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2100多年地名歷史變遷

泰州古稱海陵,與金陵南京、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齊名華夏,飲譽神州。

可是除了“海陵”,泰州在歷史上還有過哪些名稱呢?平日裡,我們也許時常疑惑,我們的方言、習俗和海安、東臺、如皋等地為什麼會如此相似?這之間究竟有什麼淵源?在這2100多年的歷史裡,泰州都經歷了怎樣的分分合合?

海陽

古泰州南銜長江,東傍黃海,背靠淮河,江淮海三水際會,而泰州恰如耀眼的明珠浮出於三水之間。泰州成陸歷史較早,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這裡已有人類居住。

海陽是泰州最早出現的地名。先秦時代,海陽指江海交匯處長江北岸包括今泰州在內的一大片地方。從“海陽”二字可知,它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不過,海陽是地域名而不是行政建置名。

海陵縣 亭間 吳陵縣 吳洲

海陵縣是泰州歷史上設置最早的縣。《輿地紀勝》說:“以其地濱海而高,故名海陵。”(卷四十),可見海陵也是以地理方位和地貌特徵來命名的。早在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枚乘上書吳王劉濞的說詞中已說到“轉粟西向,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其中的“海陵”是見諸於史書最早的記載。

泰州2100多年地名歷史變遷

新莽時期(9至23年),海陵改稱亭間(一說亭門)。古代稱煮鹽處為亭場,煮鹽者為亭戶,名為“亭間”或“亭門”。說明煮鹽在海陵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海陵縣縣廢。直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立。西晉末年,中原淪為戰場。北方人口大批南下,海陵縣也接納了很多北方移民,在境內置縣設郡。

唐武德三年,海陵縣改稱吳陵縣,並以縣設吳州管轄。四年後吳州廢,恢復了海陵縣的名稱。《資治通鑑》說,唐光啟二年(886年)海陵縣有五萬戶居民。唐代是海陵縣發展較快的時期。五代時興化縣、泰興縣、如皋縣、靜海制置院先後從海陵分離出去,海陵境域漸小,最後成為北接興化、西界江都、南鄰泰興、東南為如皋,僅東北與海相通的格局。南唐設泰州後,海陵一直是泰州州治所在地。

海陵郡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在海陵縣東部增設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個縣,並在五縣之上設郡管理。 大概是因為它設在海陵縣境內的緣故, 新設置的郡稱為海陵郡。

海陵郡到劉宋時境域擴大,增加了臨澤縣(故址在今高郵縣東北)。蕭梁時又有擴大,划進了海陵縣,並將郡治移至海陵縣。海陵郡一直保持到隋初。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海陵郡廢去。同時,建陵縣並人海陵縣,如皋縣併入寧海縣(在此之前蒲濤、臨江二縣已併入寧海縣),臨澤縣併入高郵縣,海陵郡解體。43年後,唐武德九年(626年),寧海縣又併入海陵縣。從設置到廢除,海陵郡存在172年。

泰州 泰州路

南唐元年,在海陵縣設置泰州。下轄海陵、興化、鹽城三縣,後又增加泰興、如皋二縣和靜海制置院。這就是所謂的“州建南唐”。

關於泰州命名的含義,曾在泰州任職的南唐吏部尚書徐鉉,說是“取通泰之義”。所謂“通泰”,《周易·序卦》說“泰者,通也”,《漢書》說“泰者,通而治也”(卷三十六)。所以,泰州是一個非常吉祥的名稱。

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規在《泰州重展築子城記》碑文中說:“當州即漢朝舊海陵制邑也。自丁酉歲仲冬月奉敕旨改為是郡,莫不天文煥舉,光數百載之鎡基;地利顯分,富一千里之黔庶。鹹鹺贍溢,可為水陸要津,咽喉劇郡。是茲升建,為屬勳賢。”這段碑文說明,海陵縣之所以升為泰州,是因為海陵地處淮南東部水陸要津,盛產鹽糧,民眾富裕,將建置升格,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地利優勢。

泰州設置後,後周與南唐反覆爭奪,泰州成為後周的團練州。宋取代後周,統一南方,泰州軍事價值減弱,遂由團練州降為軍事州。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鹽城改屬楚州。金入佔領中原。宋室南渡。淮南又一次成為軍事對峙的前沿。出於軍事考慮,建炎四年(1130年)以後,興化、泰興的統轄多次變更,紹興十二年(1142年),泰興縣最終屬揚州,淳熙四年(1177年),興化縣最終屬高郵,泰州從此僅轄海陵、如皋二縣。

泰州2100多年地名歷史變遷

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縣西溪鎮(現東臺)

唐宋時,州縣按其地位輕重,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個等級,宋代的泰州是“上州”,海陵是“望縣”。

