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一名男子,出生7個多月,母親就發了瘋,12歲時,他被父親剝奪了身為長子的繼承權,他由舅舅撫養長大,但是生性敏感的他,一生為生母發狂,因養子身份苦惱。他用灰色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他的筆下也寫下了諸多揭露人性之惡的作品。

這名男子就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他寫出了諸多揭露人性的短篇小說,比如《羅生門》、《鼻子》、《竹林中》、《基督徒之死》等,其中《羅生門》是他的成名之作。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羅生門》中對人性的“利己”和“虛飾”的揭露,打動了日本導演黑澤明。1950年,黑澤明將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竹林中》兩篇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羅生門》,而這部電影也成為黑澤明的成名之作。

但是,這部電影完成之初,卻被日本市場冷落,黑澤明甚至被投資方認為不會拍電影。

與國內的遭受的冷遇相反,《羅生門》卻在1951年斬獲了第1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成為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日本影片,並被眾多國際電影人稱讚和模仿。由《羅生門》起,日本也開啟了一個電影的新時代。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羅生門》這部電影從拍攝完成距今近七十年,仍然被譽為世界最優秀的十部電影之一。電影中將人隱晦內心中不可言說的自私、虛偽、懦弱、糾結……一一展現在電影屏幕上。劇中沒有血腥的鏡頭,但是觀影者卻感覺自己的內心被刺痛,被攪動,甚至不敢直視。但是這種不適感卻讓我們有機會審視自己,正視自己作為人那些與生俱來的“惡“和人性的弱點。

一、人性的虛飾,讓人自導自演一場騙過自己的戲

《羅生門》這部電影講述了平安京時代的一起殺人案件,在案件中強盜、樵夫、妻子和已經死去的武士丈夫都對整個殺人案件進行了講述。無論是人還是鬼,他們的講述都讓人身臨其境,他們講述的是同一件事,內容卻大相徑庭。

“是誰殺死了武士丈夫”影片沒有給出最終的答案。但從每個人對案件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他們只描述或編造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極力掩飾自己弱點。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妻子用楚楚可憐掩飾被拋棄後,對丈夫的瘋狂報復--殺死丈夫;強盜用誇張的描述,掩飾自己是個膽小鬼的事實;武士丈夫將自己的死亡,由他殺篡改成自殺,掩飾自己的懦弱,已經丟掉了身為武士的尊嚴。

妻子、強盜、武士三人都有他們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為了這些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他們用謊言說服別人,也說服自己。旁觀者覺得三人說辭有的完全不符,有的地方甚至矛盾衝突,但當事的三人卻分別入戲,重新改造了整個事件。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伽達默爾說:“所有的客觀都是主觀,所有的意見都是偏見。”在當事的三人看來,他們講述的就是事實,只不過這個事實中有著他們隱藏在內心的東西---不為人知的渴望。

妻子渴望眾人的憐憫,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子必須依靠男人活,被強暴,又被丈夫拋棄,她的人生已是絕境,所以她極力渲染丈夫對自己的冷酷無情。

強盜渴望被世人稱為最厲害的盜匪。在被抓,自知必有一死後,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勇猛、放蕩不羈的人,因為這樣才符合他“強盜”的身份。所以,當差役說他是被搶來的馬甩下馬背時,他將這件糗事歸結為吃壞肚子。

武士,已死,本該塵歸塵,土歸土,仍然要借巫婆之口,掩飾自己不敢決鬥、拋棄妻子的懦弱,並且虛構了一個“自殺身亡”的壯舉。他描繪的場景裡,妻子是蛇蠍心腸,水性楊花,這樣他才能為自己的懦弱找到藉口。

每個人都用謊言掩蓋自己的 “虛弱”,並且將“虛弱”的責任歸結於他人。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作為人,我們總是希望展現給眾人一種“美好”的形象,有的是勇敢開朗,有的是獨立頑強,還有的是善良奉獻……為了這些形象,我們試圖用外在的語言、行動、包裝來告訴別人,我就是那個樣子。可是,虛假和包裝的東西就像吹出的泡泡,太陽下五顏六色,甚至流光溢彩,當它越飛越高時,就會“噗”的炸開,跌落下來。

從“美好”到“狼狽”,是我們難以接受的事實,所以只能用一個又一個藉口來粉飾失敗。

在《羅生門》中,涉案的三人,自導自演了一場以自己為主角的戲,雖然他們的演技精湛,但是謊言必定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只要輕輕一碰,就真相畢露,所以旁觀者只能從他們的表演中看到人性的“虛飾”。

二、三個人,三種人生態度

在《羅生門》中除了涉案的妻子、強盜和武士丈夫外,還有二個旁觀者--樵夫和僧人。涉案的三人,每個人都篡改了事實,沉浸在自己營造的真相中,但是旁觀的二人,卻知道他們誰也沒有說真話。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樵夫和僧人從傳喚的衙門出來後,來到了京都的城門--羅生門避雨。大雨磅礴就像樵夫和僧人的心境。一個僕役也來到了城門下,加入了避雨的行列,三個人開始了一場有關這場案件的轉敘和討論。

從三個人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見三種人生態度。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僕人認為人心本就是惡的,相比好人,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就沒法活下去。所以他對妻子、強盜和武士丈夫的所作所為,沒有感到大驚小怪,因為他們所做的就是真實的人心--為了自己的利益,忘掉對自己不利的真相,這樣就沒有負罪感,活得更舒坦。

