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导语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上个星期去儿童游乐场,开心在儿童滑梯那里玩的热火朝天,开心爸爸也像很多爸爸妈妈一样,坐在了儿童滑梯对面的高脚椅子上,一边心不在焉的玩着手机,一边时不时的看一眼开心。

旁边一对母子的对话,吸引了开心爸爸的注意。

小男孩站在滑梯的顶端,双臂张开,就像是个超人一样,他无比开心大声的问妈妈“妈妈,你看我这个样子,像不像个超人啊?”。声音很大,开心爸爸都抬起头看了一眼,可是他妈妈呢,像是没听到一样,还是自顾自的玩着手里的手机。看到妈妈没有回应,满怀期待的小男孩脸上有点失望了。

过了一会,他又站在旁边一个环绕滑梯的顶端,准备滑下去。小男孩又一次大声的问妈妈“妈妈,你看我这次站的更高了,我勇敢不勇敢啊?”这次妈妈倒是抬起了头,瞥了一眼小男孩,甚至连声敷衍的嗯都没说,就又低下了头,继续玩手机了。

小男孩明显很失落,站在滑梯下面想了一会,还是走到了妈妈面前说“妈妈妈妈,我刚才从好高好高的滑梯上面滑了下来,上次我还不敢滑呢!”妈妈抬起了头,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自己玩去吧,注意安全就好了!”刚说完就又低头玩起了手机。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原本兴高采烈的,在滑梯上面手舞足蹈的小男孩,就像是失去了全身力气一样,慢慢地走到了滑梯旁边,看着一旁的妈妈,像是要哭似的,可想而知孩子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一幕他妈妈没看到,倒是被开心爸爸全看到了。

其实对这个小男孩来说,他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妈妈抬起头来好好的看他一眼,并且说一句“宝宝,你真棒!”就足够了;年幼的他其实心中只是想把自己最勇敢的瞬间,和自己最爱的妈妈一起分享,甚至只需要妈妈一个赞许的眼神也好。

可惜在整个过程中,妈妈一次赞许的话都没说过,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次又一次的忽视以及不耐烦,正是那种完全不在乎的表现,让小男孩从开心到失落,从兴奋到无助。

可能类似的事情对于很多爸爸妈妈们来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毕竟他们的爸爸妈妈就经常这样做(以前那个年代的爸爸妈妈们普遍缺少科学的育儿观念,而且以前爸爸妈妈们工作一般都是很忙的),周围的爸爸妈妈也这样做,自己呢?很大概率会这样做下去。毕竟这么多人都是这样做,而且也没听说过谁家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几次的没回应,而产生什么严重的心理影响。

那么,不回应或者不是很及时的回应,对孩子有影响吗?

回应的重要性,一个实验就看出来了

答案是肯定的,爸爸妈妈的回应对孩子来说影响其实是很大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

曾经有个非常出名的试验,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特罗尼克做的静止脸实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妈妈面对自己的宝宝,通过有回应和没回应两种方式,来观察宝宝的心理以及生理反应。这个实验的视频在网上面很好找,开心爸爸就简单的截取几张动图给大家看看。

首先,妈妈和宝宝是正常的互动。面对宝宝的需求,妈妈用一些比较夸张的表情作为回应。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状态下的宝宝,心情是非常舒适,而且也是很满足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接下来,宝宝依旧积极的向妈妈释放出交流的意愿,但是妈妈这里开始不回应了。她用出了那张很著名的静止脸,不光面无表情,话也不多说一句。从这时候开始,宝宝的情绪已经不对了,他开始有些紧张,开始想方设法的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让妈妈继续像开始那样的回应自己。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最后妈妈的静止脸依旧保持着,而宝宝呢,在做了大量尝试后,发现妈妈还是对自己毫无回应,毫不重视。原本很开心,心情很舒适的宝宝,情绪突然急转而下。他开始局促不安,他开始坐立不宁,他开始大声哭泣。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当然这只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实际上关于这个实验,还有更加权威一些的结论:宝宝在妈妈对他毫无回应的这段时间内,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增加,整个人处在一个极端负面的情绪控制下。而且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对于宝宝大脑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更可怕的是,这种感受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长大。特罗尼克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对于4个月左右的宝宝来说,当他们再次回忆起之前的遭遇时,还是会很快的进入到一个负面的情绪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过来。

当然,这个实验还有一些不是很完善的地方,但其表示出来的结论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新时代的爸爸妈妈们来说,更是这样。孩子的成长,光有物质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以及爸爸妈妈的及时回应。

就像开心爸爸看到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兴冲冲的他和毫不在意的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总是被爸爸妈妈无视的话,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孩子会用一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企图让爸爸妈妈的视线再次聚焦在自己身上,企图让爸爸妈妈开始关注自己。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10岁男孩屡次离家出走,原因只是爸爸妈妈玩手机不顾他”的新闻。这个10岁的小男孩,经常离家出走,民警寻问原因的时候,得到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原来他的爸爸妈妈每天都是抱着个手机不放手,对小男孩是爱答不理的,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几乎没有多少有效的交流,就更别提回应了。万般无奈之下,小男孩只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开心爸爸都有些感觉很不可思议。玩手机这件事情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做,作为缓解工作压力排遣生活压力的方式,开心爸爸自己都经常玩手机,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天天抱着手机,对孩子视而不见或者对孩子的情感沟通需求恍若未闻的话,就不对了。

这种冷暴力,实际上比对着孩子打骂都要可怕,毕竟打骂造成的影响更多的是在生理上,而不回应这种行为,是直接作用在孩子的心理上的,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很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甚至会“遗传”给孩子的孩子。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第二种孩子呢,则是会慢慢的学着隐藏,或者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再有什么样的事情也不会和爸爸妈妈谈起了,再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会和爸爸妈妈分享了。

