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李潞建議

構建疾病預警報告公益平臺

充分發揮基層醫護人員

預警哨兵作用


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李潞代表(右)為病人做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我建議從國家層面構建疾病預警報告公益平臺,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大代表、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潞工作壓力倍增,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促使她邊工作邊深入調研思考我們應從這場戰役中獲得什麼,怎樣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全國動員抗擊疫情,這次疫情同時也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一盤棋,群眾一條心,舉國上下共同努力,目前看,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李潞代表向記者介紹了倡導構建疾病預警報告公益平臺的初衷,疫情防控可謂國家治理的一面鏡子,映照出治理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環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此次疫情給我們敲響的頭號警鐘,當屬加強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李潞表示,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不斷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這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構建疾病預警報告公益平臺就是一項十分必要的舉措。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智能手機等終端數碼產品普及率極高。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8.47億,公共實時通訊服務技術也日趨完善。“可依託現有的已運行良好的平臺系統,設計專有模塊,開設‘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進言獻策’建議徵集專項。”李潞認為,構建公益性質的第三方疾病預警報告信息平臺的技術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建議在國家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構建公益性、非營利性的疾病預警報告平臺,並負責組織運行和日常維護,醫護人員可申請實名註冊,簽署相關自願協議。”李潞對自己的建議提出儘可能完備的設想,平臺主要是作為國家公共衛生管理及疾控中心信息體系的有益補充,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醫護人員預警哨兵作用,利用該平臺對新發且未知的疾病儘快提供一線一手信息資料。如果同一地區同一時間上報的相似病例數量上升,即提示相關區域可能出現某種疾病,起到預警作用。醫護人員可以早期採取有效干預措施,醫療衛生部門及時啟動公共衛生預案,將流行性傳染病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李潞建議,將廣大基層醫護人員作為平臺主要簽約對象,覆蓋社區、鄉村醫療人員,重點是臨床一線醫生、護士。“因為基層一線醫護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又是最早直接接觸患者的人,具有及時發現、識別疾病的可能性。”李潞還為平臺的界面設計提供了建議。平臺應採用網絡大數據,經過綜合分析確定疫情後,迅速以圖表式、地圖式等多種形式發佈和更新動態數據,供廣大醫護人員查詢。平臺連接手機、電腦等固定和移動網絡終端,操作系統要儘可能簡潔方便。“報告人位置、所屬醫療科室,患者性別、年齡、職業、主要症狀、密切接觸者有無同樣症狀等,都應作為網上預警報告的必備要素。”


此外,李潞建議多措並舉維護完善平臺運行。首先,要考慮運行經費問題。由於平臺常態化即時運行,具有無限延時的特點,需要政府投資和運營的公益性。其次,解決報告信息的倦怠性。由於信息平臺發揮作用具有不確定事件性,相關人員應時常保持警覺,醫療和疾控系統應共同維護,如對簽約人員定期培訓,平臺經常發佈醫療衛生相關信息知識等。第三,考慮報告病例的可追蹤性。由於保護隱私等原因,發現的疑似病例、患者可能缺失部分個人信息資料,需要基礎醫療機構建立就診患者詳實信息,尤其是鄉鎮醫院、社區診所,都應建立和完善必備的信息保障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馮丹建議

建立病例數據庫助力精準防控


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近日,全國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一降再降,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變化,向好的態勢不斷拓展。接下來,要有序推進分區分級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但在防範疫情反彈方面仍然面臨不少管理難題。為此,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建議,儘快建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形成城市疫區“畫像”、疫區“作戰地圖”,為推進疫情精準防控提供支撐。據悉,目前湖北省人大已採納該建議,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疫情防控期間,曾出現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後再次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情況。“治癒出院病例病情存在反覆,表明仍然難以排除治癒患者仍有被感染和感染他人的可能性,需要對治癒出院患者繼續進行跟蹤醫學觀察,包括其本人的病情發展情況以及活動軌跡等。”不過,馮丹也坦言,當前對治癒確診病人進行跟蹤管理仍比較困難。


“必須儘快建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據庫,做好確診病例的精準跟蹤服務,同時也要注意做好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馮丹認為,統計確診、疑似人員的信息,包括髮病時間、治療情況、出院後的活動情況以及是否復發等,應該是後期跟蹤和防控的重點。如有確診病人治癒後又復發,就可以根據其活動軌跡,快速給出可能接觸的人員信息,從而採取相應的隔離、預防等策略,將病情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


針對病例庫基礎數據如何收集的問題,馮丹認為,一部分數據可以從各醫院、隔離點採集,另一部分數據則需來自於社區,“要藉此機會儘快實現社區數據入庫”。原始數據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只需輸入住址或姓名或電話、體溫、身體狀況、當日外出時間、所經歷位置及其他所需信息即可。社區工作人員或志願者只需進行檢查,補充無力自行完成的人員信息即可。


