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退休後給兒女帶孩子,孫子大了老人還不走,被兒媳趕走,是什麼感覺?你見過嗎?

喬鋒O28


這樣的事情,在周圍真是太常見了。不但常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趨勢。只不過有些老人是被兒子兒媳或者女兒女婿撕破臉趕走,有的是老人自己主動退出。

我的一位表姐,看多了周圍親戚的婆媳之爭,特地找了個外地的老公,家中務農,有不少田地。並且婚前非常明確地告訴老公:“我絕對不能接受婆婆媳婦長期住在一起。他們如果過來幫我帶孩子,我很感謝,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有什麼委屈我都可以忍。他們不來幫忙,我也不會抱怨。”表姐夫拍胸脯做了保證。

果然,即將臨盆之前,老家的公公婆婆過來照顧孕婦和小孩,很多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包括思想觀念差的都非常遠,婆婆是個非常能幹也當家做主慣了的人,什麼都要指揮一通。表姐的家,除了她自己的臥室,基本上都被婆婆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了改造。

表姐是個非常強勢的人,但是她想著,反正只共同處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她可以忍。

然而當孩子上幼兒園了,公公婆婆完全沒有要走的跡象。表姐質問表姐夫,表姐夫才說,爸媽習慣了城市的生活,覺得比農村舒服。而且也捨不得小孫子。

表姐當時怒從心頭起,把表姐夫大罵一通。表姐夫倒也沒有拿大男人的款壓制妻子,反反覆覆就說,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他們也不容易。

表姐深思熟慮了一夜,第二天問表姐夫,你是要租房子給他們住,還是要買房子?房子可以選很近,哪怕是咱們對門都行,就是不能和我住在一個屋簷下。我實在忍不了了。

表姐夫也痛快,那就買房子吧。

於是經過了兩個月的尋找,在他們隔壁樓按揭三十年買了套房子。公婆雖然搬過去的時候很不爽,覺得是被遺棄了,但是也搬過去了。口口聲聲抱怨,這得背上多大的債務,真是不會過日子。

表姐沒說話,但是心裡想,我寧可錢緊張,也要心裡舒服。果然,搬出去之後,因為少了很多小摩擦,婆媳關係緩和了很多。孩子放學回來,經常先在奶奶家玩到很晚,再由下班的表姐和表姐夫接回來。大家都很歡喜。

之所以會出現老人幫忙帶孩子,後期被兒媳趕走的情況,不能單純說是媳婦不孝順不感恩,也不能說是老人太作。深究原因,歸根到底是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

由深宅大院族人聚居變成小單元房裡小家庭為主。

在我們爺爺奶奶那輩子,尤其是在農村,多的是一大家子合起來住在大院子裡,兄弟妯娌家的小孩子都放在一起由老人看管,青壯年男女要下地幹活。聚族而居,或者至少是圍繞祖父母的大家庭一起居住,互相幫助,既是社會習慣,更是當時生產力的要求。

而現代社會,農村勞動力漸漸湧入城市工作,城市工作要求的是個體,而不是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工作。因此,這從根本上推動了小家庭的產生。

社會教育體系的進步,讓小孩子對家人養育以來的時間越來越短。

在80年代甚至再往前的時間,很多小孩子童年最寶貴的記憶,就是跟著鄉下的爺爺奶奶生活,小夥伴們一起上山下河,無所不為。那時候社會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孩子們有大把空閒的時光,需要家人來看管。

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競爭壓力的加劇,小孩子需要家人大把時間看顧的階段只有幼兒園之前,甚至縮短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嬰兒時期。早教班、幼兒園、特長班、中小學放學後的小飯桌、假期託管、假期研學,一方面是家長出於應對社會競爭的需要,一方面,也確確實實減少了家長對孩子的看護時間,使得老人在孫輩上幼兒園之後越來越“沒用”。其落後的教育觀和過度溺愛反而有可能對孩子的教育造成錯誤影響。

