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恆山的懸空寺,懸掛峭壁上的寺廟,為何屹立千年之久不倒?

怪島


懸空寺之前的名字叫做“玄空閣”後來因為這座寺廟就是懸掛於懸崖之上,所以就把“玄”改為了“懸”。但是懸空寺不能說是佛教的寺廟,因為它是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的寺廟。寺廟建於北魏時期的太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491年,距今也將近有一千六百的歷史了。懸空寺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五嶽之一的恆山上,是恆山的十八景中的“第一勝景”,也是山西重點保護的文物,具體位置就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的翠屏峰的峭壁上。關於這座寺廟自古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就是“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從這句俗語中就能感受到懸空寺是多麼的險峻。

所以來到恆山的遊客怎麼能不去看看這座奇特的建築。雖然古代的工匠們建造了很多堪稱奇蹟的建築,但是看到懸空寺還是不禁讓人想:在古代那樣工具不發達的年代,工匠們是如何克服種種困難把這座離地面幾十層樓高的寺廟建出來的。看到懸空寺的那一刻心中是無比的震撼,因為寺廟不僅位於深淵之上還全由木質材料建成。膽小的人走在上面總覺得木頭似乎在叫囂著什麼,而且心裡還會想腳下的木頭經歷了歲月與風雨的侵蝕不會在上面走著走著就斷了吧。走在懸空寺上的感受和其餘地面上寺廟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地面上的寺廟你腳踏的是實地感覺很安穩踏實,在懸空寺上有種走玻璃棧道的感覺。

寺廟規模不是很大隻有30多米長,但是該有的建築一樣不少有很多的閣樓殿宇。主要的建築可以分為南樓與北樓,兩處閣樓凌空相望,中間有一條長線橋將兩處閣樓連接到一起。而這座幾噸重的木質建築能夠千年不倒真的是個奇蹟,因為這處建於峭壁間的寺廟,看起來支撐它的竟然是幾根比竹竿稍微粗一點的木柱。木樁隨意地立在峭壁的石頭上,與上面的廟宇比起來完全就是一幅頭重腳輕的模樣。而且感覺這些木樁經歷了風雨的侵蝕看起來有種一碰就會斷掉的感覺,誰來到這裡都會想如此脆弱的木樁真的能支撐起幾噸重的寺廟嗎?

後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人發現這些如竹竿一樣細的木柱很多是可以搖晃的,也就是說這些木柱完全不受力。而且根據記載雖然很多朝代都對懸空寺進行修繕過,但是沒有哪個朝代的記載提到曾換過寺廟下的木柱。也就是說這些木柱與懸空寺懸空沒有半點關係就是個裝飾,即使沒有這些木柱懸空寺依然能懸空不倒。那懸空寺到底是如何懸空的呢?

經考察在懸崖上發現了幾排方形的石孔,這些石孔從山崖的一端一直延伸到另一端。但是在懸空寺下這些石孔卻消失了,根據這些石孔的位置研究人員在石壁裡發現了一些伸出的木材,而整個懸空寺以及走廊都建在了這些伸出的木頭上。這些排列整齊的橫木與石孔一般大小,建築學家推斷除了露在山體外一米多橫木,在山體的內部可能還固定著兩米長的木材,以一種建築學的方法支撐著整座寺廟。但是後來這些說法被推翻原因就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沒有精密的工具,工匠們是如何在堅硬的山體裡打出橫木般大小深兩米多長的石孔呢?

但是古人所建造的奇蹟數不勝數很多謎題都沒有解開,說明老祖宗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們可能用了其他的一些辦法來彌補他們技術的不足,但究竟是如何建造出這些奇特的建築,答案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追根究底為什麼不好好的在地面上建造寺廟非要把它建造在峭壁上,根據專家的分析在北魏時期這裡是交通的要道,建造懸空寺應該是為了方便信徒來此朝拜祈求出入平安。但是恆山地帶卻經常發水災,建在地下肯定用不了多久就被洪水淹沒,在水中長時間浸泡木質建築就會被腐蝕,這樣建寺廟堅持不了多久。

