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的合稱。其中,胃、小腸、大腸和膀胱等傳導化物的腑又稱之為傳化之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佈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人膀胱,排出體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為“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因其受納和傳化水谷,排洩糟粕,故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間·五臟別論》)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之說。

六腑氣機通暢則傳化而不藏,故稱“六腑以通為用”;六腑氣機下降,傳導化物,瀉而不藏,故稱“六腑以降為順”。突出強調“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過與不及,均屬於病態。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膽:別稱好幾個,中正之官挺出名”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原因接下來會講到),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膽貯藏排洩膽汁,主決斷。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膽的形態結構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膽汁是一種精純、清淨、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所以膽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名。

膽主決斷,故《黃帝內經》中又給膽還封了一個官名——中正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的解剖形態與其他的腑相類,故為六腑之一。但貯藏精汁,相似,由於這個生理特點,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府之一。

1、貯藏和排洩膽汁

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臟。“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膽汁由肝臟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洩作用而入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裡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故膽腑亦具疏洩之功,但膽的疏洩須賴肝氣疏洩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洩作用,使之排洩,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洩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溼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洩,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2、主決斷

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幹。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膽的決斷功能,對於防止某些情志刺激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有重要意義。在臨床上我們常見到有的患者說膽特別小,別人一說話就一驚一乍的,而且心煩、睡眠不實、舌苔黃膩,這是膽虛痰火的表現,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效果非常好。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馬淑然老師曾講過她自己的一個醫案:

一個韓國學生,望診見面色晦暗,舌苔黃膩帶黑,主訴經常膽小怕事,每天夜裡兩點之前不敢睡,因為不管幾點睡,兩點就醒,看見陽臺上有穿黑色衣服的鬼。按照子午流注觀點,夜裡11點到1點是膽經當令,1點到3點是肝經當令,所以這個時段寐而易醒,就是肝膽經功能紊亂的表現,故擬方黃連溫膽湯加減,日瀉10餘次,1周之後幻覺消失,已能安寐。


“胃:倉官”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

1、胃主受納水谷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倉官”、“太倉”、“水穀之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之海也”。

“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也。坤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除了胃的受納腐熟功能,還要靠脾的運化功能以及小腸的泌別清濁等功能的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中醫常把人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甚至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均是強調胃氣對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臨床上診治疾病,常把“察胃氣”、“保胃氣”作為重要的原則。如《景嶽全書·雜證謨脾胃》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由此可見,胃氣之於人體的重要性。

3、主通降,以降為和

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特性,以通降為正常。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並保留一定時間後,必須下降到小腸,泌別清濁,其清者經脾的運化輸布周身,濁者繼續下降到大腸,形成糟粕排除到體外。所以胃主通降的功能關係到飲食物的整個消化吸收及排洩。此外,胃氣主降和脾氣主升的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時下降到小腸,泌別清濁;脾氣主升,及時把水谷精微輸布周身,脾胃升降有序,納運相得,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中醫稱為胃失和降及胃氣上逆。胃失和降,則存留於胃的飲食物不能及時下降,影響了胃的受納腐熟,可見脘腹脹滿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結等症,為飲食積滯,不通則痛,食積日久化熱之象,臨床常用加味保和丸、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這些消食導滯清熱的方藥進行調理。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可見噁心、嘔吐、呃逆及暖氣等症。所謂呃逆,就是指胃氣上衝,引起膈肌痙攣,上逆於咽喉中呃呃連聲,聲短而頻的一種病理表現。噯氣就是從臂中有氣體上神咽喉,聲緩而長的一種表現,是飲食積滯的飽食之息從胃直衝咽喉以會有酸腐氣息。無論是暖氣,還是呃逆,以及噁心嘔吐,均是胃氣上逆。中醫常採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療,常用橘皮竹茹湯、旋覆花代赫石湯治療。

“小腸:受盛之官”


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

1、主受盛化物

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

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嶽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洩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洩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髒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大腸:傳導之官”

大腸居腹中,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緊接肛門,包括結腸和直腸。主傳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1、傳導糟粕

大腸主傳導是指大腸接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使之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的作用。大腸接受由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剩餘的水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屬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故有“傳導之腑”、“傳導之官”之稱。所以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排洩大便。大腸的傳導功能,主要與胃的通降、脾之運化、肺之肅降以及腎之封藏有密切關係。

大腸有病,傳導失常,主要表現為大便質和量的變化和排便次數的改變。如大腸傳導失常,就會出現大便秘結或洩瀉。若溼熱蘊結於大腸,大腸氣滯,又會出現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腸接受由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和剩餘水分之後,將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殘渣糟粕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大腸重新吸收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稱之為“大腸主津”。大腸這種重新吸收水分功能與體內水液代謝有關。所以大腸的病變多與津液有關。如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則水谷雜下,出現腸鳴、腹痛、洩瀉等。大腸實熱,消爍水分,腸液乾枯,腸道失潤,又會出現大便秘結不通之症。

為什麼稱“小腸主液,大腸主津”呢?首先需要弄清楚從形狀方面,中醫如何認知“津”和“液”這兩個概念的。中醫認為,津相對比較清稀,所含營養物質相對少,而液相對比較稠厚,所含營養物質相對多。在大腸和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中,小腸是一個主要的吸收精微物質的場所,故在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比較多,所以小腸吸收的水分中所含的精微物質較多,質地稠厚,故稱小腸主液,而大腸傳導糟粕,大腸吸收的水液中含的精微物質比較少質地稀薄,稱大腸主津。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