之前有个“24岁女孩网贷缠身,无奈之下选择结束生命”的新闻,当时大家的关注焦点都在“网贷的危害”“缺乏财商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才会被网贷所迷惑”“关注孩子的状态,不要让自己一时疏忽带来终生的后悔”等等,其实与财商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有什么困惑或者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和爸爸妈妈说起来了。

其实这个女孩欠的钱也不多,虽然对于一个刚工作的孩子来说,看上去像是无力承担,但是对于爸爸妈妈来说也并不是多难的一件事。如果女孩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的话,开心爸爸想全天下的爸爸妈妈都会选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吧?但是在这起悲剧中,孩子根本就没和爸爸妈妈提起这件事情,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压力都是自己扛了起来。

曾经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他们并不理解爸爸妈妈的压力,爸爸妈妈本身的状态,但是他们却能够从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中,读出很多东西来,比如爸爸妈妈其实并不喜欢我,我在这个家里面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当这种认识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占据孩子内心深处的话,被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开始了,而且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长大。

那么面对孩子的需求,爸爸妈妈该如何回应呢

开心爸爸在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在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回应是必不可少的。看上去好像是微不足道的回应,实际上却像是养料一样,在无声无息的滋养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有安全感,而这不正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吗?

那么,爸爸妈妈如何做,才能称得上是对孩子正确的回应呢?开心爸爸觉得,应该做到三点: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及时

一般来说,这几种情况下,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及时的回应孩子,让他们能够感到,不管自己是开心的时候,还是难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站在自己身后支持自己的。而且这种支持是随时随地的,不需要孩子自己去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刷存在感。

孩子开心的时候:当孩子感到很快乐的时候,第一时间都是会想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的。就像是上面开心爸爸看到的那个小男孩一样,他站在最高的滑梯顶端,这个以前不敢去尝试的行为,现在终于克服了生理上的恐惧,完成的时候,正是一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想和爸爸妈妈分享的时候。

也许孩子分享的事情,在爸爸妈妈看来是平平无奇,甚至是很普通的。但这只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的,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次很大的进步。作为爸爸妈妈更应该及时的重复着孩子的情感,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而孩子呢,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可以收获到很强烈的存在感,以及安全感。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孩子难过的时候:当然,孩子的世界不仅仅是快乐,也会有难过,有害怕。当然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需要爸爸妈妈回应,以及关怀的时候。爸爸妈妈及时的回应,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爸爸妈妈的安全感,这些体验都是他们日后独自面对战胜困难的内心力量。

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其实孩子在长大的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进步还是退步都是会出现的。作为爸爸妈妈,既不能一味盯着孩子的优点不停的表扬,也不能老是看着孩子的缺点不断打击,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天赋,该鼓励鼓励,该表扬表扬。

这种及时回应的感受,会让孩子对爸爸妈妈的鼓励和表扬感受更加深刻,教育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诚实

曾经有粉丝爸爸妈妈们在后台给开心爸爸留言,说是不是应该对孩子的需求完全满足,当然这里所说的需求更多的是指孩子在物质上的一些欲望。其实该不该满足,还是看爸爸妈妈自己的情况而言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如果有能力而且愿意的话,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满足孩子就好了,毕竟孩子小的时候,就算是有欲望也不会多么的昂贵,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是可以满足的。

如果有能力但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的时候,爸爸妈妈至少也可以做到诚实的和孩子说清楚这件事情,“爸爸妈妈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比较难实现”。

诚实的回应孩子的需求,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把这个失望的原因归结到爸爸妈妈能力,或这家庭的经济情况上,而不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爸爸妈妈讨厌自己这种心理伤害上。这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另外不管爸爸妈妈要不要满足孩子,但请不要批评孩子的欲望,比如说一些什么“你应该懂事,不应该提这样的要求”“你都是小学生了,还要一些幼儿园孩子才玩的东西”,或者是那句流传已久的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等等。需不需要适不适合都是爸爸妈妈自己的认为,孩子既然把这个需求说出口了,那就很明显,在他们的心中,这个东西是需要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不管是什么样,爸爸妈妈都应该向孩子传递一种,你的想法很好,你值得很多好的东西。这样才是充实孩子内心,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重点所在。

回应感受而非事情

最后一点,开心爸爸想说说如何回应孩子。

实际上很多爸爸妈妈在如何回应孩子这件事情上,自己都比较迷茫,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回应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了。其实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孩子问出问题最深层次的意图,还是在向爸爸妈妈索取爱,索取一个爸爸妈妈一直会爱他们的保证。

这就要求爸爸妈妈们,面对孩子的需求或者是表达,直截了当的就孩子的感受作出回应,而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大说特说。就算回应的并不多,但是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却是很充足的。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比如上面说的那个小男孩,在他第一次和妈妈表达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对他的感受进行回应“是的,我确实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勇敢的宝宝”“既然宝宝能够在滑梯这件事情上做得很好,那么妈妈相信你在吃饭和上学这件事情上也能够像滑梯一样的勇敢,你说是不是呢?”

其实,正确及时的回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之一。

开心爸爸的碎碎念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刻他们都是期待能够被爸爸妈妈看到的,这种“我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知道爸爸妈妈是关心我的”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

而爸爸妈妈每一次及时正确的回应,都是孩子内心变得强大的养料。这份感受,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爱孩子,从回应他们开始吧!

这种教育被称为冷暴力,比打骂对孩子伤害更大,很多父母都做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