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


李嚴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大臣,且掌握兵權,為什麼會被諸葛亮貶為庶民還流放到梓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弄明白李嚴是誰,李嚴和諸葛亮有什麼糾葛。

李嚴是誰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李嚴字正方,南陽郡人。年輕時就在郡裡擔任吏員,以才幹著稱,荊州牧劉表非常賞識李嚴。

劉表死後,曹操佔據荊州。當時李嚴在秭歸主政,不願臣服曹操的他選擇了入蜀,益州牧劉璋任命李嚴為成都令,在這裡又因能幹聞名。

劉備入蜀時,李嚴代理護軍在綿竹抵抗劉備軍。後率領人馬投降,被拜為副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李嚴立下不朽功勳,多次鎮壓叛亂,威望非常高,是當時劉備麾下益州派的領軍人物。

章武二年,也就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李嚴被封為尚書令,與丞相諸葛亮權勢相當。

李嚴與諸葛亮的糾葛

諸葛亮是劉備麾下荊州派的代言人,而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言人。

不言而喻,即便兩人之間沒有任何私怨,為了其背後的勢力集團利益,李嚴也必然會與諸葛亮產生衝突。

因為劉備入蜀之後,蜀漢的政權中心轉移到了成都,也就是原益州的中心。

原先追隨劉備的大量文武官員必然會侵害益州原有勢力集團的利益。

畢竟蛋糕只有這麼大,分的人多了,每個人獲得的份額就變少了。

更何況荊州派是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益州的,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文臣如諸葛亮,簡雍,孫乾,這些人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都不是益州派能夠相比的。

益州派只有文武全才的李嚴以及智計過人的法正能夠勉強與荊州派相抗衡。

而劉備託孤的時候,法正早已亡故,益州派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李嚴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打壓李嚴

為什麼劉備生前諸葛亮和李嚴能維持表面的和平共處,而託孤之後諸葛亮卻容不下李嚴要打壓他呢?

  • 時代變了,蜀漢不能再內耗

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實力大損,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經有崩潰的危險。

當前敵我形勢要求,蜀漢不能再內耗下去,荊州派與益州派互相對抗的局面必須發生改變。

諸葛亮必須統合蜀漢的全部力量應對新的局勢。

  • 諸葛亮權勢滔天

而且經過多年的經營,諸葛亮的權勢已經全面佔優,他有能力應對處置李嚴後可能導致的益州派勢力的反撲。

諸葛亮更知道,當時的李嚴也非常明白大局,他本人不會以武力反抗。

所以諸葛亮隨便尋了個運糧不力的由頭把李嚴貶為庶民,流放到梓潼,而李嚴也沒有反抗,老實地接受了現實。

  • 諸葛亮處事周到

諸葛亮雖然把李嚴貶為庶民,卻同時提拔重用了李嚴的兒子李豐,任命李豐為朱提太守。

處罰李嚴是為了打壓益州派,將益州本土勢力全面收服,而不是因為私怨。

提拔重用李豐,又能平息李嚴可能有的怨言。

所以李嚴一直在盼望並相信諸葛亮有一天會重新啟用自己,而當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來時,李嚴非常激憤,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在了再也沒有人會起用他了。


歷史痴


李嚴因為傑出的行政和軍事才能得到劉備的賞識和器重,在劉備臨死之際,把他與諸葛亮一起作為託孤大臣。但由於李嚴私慾膨脹、貪婪奢侈、推卸責任,被諸葛亮流放,實乃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01

李嚴以傑出的才幹得到劉備重用

李嚴年輕時,是荊州牧劉表屬下郡中專職吏員,素以才幹知名。曹操南征進入荊州,李嚴時為秭歸縣令。李嚴不願意歸附曹操,於是西往奔蜀,益州牧劉璋任命為成都縣令,又獲得了能幹的名聲。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與劉璋鬧翻,劉璋任命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卻率領部下投降了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劉備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益州在劉璋的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就令李嚴與諸葛亮、法正、尹籍、劉巴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為後來蜀漢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局勢非常緊張。此時,盜賊馬秦、高勝等人在郪縣起兵,召集了數萬人,到達資中縣作亂。李嚴不等待劉備另外發兵救援,僅帶領本郡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盜賊四散逃命,回家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帶兵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逃走。劉備因為李嚴優異的功績加升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

