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陈韬


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日河北及山西一带,与燕国并肩于北境,都处在抵御外族的前线。

赵国有三个里程碑式的胜利,可以说明在抵御匈奴方面有着相当卓越的战绩。   

第一个胜利的关键人物就是著名的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赵国的地理位置使国人与游牧民族的接触非常频繁,赵武灵王得以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而这仅仅是赵国“胡化”的一个标志——没错,向游牧民族转变。


这以后,赵国境内出身狄夷的大批武人得到任用,全国上下也掀起了更猛烈的尚武风气,所以后来得以西略胡地,至榆中,又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   

而第二个人物,赵惠文王这个君主本身可能没那么闻名,但他在位时,赵国文武大将是大名鼎鼎的廉颇与蔺相如,可见赵国国力强健一时——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第三个人物则是赵悼襄王时的边将李牧,此人功名卓著,可谓赵国的擎天之柱,曾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也是他在对抗匈奴的时候,玩了历史上著名的“美马计”:在匈奴的马场附近豢养母马,让母马日夜嘶鸣,引诱大批匈奴良马飞奔而来。

战国时期,特别是北境,战马可是极其珍贵的战略资源;李牧还有种种奇计轶事,此处不赘述,总而言之,李牧身为赵国当之无愧的战神,成功地收拾了匈奴。   


但汉朝身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好像在对抗匈奴这方面很是说不过去。

武帝之前,从汉朝的祖宗刘邦开始,西汉都要以宗女名为公主,嫁匈奴单于为妻;赠送金、絮、缯、酒、米等物于匈奴;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贸易。

和亲和防御在国威和国库上都是消耗,而这样的和亲防御政策持续了百年之久,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莫过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昭君,搞得后代文人一提起和亲就摇头,明朝更是打死不愿意送公主出远门。   

赵国和大汉在国力上似乎是不可相比的。但要明白,这仅就古代国家最主要的要素——疆域和人口来说的。

就军事力量这一决定大汉和匈奴谁低头的核心要素,其实赵国未必比西汉早期差。   

赵国自从推行胡服骑射以后,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根本性的。经济上国家更趋于游牧经济,政治上胡人精英加入权利高层,推动了国家的文化和政策转变。胡人重义尚武的精神也传播开来,所以后代常说燕赵之地多义士,北方人的豪爽脾性也有所萌芽。



整个国家在经常为生存而作战的情况下完成了军事力量上的蜕变,这样的土地也养出了众多名将,使得从君至民都勇武善战。强力的人民组成的军队,再遇上能干的领导人,击退匈奴的要素就齐了。   

然而西汉早期首先面临着楚汉之争后,经济上的衰退和政治上的混乱。汉高祖时期,君王都不能凑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大臣有的只能坐牛车上朝,那你猜战马又是什么情况?

没有战马,步兵面对骑兵就是天然的劣势,更不提粮草等必备物资在百姓都吃不起饭的时候能不能准备齐全了。

政治与经济的疲惫不同,反而先是七王之乱,然后吕刘之争,在几任君王先后短命而死或朝立夕废甚至活活被母亲吓疯以后,自文帝开始,中央才慢慢稳定下来。

比起赵国击败匈奴时期厚积薄发的国情,西汉前期必须面对如此广阔疆域的百废待兴。  

 另一个原因则如宋朝,宋朝在国力尚可的时候,面对外族侵略,也宁可选择缴纳钱财而不打仗,除去宋朝时汉人生气与尚武之风大不如前的原因,缴纳的钱财其实对于整个国家的财政而言,只占很小很小一部分。

所以汉朝也愿意在打不起仗的时候花钱买平安,或者送几个女孩子。


  

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战国时的匈奴与汉朝时的匈奴情况也不相同。

秦末大乱以来,匈奴的活动范围比起战国时期空前扩大。赵国时期,匈奴主要是集中在一个地方作战,所以赵国的手段则是在边境集中大量驻军,但在汉朝这样的办法明显不适用。

首先大量扩充各州边军,财政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汉朝时中央与边境的距离非赵国可比,大量屯军容易造成权力分散,养出权将,威胁中央。所以汉朝边境上每个小的地理单元都只能在匈奴入侵的时候先顶住,等大军来援,这中间又横生种种枝节,效率不高,除非朝廷稳定而且铁了心要打匈奴,否则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总之,赵国与匈奴的单次战役规模大,但汉朝则是长时间长战线的鏖战。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我华夏抗击外族的铮铮勇武之体现。


历来现实


不仅赵国能把匈奴打趴下,最弱的燕国也能把东胡打趴下,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直接杀义渠王、灭义渠国。

战国七雄,三个地接草原胡人,但个个都是好样的,不仅外打匈奴而且还不耽误逐鹿中原,而最后竟是秦战国统一了天下。

那么,为啥拥有华夏九州的汉朝却跟匈奴人耗了上百年?

