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使國庫充盈,足足用了二十年,為何司馬光、蘇軾強烈反對?

大侃歷史


好好看看歷史去吧,王安石變法什麼時候是國苦衝贏了,到時死了民不聊生了,把老百姓的錢全都被那些地主官紳給搶走了。一個親表法,本來說是遇到災荒年的時候,老百姓可以向官府借錢,可以收一定的利息,讓官府的人給給執行成無論什麼時間老百姓都必須向他們借高利貸了。這就使得國庫一分錢沒收到,老百姓變得更窮了,當官的卻是更富了。


大漠刀客


宋神宗繼位時,官僚、富商兼併了大量的土地形成了勢力龐大的地主階級,農民只得到少量的耕地,為了防範西夏及遼的侵擾,供養了龐大的軍隊,以致國庫虧空,且政府又把繁重的徭役、賦稅加在農民身上,所以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宋王朝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為了扭轉局面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改革方案 ,並重用他加以實施。

經過改革,生產力得到了發展,國家財政不斷增加,曾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但卻遭到以司馬光、範縝、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極力反對,原因如下:

一、改革觸動了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特別是“方田均稅法”的實施,清丈出了大量隱瞞的土地,增加了他們的賦稅。“市易法”“均輸法”的實施,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控。這些法規都極大的衝突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才受極力反對。

二、改革新法中的許多條款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青苗法”雖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但國家強制農民借貸且利息偏高 ,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募役法”雖看似親民,也是以為政府增加稅收為目的。“農田水利法”雖開墾了許多荒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這也成了官員們的業績工程,他們沒有科學的擇址,只求數量的多少。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顯然也遭到了司馬光、蘇軾等人的反對。

三、王安石新法團隊中缺乏賢達之士,即用人不當。新法初施,很多重臣良君因反對新法而被逐、被貶或自己辭職,王安石便任用了一批才學和人品不如前任的新派人物,他們的行事做派當然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對。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雖有極其複雜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使廣大農民受益,雖增加了政府收入,強化了軍隊管理,但卻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以失敗而告終。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說起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砸缸,可謂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兩位宋代人物。他們兩個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原本是一對好友。卻因為王安石的變法運動,最終兩人分道揚鑣,成為了政治上的敵人。

司馬光從小就對史書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他的志向在於編修史詩,對於政治的興趣不大。22歲踏入官場,而後數年內修成了《歷年圖》(資治通鑑前身)、《通志》等書,獲得英宗的讚賞。但是,他的志向是想修築完成歷史方面的鴻篇鉅著,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英宗皇帝駕崩後,宋神宗繼位。將遠在江陵擔任知府的王安石調任翰林學士,成為皇帝身邊進城,此後王安石同身為翰林學士的司馬光,關係錄音密切,兩個人時常飲酒作詩,談論朝政。雖然也有過一些爭執,但最終大家都一笑而過。

可看出,司馬光和王安石本身是有著比較好的朋友交情,雖然時有分歧,卻不影響兩人之間的友誼。尤其是對於司馬光來說,雖然在政見上有所不同,卻不太可能因此而成為政治上的敵人,畢竟司馬光本身對於政治是沒有過多興趣的。

然而後來一次皇帝祭天活動中,宰相曾公亮建議神宗皇帝,由於年年災害,導致國庫空虛,應該從皇帝至百官,節儉以應災用。馬光認同此建議。而王安石則認為,國家用度不足,主要在於不善於理財。兩人因此起了爭執,直到神宗制止方才罷休。

兩人爭執之事發生不久後,王安石便向神宗皇帝遞上了《百年無事札》,提出應該整肅政治,整頓軍事力量,提升國家財政收入,以此扭轉朝局腐敗的形勢。而神宗皇帝剛上位不久,正想有所作為,立刻召見王安石,君臣二人商討變法之事。

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政之事,位同宰相,神宗皇帝大力支持變法。保安室很快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舉動,他將重點放在財政方面,出行了一系列的新的政策方針。然而在變法的過程中,卻遭受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許多大臣的強烈反對。

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司馬光之所以反對王安石變法,並不僅僅單純是從政治上的考量。那麼為什麼原本挺好的兩個人,會因為一場變法形同陌路?這當中其實涉及到了很多王安石個人的原因。

一、任人唯親

變法開始後,王安石將很多反對派的官員清理出朝堂,這就留下了很多位置,不得已只能啟動大批新人。然而這些人只需要通過對王安石的溜鬚拍馬,讓他知道,自己對新法的支持,就能以此竊據高位,這當中就有後來留下千古罵名的蔡京等人。