李嚴憑藉自己的傑出才幹,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和重用。

02

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被委以重任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討伐東吳,在夷陵被陸遜打得大敗,逃回白帝城。劉備徵召李嚴來到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尚書令是對君主直接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總攬一切內政事務。由此看見,劉備對李嚴的信任。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重,以李嚴為中護軍,統管內外軍事,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留下鎮守永安。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後,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李嚴是除了諸葛亮之外,劉備唯一的託孤之臣,統管內外軍事,輔佐少主,鎮守永安。由此看出劉備的意圖,那就是把軍事重點放在了防禦東吳方向,而且對李嚴委以重任。

諸葛亮深得劉備的信任,但在對待東吳的戰略上,與劉備存在很大的分歧。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結盟,並且不支持劉備討伐東吳。儘管劉備是以替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了對孫吳的戰爭,但其根本目的是奪回荊州。

劉備得不到諸葛亮的支持,也就對諸葛亮的信任打了折扣。劉備把內外軍事,以及主要軍事力量交給李嚴,駐守永安對抗孫吳,就看出劉備對李嚴的信任程度。

03

李嚴品行不端,性情孤傲,逐步被邊緣化。

關羽失掉荊州,劉備夷陵大敗,蜀漢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已經沒有能力來對抗孫吳,更沒有能力抵禦曹魏和孫吳的聯合進攻。

諸葛亮審時度勢,派遣使者重新與孫吳和好,再續孫劉聯盟。這儘管是違背劉備的意願,但也是唯一解救蜀漢命運的正確策略。

經過五年苦心經營,諸葛亮不僅恢復了蜀漢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也徹底控制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李嚴儘管是託孤大臣,但由於自己品行不端,得不到同僚們的支持,諸葛亮的強勢也逼迫後主劉禪無法支持李嚴,李嚴逐步被邊緣化。

李嚴在犍為太守任上時,因為優秀的執政能力得到了吏民的讚譽: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

但是,李嚴也趁此機會大飽私囊,在其期間大肆修築房舍以滿足一己之私。

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曾經因為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意見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怒之下主動辭職引退;都督江州之後,又與屬下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嫉恨,懼怕被誣陷而叛逃降魏。

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人在年齡、地位上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交往。

李嚴的所作所為,逐漸把自己孤立起來,得不到同僚的支持,逐漸遠離了權力的核心。

04

李嚴因為自己的貪慾,以及推卸責任,導致了被流放的結局。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曹魏,想調遣李嚴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而且要求劃分五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

此前,李嚴曾經勸說諸葛亮應該加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言辭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形合影離。

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李嚴,字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

諸葛亮認為“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依然與李嚴並肩合作,相忍為國。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分三路進逼漢川。為了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遂要求李嚴率領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曹軍。

但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裡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明白李嚴的意圖,就是又趁此機會伸手要官。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他都督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理丞相府事務。

此時,李嚴改名為李平。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平派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撤軍。

李嚴聽說軍隊撤軍,害怕諸葛亮追究其糧草供應不利、延誤戰機的責任。為了解脫,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足,怎麼又撤軍了呢?”

李嚴上奏後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以便與其決戰。”

諸葛亮退軍後,將李嚴的前後奏疏的原本手跡上奏後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暴露無遺。

李嚴理屈詞窮,只得叩頭認罪。

於是,諸葛亮上奏後主,將李嚴的所作所為一股腦兒全部揭露出來,連他貪圖那些小恩小惠都給抖摟了出來,伸手要官,脅迫要權的事就更不必說了。最後諸葛亮還說:“這事我都不想多說,說多了我自己都覺得丟人。”

後主劉禪於是下詔,廢李嚴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到這個消息,認為諸葛亮一死,再也不會有人會想起他來,再安排他做官啦。於是,在心懷憂憤中,李嚴病死。

由此看來,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不要說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相比,就是與一般官員的清廉勤政相比,李嚴也差得太遠。過度的貪慾,品行不端,不僅辜負了劉備的臨終囑託和信任,而且讓自己走上了被廢流放的道路。

這一切,都是李嚴咎由自取,天理難容,怨不得任何人。此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此言不假。





初心不言


劉備征討東吳失敗,臨死前託孤,囑付諸葛亮和李嚴為顧名大臣,共同輔佐劉禪。

諸葛亮很器重李嚴,每次出兵北伐時,就將後方的國事與補給事宜都交他辦理。有次遇到魏國曹真來攻,甚至派李嚴親自帶兵前往抵禦。

可惜的是,公元231年的一次說謊,斷送了李嚴的前途。

那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北伐,一路頗為順利, 已經進軍到祈山了,唯獨物資供應匱乏,特吩咐李嚴加緊運送。

到了夏秋之際,四川下起了綿綿細雨,道路泥濘,運糧不繼,李嚴害怕諸葛亮責怪他,居然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去叫諸葛亮撒軍。