1.草原还是那个草原,但匈奴已不是那个匈奴

中原华夏在质变,从列国诸侯到统一帝国。

草原大地也在质变,而且质变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原帝国小。

匈奴的冒顿单于弑父篡位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当然他不是统一华夏,而是统一草原。

向东,攻灭了东胡;向西,赶跑了大月氏,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控制西域诸国了。

所以,等到刘邦建汉称帝,匈奴早已建成了幅员万里的草原帝国。

这个帝国的实力有多强?

首先是强大的军队,号称控弦之士30万。

刘邦首次出击匈奴而白登山被围,也就带了32万军队;70多年后,汉武帝马邑之谋,总共动员了30万军队。

也就是说,在军队数量方面,匈奴人已经能跟中原帝国打成了平手。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草原作战靠骑兵,步兵基本就是靠边站,战马不如匈奴、骑兵不如匈奴、战士不如匈奴,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打起来,汉朝方面真心没啥优势可言。

其次就是匈奴已经建立了政权,也就是步入了国家形态,成为草原帝国。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

之前,赵国、秦国以及燕国能打败胡人,那是因为胡人的组织形态是游牧部落。

国家打部落,就跟欧洲人殖民非洲和美洲一样,基本上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但是,抹除了文明代差之后再交手,那就不可同日耳语了。

2.中原在变弱,而且已经残弱非常。

刘邦建国之时,中原是个什么形势?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就是中原之形势,经济已经破产了。

而经济破产原因就是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之后就开始打仗,而且一直打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

打了整整八年时间,这时间已经是足够长了。

更关键的是,中原帝国不是局部的打,而是全面的打,基本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战火燃遍。

关中秦地、韩魏之地、赵地、齐地、燕地以及楚地,基本上都打遍了。

打的时间足够长、打得空间足够大,秦末战火是“世界大战”的级别。

历经此等级别的战火,中原帝国能不残破吗?

除了经济破产,还有政局不稳。

刘邦统一天下,可并未拥有天下,整个大汉帝国遍地是诸侯王,而且多是实力雄厚的异姓诸侯王。

他们不仅削弱了中原帝国的力量,而且都是不稳定因素。

韩王信造反,是勾连了匈奴的。

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人在造反,匈奴人已经在干涉中原内政了。

刘邦带三十万大军北伐韩王信,也想趁机一战定匈奴,效仿一下始皇帝的大将蒙恬。

但是,刘邦或有蒙恬的武力值,但匈奴已经不是秦时模样,而且匈奴也出了一个“始皇帝”——冒顿单于。

先出兵示弱,再退却诱敌,见你孤军深入,便准备来一个包围歼灭战,所以刘邦有了白登之围。

可以说,冒顿单于组织战争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他既不是死命地硬打,也不是无利便退,而是极有章法的。

韩王信造反、勾连匈奴;陈豨造反,也勾连了匈奴,而且动静更大。再之后,还有卢绾造反、彭越不出兵,英布彻底造反。

等等此种境况,中原帝国自顾不暇,怎么还有力量去收拾匈奴。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称帝之后,便是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这可不是简单的平叛战争,而是中原帝国的又一次灭国统一战争。

这场统一战争,刘邦一直打到死都没有打完。

燕王卢绾是大将周勃给平定的,而此时刘邦已经驾崩长乐宫。

经济不行、政局不稳、内战连年,要打匈奴是不可能了,能不被匈奴打,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所以,刘邦和亲匈奴,得说是走了一步高明的棋。

如果匈奴入侵和异姓诸侯王造反彻底搅和在一起,那天下大乱不知会几时休。

3.匈奴就那么难打吗,非要打一百年

可能,一百年都说短了,而是打了两千多年。

这不是汉人与匈奴人的较量,而是两种文明的较量: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

中原帝国跟草原帝国的竞相较量,一直较量到清朝中期才算结束。

哪是什么一百年就能完事的。

虽然汉武帝追亡逐北地打了几十年,把匈奴人的嚣张气焰给打灭了,但草原帝国还在,所以边地问题一直就是中原帝国的生死劫。

这个问题总是处理不好,而且总是在这个问题上亡国灭家、改朝换代。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