而如果建在山頂就會遭受日曬雨淋,在這樣進退兩難的情況下當時的設計者就讓人把懸空寺建在懸崖上,這樣就可以躲過經常爆發的水災,而懸空寺上方的崖壁是向外突出的就像是門前的屋簷可以遮陽避雨,而且這裡還位於兩山之間不會遭到太陽的暴曬,如果狂風經過這裡也會相對減弱。“詩仙”李白來到這裡都曾寫下壯觀兩字,這樣的懸空寺被英國的建築學家稱為是把建築力學、美學與宗教等融為一體的奇特藝術建築。通過建築可以看到這個國家曾經的燦爛文化、歷史文明,可以想到在建築的背後有著怎樣的艱難險阻。古代工匠們克服了多少的難題才能建出如此流傳於世的創世佳作,這些無一不展現著中國老祖宗們的聰明才智,讓很多人感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察古議今


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的恆山,是我國國內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建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 懸崖峭壁 間,面朝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欲,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整個寺廟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廊欄左右緊連。

懸空寺的總體佈局有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關帝廟、鼓樓等,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有“壯觀”二字,是大詩人 李白 所題。 明代 大旅行家 徐霞客 唷其為“天下巨觀”。

據悉,恆山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90米,因多年河床淤泥,現僅剩58米。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供銷社一線青天,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以“奇、險、巧、奧”為基本特點,體現在建築之奇、選址之險、結構之巧、文化之多元,內涵深奧,可謂世界一絕。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懸空寺可以歷經千年而不倒呢?

經過 考古 學家們的考古研究發現,所有懸空寺的樓閣和棧道下都埋有橫樑。這些橫樑直徑50釐米左右,深嵌于山東巖上,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約有1米左右。據統計,這樣的橫樑共有27根。這些橫樑很可能是挑起整座樓閣的關鍵,它的上面用森板成的走廊。整個樓閣的底座也直接壓在這些橫樑上。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裡,岩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後插入飛樑,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

再說,懸空寺飛樑所用的木料是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並非奇蹟,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峽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無意中發現了兩排方形石孔。有趣的是,這些石孔沿著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開,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從懸空寺現存的橫樑來看,橫樑的走私和這些石孔十分吻合。經過專家們的進一步調查發現,棧道下方的立森可以晃動,沒有支撐的作用。但是在樓閣下方的立木卻完全不同,這些立木正好頂住橫樑,幾乎無法移動。在懸空寺最高的建築三宮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這些立木上撐著橫樑,下端牢牢地壓在岩石上。正是這些立木和橫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體系,保證了樓閣的懸空。

建於北魏時期的懸空寺至少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了。對於今天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沒有炸藥,又沒有今天覆雜的施工機械,他們是如何在石壁上開鑿石孔的呢?

根據渾源縣有名的石匠張守直的介紹。他家至今還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鑿石工具——喇叭和鏨。經過調查,專家們推斷,當年的工匠僅憑這些簡單的鐵製工具,就足以開鑿出用於旋轉橫樑的27個石孔。 那麼,古人是彼將橫樑牢牢地插在石孔中的呢?

20世紀9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試圖更換部分懸空寺的橫樑,卻無法將橫樑從石孔中拔出。專家們發現,所有的橫樑都被作過獨特的處理,插入石孔中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內,楔子會撐開橫樑,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類似今天的膨脹螺栓,打得越深,固定得就越緊密。 根據寺裡石碑的記載,在當時,工人們首先完成橫樑的佈置,然後再在山腳下,製造出每一個木質構件。當把所有的構件都造完之後,把它們搬運到山頂上,再用繩索把工人和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在那裡,工人將這些部件拼成一個個單獨的建築,再在單個的建築體間鋪上棧道,連接成整體。這樣便成了懸空寺。

渾源縣歷史上曾經有多次地震的記載,最近40年發生了兩次六級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渾源縣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造成很大的損失,而懸空寺卻安然無恙。 是什麼原因使這個空中樓閣沒有垮掉呢?

懸空寺是一個典型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不但懸空的樓閣靠木材支撐在懸崖上,樓閣本身的框架結構也是由木質的樑柱組成,形成一個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防震。這種結構的建築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所以不會遭到徹底破壞。這一特性正是懸空寺在歷次地震中能夠倖免於難的主要原因。


詩詞與美文欣賞


倒了就不是懸空寺了🥰


大者無界成者無限


材料好就不倒。釋迦摩尼是印度人,盤古、伏羲、炎黃、孔子是中國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媧是一條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一起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