女性賺錢能力的提升帶來社會地位提升,導致婆媳關係由“服從婆婆”變成“兩代女主人之爭”。

在古代社會中,大家庭聚族而居,長輩,尤其是婆婆在內宅中擁有絕對的權威,這既是出於孝道的需要,也是家庭穩固的保證。雖然媳婦沒有謀生能力,只能依附於丈夫和丈夫的家庭生活,也就必須承認婆婆的權威,這雖然釀成了很多悲劇,但是也儘可能減少了家庭的爭權奪利。

在現代社會中,女性有了獨立謀生的能力,社會地位提升,相應的在家庭地位也提升了。現在家庭的組成,不是媳婦由原生家庭中離開,加入到丈夫的原生家庭中,而是丈夫和媳婦都從原生家庭中離開,組建一個小家庭。媳婦毫無異議地成為新家庭的女主人。而很多婆婆卻沒有看到或者不肯適應這種變化,依然停留在媳婦是嫁進自家的人,必須受自己管教的觀念裡,對小家庭橫加干涉,引起了“兩代女主人之爭”。而很多夾在中間的男人,往往錯誤地採取了不管不問或者偏袒一方的方式,讓這個鬥爭越演越烈。

在孫輩尚小的階段,媳婦往往出於“我需要你,我不管怎麼樣都可以忍受”的心態,忍下了很多委屈。一旦孫輩不再需要老人大把時間的付出,她們往往會不再忍耐,大起爭端,最終老人不得不走,或者主動離開。也有可能是媳婦不肯再忍,走向離婚。無論是哪種,都是悲劇。

社會已經發生改變,人們必須順應這種現實。老人幫忙帶孩子,子女輩要感恩,要多對老人進行忍讓,除非是原則性錯誤,小來小去的觀念差異不要太過計較。

孫輩上幼兒園或者上學之後,老人要主動退出,尋找自己的生活樂趣,不要過度干涉子女輩的生活。子女輩也要多關心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讓老人生活愉快。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將老人的居所安排在自己的附近,實在沒有能力,也要勤打電話,勤加問候。這不僅僅是對老人的精神慰藉,也是對老人安全的現實考慮。


夢舒說


這種事,剛剛在單位的李師傅家發生。

她們家就一個兒子,他們家對兒子簡直是做到了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吧,他們兒子上大學時,就談了一個女朋友,放假帶回家一看,是個農村姑娘 ,並且其貌不揚,但是兒子願意,李阿姨就本著兒子願意就好的思維,認真伺候著。

那個姑娘家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對這個女兒也不是很重視,培養上了大學就不管了,(其實也算不錯的了)。

於是,這女孩一看李師傅家這麼溫馨,就每個大假都直接 上他家來,來了以後 ,連吃帶拿不說,所有的衣服 被褥完全是李阿姨幫忙拆洗,而且看著孩子衣服 不多,還給置辦各種衣服鞋子之類,走的時候,還給錢。並且叮囑兒子:她們家條件不好,你就多花錢吧!

相當 於他一家供著兒子和兒媳婦一起上的大學。

結婚時,兒媳婦家就賠嫁了幾床被子。李阿姨也沒計較。

後來,兒媳婦懷孕了,李阿姨激動得,早早就退養了,去兒子家了。一天三餐全伺候著,另外 ,李阿姨還特別真誠地把自己的工資卡給了兒媳婦,說他們花銷大。兒媳婦就笑嘻嘻地拿著了。

自從懷孕一直伺候 到孫子上小學,還是那麼 任勞任怨地伺候,那時候,李阿姨的老頭一個人在家(還沒退休),他就除了上班就吃食堂了。李阿姨也沒空管老頭。

孫子上了四年級了,就開始對李阿姨不滿意了,說:奶奶,你怎麼沒有自己的家嗎?

李阿姨說:你家就是我家啊!

孫子說:不,不是的,這只是我們家。你還是回家看爺爺去吧!

李阿姨感覺很心涼,就主動要求回去。兒子兒媳婦一句挽留的話也沒說。她最後,鼓起勇氣,把自己的工資卡要走了。回來一看,工資卡上才幾塊錢,被取得乾乾淨淨的。

自己能說什麼呢,自己的兒子兒媳婦,自己萬般付出,也獲不了一點讚賞和感恩。

現在,李阿姨和老頭子一天天在樓下散步,別人看見了,就打招呼:不去兒子家啦?

