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之中“兵家”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之时,秦国国力正蒸蒸日上,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更是不断地出兵夺取地盘,雄心勃勃地想要一统天下。

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连年的征战,虽然攻克了不少城池,可也令秦军死伤惨重。秦昭襄王在招兵买马的同时,更加对悍勇的将军求贤若渴。于是,他决定唯才是举,大力提拔平民出身的勇士。而白起,就是在这时进入了秦昭襄王的视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兵攻打韩、魏两国,针对敌军的布阵方式,他不进行硬碰硬的正面相抗,而是率军绕至后方,打了韩、魏两军一个措手不及。白起小胜之后更加勇猛,他率军长驱直入,直打的对方是溃不成军。

最终,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洛阳)折损了二十四万兵士,大将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了。经此一役,白起一战成名,成为了秦国的主将。

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手握军权之后,更是将自己的军事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进攻魏国,连下魏国六十一坐城池。白起兵锋所至,群雄无不心惊胆战。当时,名将虽多,但敢同白起较量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白起在建立威名的同时,也因杀戮过多而感到不安。攻打魏国的时候,他一下子杀掉了十三万人;进攻赵国的时候,有两万人已经表示投降,但他还是将他们沉溺在黄河之中。长平一战,白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军群龙无首,只得向白起投降。

白起已经完全取得战争的胜利,按说不应该再妄动杀机。但是,为了免除后患,他还是将四十多万降军全部活埋。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也感觉,自己的威名,实在是由数不清的亡魂成就的。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自此,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不是战场上的胜利,也不是帝王赐予的富贵,更不是用鲜血洗刷出来的荣誉。可以说,长平之战在令白起怀疑自我的同时,也终止了他的军事生涯。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军向赵国的邯郸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是,在赵军顽强的抵抗下,大将王陵攻打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战局焦灼之下,秦昭襄王主动点名让白起出战。但是,白起此时已经对战争充满厌倦。他不仅称病不出,还说了不少抱怨的话。

秦昭襄王无奈,只好让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本来,邯郸城内已是弹尽粮绝,再也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不料,信陵君突然前来援救,令战局出现了反复,局势开始对秦军不利起来。危急之时,秦昭襄王再次请白起出山。但是,白起仍然推辞说自己有病,坚持不领兵作战。

秦昭襄王心灰意冷之下,不由地对白起动了杀机。在他看来,白起虽然英勇,但对自己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尊敬。一只不听自己命令的猛将,无疑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几月之后,秦军在邯郸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令秦昭襄王又惊又怒。

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他当即传令白起,让他必须出战。这次是死命令,丝毫没有给白起任何回旋的余地。白起无奈,只好起身出征。不料,他刚刚离开咸阳,秦昭襄王的下一道命令就到了。白起看到使者拿出的宝剑,心中已明白,王上这是要逼自己自尽了,没想到自己居然落得个如此下场。

对此,白起不由地仰天悲叹:“我到底是犯了什么过错啊,怎么会走到了现在这一步!”突然,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不禁自言自语道:“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赵军的几十万人已经向我投降了。但是,我却骗了他们,将他们全部活埋了。几十万的生命因我的欺骗而死,就这一条,就构成我的死罪了。”

白起少年的时候意气风发,拼命地在战争上建功立业。但是,晚年的他,却开始极力追求内心的安定。有人说,他的一生正是秦国的军事力量由盛转衰的体现。秦国用金钱和富贵来激发军士的血性,从而攻克了不少城池。但在秦朝末年,秦军的将士却变得浑浑噩噩起来,面对步步紧逼的起义军毫无斗志。

其实,就像白起一样,到了秦朝后期,将士们已经看透了利益的刺激,看透了战争的残酷,因此,不再愿意再为金钱和富贵赌上自己的性命。

此人被称为“杀神”,一人屠杀一百万,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墓位于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三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公之墓道,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咸阳博物馆。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人崇将尚武,白起屡建奇功,遭奸人馋毁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秦始皇即位之后,念白起劳苦功高,把他的儿子白仲分封于太原,千年之后,白氏家族诞生了白居易。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追忆先祖白起,这样写道:

“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

【《战国策·卷六·秦策四》、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太原白氏家状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