从中原文明的思维方式去处理草原边地的问题,就始终处理不好。

既然处理不好,那没办法,只能一直打,要么中国打草原要么草原打中国。

能把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处理得比较好的,唐代算一个,但只是开始,安史之乱之后便彻底崩盘,中原算是处理好了但草原出问题了。

契丹辽国,算是一个,草原和中原分治,但金人做强,还是被灭了,问题还是出在了草原。

元代也是一个,但是它能搞定草原,因为自己本就出自草原,却始终搞不定中原,所以有国90年后便被朱元璋取而代之,问题出在了中原文明。

清代虽然各种非议,但却是把草原和中原都处理好的,可以说清朝全部实现了对中原和草原的有效统治。

但是,如果非要仔细论的话,满人还是没处理好中原文明,包容性更强的中原文明已经准备跨越至现代文明了,但满洲贵族却不能与之同步、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所以爱新觉罗家族便被历史一脚踢开。


减水书生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

简单地说,就是汉朝的实际战斗力远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要承认这一点,真的很痛苦。但是,事实真的就是如此。

战国时期的诸国,尤其是赵国(人口不足500万)、燕国(人口不足300万)、秦国(人口不到600万)这三国,战斗力都是爆表的,草原蛮族与之相比,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这一时期的战国诸国,国内人口虽少、但可战之兵卒却远多于后世。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但并没有因此灭亡,而是仍旧坚持了三十多年,这显得非常的奇怪。

究其原因,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倚靠的还是各家国内大大小小的门阀或更小规模的诸侯,以及下面的门客。说白一点,他们相当于欧洲后世的职业骑士。

国家出粮少、成本低,但战斗力强,更有旺盛的战斗欲望。因此,国家也愿意发起各种规模的战斗。

但是,再后来,大一统的封建极权社会慢慢形成,门阀和大小诸侯消失,下面的门客也跟着消失了,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和战争成本的大规模增加。


费其士


“赵国”可不是区区的赵国,而是吊炸天的赵国。不说其他的,就单凭当时齐魏秦等强国都曾被赵国狂虐过,尤其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更是越居六国之首,成为真正霸主,秦楚齐魏等强国皆只能是避其锋芒,不敢与其争锋的这点来看,赵国可谓是真正的强国,而不是啥“区区”。



再者,赵国能把匈奴打趴下,可不是靠简简单单的运气,也不是什么匈奴太弱(匈奴会弱,怎可能在前244年调动数十万骑兵去与李牧对战,数十万骑兵可不是一个弱国能有的),是用绝对的实力,去用武力直接打趴匈奴的,而匈奴却是连一丝的反抗能力都没有,只能是任由赵国欺压,正所谓“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史记.匈奴列传》),自前244年,赵国名李牧亲率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后,匈奴是数十年都不敢踏入中原半步。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如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皆是被中原国家死死压制着,即使是如同燕国这等在中原不算强大的国家,它亦可压制着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东胡不敢动弹,“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史记.匈奴列传》),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



秦灭六国后,一统天下,兵锋正锐的秦国更是打的匈奴是叫苦不迭,“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前215年,始皇帝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蒙恬是“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被迫北退数百里,自此不敢再南下河套,而在蒙恬镇守北方数十年间,匈奴更是慑其威猛,不敢再犯中原半步。

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打的匈奴叫苦不迭,而到汉朝,匈奴为何却能反过来压制汉朝近百年的时间,逼的汉朝只能用“和亲”这等屈辱的方式来保一时之太平呢?



其实,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注意一点,那就是汉朝并非打不过匈奴,而是不想打。正如西汉陈汤所言:“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在军事技术上是有着质的差距的,最初汉兵仗着装备上的优势,在战场上若是步兵战是能以一挡五的,而后匈奴虽然掌握了一些中原的兵器锻造技术,但也只能是以三挡一。

当然有人会说,既然汉军这么强,为何刘邦会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最后得靠贿赂冒顿妻才能逃脱呢?是的,这一战刘邦的确是败在匈奴的手上,但刘邦为何会败?那是因为刘邦在主力军没有集合完毕时,他就率着数万骑兵轻敌冒进,才致使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而事实上之后匈奴会答应放刘邦走,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时刘邦主力大军已经快赶到,冒顿已无胜算,所以才索性选择敲诈一笔,放刘邦回去。



此外,从西汉初年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在武帝之前,匈奴最多就是汉朝的边境之患,每当朝廷集结大军要将他赶出汉朝境内时,匈奴多数都是主动退却,很少与之发生争战。比如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史记.匈奴列传》),这一年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南地,对上郡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时文帝遂命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余人前往退敌,右贤王见汉朝大军已到,遂赶紧退出河南地。

