遗产则在他的弟弟们之间展开了角逐。

最终,有楚国背景的宣太后(芈月原型)在异父同母的兄弟魏冉(楚魏两国背景)的帮助下,战胜了惠王后一党。

魏冉随后施展铁血手腕,将惠王后一党灭门,将武王皇后送回了娘家魏国,迅速地为自己的外甥嬴稷扫平了权利障碍。

这个嬴稷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秦昭王在自己亲娘舅的帮助下正得了大位,作为回报重用魏冉为相,魏冉权倾朝野

这个魏冉,成为了秦国最终奠基天下的关键锁匙。

这位外戚并没有像我们印象中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那帮鸡犬升天的传统外戚。整个秦国,在魏冉为相期间,再上一个台阶,后来统一天下的三大奠基性战役两个半全都是在魏冉当政期间达成。

而魏冉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又因为他从寒微之中慧眼独具的发现提拔并力排众议任用了一名年轻将领。

算是再次得一人而兴邦。

当时,战国中后期,所有战役的总死亡人数是200多万,这位将军以一百多万的杀伤数一个人就包揽了一半多。

他的战略眼光,战术水平,操控水准在将星云集的战国时代自成一档,凌于众将之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夸奖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这个人,被后世称之为杀神。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白起兄,上场吧!

白起的祖上其实是秦国王族嬴家的人,他的祖上公子白在争夺继承权时失败了,可能是由于失败后一赌气,不要这姓了,拿名开了新户头,他们那一支就改姓白了。

到了白起的父亲这时,老白特别喜欢魏国名将吴起,估计是那些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叱咤风云打的秦国东部惨叫连连的时候给秦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导致远在秦国西部的白起故乡也对吴起如雷贯耳,白起的父亲于是将偶像名字的这个“起”字给了小白起,希望小白起可以像自己的偶像一样。

他不知道,他儿子的这颗将星,要比他偶像闪亮的多。

小白起从小就展露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不爱说话,静的出奇,但只要有动作,又雷厉风行,快的让你反应不过来,总是一眨眼就找不着人了。

逢事有静气,决断不犹豫,白起从小就具备为将者的基本素养。

遇事有静气,才会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战场上,压抑住狂乱的心跳,仔细的分析眼前的情况,敌人数量多少,是否有伏兵,逃兵是否该追击,地形是否宜驻扎,军粮将近时能否不盲目击敌,在一瞬间完成冷静的判断。

在形成判断后,决断不犹豫,才会不浪费出现的宝贵战机,及时进行突破,才能够在兵败之时及时的阻住颓势,将损失降到最低。

白起在成长过程中,疯狂的迷上了金戈铁马。由于家住在陇西高原,他经常观察岐山(诸葛亮老杀出来的地方)附近的地形,脑子里模拟如何排兵布阵,实践不够还要恶补理论,将所有能找到的兵书战册都进行了自修。

白起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硬件软件上做好了准备,他欠缺的,只是一个舞台。

白起再次用实践验证他不仅仅是个骨灰级的军事爱好者,他还要来真的,他报名参了军。

之前我们说过,秦国人正常的服役年龄是二十三岁,白起由于热爱,决定跳级参军,只不过跳的有点多,十五岁就进了部队。

在军中,白起表现出了有勇有谋的闪光点,屡立战功,被当时的大领导魏冉看中,在和白起进行了交谈后,魏冉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大才,于是将白起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开始培养。

一个人有时候能够发迹,被贵人看中是很必要的。

不过贵人之所以看重你,绝不仅仅因为你运气好,上辈子他欠了你,或是你进行了怎样精心的面试设计,而是因为他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或者说,你往往也是个贵人。

事实证明,大领导们的眼光是不会错的,白起的一系列表现向他的伯乐魏冉证实了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的将才,在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升任左庶长,领兵攻下了韩的新城。

时势造英雄,军事天才白起生在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此时的秦国,已经彻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再次将苗头对准了东方,而秦国想要东进中原必须通过崤函伊洛地区以出荥阳。(著名景点有虎牢关,东进中原的最后一道雄关,李世民巅峰战场)。

