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编者按 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意赐名家乡“凤阳”,而后“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一首历史名谣让更多人认识了凤阳这座人杰地灵的小县城。随着凤阳花鼓走上世界舞台,凤阳再摘“花鼓之乡”的美名。

如今,凤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教育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花鼓之乡”,书声琅琅,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的大美凤阳建设愈发靓丽多彩,而这背后离不开蒸蒸日上的凤阳教育,一直默默耕耘、厚植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中有带着孩子去偏远教学点教书的年轻女教师,有身体残疾却倾尽全部教书育人的“安徽好人”,也有用博爱为祖国育苗的教学名师,他们是凤阳县教师队伍的一个个缩影,用高尚的师德、专业的师能引领万千凤阳学子成人、成才。

刘培娜:带着孩子去教学点教书

“这些年,我不敢让自己生病、不敢耽误学生的课。作为教师,我爱这份事业,看着课堂上学生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这肩上不仅是责任,更是爱”。冬日里的凤阳县官塘镇南姚郢教学点,阳光洒满整个校园,朗朗读书声一阵盖过一阵,偶有迟到的学生猫着腰从教室后门溜进去,每每看到这一幕,年轻的英语教师刘培娜都会会心地嘴角上扬。在这呆了近10年,她早已将这里的一切融入骨髓。

2010年7月,刘培娜成了凤阳县官塘镇南姚郢教学点的教师,从校园到校园,无论是教学点的办公环境,还是初踏的三尺讲台,刘培娜都稍感不适,然而怀揣对教育的热爱,她选择了坚持。“教育没有情感和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刘培娜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践行着自己爱的教育,毫无保留地传授学生知识,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学生的成长。

2017年,刘培娜迎来自己人生的另一个新角色——妈妈。在享受新生儿带来喜悦的同时,她也迎来了一个挑战:新学期,她要在教好学生的同时,照顾襁褓中的女儿。官塘镇南姚郢教学点是凤阳县的一个偏远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特殊化”。思虑再三的刘培娜搬进学校住,一边教学,一边承担起独自照顾孩子的责任。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想要兼顾好工作与孩子,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对于刘培娜这样的新手妈妈而言,难上加难。六个月之前,孩子尚小,睡着时,刘培娜就将她放在小推车里,醒来时,就一手抱着一手上课,但孩子六个月以后,刘培娜的节奏被打乱了:早晨听见预备铃声,她会准时醒来,10分钟内快速地给孩子穿好弄好;第一节课上完再给宝宝弄点辅食,有时孩子吃得慢还没吃几口又要上课了;孩子再大点就不愿安静地坐在车里了,担心她吵,索性把她放在床上任其玩耍……

一个深秋的早晨,刘培娜正在带领学生早读,突然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安顿好学生后,刘培娜一个箭步冲出去,醒来的女儿光着脚仅穿着尿不湿和衬衣站在校园里大哭着喊“妈妈”。刘培娜说,自己很难想象年幼的女儿醒来后是怎样的害怕和无助,那一刻,愧疚、自责、心疼全都涌上心头,泪水夺眶而出。

“虽然每天都很累,但能够见证学生的进步及女儿的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乐观的刘培娜很快地调整好心情,骄傲地说起自己班上的学生:这群平均年龄才10岁的学生,乖巧懂事,课堂上他们是学生,课下他们都争先恐后做刘培娜的小助手,帮她照顾女儿。通过不断的努力,学生们在学业上的进步非常明显,在刘培娜10年的教学生涯中,刘培娜所带班的英语学科成绩始终在县里名列前茅。

“这10年,我认为自己没有取得惊人的业绩,但是我对得起教师的这声称呼”。刘培娜说,一路走来,有苦有乐,与自己而言,所有的困难都会随风而去,随之而来是内心的无比甜蜜。今后的教育之路,自己将仍怀揣初心,用爱铺就农村娃的成长之路。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汤如付:身残志坚的“教书匠”

在凤阳县清塘中学,人群中,一个身影经常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行动不便,上下楼梯困难,蹲到起不来,偶有摔跤。不过这些并不影响他出现在课堂上,恰恰相反,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上课时间,他经常提前30分钟到校,讲台上手夹粉笔,侃侃而谈。他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岸的形象,也赢得了师生们的爱戴。

他就是该校数学教师汤如付,先天性四肢肌肉萎缩,肢体二级残疾。深爱教育事业的他来不及抱怨,就一头扎进了农村教育,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