她感嘆說:人家不用咱啦!

唉,一聲嘆息 吧!



Longsuixinyuan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姨媽有兩個和兒子,小兒子二十來歲就結婚了,結婚沒多久兒媳就懷孕了,而且三年抱倆。姨媽那時剛退休不久,就幫忙帶孫子。期間兒子在外地工作,不能經常回家,兒媳雖然住在家裡,但是上班也是早出晚歸的。照顧倆小孩的任務就全落在姨媽身上了。照顧過小孩的人都知道照顧一個小孩的日常是有多瑣屑,多累,而姨媽卻要照顧兩個相差只有一歲的小孩。那時姨媽每天五點就要起床,趁兒媳在家她就先把菜買好,然後煮早餐,把家裡的打掃乾淨。等兒媳上班了,她就開始一天的帶娃工作,餵飯,陪玩,做飯,哄睡,洗澡,洗衣服。

後來兩個小孩都上幼兒園了,姨媽也沒輕鬆多少,每天走路來回接送。照常的買菜,做飯,打掃衛生。這時兒媳轉行去賣保險,想通過姨媽介紹,讓姨媽孃家的親戚都在她那裡買保險。姨媽是個思想保守的老實人,她覺得保險都是騙錢的,不想去丟這個臉,所以沒幫忙。兒媳從此就記恨了。

一眨眼四五年過去了,孩子們上小學了。姨媽的小兒子也從外地回來了,姨媽不用那麼辛苦了。兒媳這時覺得姨媽沒啥用處了,就說孃家有個侄女要過來這邊打工,要住在家裡,現在家裡地方不夠住,叫姨媽回老家住。姨媽非常生氣,就罵兒媳忘恩負義,覺得自己沒用處就把自己趕走。於是兩個人就吵了起來。兒媳說了一句很沒腦的話,你除了幫我帶大兩個小孩你還幫過我什麼?


Allbuy福爾摩斯佩兒


首先我要肯定的說:見過,並不稀奇。

兩例都是身邊發生的事。一個是本小區的,兒子兒媳都是農村大學生,現工作都不錯。來看孫子的婆婆說:俺家老頭子真不易,承包了7畝地,土裡刨食供出的大學生。現在娶媳婦有孩子了,叫我看,把我喊來了。現在孫子大了,用不著我了,又叫我回去了。兒子還又在東湖買了一套更大的房子,房子再多也沒我們啥事!

第二例是我們東鄰小區靠路邊一樓的那戶。那就更有意思了。是老兩口拿出積蓄45萬給買的房子,三室兩廳。可待搬過來時,兒媳說了,不能住一起,不方便。咋辦?自已買的房子卻不讓住。於是只好在附近租了房,老兩口住。可任務照樣要幹,白天過來看孩子。老太太氣得見誰給誰啦,我老伴她們常勸她想開點。

所以這事並不算稀罕,不值得大驚小怪。

一方面現在都住樓房,和過去的平房大院確實不一樣,三代人住一起確實諸多不便;

另一方面,孩子小,不得不讓老人看,媳婦再不滿也得忍,一旦不需要看了,還能再忍?一忍再忍就無需再忍。(笑)

所以與其讓兒媳婦趕著走,再找找是什麼感覺?那何必自找不痛快?我就是主動提出走,帶著小孫子到市裡租房子的。這不好嗎?