此时,魏国占据着风陵渡口(当时最大的黄河渡口)和安邑,韩国占据着伊水以东的新城(被白起刚刚打下来的新城)。

这个地区,西部为崤函诸山,南有伊阙之山,东有嵩山山脉,北有黄河,形成了一狭隘的险塞。

这个险塞不打通,秦国的手,就伸不出去。

下图显出伊阙险要,左右都是大山脉。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还不太明确的话参考下面这个图,黑线是山脉。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伊阙这个险塞,也是韩魏两国西方最后的屏障,此时韩国首都在新郑,魏国首都在大梁,此地失手,两国便退无可退。

韩国在新城失守后,紧急像魏国求援,魏昭王一看秦国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也没废话,马上派了十万精锐部队驰援,而韩国,则更是尽起全国精锐十四万人由大将公孙喜率领,进行伊阙保卫战。

两家在西面最后的屏障上下了重注,因为这场仗,谁也输不起了。

东边这两家输不起了,倾全国精锐前来,西边的秦国对此战同样重视,因为虽然这么多年一直在向东方用兵,但总是取得不了实质性进展。

前些年夺下了宜阳,武遂,风陵,但随后又被五国联军打败在了盐氏,除了宜阳地区,又都被各国夺回去了。

再往前倒案例就更多了,互有攻伐多年,虽然是胜多败少,但却总没有关键性突破,秦国只要嚣张点,六国往往就抱成刺猬,秦国要是老实几年,这几个国家又开始互有摩擦。

这种拉锯,秦昭王想要将其终结。

他要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这条星光大道。

这场会战,当时秦昭王看中的将领,是向寿。

向寿一直驻守在秦国东方的最前线,宜阳地区,对当地山川地形也熟,军龄也高,经验也足,属于更方面都合适的老将。

秦昭王准备让他带领十万大军前去和韩赵联军决战

但这个时候,娘舅魏冉说话了。

魏冉力荐前一年取得优异表现拿下韩城的左庶长白起担当伊阙战役的总指挥。

如果你是秦昭王,你会怎么选?

一边是久经考验的一线指战员,一边,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他们俩所带走的筹码,是十万秦国野战军。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亿,你会把三千万交给谁去理财?

一个是资深经纪人,一个是表现不错的年轻交易员,而且两个人的理财预期收益都是固定的(占领伊洛地区),但你会认为哪个的风险更小?

尤其自己的本金并不多(十万),不如竞争对手的一半(二十四万),你会如何考虑呢?

我相信秦昭王心里是想选择向寿的,因为指挥大规模集团军的作战,久经考验,老成持重的人更靠谱。

但国舅魏冉的力荐也不能不考虑。

白起这小子,是真有本事?还是魏冉想要提拔自己的人?

做决断是世上最难得选择,会有各方各面的声音,会有各种各样的合理性,而且你听上去,似乎谁的话都有理。

你到底听谁的?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秦昭王决定相信魏冉的眼光。

白起拜将,兵出伊阙。

杀神就此大手笔出山。

白起站在伊阙的山坡上,眺望着韩魏两军。

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韩军居前,魏护侧翼。

这时,白起收到了探报: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两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是如何分析这个探报的呢?

韩国是主场作战,魏国是帮架来的。

无论何时,联军都往往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并没有那么多路)。

各方向的力量越杂,合力越小,每家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都希望别人家先拼光了,自己去捡便宜。

从士气上来讲,联军的士气通常也不太可能会高涨。

当然,盟军要是组团去欺负人就又不一样了,甚至会抢着往前冲,参考案例是盟军和苏联抢柏林,八国联军组团进北京。

去晚了就没啦!