諸葛亮以為後方出了大事,於是便舉軍撤回。李嚴聽說諸葛亮撒軍了,更加害怕,一方面遣人送信問諸葛亮:“軍糧還很充足,你為什麼要撤軍呢?”一方面上疏劉禪,說諸葛亮撤軍的目的,是想誘敵深入,好加以迎頭痛擊。

李嚴為了替自己開脫運糧不繼的罪名,竟在兩邊說謊,結果是捅了更大的蜂窩。

諸葛亮回成都後,發現事有蹊蹺,下令徹查,對照李嚴寫給諸葛亮和劉禪的信,果然牛頭不對馬嘴,李嚴“辭窮精竭”,無話可說,只好俯首認罪。

諸葛亮大怒,便向劉禪參了李嚴一本,明確指出要廢其官職,貶為平民。

以諸葛亮平日用法之嚴,這次沒殺李嚴的頭,算是法外開恩了。


千形萬象


諸葛亮之於劉禪,正如曹操之於劉協。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十餘年,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可是劉備當時指定的託孤大臣可不止諸葛亮一人,為何我們今天只知諸葛亮,而不知其他呢?


這個託孤大臣混的有點差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蜀漢重臣,是諸葛亮執政蜀漢時期唯一能與其一爭的人物。

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前,命諸葛亮和李嚴共同輔佐劉禪,諸葛亮為正,李嚴以“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諸葛亮在成都的“尚書”班子是正,李嚴在永安的“尚書”班子是副。可惜李嚴還沒開始上手,就成了陪跑的,讓諸葛亮架空了,自己的班子也很快就沒了。

很多人認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就是繼續留在永安主管蜀漢的軍事。其實這是錯誤的,李嚴根本沒有手握蜀漢兵權。

  1. 首先李嚴當時不過一郡太守,當尚書令不過幾個月,資歷上就夠不到。我們看魏國曹真在主管一國軍權時同時升為上軍大將軍,吳國諸葛恪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督中外軍事,而李嚴以中都護統領之職能督中外軍事嗎?
  2. 我們再來看看永安這地方,永安既非國都,又不是水路便利所在,讓一個主管一國軍事的人住在這樣的地方,那他該怎麼統領三軍?
  3. 總領全國軍事事務通常表述為都督、督、領、掌“中外軍事”或“中外諸軍事”,而非“統內外軍事”。如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曹爽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姜維加督中外軍事。諸葛恪加荊 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孫峻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峻弟孫綝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所以督中外軍事才是統領全國兵權,而“內外”指的則是中央和地方,如永安之於成都就是內外之別,永安 特殊在是蜀漢和東吳的戰略要地,所以從這兩方面考慮,劉備只是讓李嚴駐守永安,負責與東吳一線的軍事事務。



故意冷落李嚴

所以諸葛亮執掌朝政後,可以輕鬆的冷落李嚴。他表面上先後封李嚴為都鄉侯 ,假節,加光祿勳,但卻讓他繼續坐鎮江州,李嚴的尚書令之職,也是名存實亡。顯然,諸葛亮推翻了劉備的遺詔,副手李嚴被開了。從諸葛亮迫不及待的使用新年號,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遺詔的不滿。

建興五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在他那篇著名的《出師表》中,把朝中大事小事都安排的整整齊齊,卻唯獨沒提對李嚴的安排。在出徵前,又把穩定後方的重任交給了蔣琬,又把李嚴撇在了一邊。

諸葛亮這事確實做的不厚道,同為託孤大臣,卻這樣冷落李嚴,真是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俗話。

這時諸葛亮又命令李嚴帶兩萬兵馬去守漢中,李嚴心中不滿,就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分出五郡,新設江州,由他擔任江州刺史。諸葛亮哪能答應,直接拒絕。李嚴遭拒,便不聽諸葛亮調令。

李嚴這時候看著大權旁落,心中鬱悶啊,他就想出一計,進言給諸葛亮,請他像曹操一樣受九爵,進爵稱王。這下可好,諸葛亮找到可以教訓的機會,大義凜然的批評了李嚴好一番,關鍵李嚴還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動手的前兆

兩年後的建興七年,陳震出使吳國前,把他搜到的關於李嚴的劣行給了諸葛亮。為此諸葛亮專門找長史蔣琬、侍中董允談論李嚴的事情,這就是諸葛亮準備動手的前兆,將李嚴的問題公開化了。

建興八年的時候,諸葛亮又讓李嚴帶兩萬兵馬去漢中坐鎮,李嚴又拒絕了。於是諸葛亮就請劉禪封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頂替了李嚴的位子。李嚴只要聽令,被諸葛亮調往漢中。