收集龐大的基礎數據,必然帶來巨大的工作量,但在馮丹看來前期工作是必要的。她說,這部分的工作量雖大,但與城市人口基本數據庫結合,將會形成完整的城市疫區“畫像”。各地區可以通過對高風險或中等風險的人群、區域進行重點標識與管理,繪製成疫情地圖,為精準抗疫提供決策支撐。


通過疫情地圖,一是可以圍繞新出現病患區域迅速精準劃定風險管控區域和高風險人群,及時提出高效應對管控策略。二是可以更好服務復工復產復學工作,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加精準地解決何時解封、企業何時復工的問題,最大限度降低復工復學的風險。一出現反覆,也可快速作出應急響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多數民眾自覺隔離在家,但團購、藥物、慢性病救治、社區服務等活動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人員交互情況。考慮到其中可能存有潛在的傳染風險,馮丹認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高風險區域及時發出風險預警,有針對性地向高風險人群發放預防中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預防效率和精準性。


傳染病防控應具備全局性、系統性的思維。“建成確診病例大數據後,應及時與已有的智慧城市系統相連接,實現兩者之間的互聯共享,特別是與供水、排汙、垃圾處理、住房等各類大數據相關聯。”她說,如此,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可視化技術等形成更全面的疫情態勢分析、疫情監測分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為政府部門提供輔助決策支撐,比如對那些管理鬆懈的社區,加強紅區消毒、強化社區封閉管理等。


全國人大代表甘楚林呼籲

基層傳染病防控能力亟待提高


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2019年5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到廣西調研,甘楚林代表應邀參會併發言。


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甘楚林(右三)到社區調研水汙染防治問題。


新冠肺炎的發生,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新型傳染病對全球安全都是重大威脅,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靈敏快捷的防控體系。日前,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甘楚林。


記者:這次疫情好像是給了我們當頭一棒,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想請教您的問題是:應如何去建設一個預警靈敏、信息快捷的針對新型傳染病的預警、防控體系?


甘楚林:新型傳染病對全球安全都是重大威脅,對整個人類都是很大挑戰,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靈敏快捷的防控體系才行。建立這個體系,必然要求及時去發現新病原、確認感染源、明確發病機制,及早開展臨床救治,進一步研發新型疫苗等。除了要做好頂層設計,建設科研院校和實力強的醫院作為強大後盾之外,在基層做好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基層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包括傳染病專科醫院,以及綜合醫院的感染性疾病科,這些機構的能力建設對傳染病防治體系來說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這些機構裡面的醫生對新發傳染病保持極其高的警覺,具備強大的識別能力,能對新型傳染病進行全面監測。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有不少地方傳染病防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一些地方不太重視傳染病一線機構建設,醫生待遇相比其他科醫生距離較大,搞傳染科的醫生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低,一般的醫科大學生就業時不太願意從事這個方面的工作,導致醫院難以招聘到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總的來說,要解決問題,必須採取一些措施,如重新考慮傳染病戰線上醫療人員的待遇問題,進一步加大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在院校傳染病專業建設方面加緊培養人才。


建立預警報告平臺、數據庫、靈敏快捷防控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甘楚林(左二)對所在醫院門診醫務人員進行疫情防控培訓。


記者:您提到將人才吸引到基層傳染病防治一線來,對此有什麼更具體的建議嗎?


甘楚林:目前感染性疾病科醫生和其他科醫生待遇相比,距離比較大,我想除了實行薪酬待遇多勞多得獎勵之外,政策上還要給予傾斜,對傳染病醫護人員按照特殊職業標準給予特殊的保護,建議參照公安等戰線對於高危崗位的工作津貼給傳染科醫護人員發津貼。此外,還可以考慮給他們上保險,使得他們能安心工作。


記者:在基層傳染專科機構建設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甘楚林:目前縣裡面是沒有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在部分地級市有傳染病專科醫院,但相當一部分地級市也沒有,只是在綜合醫院開設了感染性疾病科。對機構建設,目前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專科醫院和感染性疾病科對突發傳染病的應對和識別能力、防控和救治能力,要在人、財、物方面都能提升上來,這樣能讓他們有條件去完成在基層應當盡到的職責。


記者:對完善傳染病的監測機制,您有何建議?


甘楚林:在整體能力提升的情況下,基層就有了發現新型傳染病的能力,再一個,還要重視對新發傳染病監測的網絡系統建設,讓新發傳染病的數據和信息能夠第一時間上傳上去、引起重視,雙管齊下,一定能完成早發現、早隔離、早救治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