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口第二多的印度被稱為三哥?

不再猶豫beyon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麼回事。

清末,上海租界有很多英國人。

他們的保鏢、僕人很多都是印度人,主要是錫克族人,包著頭巾的。

一度,巡捕房也有印度錫克族巡警,因為他們比較高大,勇猛。

這些人大多是現在廣州做生意,後來覺得上海租界更好,從廣州過來的。

廣州人把巡警叫做差佬、阿差,上海人研究沿用了這個詞。

他們把印度錫克巡警和保鏢叫做紅頭阿差,因為他們多用紅布包頭。

因為口音原因,外人聽了就變成了紅頭阿三。

由此,阿三就變為印度人的代名詞。

這當然不算什麼好話,上海話的癟三是罵人的話,主要是街頭混混、無業遊民。

有意思的是,以往我們搞不結盟運動,和印度關係是不錯的,雖然有過中印戰爭!

我們以前有過很多印度歌舞電影,這是當年人很少能夠看到的外國電影。

對於印度人,之前我們媒體也沒有什麼鄙視,當然也不會有人說阿三,或者三哥。

然而,這10年就有明顯不同了。

阿三和三哥這個詞,又被頻繁提出來了。


薩沙


看了好多答案都不對,很懷疑各個大號的政治歷史是怎麼學的。

眾所周知印度原來是個殖民國家,從地緣政治上講……算了,還是簡短一點吧。這個跟我家一件埋藏多年的秘密有關係。我得兄弟叫老二,然後比我兄弟還小的就叫阿三。能告訴你們的就這麼多了。進來的都點個贊,要不然都是阿三。



一半沙一半情


印度阿三,世界有名。

關於印度人為什麼被稱為“阿三”、“三哥”,其中的說法不下十種。足以證明咱們中國人對三哥的研究十分透徹,三哥的各種橋段在中國也是特別流行,特別是當他們開掛的時候。

(三哥威武)

第一種說法,民國時上海有很多印度人,雖然身材高大,但舉止猥瑣,如同猿猴。當時上海人把江湖賣藝耍把戲的稱為“阿大”,賣藝的騎的馬叫“阿二”,他們用於表演的猴子稱為"阿三",這些印度人,在當時的上海人看來,形貌舉止與猴子一般猥瑣,特別是愛和猴子一樣順手牽羊,撈食吃,故此稱印度人為"阿三"。

第二種說法,印度人被英國人殖民,以說英語為榮,但他們智商有限,卻愛在中國人面前擺弄那點蹩腳的英語。由於水平有限,英語說起來也是結結巴巴的,經常卡殼。但凡卡住,就會重複"I SAY……"這一句。由於“I say”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以"阿三"代之。

(三哥狂野)

第三種說法,印度人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冷戰時期仗著有某國撐腰,狂妄的宣稱美國是老大、蘇聯是老二,他們是老三。於是被嚇住的人們便叫他們"阿三",也有叫“三哥”的,總之崇敬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第四種說法,民國時上海租界內就有許多印度警察,特別喜歡人家喊他們阿SIR,阿Sir叫久了,由於語音相近,便被叫成了阿三。

(三哥開掛)

第五種說法,租界的西方洋人被稱為洋鬼子,跟著洋人混飯的叫二鬼子,伺候洋人的就是三鬼子。三鬼子演被尊稱為阿三,很有身份的。由於印度人有伺候洋人的愛好,所以阿三能盡顯其身份。

第六種說法,民國時在上海的印度人大多來自印度阿薩姆邦,每每有人問起他們來自哪裡,都會大聲而自豪的回答:阿薩姆!在中國人耳朵裡,聽起來如“阿三”一般,所以稱做阿三了。

(三哥喝粥)