如果說江州是李嚴的老巢,那漢中則是諸葛亮的大本營。李嚴到了漢中,名義上是“督漢中”,可實際上根本沒有實權。

先下手為“弱”

李嚴剛到漢中沒多久,就被諸葛亮命其負責運糧等事務,這李嚴“督漢中”本來是掌管漢中軍政大事,可現在儼然成了諸葛亮的運糧官。再加上大雨不斷,運糧非常困難,所以不能按時送達。

這一切都讓李嚴非常窩火,於是他派人去告訴諸葛亮,說後主有令,讓其撤軍。正巧諸葛亮因為糧食不夠,準備撤回來,聽到命令後就順坡下驢的回來了。

李嚴一看諸葛亮真回來了,故作驚訝問糧食充足,為什麼撤軍了呢?試圖把自己的責任推乾淨。同時他還反咬一口,說諸葛亮擅自撤軍,與敵寇是一夥的。

諸葛亮回到朝廷,把證據一擺,小弟們再一吆喝,李嚴直接從託孤大臣變成了小老百姓,徙梓潼郡。


這體系內老大對老二的優勢真是碾壓性的,本來諸葛亮就是總領朝政的丞相,而李嚴連軍事大佬也算不上,更別說總掌兵權了。李嚴本來想默默搞事情的,可惜遇上諸葛亮這樣精明的主,也就只能認栽了。


邯鄲醉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李嚴的被流放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自從受到劉備的遺詔之後,一直想和諸葛亮爭權奪利;甚至割據一方,拒絕北伐;最後李嚴被流放,是群臣上表要求流放李嚴。李嚴的被流放完全是自作自受。我們可以看一下李嚴到底做什麼事。

李嚴作為輔政大臣是章武三年(223年)劉備託孤時候的遺詔,遺詔裡明確規定李嚴

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當時的永安大約在四川省靠近湖北的一代,主要是防守東吳,但是李嚴從後面可以看到他一心想和諸葛亮爭權奪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處處阻礙

公元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事宜,諸葛亮當時想讓李嚴鎮守漢中,以免漢中防務空缺,於是下令讓李嚴帶兵前來漢中。但是李嚴推辭不去,而且還和諸葛亮談條件,他要求割五郡成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當時的蜀漢政權總共才一個益州,諸葛亮自領益州牧,而李嚴的要求成立巴州,無疑就是另立中央,搞割據。

此前他還給諸葛亮寫信,勸諸葛亮接受九錫之禮,進爵稱王。我們都知道曹丕,曹操篡位都是先接受九錫之禮,然後封為魏王,最後接受禪讓,最終登基稱帝。李嚴這麼做完全是誅心之言。諸葛亮回信給他說自己本來就是東方的一個低級士人,是先帝劉備用我,如今才得以位極人臣,高官厚祿。現在征討曹魏都沒有見到成效,擅自自尊自大並不是我的本意。假如真的有一天能夠滅亡曹魏,讓皇帝回到洛陽,即使是十命都可以接受,何況是九錫之禮!李嚴接到諸葛亮的信之後,什麼都沒有說。

曹真來襲時,坐地討價還價

公元230年,曹真上書魏明帝討伐蜀漢,魏明帝批准,並下令司馬懿配合曹真。曹魏軍隊分為三路。曹魏大司馬曹真從斜谷道攻入蜀漢,而鎮守襄陽的大將軍司馬懿從漢水坐船由西城攻入,司馬懿和曹真在漢中匯合,而其他各個將領,一部分安排從子午道攻入蜀漢,而另一部分從武都郡攻入蜀漢。

在曹魏大軍來襲之時,諸葛亮下令讓李嚴帥兵兩萬人前來增援漢中,李嚴這個時候卻派人和諸葛亮說曹魏的司馬懿等人都開府了。這裡解釋一下,開府就是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漢朝本來只有三公可以開府,漢末才發生變化。李嚴在這裡是暗示諸葛亮自己要開府才肯發兵,諸葛亮無奈,只得同意,同時還讓李嚴的兒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主管李嚴帶兵來漢中之後的政務。李嚴這才發兵趕往漢中。但是所幸當時下了連綿大雨,很多棧道都被雨水毀壞,於是曹真退軍。

諸葛亮第二次大規模北伐時,李嚴作法自斃

公元231年,諸葛亮發動的第二次大規模北伐,當時的曹魏關中主帥曹真病重,西面主帥換成了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和手下將領並不是諸葛亮的對手,當時的蜀漢軍隊和曹魏軍隊作戰,張郃戰死,司馬懿大敗。蜀漢軍威大振。