二、做法激進

行事作風,全然不顧核心階層的既得利益和底層民眾的生活生計。上則限制地主階級不能隨意兼併土地,還將商人利益沒入國庫。下則各種各樣的稅收,讓百姓完全沒了活路。完全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卻沒想過自己已經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光和蘇軾等人才會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的剛愎自用的性格,任人唯親的做法,以及行事過於激進,最終讓神宗自己也受不了,轟動一時的王安石變法落下帷幕。

而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重新進入政治中心,次年升任尚書左僕射,執政數月,罷黜新法,一年半後,與世長辭。


小芊芊愛歷史


宋朝建國以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一些措施導致宋朝出現了“三冗”和“兩積”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導致宋朝面臨著積弱積貧、內憂外患的艱難困境。

為了改變這一困境,推行變革勢在必行。於是,宋神宗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為了能夠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便開始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雖然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並且其中一些舉措還使得國庫充盈足用二十年。可是,這樣一個對國家有積極作用的變法舉措,卻遭受到了司馬光和蘇軾的強烈反對,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一,歷朝變法教訓讓他們對變法信心大跌。歷朝變法幾乎無不以失敗而告終,很少有能成功的。特別是離他們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沒施行幾天便夭折了。所以司馬光和蘇軾怕王安石重蹈覆轍,身敗名裂,也怕百姓經受折騰過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二,司馬光和蘇軾一致認為,王安石改變了祖宗之法,會導致社會更加動亂不安。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祖先崇拜的國家,對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和綱常倫理都是十分尊崇的。所以保守派的司馬光覺得堅守“堯舜時代”和“孔孟之道”這些祖宗之法社會就不會出亂子。

在這一點上,司馬光就比蘇軾表現得更為激進,他不管王安石有什麼變法舉措他都上奏反對。比如王安石在推行“免疫法”的時候,司馬光便瘋狂上奏打罵“免疫法”的各種弊病。前一篇奏摺還說“免疫法”方便富人卻苦了窮人,下一篇又變成了讓富人變成了窮人。還有一件事便是國防,國防一直是宋朝比較憂慮的問題,所以王安石選擇了重拳整治國防。

可是司馬光卻認為王安石此舉實屬胡鬧,他在《乞罷保甲狀》一文裡就說到,無論如何宋朝都打不過契丹西夏,還不如順應自然,因為他堅信“天不滅宋”。

第三便是對於朋黨利益的維護。朋黨之爭,一直是古代朝廷官員之間比較嚴峻的一個問題。當時,王安石為了達到變法的目的,在變法用人的時候只考慮起用那些支持他的人。那些品行端正、能力優秀但反對他的人他一律不用。這樣一來便使得朋黨之爭更加激烈,司馬光和蘇軾都有自己的朋黨,出於維護自己朋黨的利益的考慮,二人便選擇了反對變法

蘇軾除了有以上方面得考慮,還有最重要得一點便是蘇軾認為變法會傷及百姓利益。蘇軾非常贊同孟子所說的“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的觀點,但王安石在變法的目的之一便在於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於是在財稅政策上,王安石搞租稅、差役、兵役等貨幣化改革,同時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而蘇軾則支持保留出勞力代役等傳統形式,認為這是相當於在剝奪百姓的權益。

於是蘇軾批評王安石變法是“與民爭利”,高揚“民本思想”。可王安石也認為自己遵循了民本思想,他承認自己確實是在維護大宋朝維護君王,但他同時也在維護老百姓。因為只有保住大宋朝,確保國家的穩定與安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可當時的蘇軾卻並不買他的賬。

司馬光和蘇軾雖說都對王安石變法持反對意見,但兩人最大的區別便在於司馬光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蘇軾不一樣。蘇軾並沒有全盤否定變法,他只是對其中損害百姓利益的舉措反對,甚至在後來看到了變法的成效後還擁護變法。


鄧海春


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開展的,最後以失敗告終。變法起因是當時的宋朝官僚機構和軍隊冗雜,對內大興土木,對外連年征戰,還有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原因導致國庫虧空,財政赤字。一開始王安石向宋仁宗提出變法的建議,當時還作了一篇名叫《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奏疏,但是宋仁宗沒采納。

不過宋神宗卻非常看好王安石和他的主張,1068年,宋神宗繼位第二年,王安石又寫了一個摺子,名叫《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給宋神宗看,並表示我們國家現在這麼貧苦,不是因為開支過多,主要是因為生產過少;農民之所以貧苦和不能從事生產,一是官僚富豪兼併了大量土地,二是我們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我們不能這樣了,我們得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開發自然資源,我們得積極開源,不能消極節流。宋神宗認為王安石很贊,要他盡心輔佐自己。

有了“尚方寶劍”的王安石,開始大刀闊斧的幹了,從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三個方面進行變革,出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6個富國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5個強兵之法;它通過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等3個舉措“取士”也就是招錄公務員。