因此,从中可看出,西汉初年,匈奴虽时常侵略汉地,但最多就是抢夺,并未对汉朝造成多大的威胁。在大环境下,匈奴的国力始终是要弱于汉朝的,如果真要打,匈奴是打不过汉朝的,也耗不过匈奴的。



那这里又有很多人不明白,汉朝既然打得过匈奴,为何不去打?反而是用和亲、送金银财宝等方法去求得一时之和平呢?这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不是汉朝打不过匈奴,而是因汉朝内部受到诸侯王的掣肘,致使汉武帝之前的帝王不敢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怕一旦大规模用兵,诸侯王就有可能趁虚而入,致使皇权旁落于他人,因此在未解决诸侯王对于中央政府威胁之前,汉朝皇帝是绝不会对匈奴大规模用兵的。

事实上,之后随着诸侯王之患被彻底解决后,也就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随即就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用兵,之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那就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的核心地带,河南、河北、漠北等地皆被汉朝所占。

如此,说实在的,非汉朝打不过匈奴,而是不想打。与其说是匈奴压制汉朝百年,倒不如说是诸侯王之患压制了汉朝百年的扩张之路。



此后,随着武帝登基时,诸侯王之患已彻底解决,汉朝也就得以能拿出精力,专心的对付匈奴的边境之患了。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遂停止对匈奴“和亲”之策,开始了持续百年的汉匈大战。

在文帝、景帝两代帝王的努力下,武帝时期的朝廷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粮有粮,总之是什么都不缺,如《史记.平准书》载:“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时汉朝是财政富足,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中的粮食更是数不胜数,至腐败不可食。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汉朝早已不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那个时代,此时经过文景数十年的发展,汉武帝登基时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已是高达40余万匹,而民间的马匹更是阡陌成群。



如此,汉初在与匈奴对战中最为吃亏的骑兵,在武帝时期不再成为问题,反而是有了与匈奴硬碰硬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有了远超匈奴的实力,其中就包括骑兵的素质、骑兵的装备上。

首先在骑兵的素质上,早在景帝时期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当时朝廷一些有识之士就认识到以农民为主的士兵在骑术上是很难抗衡从小就精于骑马的匈奴人的,所以朝廷在选择骑兵上多选长城边缘的农牧业交会地域,选其精壮充当骑兵,之所以会选择这里的百姓为骑兵,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因靠近匈奴之地,所以很是熟悉匈奴骑兵的战术,再者这里也临近匈奴,所以匈奴时常骚扰此地,在这里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这里的百姓多与匈奴有着血海深仇,借着这个仇恨,其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同时汉朝的骑兵不似步兵的义务制,而是职业制,也就是一旦被选为骑兵就需服役20年,这样就可确保骑兵长时间的战斗力不会被削弱。

再是在骑兵的装备上,此时因骑兵没有马镫(马镫在南北朝时才出现),所以在马上挥舞长兵器不便,因此双方所用的主要武器主要还是弓箭,而对于箭的制造,显然是汉军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的,此时的匈奴因缺少冶金业,所以所用之箭基本由兽骨制成,用兽骨制成的箭显然是难以穿透汉军的皮甲的,更别说是金属盔甲。而汉军的箭却不一样,借着强大的冶金业,汉朝的箭完全是用金属制成的,因此穿透力极强,往往一箭就能让匈奴失去战斗力。



同时,匈奴军用的剑多还是青铜剑,而汉军却已用上铁兵器,如此在战斗过程中,匈奴的剑往往是最快折断的,想想看,连武器都没有,匈奴拿什么跟汉军打呢?除了被汉军围殴,所能做的也就是逃跑了。

因此,就是在这样极其巨大的差距下,汉军的实力已经全面跃居匈奴之上,此时就连匈奴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亦也敌不过汉军(从汉匈交锋的情况来看,汉军骑兵战斗力已强于对手,曾有过1个骑兵击败20个匈奴兵的战例)。如此,匈奴焉能不败。


澳古说历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匈奴的祖先源于中原,史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匈奴族逐渐强大起来。头曼单于时期,匈奴人正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匈奴帝国逐渐强盛起来。