人老了,確實有很多生活習慣和年輕人不一樣,趁早“早走早安生”。勸那些被“趕”的老哥哥、老姐姐別生氣,我們要與時俱進,接受經驗教訓,沒什麼委屈的,今後好好過自已的日子也就是了。


嶧縣西門裡老李


這事你看要怎麼看,不能一概而論,我家親戚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型,我姨家全款給兒子買了婚房老兩口房子拆遷沒地方住就一直和兒媳在一起住,幫帶孩子做家務另外家裡所有費用也是老兩口出,開始幾年還可以大家相安無事,但是矛盾來了,女方家父母也退休了也想和女兒女婿在一起,女方不好意思明說就整天在朋友圈裡牢騷怪話一大堆,什麼婆婆對兒子的愛就是得體的退出啊一些心靈雞湯,暗示我姨他們,我姨他們也心中有數也看的出什麼意思,但是就是裝著不知道,一是覺的房子是自己出錢買的現在自己家房子拆遷沒蓋好🈶理由不走,走了肯定女方父母要來住不甘心,二是想和兒子孫子在一起生活,正好趕上我姨家女兒出嫁,女方父母大鬧了一場把女兒和兩個孩子帶回孃家了,我姨看為了兒子還是出去租房住吧,還沒來得及看好房子,女孩又回來把碗摔了說怎麼還沒走,這下可把我姨惹火了不出去住了,就這樣一年半了女孩帶兩個孩子就在孃家不回來,我姨也不搬走,最近我姨家起訴離婚了,女方一家又找到我弟弟單位領導說不願意離婚,哎😣就這樣鬧吧哭了兩個孫子了


貝兒155674913


退休後給兒女帶孩子,孩子大了老人不走,被兒媳趕走,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少。我的一個鄰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鄰居的兒子在外地結婚生子,因無人照顧小娃,就把老孃接了過去,老人因為老伴早逝,也準備在兒子那裡養老,於是在兒子那裡看孩子,做家務,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時不時的還會補貼一些自己的積蓄,可是等小娃長到七歲上學後,就把老孃送了回去。

老孃回到家後很是失落一陣子,每天蔫蔫的,一說話就咳成嘆氣,但是為了兒子的名聲還是掩飾著事實的真相,說自己在城市裡住不慣,鬧著讓兒子把自己送了回來。但是我們這些鄰居都知道,當初她被兒子接走的時候曾告訴我們她的兒子是接她養老的。

俗話說沒有狠心的爹孃,只有狠心的兒女,許多父母對子女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但是許多子女對父母則是用著近前,用不著退後,連一點感恩之意也沒有,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也是我們鄰居的這一事例,也讓我們這邊的許多老人都心生警惕,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略思想教育啊!


萍風竹雨123


退休後給兒女帶孩子,孫子大了還不走,被兒媳趕著走,是什麼感覺?你見過嗎?

給兒女帶孩子,孫子大了,任務已經完成,為什麼還賴著不走呢?等著兒媳往外趕,心裡肯定好受不了。

我曾經聽社區工作人員說過這樣的事情:有一家,爺爺奶奶把孫子帶大後,不捨得走了,兩位老人一兒一女,家在山區,雖然沒有多大家底兒,可是來城市給兒子帶孩子之前,把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變賣了,為給兒子買房交了首付。承包的山地交給了女兒管理,一切事情都跟女兒交代好了,從家裡出來就沒打算回去。

可是在孫子長大後,上了初中,兒媳就開始嫌棄公婆,鬧起了矛盾,最後直接說,讓兩位老人回老家。兩位老人沒辦法,只得含淚離開兒子孫子,又回到山裡的老家去了。

我有個親戚,兒子兒媳幾次叫爺爺奶奶來帶孫子,爺爺奶奶說什麼也不答應。兩位老人說,帶孫子可以,你把孩子送到老家來我就給你們帶。這樣的老人省得有被兒媳趕走,心裡委屈心酸的遭遇。

我的意見是,孫子都大了,人到了老年,最好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不管是在老家,還是在兒子身邊,最好不要幾代人住在一起。等到跟兒媳鬧了矛盾再分開就晚了。您說呢?