王安石變法確實收到了一些成效,"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但是,王安石變法“變”的太急進了,一方面,損害了核心人物的利益。例如,新法一出,豪強地主不能肆意兼併了,上等戶的高利貸也不能下放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隱田漏稅行為也被限制了,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也被收歸國家了;另一方面,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在變法的指導思想上,王安石只顧著給國庫掙錢了,例如通過均輸法,利用國家權力的強制性進行收購、運銷,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大大偏離了"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的初衷。比如,免役法出臺之後,百姓開始叫苦了,因為連挑個水、理個頭髮、販賣茶葉之類的小買賣,都必須得交免疫錢才能經營;商販要交的市利錢,稅額比本錢多,所以有的商人寧可以死相爭。在保甲法推行時,為了不被抓去當兵不交賦稅,有的百姓居然自殘,1072年,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還進行了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兒。

司馬光和蘇軾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弊端,再加上新舊黨派之爭中,他倆也和王安石不是一派的,司馬光還曾上書《應詔言朝廷闕失狀》,反對王安石的主張和做法;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還有母親高太后也向宋神宗哭訴,說"王安石亂天下"。於是王安石的最大後臺宋神宗受不了了,王安石自己也快受不了了,後來他的兒子去世了,他就回家歸隱了。本來他的想法是愛國愛民的,沒想到弄成這個樣子,有好成績值得肯定,但這些弊端讓人心痛啊。雖然變法初衷示好的,但是在推行過程中,有一些舉措的不合時宜,實際執行起來也是運作得扭曲了,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還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所以說,只有好的想法不行啊,得做好調研,不能太理想化,更是不能急功近利,變法實施時用人很重要,別開展開展就跑偏了,重大的變革是要循序漸進的,太急的話流血犧牲就會更慘重吧。


善執者


宋朝是我國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最繁華時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宋朝過度的重文抑武,導致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卻不是很強,以文制武還使得宋朝出現“三冗二積”(冗官冗兵冗費)的情況,國家的所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所以終宋一朝都貫穿著變法的思想。在宋神宗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就將變法付諸行動,這場為了國家富強,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現象的變法運動也被稱為“王安石變法”。但是這場變法最終失敗了,不過這並不影響它達到一定的富國強兵的作用,其中的一些政舉還讓宋朝國庫充盈二十年,那麼這麼一個對國家有益的變法運動為何會遭到司馬光和蘇軾等人的反對呢?

首先是因為歷朝歷代失敗的變法教訓讓宋朝當時的很多大臣對此次變法也失去了信心,比如宋朝之前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施行沒幾天就失敗了,既然變法很難成功,自然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們怕王安石重蹈覆轍變法失敗,讓百姓白白折騰。

其次司馬光和蘇軾等人也認為王安石變法改變了祖宗之法,會導致社會動亂。中國古代對於祖宗留下來的法律條令倫理綱常都是很看重的,司馬光等人認為堅守“孔孟之道”就不會使得社會出亂子,而隨意變法改變原有文化格局則會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不管王安石提什麼變法舉措建議,都會遭到司馬光的反對,比如面對宋朝最嚴重的外患問題,王安石選擇重拳出擊整頓國防,司馬光卻覺得多此一舉,他在《乞罷保甲狀》說宋朝無論怎樣都不是契丹西夏的對手,應當順其自然,相信“天不滅宋”。

當然司馬光和蘇軾等人反對變法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維護朋黨的利益,當時的朋黨之爭比較激烈,王安石為了變法成功用的人都是支持他變法的人,而很多有能力品行端正的人卻不得任用,這就加劇了朋黨之爭,司馬光和蘇軾等人為了維護自己朋黨的利益也就反對了王安石的變法。蘇軾反對變法也考慮到了變法會傷及老百姓的利益,此次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朝廷收入,那麼要增加收入勢必要加重老百姓的賦稅重擔,蘇軾不支持這樣,他支持保留出勞力代役等傳統形式,反對王安石的租稅、差役、兵役等貨幣化改革。

蘇軾批評王安石的變法是“與民爭利”,而他本人一直贊同孟子的“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的觀點,一切應該以百姓的利益為重。可見司馬光和蘇軾雖然都反對變法,但是司馬光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蘇軾則有自己的考量,沒有完全否定變法,只是不支持其中傷及百姓利益的改革措施,可惜的是蘇軾在這場變法運動中被歸為“舊黨”,貶謫出京,只能將自己的豪情壯志寄情于山水之間。


風塵講歷史


王安石針對當時宋朝的發展形勢提出了王安石變法,在王安石看來,在宋神宗時期,當時的國家財政危機已經非常嚴重,而且還存在很多外患,面對當時的政治處境,唯有變法才可以救國。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王安石屬於一個勇敢的革新派,但是在封建社會中,這種革新的做法往往也是在挑戰傳統,所以王安石在提出變法的同時,遭到了司馬光和蘇軾的反對。