战国末年,匈奴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冲突逐渐多起来。战国七雄中靠近北部的赵国、燕国、秦国三国为了抵御来自来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修筑长城,另一方面还派军队防御。为了防御匈奴,赵国的李牧曾经率领军队在北部边疆抵御来自于匈奴的入侵。李牧也是在抵御匈奴的过程中,打下了自己的声名,让世人见识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李牧在抵御匈奴的时候,基本上采取防御的方式。由于李牧此前并没有多少展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不少人都觉得李牧胆小,匈奴人也觉得李牧胆小。李牧被调离匈赵边境之后,匈奴人逐渐占据了优势。赵王又不得不将李牧调回抗击匈奴前线。李牧在全体将士的支持下,决定打一仗震慑匈奴。为了击败匈奴,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四,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以示弱的方式,引匈奴军队功击。匈奴单于率领大批军队进攻,李牧提前布置的奇兵从两翼包抄过来,击败了匈奴。李牧一战消灭了十万匈奴军队。此后李牧又率领军队击败了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从此匈奴不敢再一次南下入侵。

此时的赵国已经处于没落时期,当时的赵国也可以总结为“内忧外患”。赵国最大的敌人不是匈奴,而是秦国。赵国把绝大部分主力部队用于对抗秦国,把非主力部队用于抵御匈奴。赵国主业是对抗秦国,业余时间打匈奴。即使是这样,赵国还是将匈奴“打趴下”,匈奴从此不敢南下。

西汉建立之后,北部的匈奴也没有闲着。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2万精锐部队,抵御匈奴入侵。结果在白登山地区,被冒顿单于的40万精锐部队包围。刘邦在白登山被围困长达七天七夜才得以逃脱。刘邦逃脱之后意识到自己和匈奴之间的差距,只得采纳娄敬的意见,采用和亲政策换取和平。此后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待匈奴的态度都是和亲,用金钱和女人获取短暂和平。即使这样,汉朝还是没有获得想要的和平,匈奴还是隔三岔五入侵汉朝。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在马邑设下埋伏,准备一举解决匈奴问题。虽然马邑之谋无功而返,却也揭开了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序幕。汉武帝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89年,对匈奴作战长达44年。在此期间涌现出像李广、卫青、霍去病、李蔡、苏建、赵破奴等著名的军事将领。尤其是霍去病和卫青,成为对匈奴作战的最杰出将领。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此三战过后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彻底掌握战争主动权。汉武帝时期,虽然一直打击匈奴,但是始终没有彻底消灭匈奴。

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汉匈战争还时有发生,一直到公元前71年,汉朝发动十几万汉军,还有几万其他民族军队,彻底击败了匈奴。汉匈战争落下帷幕。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到公元前71年击败匈奴,汉匈战争断断续续打了长达130年。强大的汉王朝经过了100多年时间才将匈奴彻底打残。

为什么赵国可以轻松将匈奴打趴下,而匈奴却能消耗汉朝长达100多年呢?

赵国对匈奴作战和汉朝对匈奴作战的规模和战争广度等并不一样。

赵国对匈奴基本上采取守势,并没有大规模出击匈奴。赵国和匈奴之战的战争基本上也就是一次战役。这一次战役之后,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南下入侵,赵国也没有深入匈奴腹地打击匈奴。所以准确地说赵国只做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不是将匈奴打趴下。所以说赵国将匈奴打趴下并不准确。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则不太一样。汉朝初年对匈奴采取防御措施,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则有你死我活的意思。汉武帝已经不满足于“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想将匈奴彻底歼灭。卫青和霍去病率领的汉军直接打到了匈奴腹地,匈奴祭天圣地等地方均被汉军攻破。匈奴为了躲避汉军打击,甚至将匈奴王庭迁到了漠北。到了后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也始终没有停止,汉军继续深入打击匈奴。匈奴被汉军彻底打残,后来匈奴单于也被汉军斩杀,匈奴也发生了分裂。

其实到了汉武帝前期,匈奴已经不敢入侵汉朝。汉朝已经实现了赵国的战略目标。打赢一场战役的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将一个强大帝国彻底打残并不容易。赵国能打赢一次战役,以当时的实力想将匈奴彻底打败并不容易。

战争攻守模式不一样。

赵国对匈奴基本上处于防守态势。赵国是农耕文明,匈奴是游牧民族。赵国依靠长城和城池抵御匈奴会占据很多优势。李牧能一战打败匈奴,和主场作战有很大关系。但是汉匈战争则不一样。汉朝初年,汉朝和赵国一样处于防守态势。汉朝虽然曾经败给匈奴,但是也多次击退匈奴入侵,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是当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之后,汉军处于进攻态势。农耕民族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游牧民族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面,步军对骑兵有先天劣势。匈奴民族随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汉军想给匈奴致命一击,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汉军也组成精锐骑兵,但是也很难给匈奴致命一击。汉军攻占的土地,也很难坚守。所以汉军始终不能完全将匈奴消灭。如果我们以赵国的标准要求汉朝的话,汉匈战争早就已经结束。