本賬號持續有優質內容更新。期待您點紅色按鈕關注,謝謝您加入討論留言、轉發、點贊、關注。


赤橙黃綠青藍紫518


說句實話,現在的人都很現實,包括父子、母子之間也是如此,父母體健力壯能幹活時,去哪家都倍受歡迎,可以幫兒女們帶孩子、買菜、做飯、搞衛生,儼然成了個免費保姆,真是上請下迎極其搶手,一但年老體弱做不動了就遭嫌棄,誰也不想要。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是太多了。

我認識一對現70多歲的老夫妻倆,他們是在杭州老家退休的,由於只有這麼個在深圳工作寶貝女兒,夫妻倆早早就追隨女兒來到深圳定居,房子車子都是老倆口掏錢買的,與女兒女婿住一起,他們就是帶工資幫女兒女婿帶孩子、洗衣、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無所不能,無所不做,女兒、女婿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個碗都不會洗,若哪天做的飯菜不對他們的味口,還會直接臉色不好看……依老姐姐的話說:“我們貼錢出力還不落好,真不值。"

父母是兒女的堅強後盾一點不假,但父母若年老體弱又一無所有想依靠兒女真有點難。所以,咱切莫為了兒女買房買車不餘遺力地傾其所有,到老了沒有自已的老窩和老本就被動可憐了。


小草144270718


現在兒女和老人的現狀就是:需要的時候老人趕緊去。然後不需要了,老人要自動離開,否則就會被嫌棄。

有的老人可能想我辛辛苦苦給你把孫子看大,孫子長大了,我應該在你家養老,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由於工作壓力大工作緊張,他們根本不想和老人住在一起。

兒女們和老人住在一起,他們感覺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

一,生活習慣不同,感覺生活很不方便不自由。

比如老人習慣起床早,而年輕人則喜歡晚睡晚起。偶爾星期天還會賴床,連飯都不想吃,這些都是老年人看不慣的,難免會嘮叨幾句,而年輕人會感到委屈,好不容易過週末好好在家放鬆,還要被老人嘮叨。

二,教育孩子觀念思想不同

俗話說隔輩親,老年人一手把孫子帶大,肯定對孫子非常的溺愛,而這點對教育孩子非常的不利。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又是老年人看不慣的,所以住在一起肯定會出現一些矛盾。

三,飲食習慣不同

老年人可能喜歡吃軟爛,重口味的飯菜,而年輕人則喜歡吃燒烤類。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做一桌子菜,總有人不愛吃,也是令人沮喪的。

《都挺好》中,蘇大強跟著二兒子生活,年輕人喜歡點外賣吃,蘇大強喜歡吃家常飯茶,這就造成了飲食上的一種矛盾。

年輕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生活上是有很多不同的,會產生許多的矛盾。如果老年人有自己的住所,身體健康的話,還是搬出去,自己生活。

閒暇時偶爾可以和兒女們小聚一下,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樣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相互之間也其樂融融。


最長情的愛是陪伴


這是一個很揪心的問題,因為在我的周圍看到了太多的這種現象了,媳婦把老人趕出來,老人的兒子是幹什麼吃的?自己親生父母的命運為何要掌握在媳婦手裡?做人最起碼孝道去了哪裡?

老人辛辛苦苦把孫子孫女帶大,出了錢又出了力,當老了需要照顧的時候,就被媳婦趕出來,因為周圍這種現象太普遍了,或者這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在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注重經濟利益的同時丟失了道德和傳統美德,要拷問當代人的善良去了哪裡?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社會公德又去了哪裡?傳統美德在年輕人心中究竟還保留幾分?這種現象給我們這些中年人提了個醒,以後我們在老之前要提前做好準備。在孩子還沒有嫌棄我們之前,要適時退出,選擇去養老機構養老。

不要說老人囉嗦,與年輕人有代溝,當他們需要老人的時候,需要老人帶孫子孫女的時候,需要老人做家務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代溝呢?其實就是道德缺失的表現。或者在老年人身上榨乾了資源,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到了孩子該付出該回報的時候就把老人趕走。這是一個很可悲的時代。

古人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維繫親情、規範家庭人倫、促進家庭和諧美滿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兒女孝敬老人,符合人類的天性,同時也是培養仁愛之心的起點,成長在父慈子孝的家庭環境中,才能常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互愛的情懷。

我們唸佛也是從孝養父母開始的。經典告訴我們,你能夠孝養、恭敬父母就等於供養一生補處菩薩。高堂有兩尊佛,你孝養父母就是在種福田,而且是無上的福田。這位媳婦把老人趕出來,就是親手丟了他們家的福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