白起认可了探报,根据韩魏谁也不想当炮灰的心理,决定各个击破。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军队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堆出无数旌旗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

由于伊阙地势狭隘,大量部队无法全面展开,韩军无法判断秦军人数而误以为秦军主力里三层外三层的前来进行决战。

韩国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魏军由于殿后,保护侧翼,看到秦国人先来找韩国的麻烦,主帅公孙喜比较高兴,乐得坐山观虎斗。

不过他正洋洋得意之时,却发现自家的军队莫名其妙的却乱了。

因为白起捅了他的后门。

白起集结了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

由于主战方向判断错误,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公孙喜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

但因为地势狭窄,阵形根本来不及统一调度,仓促间,魏军只得各自为战。

阵型一被冲垮,魏军军心大乱,四散奔走。

冷兵器时代,尤其是步兵方阵对打,最重要的就是队形,一旦敌人从你最先没有布防的方向杀过来,队形就非常容易被冲垮。

当时由于没有大喇叭,往往都是旗语,一旦军阵垮了,谁还有工夫听你指挥,跑还来不及了,很快就被摧枯拉朽了。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被冲垮了的前军自相踩踏,白起乘势掩杀,没有多长时间,魏军即被击垮,公孙喜等主要将领被俘。

打垮魏军后,白起马不停蹄再从侧翼猛击韩军,韩军在得知其侧翼魏军被击溃后,军心不稳,此时面对前后夹击之势,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军中的指挥系统已经无法传达到位。

军心浮动,前后被堵,韩军自己方寸大乱,主帅无法组织起正常的防御阵型,十四万大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团散沙。

这时,白起率精锐投入战斗,大砍脑袋,韩国军队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秦军前后猛烈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

一般将领得胜后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不过白起,之所以作为超一流名将,在于他的杀手锏,是歼灭战。

纵观白起的诸次战役,最重要的一条作战原则就是,他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这在当时,是有跨时代意义的。

当时的军事通识是孙武的“穷寇勿追”,商鞅老师也曾在《商君书》中写到“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打跑了敌人最多撵十里)。

这样不容易受埋伏,而且由于当时都是步兵,追的永远没有跑的积极,而且一方开始掉头跑时往往是丢盔弃甲的咋清爽咋跑,追击方则开始各种收拾战利品,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没事撵兔子干啥?赶紧拾东西!

这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根本打不垮人家,因为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容易被歼灭。

战国几百年,在白起前,很少看到非常多的杀敌数,往往杀六万,八万就已经是极其重大的胜利了,几十万的部队打败了,过一段时间还是能组织起来。

这往往就失去了战争最大的意义——让对手无力在反抗。

但歼灭战则不同,比方说魏河东区域,最多可以动员10万兵源,我一仗给他全打没了,河东地区短时间内就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力量,我直接就可以吃下这块地方了。

白起将这一点看的比较透。

当然,白起的歼灭思想是有着制度基础做后盾的,人家秦国的战功是拿脑袋算的,脑袋能换地换钱换地位,比捡战利品要来劲的多,所以白起的歼灭方针也得到了广大将士们的坚决拥护。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喜欢漫山遍野的撵兔子。

白起不仅发表了歼灭战的思想论文,还将歼灭战的指挥演绎成了一门艺术,白起的部队只要一上战场,打跑是不行的,打残是不够的,全部打死才是必须的。

我怀疑后来的林彪同志,就是白起的忠实信徒。因为林彪打仗讲究三猛:猛冲,猛追,猛打,而且还得迅速击敌,不给敌人留反应时间,不让敌人有功夫组织起有效抵抗,迅速扩大战果。

这都是白起的思想精髓。

秦军后来也因为白起同志而都发了大财,军中流传一句话:跟着白起有脑袋砍。

白起也被后世冠名了一个很可怕的外号:“人屠”。

白起人生的首次歼灭战成功落幕。

战绩:杀二十四万,拜伊阙狭小地形所赐,基本都没跑了,占领伊阙地区五座城池。

第七战:伊阙之战,杀神登场(下)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官。

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之名,开始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梦魇。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

之后的四年内,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今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夺取了魏国的轵(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韩、魏二国因此战被秦国打残,之后再也没有了称雄的本钱,基本上也退出了大国间的争雄。

赵国开始正式接过了三晋硬扛强秦的大旗,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事实上也展露出了作为老牌强国勇猛,顽强,血染的风采。

正待秦欲再起波澜之时,遥远的东方发生了重大的格局改变,远东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发生了什么?

咱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