此時李嚴在漢中負責往前線運送糧草,而漢中正值夏天剛剛到秋天之際,當時連綿大雨,李嚴運糧不力,導致糧草沒有運到前線,李嚴於是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前去諸葛亮的軍中,要諸葛亮退軍,諸葛亮於是退兵漢中。李嚴得到諸葛亮退兵的消息時,為了逃避責任,於是故意說:“軍糧充足的很,為什麼丞相要退兵呢?”,故意表明諸葛亮在取勝之後,不願進兵的罪責。同時他還上書後主劉禪說:“我們目前都是故意退兵,只是為了引誘敵人與我們作戰。”

但是後來諸葛亮把李嚴的書疏全部拿出來比對,李嚴再也狡辯不了,於是只好認罪。

李嚴被廢黜

李嚴的廢黜,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意見,當時一起上書基本都是蜀漢的重要官員:

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

可以說只是蜀漢高官的一次集體決議,李嚴的行為危害到了蜀漢的國策,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做多重的處理,在三國時期是難得可貴的。蜀漢的李嚴只是被廢為庶民,遷往梓潼郡,但是奴婢賓客百數十人跟隨。而李嚴的兒子李豐也在諸葛亮的賬下任用。我們可以作對比:曹魏的司馬懿打垮曹爽以後,曹爽和他的黨羽基本上都是被夷滅三族。東吳的孫峻殺了諸葛恪之後,誅滅諸葛恪三族,還把諸葛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都殺了。

李嚴被廢黜以後,他還希望諸葛亮有一天會免除他的罪過,但是此後不久諸葛亮去世。李嚴得到消息以後,知道此後不會有人再重用自己,由此激憤,最終身亡。


人者仁義也


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退守到了永安。當時劉備已經病重,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劉備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之事,於是開始選擇託孤大臣。當時劉備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且對諸葛亮說出這樣一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託孤,可謂是千古託孤的典範。其實劉備在託孤的時候,也留了一個心眼。劉備害怕諸葛亮的權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於是任命李嚴為副,輔佐諸葛亮。劉備將蜀漢的大權一分為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政權,為第一託孤大臣。李嚴則掌握了蜀漢的軍事大權,為第二託孤大臣。史稱: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非常聰明,將蜀漢權力一分為二,李嚴和諸葛亮分領一支。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主持大局;李嚴則領兵掌握軍權,留鎮在永安。諸葛亮和李嚴誰都不能專權,彼此相互牽制。李嚴駐守永安既可以防守東吳,也可以牽制諸葛亮。

劉禪登基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成為蜀漢丞相,並且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劉禪登基之初,國家大權其實已經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國家事務無鉅細都由諸葛亮做主,當然也包括軍事大權。建興元年,李嚴也被封為都鄉侯,級別跟諸葛亮一樣。但是李嚴的權力卻遠遠不如諸葛亮。李嚴一則遠離成都,在外地駐軍;二則諸葛亮不僅為丞相還兼領益州牧。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的權力則遭到了削弱,李嚴的軍事權力也大大削弱。

李嚴本以為自己和諸葛亮能平分秋色,實際情況卻令李嚴失望。李嚴希望能夠從諸葛亮手中分得一些權力。李嚴給諸葛亮出了一個主意,建議諸葛亮進爵稱王,加九錫。李嚴其實別有用心。白馬之盟明確說明“非劉不王”,如果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稱王跟曹操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諸葛亮婉言拒絕了李嚴。

諸葛亮北伐之時,希望李嚴能夠鎮守漢中。李嚴找藉口推脫,並沒有鎮守漢中。李嚴卻想劃蜀漢東部五個郡組建巴州,由自己做刺史。李嚴此舉明擺著向諸葛亮要權,諸葛亮拒絕了李嚴的請求。此事件過後,兩個人之間逐漸產生了嫌隙,兩個人內心出現了不睦。當時陳震已經看出了李嚴不滿諸葛亮,並有意提醒諸葛亮注意李嚴。史稱:

“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諸葛亮當時一心只想北伐,不希望蜀漢內部還有嫌隙,並沒有責怪李嚴,也沒有聽從陳震的建議。根據後來諸葛亮的表述,可以知道他是這樣回覆陳震。史稱:

