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三焦是人體器官嗎?揭祕人體生理之謎—六腑

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與五臟相互成為表裡,其中:肺---大腸、心---小腸、脾---胃,肝---膽、腎---膀胱、三焦。 五臟屬陰,陰是由下往上運行;六腑屬陽,陽是由上往下運行的。臟腑在人體內上下往返,形成一個個循環鏈,生生不息的保證人體的健康。

中醫所說的三焦是人體器官嗎?揭秘人體生理之謎—六腑

五臟是人體內最為重要的“五官”。而這些官員的手下,常常還需要一些副手來協助工作。

譬如宰相雖然主管國內政務,但也需要交通部門的配合,才能把地方的聲音一步步傳遞到中央,把中央的部署規劃一步步傳達給地方;

將軍雖然勇猛過人,但有時難免少謀寡慮,所以就需要軍師來出謀劃策;

農業部長雖知“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但也需要大量從事一線農業耕作和指導耕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合;

水利部長雖然大權在握,但總需要各地分管江河湖泊的官員攜手共進,才能將水治好。

那麼,這些助手的角色,又是由誰來擔任的呢?

中醫所說的三焦是人體器官嗎?揭秘人體生理之謎—六腑

1.胃、小腸、大腸

人體要進行正常的學習工作,五臟功能要得到正常的開展,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營養,向外界排出對人體無用的廢棄物。

這一過程,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由消化系統來完成的。在古代中醫學中,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胃、小腸、大腸,是前後相續、關聯密切的三個腑,共同形成了人體內消化傳輸飲食物的“穀道”。在古人的眼裡,人體的消化過程,大體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會由胃來接收

並由胃中之火來腐化食物,為進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礎。胃的這個作用,被稱作“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如果胃裡的火不夠了,就沒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鍋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來的米飯都是夾生的。面對這樣的飯,恐怕很難有食慾可以吃得下去。

如果反過來,下面的火太旺了,鍋裡面燉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麼吃都感覺吃不飽;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醫所謂的“邪熱能殺谷”。

接下來,經過腐熟的食物被傳送到小腸

小腸所從事的工作有點類似於一隻篩子,把這些食物“過濾”一下,對人體有益的部分被留下來,進一步消化成精微的營養物,被人體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則繼續向下傳遞給大腸。小腸的這一功能,中醫稱為“泌別清濁”。如果小腸泌別的功能出現問題,人體就無法區分出哪些食物有用,哪些無用,最後這些精華和糟粕混雜在一起排出體外,就出現了腹瀉。(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幾種,由於小腸的問題導致的腹瀉,是其中之一)

最後經過小腸濾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繼續向下傳遞給大腸。

大腸在中醫稱為“傳導之官”,主要的職責,就是傳導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體。

千萬別以為這個傳導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於大腸的問題,而出現長期的便秘或腹瀉,給身體帶來很多的不適。

便秘都是上火嗎?腹瀉都是腸胃虛弱嗎?與具體病證相關的內容,我們在診斷、辨證的章節裡還會詳細講到,請繼續關注。

實際上,我們上面講到的三個腑:胃、小腸和大腸,如果要實現正常的功能,也離不開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氣化”。

這裡所謂的氣化,主要是指脾氣的推動。脾氣的虛弱,在胃,則表現為不思飲食;在小腸則表現為腹脹、腹瀉;在大腸則表現為便秘。

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症狀,順便說一下,叫做大便“初頭硬,後必溏”。是說排大便時,開始的部分比較硬,到後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呢?

2.膀胱

古代的交通運輸,有水路和陸路兩種,於是古人也把這樣的知識應用到人體上,形象地將胃腸組成的消化道稱作穀道,而以膀胱為主要貯藏和排出小便的通路則被稱作“水道”。與胃腸消化傳導的功能實現,需要脾的氣化作用來支持一樣,膀腕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個髒的氣化作用來主持,就是腎。

中醫學對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是這樣認識的:

首先水液進入胃,通過脾氣的運化,將水向上佈散到肺,再通過肺臟來通調水道,把水液向下傳遞到膀胱。通過這樣一上一下的傳遞,水液得以遍佈周身,滋養各個臟腑。當然水液在體內的運動,都離不開腎臟的主持。

以上就是經典中醫學理論中,對水液代謝過程的大體描述。不知大家看後,是何感想?