第七種說法,民國時期上海的外籍巡捕中,印度人很多,他們的制服臂章上有三條橫紋,俗稱"三道頭"。上海市民便以“阿三”代指印度人。

最後一種說法,《大話西遊》裡唐僧便說過"印度阿三"這句臺詞,隨著該劇的流行,“阿三”的美稱被咱們中國人牢牢記住了。

(三嫂也來了)

以上說法,各有各的道理。總之三哥很強大,常常開外掛。你有四個二,人家有王炸。


讀者諸君認為哪一個說法更合理,請留言討論。


宰少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從雜技般的摩托車技術,到人滿為患的火車車頂,再到翻跟頭的空軍、不斷失火的海軍、一直想“自主研發”的陸軍,印度不斷的刷新著世界的認知。



印度也被稱為印度阿三,簡稱三哥。一般認為有兩種原因:

其一,近年來印度的軍事、經濟能力飛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這也導致印度自信心爆棚,加上美國大忽悠,其認為除了美國和蘇聯,自己就是世界第三。但這個世界第三可不好當,之前的老三都被好好教育過,印度也不例外,被我兔實施了義務教育。




其二,因為讀音不準的原因,舊上海的租界中,英國人不太相信中國人,就從英屬地印度調來印度人維持治安,這些印度人也算狐假虎威,整天揮舞著棍子。英國警察一般稱呼為“sir”,上海人又喜歡在前面加一個阿字,加上上海獨特的口音,慢慢阿sir變成了阿三。



不過雖然印度有各種各樣搞怪的事,但是其實力真的不容小覷。


歷史伶俜者


這個說來挺有趣的!眾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那時候經常跟著英國主子們四處作惡。

英國人圖方便,在亞洲辦事兒的時候,經常就是讓印度出人力,他們出武器就行了。當然,不光是僱傭兵,印度海經常充當僕人、傭人、警擦的角色。

這一點在近代的上海很常見,租界有很多英國人,他們的保鏢、僕人,甚至於巡捕警察很多都是印度人。而且是印度的錫克族人,這個民族有個特點,就是包頭巾。

他們出現在上海,一般是頭上包著紅色頭巾,張口就是I say I say講著,於是上海人便叫他們紅頭阿三(I say)。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那些租界裡的錫克警察們,上海人管他們叫阿差,而他們用紅布包頭,然後就被叫做“紅頭阿差”。因為是上海方言,在外人聽來,就像是紅頭阿三了。

還有,咱們看過港劇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會叫警察為阿sir,諧音過來就是阿三了。

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性的稱其為阿三了!

當然這不是什麼好詞兒,聽起來感覺跟“癟三”差不多,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後來也沒有經常叫了。

像“三哥、阿三”這些稱呼是最近幾十年才又興起的。

他們有點“驕傲”,作為南亞霸主,實力強勁,他們自認是世界第三,除了那兩個存在之外,他就是最牛的。所以在者個阿三的基礎上,又添了一個“三哥”名號,一直伴隨至今啊。
當然,這是一個笑話,因為當年自信心爆棚的三哥,被我們一頓胖揍之後,“奮發圖強”,一直以我們為趕超目標。

如此算來,怎麼得也是老四吧?


白話歷史君


之前看到過一個說法,說舊時上海英租界的警察(或者說是打手)很多都是印度人,這些印度人被稱為“阿sir”,和上海話的“阿三”諧音。久而久之,“阿三”就成了印度人的別稱。


機哥聊野史


這個名稱其實是有一種歷史淵源。

印度阿三事實上是由紅頭阿三演變而來的,什麼是紅頭阿三呢?

