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膀胱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

今天我們來學習六腑中的最後兩個腑:膀胱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

六腑:膀胱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


“膀胱:州都之官”

膀胱又稱淨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於下腹部,在臟腑中,居最下處。主貯存尿液及排洩尿液,與腎相表裡,在五行屬水,其陰陽屬性為陽。

1、貯存尿液

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髒的作用,佈散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其被人體利用之後,即是“津液之餘”者,下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濁者下輸於膀胱,變成尿液。所以說:“津液之餘者,入胞脬則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說明尿為津液所化。小便與津液常常相互影響,如果津液缺乏,則小便短少;反之,小便過多也會喪失津液。

2、排洩小便

尿液貯存於膀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開合適度,則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出體外。

膀胱具有司開合的生理特性。膀胱為人體水液匯聚之所,故稱之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賴其開合作用,以維持其貯尿和排尿的協調平衡。

腎合膀胱,開竅於二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然腎氣足則化,腎氣不足則不化。人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焦而為癃腫。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實腎氣主之也”。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固攝和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屬於腎的氣化作用。若腎氣的固攝和氣化功能失常,則膀胱的氣化失司,開合失權,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以及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所以,膀胱的病變多與腎有關,臨床治療小便異常,常從腎治之。膀胱又稱“脬”,位於小腹中,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於腎,下連尿道,開口於前陰,與外界直接相通。關於膀胱的形態,古醫書亦有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膀胱基本一致。膀胱與腎在五行均屬水,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尿液和排洩尿液。

“三焦:孤腑”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佈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六腑:膀胱和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

1、三焦的功能

關於三焦的部位,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關於三焦的功能,學術界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總體上而言,對於三焦整體功能的認識分為兩個方面。

(1)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與氣化

所謂“諸氣”,是指全身各種各樣的氣。如臟腑經絡之氣、營衛之氣、宗氣、元氣等。氣機,泛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產生的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和相互轉化。總司,即總管之意。因三焦是“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胞”,故凡各種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必以三焦為通路,三焦也是人體各種物質新陳代謝和相互轉化的場所,所以能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

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與氣化,主要取決於其能通行元氣。元氣,是由腎精所化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種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能夠推動人體的生長髮育,激發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氣以三焦為通道布達全身。這很抽象,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明這個問題。腎精及其所化生的元氣就像一棵大樹的根,蘊含著最重要的生機,發出之後要向樹幹、枝葉彌散,對人體而言,彌散到中焦就形成了脾胃之氣,彌散到上焦就成了心肺、頭目之氣,彌散到經絡就成為了經絡之氣,因而腎元之氣通過下焦、中焦、上焦向全身來敷布,從激發推動全身各臟腑的生命活動。故《難經·三十八難》指出三焦為“元氣之別焉,主持諸氣”,《難經·六十六難》亦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三氣”,指宗氣、營氣、衛氣。可見,三焦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之氣,是通過三焦而佈散於五髒六腑,充沛於周身上下內外,正如《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說:“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由此可見三焦在人體整體氣機、氣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所在。通調三焦氣機也成為臨床重要治則之一。

(2)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水道,即水液運行的道路,三焦有疏通水液運行的道路,並運水液的功能。人體的津液代謝,是由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路,津液代謝才得以正常運行。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裡的“決”即是疏通之意。“瀆",指溝渠。決瀆,即是疏通水道。三焦是負責疏通溝渠的,讓排洩廢液的各種通道通暢。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全過程是靠“三焦氣化”來完成的。如果三焦氣化功能失常,水道不暢,必然會引起津液代謝失常,出現尿少、痰飲、水腫等病變。如在上焦,水之上源是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在中焦是脾的運化水液,在下焦是腎陽的蒸騰氣化,升清降濁,司膀胱開闔,膀胱的貯尿排尿等,這些臟腑協同配合保證水液代謝的正常進行。如果三焦氣化不利,位於三焦的肺脾腎功能異常,水液代謝障礙,不能發汗,不能排小便,多餘的水液在體內停留就會形成痰飲、水腫這一系列病變。所以對於水液代謝障礙出現的痰溼、水腫的病變,一定要鼓舞三焦的氣化功能,在上焦助肺的氣化功能,可以選用防己黃芪湯加桂枝、麻黃補肺宣肺、散水助發汗,在中焦可以選用苓桂術甘湯,健脾行水助轉運;在下焦可以選用真武湯助腎與膀胱氣化排尿。只要振奮三焦氣化,停於體內的痰飲水溼皆可蠲除。

三焦主持諸氣與運行水液這兩個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關聯的。因水液的運行要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人體之氣只能依附於津液才得以正常運行。打個比方,腎藏元陰、元陽,腎陰(元陰)為人體之真水,腎陽(元陽)為人體之真火,腎水從下焦向中焦、上焦的佈散必須藉助於腎陽真火的溫煦氣化推動,就像一盆涼水必須加熱變成水蒸氣才能上升一樣,同理,從腎中發生的元氣向中焦、上焦的佈散也必須靠蒸動腎中的真水才能循三焦佈散而不至於散失。可見,三焦中流動的津液和氣是“津中有氣,氣中有津”,氣與津液的運行代謝,均以三焦作為通路。實際上,三焦還有運行水谷的生理功能,如《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說明三焦還是飲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洩的通道。

三焦,作為一腔之大腑的功能,主要是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疏通水道,運行水液,而作為部位三焦的功能特點主要是: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2、三焦功能特點

(1)上焦如霧

指上焦有開發和宣散的作用,比喻心肺將水谷精微像霧露一樣灌溉周身的作用,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由於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而佈散,又稱“上焦主納”。根據這一思想,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裡提“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就是治療上焦的病變,用藥上要用像羽毛樣輕輕上浮的藥物,如果不是這種輕輕上浮的藥物就不能上舉到上焦去,比如說上焦風熱引起的頭痛,常用銀花、連翹、桑葉、菊花,這都屬於治上焦如羽一些藥物。

(2)中焦如漚

漚就是漚漬。在農村漚糞的過程,就是讓糞便發酵的過程。比喻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為飲食物要在小腸中受盛化物要儲存一段的時間,在儲存的過程中要對它進行轉化,對它進行消化吸收,類似於農村的漚糞的這個過程,所以說中焦如漚比喻脾胃的消化吸收的功能。《溫病條辨》指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的就是治療中焦的病變。用藥上要用偏於平衡的藥物,這個藥物的性質既不是升浮的,又不是沉降的,它的作用偏於作用在中焦脾胃,如果不是性質比較平和的藥物,就不能作用到中焦,比如說用白朮、黨參、白蔻仁、砂仁,這些藥性味甘平,其作用靶點在中焦脾胃,所以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實際上也是古代的一種稱量的器具,就是秤桿,秤桿其取在平,秤桿為了公平交易,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秤桿以平衡為要,就像治中焦一樣,藥物的性味應該是平和的。

(3)下焦如瀆

所謂瀆,是指排洩糟粕和尿液的溝渠。《溫病條辨》提出:“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下焦如瀆,指的是下焦像溝渠一樣負責排洩糟粕和水液的,所以治療下焦病變一定要用藥性比較沉重的,直驅下焦的藥物。權就是古代的秤錘,錘都是鐵製的,比較重,所以治下焦要用質地比較重的藥物,即非重不沉,如芒硝、大黃性味比較重,直驅下焦,直達病所。可見,根據三焦不同的功能,吳鞠通確立了相應的治則,對於臨床理解和應用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