筆者在這裡,簡單地談下自己地看法。古人沒有對解剖學發生強烈的興趣,因為對於'真理”的追求,從來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向。我們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將已有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

在實踐中發現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對理論進行修改,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中醫理論。水液代謝的問題也是這樣。古人最終將理論確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源於醫學實踐。

中醫學治療水液代謝方面出現的問題,比如水腫,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會講到三個重要的臟器:肺、脾、腎。

而針對此三個臟器給予的治療,往往又是對上述病證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於這些實踐的基礎,古人嘗試思考三者與水液代謝的關係,最終在頭腦中構建了這樣一個水液入胄,經脾,達肺,到膀胱的理論模型。

對於這樣的理論,如果我們完全拋開歷史,不考慮古人的環境,硬是用今天科學的解剖學知識來否定古人,那麼你會在滿足了自己作為勝利者的虛榮心的同時,也就失去了與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寶貴經驗智慧的機會。

3.膽

膽作為一個腑,實際上與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食物的傳導不會經過膽,水液也是一樣。所以古人還有一種見解,認為膽屬於所謂“奇恆之腑”之一。

奇恆之腑這個概念比較偏一些,實際運用的機會也比較少,我們這裡暫時不講了。我們只從兩個側 面,來認識一下膽腑的功能。

一個人臨危不懼,泰然自若,我們會講他膽識過人。這裡的膽,就體現了中醫理論中,膽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所謂“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無論所處的局勢多麼混亂,無論面臨的困境多麼險惡,都有勇氣面對一切的挑戰;這樣的人,膽氣充盈,剛毅果敢,心中有正氣,言語顯決斷,稱為勇士。反之,遇事畏縮不前,環境稍變,其心大亂,惶恐不安;這樣的人,膽氣不足,懦弱膽小,猶豫不決,稱為怯士。

另外一個詞,這些天反覆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膽相照”。講五行時我們提到,膽的位置依附於肝內,緊密相連,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而肝臟脾氣暴躁,剛烈勇猛,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而膽腑則性情中正,威嚴果斷,是一位穩坐中軍帳的軍師。譬如廉頗與藺相如,張飛與諸葛亮。只有肝膽齊心協力,並肩作戰,才有可能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中醫所說的三焦是人體器官嗎?揭秘人體生理之謎—六腑

4.三焦

三焦顧名思義,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歷來是中醫臟腑理論中爭議最大的一個腑。我們這裡也不想在三焦上花費太多的筆墨。只是簡單地讓大家對三焦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瞭解一下三焦對於中醫診治疾病有怎樣的作用。

書本上講的三焦似乎很簡單,就像個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臟五腑都裝在裡面。但是,三焦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胃、腸、膀胱、膽我們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麼看不到呢?

對這個問題,筆者以為,從整體觀念的角度來認識,或許會更好理解。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臟腑並不是割裂開的,彼此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三焦正是把整個胸腔腹腔看作一個整體,氣與水谷在其中上下通行,上閉則下塞,下堵則上壅。因此,我們可以把三焦看作是一個理論的模型,而不是一個實體的臟器。

那麼,三焦這個概念,是不是就毫無價值呢?

既然三焦是人體內最大的一個腑,其餘的臟腑都在其中,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三焦理解為一條通道,貫通人體軀幹的上下。在這條通道中,有氣的運行,也有水的運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現異常,就很容易發生氣的鬱結,水的不行。

方劑學有一個經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湯,就是分別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來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溼熱,從而通暢三焦的氣機。

清代醫家吳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論,確立了一套針對外感發熱性疾病的辨證體系,稱為“三焦辨證”,就是從上、中、下三焦的部位,來表示外邪進入人體後從上到下的傳變規律。可見,古人對三焦的認識,並不是純粹的擺設、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療思路上,給人以啟迪,教人以大略的有價值的概念。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