匈奴政权的发展阶段不一样。

战国时期的匈奴势力还非常弱小。当时的匈奴只是活跃于北方一带的民族之一。匈奴的力量并不比东胡、月氏的力量强大。李牧击败匈奴的具体时间并没有记载,只说李牧击败了匈奴。匈奴的第一任单于为头曼。头曼单于时期匈奴并不强大,匈奴还需要向月氏提供质子。关于头曼单于的最早精确记载是公元前215年。当时的匈奴力量尚且不强大,李牧击败匈奴之时,匈奴的力量则更加弱小。当时的匈奴应该是“童年时期”的匈奴。赵国击败了的只是一个未成气候的匈奴。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成为新一任单于。冒顿单于上台之后,匈奴才真正强大起来,控弦之士达到了30万。匈奴击败了东胡,击败了月氏,基本上统一了长城以北区域。到了公元前200年时,匈奴的精锐骑兵已经达到了40万。刘邦的32万军队很快就败给了冒顿的40万精锐大军。从冒顿单于开始到伊稚斜单于时期,是匈奴帝国的强盛时期。其中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为匈奴的最鼎盛时期。强大的匈奴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当时没有哪个国家的骑兵人数可以达到40万。当时匈奴骑兵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

汉朝的初建、发展和鼎盛时期,正好和匈奴的鼎盛时期重合。当时两个强大的帝国直接相遇,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则是火星撞地球。

李牧进攻匈奴的时候,赵国虽然非常残破,但是赵国的国力尚存,赵国的综合国力依然超过匈奴。赵国攻打匈奴,仍然是以强击弱。汉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社会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初建阶段,根基也非常不稳定。大汉初建之时,汉朝的综合国力要远远弱于匈奴。汉初统治者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匈奴,而是如何让新生政权活下去。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才逐渐超过了匈奴。汉朝还是新生儿的时候,遇到青少年时期的匈奴。当汉朝到了少年时期,匈奴正好处于壮年时候。匈奴最强盛的时光全部都“给了”汉朝。汉朝打击匈奴的难度自然更大,汉朝想彻底击败了匈奴更是难上加难。正是由于最强的汉朝,遇到了最强的匈奴,所以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才会非常艰难,直到西汉中后期才彻底击败了匈奴。

赵国一战击败匈奴非常不容易,但是并不能说赵国彻底将匈奴打趴下。汉朝经过100多年彻底将匈奴击垮,也造成了自身巨大消耗。


依稀说史


赵国从来没有把匈奴打趴下——李牧时代只能让匈奴不敢入边掠夺

战国时匈奴和赵国的关系记录:

《匈奴列传》:

“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

《李牧列传》: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这些记录都说明一个事实:

李牧虽然击败匈奴,但也只能达到让匈奴不再入关掠夺,只是防守性质,谈不上击垮。

这就和汉文帝时期李广等守边疆对抗匈奴的将军一样。

秦朝时蒙恬对匈奴的出击才真的重创匈奴:

“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蒙恬夺取了匈奴世代所居的河南地,迫使匈奴逃跑到漠北。这是和卫青、霍去病一样的进攻性质。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战国时期的匈奴,主要是在漠南活动;秦朝蒙恬夺取漠南,匈奴才被迫迁徙到漠北,进而在秦末汉初一统漠南、漠北地区。在统一漠南、漠北的基础上击败月氏和东胡。

战国时的匈奴仅仅拥有漠南,汉朝时匈奴拥有漠南、漠北、东胡、月氏等地,一统北方草原,匈奴汗国一分为三:匈奴王庭、左贤王、右贤王,即西方的月氏地、东方的东胡地、匈奴故地三块。

汉高祖白登之围时,匈奴兵力就高于西汉:

“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西汉全部兵力32万——汉悉兵,说明这是西汉能够调动的全国全部兵力。

匈奴兵40万把32万兵切割为两部分。

李牧击败匈奴时,匈奴全部兵力才有10多万。

也就是说,战国时的匈奴,是西汉时匈奴实力的四分之一。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一直认为,赵国七雄中,赵军的战斗力强于秦军。

一是李牧率领戍边的赵军(还不是全部主力)。消灭匈奴十余万。

二是在阏与之战中,赵奢率赵军对抗秦军。斩首八万。阏与地形狭窄。任何迂回包抄的计谋都用不上,将军只有正面硬碰硬。阏与之战,赵奢率领的赵军大破秦军。斩首八万。

三是长平之战中,赵军陷入包围中,粮草箭矢用尽。没有后勤补给,才被全歼的。在赵军被围前,秦赵两军正面硬碰硬。赵军只损失几万人,消灭秦军30万。

四是长平之战后。赵军45万主力全军覆没。燕国20万大军伐赵。廉颇率5万赵军抵抗。斩首15万,杀燕军主将。廉颇反攻燕国。燕王求和,廉颇不许。燕国割让城池。廉颇才同意求和。