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230年,曹魏進犯蜀漢。諸葛亮調動李嚴率領軍隊鎮守漢中。李嚴不滿諸葛亮將其調離江州,對外放風說司馬懿準備好了官職等著他。諸葛亮知道李嚴的目的,於是升李嚴為驃騎將軍,而且讓李嚴之子李豐駐守江州。李嚴得到了好處之後才率軍北上。為了安撫李嚴,諸葛亮又讓李嚴參與丞相府事務。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已經適當放權給李嚴。當然也有可能故意設個圈套給李嚴。

此事過後,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加緊張。

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嚴負責後勤供給。由於當時雨水太多,糧草運輸困難。李嚴以糧草不足為由,派人讓諸葛亮退軍。諸葛亮退軍之後,李嚴卻說糧草充足,掩蓋自己督辦不利之責任。為了掩蓋自己的行為,李嚴上書給劉禪,說諸葛亮時假裝撤兵。最後李嚴的陰謀徹底敗露。諸葛亮利用這個機會參奏李嚴,並得到許多大臣支持。

於是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庶民,並且流放到梓潼郡。諸葛亮流放了李嚴,卻提拔了其子李豐。李豐在諸葛亮手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嚴被流放之後,還一心希望再一次被起用。234年,諸葛亮病逝在前線五丈原。李嚴知道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大臣不可能再起用自己。於是李嚴也憂憤而死。

李嚴被流放看似是自己一步步“作”出來的結果,實際上原因也並非僅僅如此。李嚴之所以如此“作”,和自己的心態以及政治立場有一定關係。

李嚴和諸葛亮都是顧命大臣。但是劉禪登基之後,兩個人的權力卻天差地別。李嚴掌握的軍權大部分被諸葛亮奪取,卻沒有獲得多少政治權力。諸葛亮在成都掌管一切還兼領益州牧,李嚴卻只能在外地駐軍。所以李嚴心中不平衡,李嚴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權力,能夠在更加廣闊的舞臺發揮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給諸葛亮打下手。其實李嚴的心態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不是諸葛亮將權力抓得太緊,李嚴也不一定會那麼“作”。

諸葛亮滿足不了李嚴的慾望,李嚴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挾諸葛亮,逼著諸葛亮滿足自己的某些利益。諸葛亮為了北伐,也只能滿足李嚴的部分要求。當然也不排除,諸葛亮有意放縱李嚴“作”,最後找個機會算總賬。“不平”兩個字最終害了李嚴,看來李嚴改名為李平是白改了。

李嚴處處掣肘諸葛亮,除了有不平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諸葛亮代表著蜀漢荊州集團的利益,也是堅定的北伐者。李嚴則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之間的潤滑劑。劉備選擇李嚴,也是看中他這一點。諸葛亮是一個堅定的北伐者,李嚴要顧及益州集團的利益,並不是一個堅定的北伐者。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在根本原則上有分歧。

由於李嚴不是堅定的北伐者,所以他對諸葛亮的歷次北伐都不夠熱心,甚至是消極對待,才會有後來的督辦不力。諸葛亮能容忍李嚴心中不平,卻不能容忍李嚴反對自己的北伐大計,所以他一定要拔出這顆阻擋北伐的釘子。

李嚴和諸葛亮之間不和睦,兩人政治立場不同。但是並不妨礙他們都是蜀漢的功臣,他們兩個可以用相愛相殺形容。諸葛亮流放了李嚴,卻提拔了李豐。李嚴雖被流放,卻也知道只有諸葛亮能再一次起用自己。諸葛亮去世之後,李嚴也憂憤而死。234年,蜀漢一下子損失了兩個肱股之臣。


依稀說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嚴並不是蜀國的的託孤大臣。劉備死前,唯一託孤之人是諸葛亮,而李嚴頂多就是個蜀漢重臣,諸葛亮日後理政的幫手。


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際,是將自己的兒子劉禪全權託付了丞相諸葛亮,同時也把李嚴當做諸葛亮的幫手。在劉備生前,劉備封李嚴為都護,並統領國家內外的兵權,繼續鎮守永安。可以看出,劉備對李嚴十分信任。

但是,最終李嚴卻被諸葛亮給流放了?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

原因是李嚴犯了眾怒。

公元231年,諸葛亮興師北伐,負責後方糧草的正是李嚴。而就在諸葛亮在前方與魏軍交戰之時,卻得知後方糧草沒有跟上,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旦糧草沒跟上,等待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於是諸葛亮被迫退兵,此次北伐宣告失敗。


那麼這究竟發生了什麼?

