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揚州綵衣街東口有家茶食鋪,開了好些年了,生意一直很紅火。它經營產品單一,主要銷售麻油饊子,捎帶賣麻花。


當然是自產自銷。大鐵鍋沿街置放,滿滿一鍋素油,老闆親自動手,夫唱婦隨。生意興隆的原因極簡單,他們加工的饊子,正宗地道,質量始終如一,價格低廉。回頭客特多,吃了還想吃。口耳相傳,慕名而來的,也不在少數。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饊子的奇香氤氳附近街區,節假日,吸引一大群“閒人”,圍住油鍋欣賞炸饊子。購買要排隊,經常脫貨,供不應求,想買得耐心等候。購買隊伍中不乏外地遊客,聽說這家做的饊子呱呱叫,玩東關街走過,必定要帶幾包回去。


關於饊子的來歷,說法各異。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古人將冬至後105天定為寒食,正巧是清明前一天。寒食節源於春秋時晉文公悼念與他共患難的介子推。在這一天,哀悼遭遇不幸的介子推,不能生火燒飯,稱為寒食。

寒食節禁止煙火,豈不要了命?辛虧懂得中庸的祖先找出轉圜辦法,加工冷食:用麵粉搓成細條製成麵餅,油煎而成。專供寒食節食用,老饕們稱之為“寒具”。油炸後的熟食,隨時食用,幹嚼或用水泡食均可,攜帶又方便。漸漸地,它不僅在寒食流行,又延伸到平時。漢代,饊子還是貴族青睞的“小食”呢!

宋代蘇東坡寫過一首《寒具》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蘇東坡全集•卷十七》)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曰:“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鑑真大師第二次東渡,帶了“一車半”的“捻頭”出發。捻頭,又稱捻具,即饊子也。宋時金陵的士大夫,吃食講究“七大妙處”,其中一“妙”是吃饊子,所謂“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饊子香氣,遠達十里之外!(陶谷《清異錄》)。曹寅 《南轅雜詩》雲:“碧油捻具入中飱,方物曾聞奉至尊。乞與南人作新樣,杏花寒食鬥江村。”原來饊子還是貢品呢!

揚州民間傳說饊子的由來:一名想出家的青年,留戀江南風情,周遊之後決定留在揚州,便在西郊金竹寺削髮剃度。時值正月十八,揚州風俗“上燈元宵落燈面”。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小和尚面對一碗素面,毫無興趣。望著水中一輪明月,思忖著:麵條都用水煮,若以油下面,口味想來別有風味!和尚別出心裁,在麵條上抹了麻油。起鍋之後,這油“下”的麵條可非同一般,酥鬆無渣,香氣誘人,逐漸就演變成人見人愛的麻油饊子。


據傳,現代方便麵的加工方式,即源自我國江淮地區的油饊子。這種便攜食品,始稱伊府麵,簡稱伊麵。伊麵的首創者伊秉綬(1754——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寧化人(今屬福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惠州、揚州知府。伊工詩善畫,隸書尤佳,揚州瘦西湖“湖上草堂”內的堂匾,即為伊秉綬所書。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這位“風流太守”嗜書如命,經常讀書熬夜,廚師為了準備夜宵,不能早休息。體恤僕役的伊大人於心不安,在他指導下,廚師弄出一種可速成的麵食。即把麵粉和上雞蛋製成麵條,在清水中煮到七成熟,料起盤成團,涼幹後,再下油鍋炸至金黃,存儲備用,這該與麻油饊子很相似吧!

夜間,伊大人需充飢時,取出一盤,用棉焐內保溫的雞湯一衝,再加入已炒好的肉絲、雞丁、筍尖、香菇、木耳等配料,撒上蔥花,一碗營養豐富香氣撲鼻鮮美無比的速食麵就成了。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後來,伊府以此招待賓客,大受歡迎,這種簡易可行的方便食品,很快推廣開來,至今,機制的方便麵仍稱為“伊府麵”,或“伊麵”。


加工饊子挺麻煩,頭天晚上忙好了,才應付得了供應。面糅合好,醒透後,搓成細長條,有規則的盤在大盆內,上面浸滿食油。待到加工時,把油亮亮的長圓形麵條“綁在”手指上(即蘇東坡所謂的“纏臂金”),盤上一定數量後,兩頭插上長筷,用勁把油麵條拉長拉細。

此時的麵條勁道十足,任你拉扯,也不會斷裂。再把環形面坯投進大油鍋炸,用筷不停上下翻動,防止炸過頭。直到兩面金黃,裡外一致,便出鍋撈起。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恰到好處的饊子,條型細長,色澤金黃,內外一律,上下一致,全都炸透了。這種身披黃金甲,細巧鬆脆的饊子,汪曾祺形容為:“風一吹能飄起來”。外觀模樣靚,香味撲鼻,買客自然“聞風而來”,“不見不散”。

吃饊子的方法,無外乎兩種。一是幹嚼,直接用手掰開,一根一根送入嘴。饊子的特點是鬆脆,幹嚼饊子最能體會到它的優點,那叫一個嘎嘣脆!適合當休閒食品,誘惑力很強的哦!二是用水泡,跟吃方便麵相似,添加少許調料,很香很柔很滑溜,爽口之極,嘗一口就不想丟手!

十里飄香的揚州麻油饊子

從前婦女做月子,家裡總要準備好些麻油饊子。產婦餓了,以饊子充飢是常事。先把饊子掰開放進鍋,加水煮。水開後,盛入大碗,添一大勺老紅糖,產婦滿心喜歡呼啦呼啦下了肚。或說,這是有利於產婦康復的好食品,雖“土”,卻方便易行,價格也不貴。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如今這種“應付”產婦的方式,幾近絕跡。

綵衣街頭那家生意如日中天的饊子鋪,店名叫什麼,在此就不說了,要不,怕有被誤認為是“托兒”的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