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合称。其中,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等传导化物的腑又称之为传化之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即受盛和传化水谷。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人膀胱,排出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因其受纳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故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间·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六腑气机通畅则传化而不藏,故称“六腑以通为用”;六腑气机下降,传导化物,泻而不藏,故称“六腑以降为顺”。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胆:别称好几个,中正之官挺出名”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原因接下来会讲到),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六腑:胆、胃、小肠和大肠都是什么“官职”

胆的形态结构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名。

胆主决断,故《黄帝内经》中又给胆还封了一个官名——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止某些情志刺激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我们常见到有的患者说胆特别小,别人一说话就一惊一乍的,而且心烦、睡眠不实、舌苔黄腻,这是胆虚痰火的表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效果非常好。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马淑然老师曾讲过她自己的一个医案:

一个韩国学生,望诊见面色晦暗,舌苔黄腻带黑,主诉经常胆小怕事,每天夜里两点之前不敢睡,因为不管几点睡,两点就醒,看见阳台上有穿黑色衣服的鬼。按照子午流注观点,夜里11点到1点是胆经当令,1点到3点是肝经当令,所以这个时段寐而易醒,就是肝胆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故拟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日泻10余次,1周之后幻觉消失,已能安寐。


“胃:仓官”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1、胃主受纳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仓官”、“太仓”、“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所以说:“脾,坤土也。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除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还要靠脾的运化功能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等功能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中医常把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甚至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均是强调胃气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临床上诊治疾病,常把“察胃气”、“保胃气”作为重要的原则。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由此可见,胃气之于人体的重要性。

3、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特性,以通降为正常。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并保留一定时间后,必须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输布周身,浊者继续下降到大肠,形成糟粕排除到体外。所以胃主通降的功能关系到饮食物的整个消化吸收及排泄。此外,胃气主降和脾气主升的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时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脾气主升,及时把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脾胃升降有序,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中医称为胃失和降及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存留于胃的饮食物不能及时下降,影响了胃的受纳腐熟,可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症,为饮食积滞,不通则痛,食积日久化热之象,临床常用加味保和丸、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这些消食导滞清热的方药进行调理。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及暖气等症。所谓呃逆,就是指胃气上冲,引起膈肌痉挛,上逆于咽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的一种病理表现。嗳气就是从臂中有气体上神咽喉,声缓而长的一种表现,是饮食积滞的饱食之息从胃直冲咽喉以会有酸腐气息。无论是暖气,还是呃逆,以及恶心呕吐,均是胃气上逆。中医常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常用橘皮竹茹汤、旋覆花代赫石汤治疗。

“小肠:受盛之官”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1、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大肠:传导之官”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1、传导糟粕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若湿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为什么称“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呢?首先需要弄清楚从形状方面,中医如何认知“津”和“液”这两个概念的。中医认为,津相对比较清稀,所含营养物质相对少,而液相对比较稠厚,所含营养物质相对多。在大肠和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小肠是一个主要的吸收精微物质的场所,故在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比较多,所以小肠吸收的水分中所含的精微物质较多,质地稠厚,故称小肠主液,而大肠传导糟粕,大肠吸收的水液中含的精微物质比较少质地稀薄,称大肠主津。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