原來是李嚴搞的鬼。他為了製造出蜀軍在前線作戰不利的假象,於是他先讓人寫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稱因為天氣不佳的原因,導致糧草不能按時送達。而在前線的諸葛亮收到這封信後,也只能無奈退兵了。

在得知諸葛亮撤軍的消息後,他立刻就殺了一個督運糧草的官員,為自己頂罪。隨後馬上上報給劉禪,稱蜀軍在前線失利,目的就是為了打擊諸葛亮。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諸葛亮一直留著李嚴命人送到前線的書信,於是乎,在諸葛亮班師回朝後,這個陰謀詭計就暴露了。在眾臣的群起圍攻下,李嚴被治了罪,但念其對蜀漢有功,只是將李嚴貶為庶人。

所以,這還算是好的,犯了如此大罪,被貶為庶人,已經算是格外開恩了。


青史回聲


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在臨終前召見了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囑託二人輔助後主劉禪。劉禪即位後,二人官居要職,齊心協力治理蜀漢。李嚴的地位在蜀漢僅次於諸葛亮,但是後來,他卻因諸葛亮的一道奏摺,被廢為平民。那麼,是何緣由,讓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平民呢?

一是建興(劉禪的第一個年號)四年,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想讓李嚴帶兵鎮守漢中。漢中郡在益州西北邊境,李嚴很不情願,百般推脫。李嚴藉此要求劃分五個郡設立巴州,讓他做巴州刺史。蜀漢本來就地盤很小,諸葛亮當然不同意。為此,兩人的關係逐漸疏遠。

二是建興八年,當曹魏大將軍曹真三路大軍進攻漢川的時候,諸葛亮再調李嚴前往馳援,他不去,說走了曹魏司馬懿會趁虛而入。後來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並升他為驃騎將軍,他才去了。

三是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道路泥濘,他怕誤期受處罰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退兵後,他又在劉禪面前說,糧草很充足,不知道諸葛亮為什麼會退兵?

老謀深算的諸葛亮看穿了李嚴拙劣的詭計,他將李嚴寫給自己的書信全部呈給劉禪,證實了李嚴的過錯。李嚴理屈詞窮,只好認錯謝罪。於是諸葛亮上奏給劉禪說:“李嚴貪圖權位,只顧追名逐利,不為國家考慮。當初臣認為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所以對他有些寬容和厚愛。然而,臣本以為李嚴做的事都只是在求取榮華富貴,卻沒想到李嚴竟然顛倒黑白到了這種程度。如果再放縱李嚴,將會造成大禍。”

於是,李嚴被廢為平民,流放在外。







極限智慧


蜀漢政權建立以後,其內部有三派勢力,一派是由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舊部,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另外一派是劉焉、劉璋父子的舊臣,代表人物是法正、李嚴;還有一派是益州的本地勢力,如被劉璋殺死的張松就是蜀郡人,屬於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地勢力。

對於三派勢力的態度問題上,劉備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對於從荊州過來跟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劉備給予了絕對的信任。在這個問題上,劉備和諸葛亮的態度一致,這批人都得到了重用,並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在了合適的崗位上,掌控了蜀漢政權的大部分要職。對於跟隨劉焉、劉璋的舊部,如法正就成為了劉備的謀主,其地位僅次於諸葛亮,而黃權則成為了劉備手下統領水軍的重要將領。對於益州的本地勢力,劉備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只要和自己不是同路之人的堅決打壓,很多不識時務的益州本地人物就被劉備清洗了。



李嚴不是本地戶,他也是從荊州跑到益州來謀求發展的,且其人因能力出眾在劉璋手下很受重用。劉備入蜀時,劉璋曾經派李嚴率領人馬抵禦劉備,結果李嚴率眾投靠了劉備。因此劉備在奪得益州後,對李嚴頗為賞識和重用。自己在猇亭夷陵之敗後,把李嚴調動到了自己身邊,配合自己處理政務。這一方面是劉備認可李嚴之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劉璋的舊部安心,表示自己不僅重視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人士,對忠心輔佐自己的劉璋舊部一視同仁。

蜀漢的兵權從來就沒有掌握在李嚴手裡,如果那樣的話,平定南中和出師北伐的應該是李嚴而不是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在世時,蜀漢的兵權一直牢牢的掌握在諸葛亮手裡,李嚴更多時候充當了一個位尊權輕的角色。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變成了後勤大隊長,負責為大軍提供軍事物資和保障。

這不是大材小用嗎?李嚴的心裡很憋屈,我是有能力的人,讓我大材小用我不接受。於是他和諸葛亮鬧起來了彆扭,蜀漢大軍的糧草供給出現了問題,後來為了掩蓋自己的罪過,他又製造謠言為自己開脫。


對於李嚴來講,僅僅被流放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但他也永遠失去了在步入蜀漢政權中樞的機會,因此鬱鬱而終。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出題的人這麼描述問題,應該包含兩層意思:(1)手握兵權的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諸葛亮卻有能力將其流放?(2)李嚴犯了什麼錯誤要被諸葛亮流放?