王安石變法在施行的過程中確實讓國庫有所好轉,起碼在二十年內無虞。可是王安石變法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不可否認的是,王安石變法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說是比較可取的,只不過同為大臣的司馬光和蘇軾等人都不同意,他們反對的理由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在司馬光等人看來王安石變法無法奏效,因為他們結合歷朝歷代的變法來看,變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度很大,大部分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有的變法在失敗後還導致國家更加衰退。所以在他們看來當時王安石變法可能會導致國家退步,同時他們也擔心王安石變法一旦失敗後,王安石會因此受到連累,反而不如不動,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司馬光和蘇軾等人用歷史作為明鏡,認為變法失敗無疑,所以也沒有實施的必要。



第二他們認為王安石變法的提出有悖於祖宗的規矩,在封建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是保守派,他們對於任何新事物都是持懷疑態度,而王安石變法的提出也是在向傳統的保守派發出挑戰,而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的司馬光和蘇軾等人自然不會看著不管。在司馬光等人看來,朝廷需要給百姓做出表率,需要尊重老祖宗,而實行變法就是在和傳統作對,於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



第三從利益出發司馬光等人也是要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古代朝廷上各個官員之間會因為利益牽扯而結成黨派,這種問題歷朝歷代都不可避免。當時王安石在提出變法時,他啟用的人都是擁護他的一眾,而忽視了這些官員的品行,放著朝堂上行為端正清廉的官員不用,而只因為利益目的相同而得到重用,讓司馬光等人很是反對,這樣做也讓保守派的利益受到了威脅,當時蘇軾和司馬光也有自己的黨羽,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為此堅決反對採用王安石變法。


紫禁公子


司馬光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編纂的《資治通鑑》直到現在依然是最經典的史學著作。蘇軾是中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詩詞大氣磅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反對王安石變法,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反對變法呢?\r

第一個原因不同意以青苗法代替常平倉。因為常平倉有利於窮人的而不利於地方豪強對土地的兼併。\r

第二個原因不同意發放貸款時收取高額利息。富人貸款能夠以錢還錢,而窮苦人還不起錢只能還糧食,還糧食的利息要高很多。\r

第三個原因反對強迫貸款。有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不管老百姓需不需要貸款都會強制他們貸款,引起了巨大的民怨。


濁酒論談


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是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之一。在封建時代,變法就是推陳出新,改變舊制之弊,推行新政以富國強軍。王安石變法,給頹廢的宋朝帶來了新生,使國庫充盈足用二十年,如此利國的變法,為何司馬光、蘇軾強烈反對?這裡面有問題。

王安石被宋神宗啟用,奉旨進京,一路上看到受災百姓被賦稅逼得叫苦連天,而賑災官員卻晝夜歌舞,花天酒地。豪門富房囤積居奇,發放高利貸,官商勾結,大發橫財,他們有人一餐就殺牛羊十隻,一夜點蠟燭三百支。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稅賦卻一邊多,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國家也沒錢花。他知道變法定會得罪富商大賈、官紳重臣,但為了助神宗富國強兵,不管得罪多少人他也要變法。

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得到了許多大臣反對,其中有三朝元老,還有朝中重臣。但宋神宗力排眾議,還是重用了王安石,支持他變法。王安石定了新法八條、富國法六條、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奧運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還定強兵法二條:保甲法、保馬法。

王安石定的這些新法,都是衝著富商大賈來的,使他們無法操縱市場,無法抬高物價,無法放高利貸盤剝百姓,有錢人交稅多,沒錢人交稅少,壓縮貧富差距。王安石這麼一搞,國庫一下子就由虧空轉為充盈,錢糧充足,足用二十年,宋神宗非常高興。

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卻遭到了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有人說新法使吏民惶恐,有的說新法虧官害民,蘇軾更是寫了七千言的奏章,言辭激烈,司馬光更是對王安石變法強烈反對,說王安石害國害民。

王安石變法立竿見影,已經收到了實效,為什麼蘇軾和司馬光還強烈反對呢?問題很簡單,王安石的新法傷到了蘇軾和司馬光以及眾多朝中大臣。因為他們都有買賣,沒有買賣也有股份,新法使他們遭受了損失,他們能不反對嗎?在大多數人的反對下,王安石變法維持時間不長,就被司馬光徹底推翻,司馬光死後,有的新法雖然又恢復了,但沒過多久,還是被舊法所代替。古代變法,如果損害老百姓利益,沒關係,可以變。如果損害眾多朝臣利益,一定變不成,這是個規律。


河間笑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