其實就是指當時在就上海,有很多租界,在英租界中有很多英方警察,他其實並不是英國人來擔任,也不是由中國人來擔任,而是由因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呢,當時都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

紅頭由來

其中有一部分人頭上會纏著紅色的頭巾,其實這是來自於印度國內西客家的一種傳統。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當然它是以印度教為主體的,錫克教教徒其實只佔當時印度的很少比例 ,即便在今天錫克教教徒,更是隻佔到印度總人數的1.9%。

由於錫克教男性善戰,很多錫克教男性在成年之後加入了英軍,所以有一部分人就作為警察,在英國的殖民地服役,在今天的加拿大,還有一些錫克教徒,其實就是來自於印度的當時的英兵的後代。

錫克教有著嚴格的就是宗教規定,他們要嚴守留鬍子,纏頭巾的教規,頭巾又以紅色為主,成年男子的頭巾很長,展開來看的話有6米左右,他們隨身要攜帶木梳或者象牙梳,伸進頭巾裡撓頭用。

印度第13任總理曼莫漢辛格,就是錫克教教徒,他也是首位信奉錫克教的印度政府領導人。

所以其實在當時的舊上海的英租界,啊有很多纏著紅頭巾的,印度警察被稱為紅頭,然後這是一種指示代詞。

阿三由來

阿三的由來則是從殖民地的關係上來的,由於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很多印度人要說英語,到了中國之後,他們總要顯示自己跟英國人很接近,所以在說一些不流利的中文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的加一句I say,就是類似於阿三的發音。

另一種說法是指,當時印度的巡捕對英租界的長官,經常的回答是yes I see,容易被翻譯成諧音上海話的阿三。

此外,民國時期上海的外籍巡捕所穿的制服臂章上常常會有三條幅的痕跡,百姓稱之為三道頭,很多在英租界中的都是印度人士做巡捕,乾的都是給殖民者當爪牙的行當,所以被稱之為印度阿三,這其實是一種蔑稱。

這是阿三的由來。所以我們在稱呼印度人的時候,總是會冠以紅頭阿三的名字,後來更是直接稱之為印度阿三。

南亞大國

所以這種稱謂其實跟印度的人口沒有太大關係。由於印度在獨立之後,及其膨脹的人口規模,成為了世界第二大人口國,甚至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而且在南亞表現出自己的野心,作為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作為世界面積第七的國家 ,同時也是世界相當當的大經濟體,印度似乎也有的,一定的野心,好像覺得自己跟老三一樣。

這種野心,在網絡上常常被網友用來調侃,稱之為阿三,三哥,明著是捧,實際上是充滿了對印度不能認清實力的一種反向評價。


歷史好奇怪


三哥,指的是印度阿三。“印度阿三”源自解放前上海英租界,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穿著制服,拿著警棍,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看門人,一開口就習慣說:“I say!”(我說),類似於我們平時說的“喂!”,I say的諧音,在上海話中正好讀成“阿三”,上海人很喜歡在很多語言前面加上“阿”字,因此“阿三”就叫開了。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有嘲弄之意,隨著時代變遷,慢慢地又從“阿三”變成了“三哥”。


跪射俑


關於這個問題,莫迪表示想打人。2011年,一部國民歷史普及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橫空出世,並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動畫中以各種動物代表國家,比如兔子代表我國、毛熊代表俄羅斯、白頭海雕代表美國,白象代表印度等,高度凝練的形象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我們的鄰居,印度確實以白象作為國家象徵,國際上也習慣將我國和印度的競爭形容為“龍象之爭”。但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是龍、還是兔子。印度除了是白象,還可以是“阿三”,俗稱“三哥”。

雖然在我國,“哥”代表的是敬稱,但“三哥”讓印度人表示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尤其是在當下我國遙遙領先於印度的情況下。

那麼,這個“三哥”或者“阿三”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租界人民的嘲諷

單字詞語前加“阿”,是上海人的通俗用法。

“阿三”的最早來源,起源於印度人本身。作為被英國殖民了200多年的國家,印度人也被大量徵召,成為英國殖民者的狗腿子,比如做警察。在英國的各個殖民地上,尤其是我國,殖民地出身的印度人有種謎一樣的自信。

