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腑中的最后两个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六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膀胱:州都之官”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1、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说明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

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人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膀胱又称“脬”,位于小腹中,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于肾,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与外界直接相通。关于膀胱的形态,古医书亦有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膀胱基本一致。膀胱与肾在五行均属水,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

“三焦:孤腑”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六腑:膀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

1、三焦的功能

关于三焦的部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关于三焦的功能,学术界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总体上而言,对于三焦整体功能的认识分为两个方面。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所谓“诸气”,是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总司,即总管之意。因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胞”,故凡各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以三焦为通路,三焦也是人体各种物质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主要取决于其能通行元气。元气,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这很抽象,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肾精及其所化生的元气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蕴含着最重要的生机,发出之后要向树干、枝叶弥散,对人体而言,弥散到中焦就形成了脾胃之气,弥散到上焦就成了心肺、头目之气,弥散到经络就成为了经络之气,因而肾元之气通过下焦、中焦、上焦向全身来敷布,从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的生命活动。故《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为“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亦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气”,指宗气、营气、卫气。可见,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而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身上下内外,正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见三焦在人体整体气机、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所在。通调三焦气机也成为临床重要治则之一。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有疏通水液运行的道路,并运水液的功能。人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行。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里的“决”即是疏通之意。“渎",指沟渠。决渎,即是疏通水道。三焦是负责疏通沟渠的,让排泄废液的各种通道通畅。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全过程是靠“三焦气化”来完成的。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变。如在上焦,水之上源是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中焦是脾的运化水液,在下焦是肾阳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司膀胱开阖,膀胱的贮尿排尿等,这些脏腑协同配合保证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如果三焦气化不利,位于三焦的肺脾肾功能异常,水液代谢障碍,不能发汗,不能排小便,多余的水液在体内停留就会形成痰饮、水肿这一系列病变。所以对于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的痰湿、水肿的病变,一定要鼓舞三焦的气化功能,在上焦助肺的气化功能,可以选用防己黄芪汤加桂枝、麻黄补肺宣肺、散水助发汗,在中焦可以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行水助转运;在下焦可以选用真武汤助肾与膀胱气化排尿。只要振奋三焦气化,停于体内的痰饮水湿皆可蠲除。

三焦主持诸气与运行水液这两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因水液的运行要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人体之气只能依附于津液才得以正常运行。打个比方,肾藏元阴、元阳,肾阴(元阴)为人体之真水,肾阳(元阳)为人体之真火,肾水从下焦向中焦、上焦的布散必须借助于肾阳真火的温煦气化推动,就像一盆凉水必须加热变成水蒸气才能上升一样,同理,从肾中发生的元气向中焦、上焦的布散也必须靠蒸动肾中的真水才能循三焦布散而不至于散失。可见,三焦中流动的津液和气是“津中有气,气中有津”,气与津液的运行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实际上,三焦还有运行水谷的生理功能,如《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说明三焦还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通道。

三焦,作为一腔之大腑的功能,主要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而作为部位三焦的功能特点主要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三焦功能特点

(1)上焦如雾

指上焦有开发和宣散的作用,比喻心肺将水谷精微像雾露一样灌溉周身的作用,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由于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而布散,又称“上焦主纳”。根据这一思想,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提“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就是治疗上焦的病变,用药上要用像羽毛样轻轻上浮的药物,如果不是这种轻轻上浮的药物就不能上举到上焦去,比如说上焦风热引起的头痛,常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这都属于治上焦如羽一些药物。

(2)中焦如沤

沤就是沤渍。在农村沤粪的过程,就是让粪便发酵的过程。比喻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为饮食物要在小肠中受盛化物要储存一段的时间,在储存的过程中要对它进行转化,对它进行消化吸收,类似于农村的沤粪的这个过程,所以说中焦如沤比喻脾胃的消化吸收的功能。《温病条辨》指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的就是治疗中焦的病变。用药上要用偏于平衡的药物,这个药物的性质既不是升浮的,又不是沉降的,它的作用偏于作用在中焦脾胃,如果不是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就不能作用到中焦,比如说用白术、党参、白蔻仁、砂仁,这些药性味甘平,其作用靶点在中焦脾胃,所以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实际上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的器具,就是秤杆,秤杆其取在平,秤杆为了公平交易,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秤杆以平衡为要,就像治中焦一样,药物的性味应该是平和的。

(3)下焦如渎

所谓渎,是指排泄糟粕和尿液的沟渠。《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像沟渠一样负责排泄糟粕和水液的,所以治疗下焦病变一定要用药性比较沉重的,直驱下焦的药物。权就是古代的秤锤,锤都是铁制的,比较重,所以治下焦要用质地比较重的药物,即非重不沉,如芒硝、大黄性味比较重,直驱下焦,直达病所。可见,根据三焦不同的功能,吴鞠通确立了相应的治则,对于临床理解和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