元代至元十四至二十一年(1277—1284年),一度設泰州路。這個“路”在元代是第二等地方行政區劃,隸屬於省,泰州路廢后,泰州屬揚州路,行政位置比宋時降低。明代改路為府。泰州屬揚州府,從此不論有無轄縣,泰州的行政位置均僅略高於縣而已。明初,海陵縣併入泰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縣改屬通州,泰州成為散州,所轄範圍大致是宋元時期海陵縣的境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泰州東北境設置東臺縣,泰州不再與江海相通。

歷史上看,如皋、東臺等地,一直是泰州轄地,跟隨泰州時間最長,方言、風俗基本相同就不難理解了。這兩個地方,其實就是古海陵人不斷遷移過去煮鹽生活定居下來,不斷髮展起來的。

自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泰州存在974年。儘管南宋以後泰州的行政地位日趨下降,但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並且人才輩出。

泰州是江淮間糧食生產地和集散地,也是淮南鹽的主要產地。南宋紹興末年,海陵監的收入超過唐大曆時全國鹽賦總和。明代泰州分司所屬10個鹽場的鹽產量,佔兩淮鹽產總量半數左右,而且泰屬鹽引和通屬鹽引均在泰州制掣西運。由於鹽務繁盛,木行業、造船業、過載業隨之興旺。

作為行政建置的泰州廢去後,泰州這個名稱一直作為城市名稱存在,不過所指範圍並不確定。除指泰州城區外,有時也指原泰州境域內所有地方,實際成了一個泛指的地名。

泰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宣佈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治所和境域不變。泰縣歷時前後不到38年,頗為戲劇性的是一度有三個縣政府並存分治。

民國期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辛亥革命後,泰縣先設民政長公署,後改為知事公署,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泰縣建立縣政府,此為國民黨領導的泰縣縣政府。

黃橋決戰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新四軍為了東進抗日,與韓德勤部在泰興黃橋決戰,並乘勝攻佔泰縣、海安、東臺等處,在海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亦稱泰縣縣政府,管轄範圍為泰縣東部及如皋西部。這是中共領導的泰縣縣政府。

民國三十年(1941年),駐防泰縣的國民政府軍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李明揚,為抗日率部到裡下河地區打游擊,國民黨泰縣縣政府隨之轉移,從此僅管轄下河地區部分農村。李部撤離,泰縣縣城淪陷,偽政權成立,使用的也是泰縣縣政府的名義,但管轄範圍很小,侷限於縣城及近郊,這是汪偽泰縣縣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縣政府返回泰縣縣城,汪偽縣政府逃散。

泰州2100多年地名歷史變遷

1949年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洲的群眾夾道歡迎我第三野戰軍20軍59師渡江參戰部隊老照片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泰縣縣城解放,國民黨泰縣政權終結。1月22日,泰縣一分為二,城區新設泰州市,農村仍設泰縣,縣治姜堰。泰州市與泰縣原本一體,分開後仍然關係密切。

泰州市設置時僅轄城區六個鎮,境域很小。以後不斷調整,至1996年撤市建區,大小調整累計21次。其中調整幅度最大的是兩次與泰縣合併,又兩次分開。第一次與泰縣合併是1950年5月17日至同年10月7日。不足四個月即分開。合併後稱泰縣,縣治泰州。第二次合併在1959年1月5日,合併後稱泰州縣,縣治還是泰州,1962年5月24日分治。

泰州行政區

1949年5月,華中第一行政區奉命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設專員公署,下轄泰州市、泰縣、泰興縣、靖江縣、東臺縣、臺北縣、海安縣、如皋縣,受蘇北行政區管轄。次年1月,蘇北行政公署移駐揚州,同時,揚州、泰州兩行政區合併,稱泰州行政區,專署駐泰州市。下轄市縣也作了調整,為兩市九縣,兩市是泰州市、揚州市,九縣是泰縣、泰興、靖江、江都、高郵、寶應、興化、六合、儀徵,仍屬蘇北行政區領導。泰州行政區管轄範圍之大,超過南宋以來的泰州。

1952年底,蘇北、蘇南兩行政區與南京市合併建立江蘇省,1953年1月,泰州專署撤銷,改設揚州專署,駐揚州市,泰州行政區改稱揚州行政區。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為省轄市,並受揚州專署督導。1958年7月,又改為專署轄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縣再度合併,稱泰州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揚州專區。

  1962年5月24日,泰州縣撤銷,泰州市建置恢復,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專區。

  1971年5月,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泰州市屬揚州地區,為地轄市。

  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揚州市改為省管轄,泰州劃歸揚州市管轄。

1985年1月1日起,泰州實行計劃由省單獨列戶管理,省各部門在安排計劃時,分別計算揚州、泰州兩市的指標。下達計劃時,在揚州市的總額中,列出其中泰州市的計劃指標數。計劃體制的這一改革,為泰州市創造了一個稍微寬鬆的政策環境,給泰州市增加了一些活力,對以後泰州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泰州市

1996年8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對揚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縣級泰州市從揚州市劃出,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組建高港區。2012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姜堰區,至此泰州市下轄三區三市: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靖江市、泰興市、興化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