更何況在他們生活的時代,人們經歷著天災和人禍,活著本就不易,那些羅生門城樓上無人認領的屍體就是證明,為了活著道德淪喪又算得了什麼。僕人在時代的滾滾巨輪中,已經對人心麻木,既然無力改變,那就同流合汙。所以,僕人毫不猶豫的剝下了羅生門城樓下,那個被遺棄孩子的包衣,坦誠自己就是一個惡人,與偽君子相比,自己至少是個真小人。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僧人,是“善”的代表,人心本善是他的信念,但是涉案三人,虛偽矯飾則讓他對人心產生了懷疑。涉案的妻子,在講述中梨花帶雨,柔弱可憐,殺死丈夫是無奈之舉;在強盜的口中,她卻剛烈好強,有著用匕首殺死強盜的勇氣;但在武士丈夫的眼中,她卻是試圖用美色誘惑強盜殺死自己的蛇蠍女子。

僧人眼中,天災人禍消滅的是人的肉體,人心的虛偽和道德的淪喪比起天災人禍更加可怕,因為它們毀滅的是人的靈魂。比如劇中武士丈夫已經被殺死,成為鬼魂,但是它仍然不忘為自己的懦弱粉飾。

甚至,看起來老實本分的樵夫也說了謊,因為他想要掩蓋自己偷走武士屍體上匕首的事實。在電影鏡頭中,當樵夫為自己辯解:“那男人胸口上沒有插著什麼短刀,他是叫長刀給刺死的。” 坐在火堆旁的僧人感到一陣心寒,不由自主的用衣衫擦拭臉上的冷汗。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樵夫,與僕役和僧人相比,他是一個在善惡之間徘徊的人。為了那把值點錢的匕首,他選擇說謊掩蓋自己的偷竊行為。他不像僕役那樣,覺得說謊、虛飾是能坦然接受的,他仍然有著道德底線。他會對說謊的涉案三人感到厭惡、不適,甚至感到內心受到了衝擊。當僕役剝掉嬰兒身上的包衣時,他會氣憤、阻止、並且說出孩子雖然被父母丟棄,但包衣上縫製的祝福咒語代表著父母的愛。

僕役、僧人、樵夫,代表了三種人生選擇,在現實和道德之間我們是隨波逐流、同流合汙,還是相信世界永遠閃爍著良善之光,亦或如同樵夫一般,在善和惡,美好和醜陋之間飄忽不定。

但無論那種選擇,即使是普通人,站立在天地之間,我們的內心仍然希望自己有著道德的底線,有著與他人的信任感,而不是隻依本能而活的野獸。

三、瞭解人性,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人不相互信任,這個世界跟地獄又有什麼差別。

——電影《羅生門》

在影片《羅生門》的最後,僧人抱著被僕人剝去包衣,只穿著單衣的小小嬰兒,看著互相指責對方自私自利的樵夫和僕人,他感到悲痛,他對人是否有信任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所處的地方彷彿不是人間,而是地獄。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有人曾經這樣描述地獄的樣子:一群瘦骨嶙峋的人坐在擺滿豐盛食物的餐桌前,每個人手裡拿著長長的筷子,但筷子太長,他們無法將食物送入自己口中,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把食物夾給就餐的同伴,只能眼看美食捱餓。

生活在地獄中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信任任何人,自己也沒有任何信用可言,人與人之間只剩下防備和冷漠。

就如大仲馬所說:“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我們看著為自己自私辯解的僕人和樵夫,就如看見地獄中守著美食捱餓的餓鬼。他們所站立的地方—羅生門,隨著人與人信任的崩塌,已是一片修羅場。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大雨已停,嬰兒的啼哭打破了陷入沉思,默默站立在羅生門城樓下避雨的僧人和樵夫的思緒。樵夫伸出雙手想要抱一抱僧人懷中的嬰兒。此時的僧人已經對人徹底失望,他警惕的抱緊嬰兒,脫口說出:“你還想剝掉這孩子的貼身布衫嗎?”信仰“人性本善”的僧人,也對人之間的信任產生了懷疑。

此時的樵夫說出了自己的打算,他已經有了六個孩子,多養一個也是一樣的辛苦。僧人意識到,樵夫還有著人的良知,他慚愧又欣慰。僧人的慚愧和信任令樵夫反省自己,說出了生而為人的劣根性:自己也摸不清自己的心眼。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不僅是樵夫,我們也會經常摸不清自己的心眼,特別站在利益的十字路口時,追逐利益的本能驅使我們變得自私、虛偽、謊話連篇,但當生活中那些美和善,那些不經意的小美好在我們身邊綻放時,我們的內心又會對自己人性中的“惡”感到羞愧不已,雖然在善和惡中抉擇成了我們一生中的功課,但一次次的抉擇,也讓我們有了更多機會審視內心,瞭解“自我”。

影片的結尾,僧人將孩子交給了樵夫,樵夫抱著孩子,走出了羅生門,走向遠處。陽光鋪灑在樵夫和嬰兒的身上,溫暖了,照亮了樵夫那捉摸不定的心。

《羅生門》:3個人,3種人生態度,折射出人性的善與惡

羅曼羅蘭說:“世界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當我們的心在善與惡之間彷徨時,當我們在真與假之間迷惑時,當我們在隨波逐流和堅持初心之間搖擺時,我們的內心也一次又一次的被洗滌,我們才能擁有一雙認清這個世界的眼,但又有一顆包容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