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桀紂吃。魯迅是否寫錯了?你怎麼理解?

她不愛吃番茄


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借狂人的口,說了一句話:“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

我們知道,在歷史記載中,易牙是蒸了他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並不是給桀紂吃。很顯然,狂人說的這句話錯了。可是,從魯迅寫出這個名篇到現在,從未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專家學者們對《狂人日記》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分析,也沒人認為這是一個歷史錯誤。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易牙)

咱們先來聊聊易牙蒸兒子給齊桓公吃這件事。

易牙本身是齊桓公的一個廚師。這個廚師非常有名,他會進行各種各樣的烹飪。現在有很多種名菜,據說都是易牙傳下來的。

易牙在美食文化中,最大的貢獻,還不是發明菜譜,而是他會調味。古代的調味品非常有限,更沒有味精這樣的東西。但是,易牙卻能夠通過自己反覆的實踐,進行各種食材的祝賀,把味道調到最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鮮”字,傳說就是易牙把羊肉藏在魚肚中,做出的一道鮮美可口的菜。

易牙因為他曾在美食文化中做出過傑出貢獻,在歷史上被奉為廚師的鼻祖。

齊桓公也因為有易牙這樣一位好廚師,因此口味越來越刁。有一次,他竟然感嘆說,什麼都吃過了,可惜沒有嘗過人肉是什麼味道。

結果第二天,易牙就給他端來一小鼎肉湯請他喝。齊桓公覺得這個肉湯味道鮮美無比,就問易牙是什麼做的?易牙馬上跪在地上,哭著對齊桓公說,是用自己4歲的兒子的肉做的。齊桓公當時非常感動,覺得易牙能夠殺掉自己兒子做湯給他喝,是對自己太好了。

(齊桓公)

所以,等到管仲年邁,齊桓公想另找一個接班人的時候,就問管仲,讓易牙當管仲的接班人行不行?

看到這裡的時候,有人可能會說,這也太離譜了吧,廚師怎麼可能當宰相!其實也並不離譜。因為實際上在古代,宰相就是君王的家臣,給君王管家的。“宰”字本來就是分肉的意思。也就是說,廚師把肉煮熟以後,就由宰相來分配。顯然,宰相和廚師乾的是同一件事。

當然了,這件事被管仲阻止了。管仲認為,易牙這種連自己兒子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愛君王呢?管仲死後,齊桓公把易牙逐出朝廷,表示永不見他。但是過了還沒到三年,齊桓公就實在受不了其他宮廷廚師做的菜了,感覺吃他們做的菜,簡直就是嘴裡“淡出個鳥來”的那種。於是又把易牙喊回來,除了讓他做飯以外,還讓他管理宮廷事務。

一年後,齊桓公生了重病,易牙等三個奸臣,各自忙著擁戴齊桓公的兒子們搶奪國君之位,誰也不再理會齊桓公。齊桓公也因此活活餓死。

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為什麼魯迅要寫“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呢?

這句話,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易牙蒸了他的兒子給齊桓公吃,而不是給桀紂吃。魯迅在這裡借狂人之後,說了這麼一句錯亂的話,顯然就是想說,這個齊桓公,其實就是桀紂一樣的人。

(管仲與齊桓公)

那麼,明明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代雄主,乃至是一代“聖賢”,魯迅為什麼要說他是桀紂一樣的人物呢?

我們再回過頭來複盤一下。

當齊桓公說他想吃人肉的時候,實際上他就已經有一顆豺狼之心了。說他有豺狼之心,其實還是高看他了。因為豺狼這樣的動物,也都是很少吃同類的。這個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一種能夠進化下來的基因。而齊桓公卻想吃同類的肉,可見,他是連豺狼都不如的。

當易牙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給他吃,他知道真相的時候,他並不是怒斥這個殺害自己孩子的禽獸不如的東西,反而覺得易牙對他忠心耿耿。儘管管仲已經提醒過他,一個連自己兒子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愛君王的。但是他卻不以為然。由此可見,齊桓公實際上是和易牙一路的人。

而最後,他的兒子們都不理他,等著他活活餓死這一點來看,也可以看出,他們父子之間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後來,雖然他把易牙攆了出去。可是,由於貪圖口腹之慾,他又把易牙喊了回來,而且還讓他參與宮中的事務,最終釀成悲劇。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齊桓公的這些思想和行為,與桀紂又有什麼區別呢?不但沒有區別,而且更可惡,因為他的身上,還披著一件“聖賢”的外衣。而魯迅在寫《狂人日記》的時候,正是把他這件外衣給撕掉,讓他桀紂的形象,直接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所以說,魯迅的寫法並沒有錯,當然也就沒人糾正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