前者是“何能”,後者是“為何”。我理解,題主重點是想問第一層意思吧。不然也沒必要強調李嚴託孤大臣、手握兵權了。

這裡重點回答第一個問題。

原因很簡單:李嚴雖然是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兵權,但他在蜀漢政治體系中,根本和諸葛亮不是一個檔次的。

諸葛亮加入劉備是在207年,是劉備自己三顧茅廬請回來的高參。正史上,雖然劉備沒有如演義一樣立刻把權力全部交給諸葛亮,但無疑對諸葛亮非常看重,並逐漸給與了重要的權力。早在209年左右,佔據五個郡的劉備便將南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交給諸葛亮管理。劉備軍中四把手趙雲是諸葛亮的下屬。211年劉備入川后,在鎮守荊州的序列中,諸葛亮排名在關羽之前:

(先主傳)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攻克益州後,劉備自封大司馬,諸葛亮則是“署大司馬府事”,就是劉備的全權代理。基本上,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劉備主軍,諸葛亮主政的格局一直在蜀漢維持了10年。

而李嚴,是在212年才從劉璋手下投到劉備軍中的。作為降將中出類拔萃的一位,李嚴也是劉備重點提拔的對象,成為蜀漢重要的實權派。儘管如此,李嚴還是沒法和諸葛亮相比。在219年勸劉備稱帝的名單中,諸葛亮排第五(其中實權派排第一),李嚴排第十一(其中實權派排第六)。

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錄尚書事是朝政總領,假節是代皇帝殺人。而李嚴是輔漢將軍,犍為太守。輔漢將軍是雜號將軍中最高的一檔,然而也只是雜號將軍而已。丞相則是超等存在,是朝廷最大的官。

223年劉備託孤時候,李嚴獲得了“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權力,看上去確實很威風,他還與諸葛亮並受遺詔。李嚴的地位,可以看做劉備拉攏東州系的重要表示。但同時,劉備最信任的還是幫自己規劃三分天下的諸葛亮,所以他對諸葛亮留下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還要求後主:“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兩句駭人聽聞話,固然是因為劉備信任諸葛亮不會生異心,同時也是在賦予諸葛亮決斷一切的權力。連新皇帝都要管諸葛亮叫爹了,你李嚴的那點權力,什麼統內外軍事,又算什麼分量呢?

正是由於有了劉備這樣全力的信任和託付,諸葛亮在劉禪繼位後,很快開府治事,又領益州牧。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成為蜀漢實際上的獨裁者。而李嚴,儘管也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成為諸葛亮之下的二把手,但從整體權力來說,壓根沒法望諸葛亮的項背。諸葛亮除了不能自己稱帝,基本就好比一個正常國家裡未被架空的皇帝,而李嚴只是皇帝下面一個比較有權力的大臣而已。政務、人事和國家戰略都是諸葛亮拍板,李嚴只有局部權力而已。

所以在後面兩人共事的幾年裡,李嚴也並未對諸葛亮造成過多少實際上的威脅和挑戰。他搞的小動作,無非是把巴郡一帶畫出來作為自己的地盤,無非是要在蜀漢權力的大蛋糕上劃拉自己的自留地,僅此而已。而諸葛亮也不過是在維持大家面子的前提下儘量別讓李嚴鬧得太兇。

所以,當李嚴真正犯事時,諸葛亮要收拾他(不管是不是“趁機”)是易如反掌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李嚴犯了啥事兒被收拾,這個史書上寫得很明白了: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


簡單說,231年諸葛亮北伐,李嚴置辦軍糧不力,告訴諸葛亮,使得諸葛亮只好退兵。退兵後又說明明有糧食,幹嘛退兵,又對劉禪說我軍退兵是引誘魏軍決戰。前後言語混亂。諸葛亮估計正不爽(231年北伐本是歷次北伐戰果最大的一次,正揍得司馬懿滿地找牙,因為沒糧食而退兵確實窩火),就藉著這個勢頭,再把李嚴過去追求個人權勢,不服從大局,不聽領導分配,向領導要官要權等等事情一股腦列出來,把他給罷官流放了。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罪名,李嚴沒啥好分辨的,不管諸葛亮是不是趁機削藩。不過好歹還是讓李嚴兒子李豐繼承了部分權位,對李嚴也算不薄了。蜀漢政治鬥爭在三國中最為溫和,由此也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