正因为赵军强大的战斗力,李牧才能斩首匈奴十几万。灭匈奴三国。


杨朱学派


都别抢,我来答。

如果赵国把匈奴给打趴下,那汉太祖刘邦可得谢谢赵国了,毕竟白登之围确实挺丢人。

另外整个汉朝也得谢谢赵国了,这样一来就不必大费周章深入漠北攻打匈奴了。

实际上匈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从战国时代开始就被各个诸侯压着打,但是匈奴有一个特点就是机动性太强。

毕竟是游牧民族,走到哪就是家。

所以中原各诸侯也很尴尬,虽然把匈奴人打败了,但是也仅仅只是获得战术上的胜利,没有获得战略上的胜利。

你今天把它打败了,它骑着马一溜烟就跑回大草原上躲起来。

等实力恢复了,明天又来骚扰你。因此匈奴招人烦的就是这点,正面冲突它打不赢,只能跟打游击似的,今天来打你一下,明天来打你一下。

所以秦国人也比较苦恼,只好修筑长城,试图把这些匈奴人挡在外面。

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

赵武灵王时代,为了能够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他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这在当时“华夷观”的背景下,赵武灵王能够做出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十分伟大的。

但不管是赵国,还是燕国都无法完全消灭匈奴人,上面说过游牧民族机动性太强,居住地点不固定。

所以即便把匈奴人打败了也解决不了事情,等它恢复实力了还是会来侵扰你。

因此当时主流的办法就是修长城,这对拦截匈奴人还是很有效。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

到了战国末期,赵国即便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是在大将李牧的带领下,匈奴人依然被打的抬不起头,连赵国边境都不敢接近。

可见匈奴人真的就属于游击队似的,实力不咋地,但是能折腾。

在秦始皇时代,他派遣蒙恬率军十万北上攻击匈奴,不用说也获得了胜利。但是这支军队主要是拿来镇守边疆。

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史记·匈奴列传》

真正开始和匈奴人较劲的是汉武帝时代,汉朝前期匈奴人很强大,因为它完成了对其它民族的统一,人口大增。

刘邦率领三十多万军队都没能把匈奴人击败,结果还被围了起来。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对匈奴不再放纵了,开始主动出击,一共发动了四场战役: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两次)、漠北之战;

其中漠北之战就是让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的著名战役。

经过这四次大规模打击后,匈奴人实力大损,而汉朝也拥有了对西域的掌控,丝绸之路也才得以顺利建立起来。

而匈奴人也被打得分裂,南部匈奴开始臣服汉朝,再加上又采取和亲的方式,汉朝和匈奴还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东汉时代,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后期也被打的抬不起头,只好西迁。

即便在三国时代,匈奴人也被北方的曹操压的死死的。

终汉一朝,匈奴人都始终被汉朝压着打,最后直接被打的内附称臣,应该说这是战国时代诸侯远没有取得的成就。

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各个诸侯的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区,所以对匈奴都只是被动防御。

而汉朝自汉武帝开始,就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追着匈奴人打。

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自身的腐败加上社会局势的混乱,最终才开启了“五胡乱华”。

自此以后,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荣耀时代就再也一去不返,唐朝也只是在李世民时代重现这一荣光过,但是一场安史之乱把唐朝没差点折腾死。

纵观中国大一统王朝,独汉朝的强盛如此迷人,文治武功,可谓殊绝一世。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很多人都知道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强大,而匈奴作为草原民族,恰恰把骑兵跟弓箭这样的武器运用到了极致。因此,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整整耗费了他的父亲跟爷爷留下来的“资产”。

而在战国时期,赵国很容易把匈奴打跑,其实是因为匈奴真正兴起的时间是在秦汉时期,匈奴是在冒顿单于掌权之后才真正的强盛起来。

己方太强,对手太弱

赵国其实是战国后期第二个强大的国家,所以当时的匈奴并不具备和赵国对抗的能力,可以说当时的匈奴,在战斗力上是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

我们首先要知道,当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让全国百姓达到了“上马为兵,下马为农”全民皆兵的状态。

