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區名吃——饊子

饊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不宜多食。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聊城地區名吃——饊子

饊子

製作饊子要用上好的麵粉,加少許食鹽用水揉成面坯,然後餳面、切條,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食用油。待麵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麵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撐、繃成粗細均勻一致的饊子條,然後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黃焦脆的饊子。


聊城地區名吃——饊子

饊子

1、用鹽加200克水合面拌勻後,反覆揉搓,隨揉隨加餘下的水直至麵糰細密無粒。放入盆中,蓋上溼面稍醒片刻。將醒好的面壓成扁狀厚1.5釐米,再切為1.5釐米長條,揉成與筷子大小後,將其放在抹好的油的盆中,每一盤一層刷一引進油以防粘連,待全部盤完後,用布蓋上醒50~60分鐘。


聊城地區名吃——饊子


2、將植物油燒熱,將盤好的條取出,條頭放在左手食指根處用拇指壓住,由裡向外繞在其它4個手指上,隨繞隨將條拉細。約繞30圈左右,將條揪斷。斷頭壓在圈內,再用兩手食指伸入圈內拉長2/3,再用兩根筷子代替兩個食指把兩條繃直,下入油內炸至半熟時斜折過來,定型後抽出筷子,作至深黃時撈出即成。

聊城地區名吃——饊子

剛出鍋的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饊子在魯西地區是回孃家或看病人必備。

喜歡的轉發,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