在印度人履職的過程中,喜歡賣弄自己不流暢的英語。但是當遇到一些同樣會英語的中國人,尤其是租界最多的上海,這些趾高氣揚的印度人就會變得吞吞吐吐,面紅耳赤,這時的他們會反覆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逐漸演變成“阿三”,這是“阿三”可信度最高的來源。

最早的“阿三”全稱為“紅頭阿三”,因為幫英國人打工的印度人,多數來自印度西北部的錫克族,這些錫克族警察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戴著紅色頭巾,因此上海人將其稱為“紅頭阿三”。

到後來,上海人發現幾乎除了紅頭阿三,印度還有很多人不戴頭巾,因此“印度阿三”逐漸流行開來,稱為上海人對印度人的蔑稱。

另外,英國殖民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習慣被稱為SIR,這一點在之前的香港電影中多有體現,上海人說話習慣在單音節單字前面加一個“阿”字,於是“阿SIR”就逐漸成了阿三。

2、約定俗成的蔑視

在我國某些地方,“阿三”是對猴子的稱呼,近代以來,大量洋人蜂擁而至,在我國民眾看來,洋人的行為舉止皆如猴子般形貌,十分滑稽。而因為印度人面貌普遍黝黑,這讓備受白種人列強欺侮的我國民眾找到了發洩的窗口,在民族“優越感”的推動下,自以為高印度一頭的我國民眾將這些狗仗人勢的印度人蔑稱為“阿三”。

自鴉片戰爭後,我國將侵入我國國土的洋人成為洋鬼子,當然也包括供英國人驅使的印度人,但是在我國民眾心中,“鬼子”的地位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因為我們打不過西方列強,所以在這些正兒八經的列強面前,我們稱之為“洋鬼子”,日本人雖然也是洋鬼子,但是因為我們蔑視了幾千年,一般稱之為“小鬼子”。

剩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這些列強尤其是英國人,除了僱傭印度人,還僱傭中國人當差,所以在我國民眾心中,將這些給洋人賣命的中國人買辦、警察等稱為“二鬼子”。抗戰時期,“二鬼子”特指那些給日本人賣命的偽軍漢奸等。

而因為中國人第二,所以被中國人蔑視的印度人自然就只能排到第三,稱之為“三鬼子”。

而後,三鬼子逐漸演變成“阿三”,這是“阿三”的另外一種來源。

3、世界第三的夢囈

在我國,雖然“哥”是敬詞,但是前面加個“三”,聽著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而“三哥”之所以成為印度人的專有詞彙,和印度在近現代的蹩腳表現密切相關。

話說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創始人尼赫魯高調宣稱印度要麼默默無聞,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所以獨立後的印度除了耀武揚威,使勁欺負周邊小夥伴,就是拼命在國際社會露臉,倡導建立“不結盟”運動,增加國際影響力。

印度的膨脹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尼赫魯也開始逐漸膨脹。再加上1961年打敗葡萄牙收回果阿後,印度越發感覺自己能上天。

此時的印度自詡為第三世界的領導者,因為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是印度絕對無法超越的,所以印度最大的夢想就是做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三。

但是印度的“世界第三”夢被北方大國無情地打碎了,1962年,忍無可忍的我國重拳出擊,將印度打下了世界第三的神壇,氣急敗壞的尼赫魯甚至請求美國直接干預,公然撕下不結盟政策的偽裝。

而戰爭的結果是,印度不僅輸了面子,還輸了裡子。我國在打敗印度後,還通過送還武器的方式對其反覆羞辱,印度徹底被打回原形。

但心胸寬廣的我國並沒有因為輝煌的勝利就目空一切,相反,對印度“世界第三”的地位,我國還是相當“認可”的,但在印度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嘲諷,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所以,“阿三”或者“三哥”的帽子,短期內印度人是摘不下來了。他們能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對我國謎一樣的自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是尊稱。大哥是蘇聯,印度排第二,但是人家不願意被叫二哥,於是就順位叫三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