而赵国当时的军事装备也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说冷兵器时代不管哪一个国家,骑兵是作为战争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存在,而当时赵国因为长期抵抗匈奴的入侵,也练就了他们马上战斗了本领,而恰恰在七国之中战国,也拥有最强大的骑兵,因此在同样拥有骑兵的情况下,战国的国力显然更优胜于匈奴。

所以,当时的匈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悍,而赵国也没有那么软弱。

那么说到汉朝时期,为什么对抗匈奴要消耗100多年时间?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战国人口大约六到七千万,而秦末经过推翻秦朝政府、刘邦项羽争霸等等战乱后,到汉朝初期时人口只有2000多万。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的高低源自于人口基数,也就是说人口越多其消费能力越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越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就会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汉朝前期也就是高宣文景时期,并不是打不过,当时高祖刘邦其实只有一次粗心大意的白登之围,再后来由于内耗和年龄问题一直防御状态。宣帝时期的动乱,导致全国君臣并没有这个心思去攻打匈奴,然后文景帝也没有和匈奴一决胜负的决心和能力。

毕竟当时的国家还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轻易动干戈的话有可能一下回到解放前,所以汉朝的主题是以和平发展为前提。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是之前,汉朝只有一个字“忍”,为的就是韬光养晦提升势力,然后再一举击败匈奴。

不战则以,要战必定是釜底抽薪

其实截至聂壹被抓是,汉朝已经忍了69年,从百姓到大臣再到皇帝,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他们一直在用自己努力发展国力来洗刷耻辱,汉文帝和汉景帝用宽松的政策来激励民间发展,甚至匈奴到甘泉宫阅兵,他们也在咬着牙忍到底。

文景二帝他们并非怂了,而是用两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来争取国富民强。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果没有前几任的皇帝隐忍,也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资源来消灭匈奴。因此才会说匈奴消耗了汉朝100多年的国力。

但与其这样说还不如更确切的说,汉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来囤积力量做到一击毙命。汉武帝他从开始的想法就是。要么不战,要战就举全国的兵力来做一次了结。

在隐忍了这么多年以后,汉武帝抓住一个最重要的时机,他派卫青和霍去病直接举兵进入草原,直到打得的匈奴人丢盔弃甲,而后来的霍去病也因为他的军事行动才有了封狼居胥的傲人战绩。

也因为汉武帝的这一次强悍态让匈奴人哭着说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大国布衣


一个小小的赵国,一个庞大的大汉王朝,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这两者之间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是王朝一部分土地曾经的领主,一个则是庞大的王朝,但实际上,赵国真的就那么弱吗?赵国一点也不弱。

其实赵国被秦国轻易击败这件事,还是很让人怀疑的,在战国后期,赵国可以说是诸侯国中唯一能够与秦国比肩的一个强大国家,赵军的战斗力很强,兵丁数目也不少,比之秦军也是丝毫不差,可是最终却因为一个赵括的纸上谈兵失了国之根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曾经的赵国,面对北方胡人的入侵,早就习以为常,北方胡人虽然入侵赵国,却逃不到便宜,这是为何?赵国的强大是一方面,胡人不团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分割的可不仅仅是华夏大地,即使是北方匈奴之地,也是处于一种分割状态的,当时的匈奴人也不是统一的,因此,赵国面对的仅仅是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即使两者实力相当,以赵军的剽悍战力,攻破胡人的一次次南下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汉朝建立以后,匈奴也完成了统一,这时候的匈奴虽然在人口,经济上完全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可是在军队战斗力上,中原王朝却也不一定是匈奴的对手。

众所周知,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之所以被北方游牧民族步步紧逼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强悍的民族风气,数目众多的卓越骑兵。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但凡是北方游牧民族,总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在手。

特别是当年秦国崩溃的时候,匈奴人其实也从中分得过一杯羹,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加上匈奴人全民皆兵的现状,对于刘邦而言,匈奴的确是一个惹不起的存在。

汉初最大的窘境是什么?汉初最大的窘境正是刘邦虽然是皇帝,却不能完全掌握全国要务,刘邦曾经分封过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都不是刘邦能够轻易动得了的,因此,与匈奴大战之际,刘邦其实并不能举全国之力抵抗匈奴,而匈奴却可以尽全国之力南下击溃刘邦。

赵国不在了,曾经的匈奴也不在了,赵国面对的匈奴尚且较为弱小,而刘邦面对的匈奴人却是剽悍不可抵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加上,刘邦治下的汉军,其实在质量上与之赵军还是有些差距的,面对同等水平的对手,赵军可以大获全胜,而汉军却可能全面溃败,这就是失败根本原因。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终于达到了巅峰,这时候汉军才能够将匈奴打的节节败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