付出百倍,方能生存。为了生存,更为了生命的价值,汤如付深知作为残疾人,需付出了比别人更多、更难以想象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汤如付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从教16年,因为担心自己腿脚不便,耽搁学生上课时间,他每天坚持提前30分钟到校,到校后直接进班与学生在一起,连课间休息也不进办公室。他这种“把教室当办公室”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所带班综合表现出色,学生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上下足功夫。这些年,汤如付坚持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备问题。他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做到运用自如。还充分选择应补充的资料,做到了有备而上。除此之外,课前,他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分析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汤如付大胆地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课上的问题。课上及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做到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由教师教学变为学生乐学、自学。

“现在学生们多幸福,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机,我们当教师的就要把这种福利切实地带给学生”。汤如付说,这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己也经历了从油漆黑板到毛玻璃黑板,从喷漆铁皮黑板到电子白板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倒逼着他不断学习,努力为学生们呈现出更好的课堂。

过去16年,是耕耘的16年,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16年:汤如付所担任的数学学科在全县中考中总是名列前茅,所带班获“先进班集体”称号,汤如付曾荣获“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荣誉表彰。多篇论文教学案例获得县级、市级、省级奖励。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师德考核为优秀。并在2016年先后获评“滁州好人”、“安徽好人”称号;次年获评滁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2019年获县“优秀教师”、“先进共产党员”表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谈及未来,汤如付说,自己坚信“三尺讲台”传递出的力量,回首过去16年是幸福的,未来也将值得期待。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俞静:做万千幼儿的心灵画师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我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心灵的画师。我的梦想就是用心、用爱为每一个幼儿描绘一个清澈的童年。”说这话时,凤阳县师范幼儿园教师俞静的眼里闪着光。

出生农村的俞静,读书时代因为遇到一位好教师,让她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也让她立志,长大后要做好教师。工作后,俞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教育质量,以“管理好班级,组织好每一个活动,不放过有价值的细节,对每一个幼儿负责”为教学理想,并孜孜以求。在做好班主任的同时,俞静还负责幼儿园的教学教研活动,每学期都会根据上一学期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需求,量身定制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要想干好幼儿教育事业,不光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不够,还要有爱。她经常把班里的幼儿带回家做客,只要看着幼儿们高兴,她就很快乐;为了能和幼儿们融在一起,俞静经常和幼儿们撒娇、和他们一起找西瓜虫、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拉近距离,并笑着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做超规则的事情被家长“修理”……久而久之,幼儿们都亲切的称呼她“小俞老师”、“小鱼儿”……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爱好的幼儿,还要做到爱不一样的幼儿”。俞静说,2012年,班里有个叫浩然的幼儿,因为父母离异时经常打架给他留下阴影,导致幼儿满嘴脏话,打人,骂人,破坏东西,是全园有名的“问题幼儿”,甚至敢和教师叫板,声称要找叔叔打老师。在别人眼里,浩然是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家长很愤怒,一致要求浩然退学……然而俞静却在浩然的泪水中看到他叛逆的背后是因为爱的缺失。“孩子无法选择家庭和父母,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俞静说,为了浩然,她和其他家长一一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浩然的家长沟通,让家长试着改变说脏话的习惯;把浩然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吃、一起玩,让他感受有朋友真好……三年过去了,浩然的变化很大,他能和小伙伴和平相处,能满怀欣喜地说出“老师爱我,爸妈爱我,我也爱他们”。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作为班主任,俞静经常跟家长说:“孩子总是会有各种各样成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这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我们要拥有一颗童心,站在幼儿的视角和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不要一味地攀比。”为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理念,她用心地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并发动家长把好的育儿经验放在家园栏及班级微信群进行资源共享。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听到家长们说:‘孩子在你的班级,我们不仅放心,更多的是幸运,是你给宝宝的童年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俞静笑着说,家长们的肯定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为此,课下,她努力钻研幼儿教育课题,目前引领的市级课题、参与二项省级课题研究,均已结题,2018年8月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正在研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俞静多次在全县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在市、县观摩课活动中组织教育活动;在CN刊物发表二十多篇论文;获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县名教师、教坛新星等称号。“荣誉是过去的,未来还等着我和幼儿们一起去绘制,我希望能用爱心为更多幼儿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俞静说。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余红林、王媛媛采写

□感谢凤阳县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