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靈樞·本輸》論述各經的井、滎、輸、原、經、合各穴,首先列舉五臟所“出”的手足陰經,隨後列舉六腑所“出”的手足陽經,最後特別提出
“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的結論。為什麼這樣說呢?應當如何理解這一結論呢?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要分析這一問題,先要了解臟腑、經絡聯繫的一些規律。臟腑與經脈的聯繫大致上是:臟腑在膈以上者,應於上肢;在膈以下者,應於下肢。這樣,肺、心及心包應於手三陰;脾、腎、肝應於足三陰,陰經的上下劃分比較明確。而六腑大都在腹部,所謂“六府、膈下三藏應中州”(《靈樞·九針論》),即不能劃分上下。因其在腹部,從總的來說,都是與下肢足三陽相應。這樣,胃、膀胱、膽,在其本身的經脈足三陽經上有各自的“合”穴,大腸、小腸、三焦,在其有關的足三陽經上也各有“下合”穴。總的稱為“六府下俞”或“六府下合”。這就是所說的“六府皆出足之三陽”。

六腑是怎樣出於足三陽的呢?六腑之首是胃,在其本經足陽明經上有合穴足三里。與胃直接相連的是大、小腸,大腸在足三里的下方有合穴上巨虛,小腸又在其下方有合穴下巨虛。這就是《靈樞·本輸》所說的“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由此說明,足陽明胃經不僅與胃有關,而且還與大、小腸有關,這是因為大小腸都連屬於胃的關係。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膽,在其本經足少陽經上有合穴陽陵泉;膀胱,在其本經足太陽經上有合穴委中;另有三焦,因其是“水道”,所以在委中之旁有合穴委陽。這也就是《靈樞·本輸》所說的“三焦下俞,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足太陽膀胱經除了與膀胱有關外,還與三焦水道有關。所以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六腑下合有沒有臨床根據呢?《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曾經指出:“治內府奈何?“取之於合。”也就是說:“合治內府。”意思是六腑病症可取用下合穴治療。胃病取足三里,大腸病取上巨虛,小腸病取下巨虛,膽病取陽陵泉,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陽。胃、膽、膀胱的合穴都在本經上,其間的關係不用詳說,現專就大腸、小腸、三焦與下合穴的關係作些說明。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急迫感,欲大便)……此其候手太陽也,取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之委陽。”(參見《太素·府病合輸》)——所舉都是腑病取用其下合穴。臨床上,如對腹痛、洩瀉、痢疾、闌尾炎,取用上巨虛;腹痛、痢疾、腰脊掣強,取用下巨虛;小腹脹氣,小便渾濁、不利,取用委陽等,都有良好療效。從治療作用說明,下合穴與六腑之間是有特殊聯繫的。

以上說的是“六府皆出足之三陽”的道理。那麼,為什麼又要“上合於手”呢?“上合於手”是指大腸上合於手陽明、小腸上合於手太陽、三焦上合於手少陽,即大小腸和三焦上合於手三陽。五臟與手足陰經之間是在上者應於手,在下者則應於足,無所謂“上合”;六腑因其在腹部,下出於足三陽之外還有“上合”於手三陽的關係。從六腑與手足三陽的關係來分析,與足三陽的聯繫是主要的,其根據就是六腑下合穴;與手三陽的聯繫則屬次要的,所以說成“上合於手”。

上合於手,是指足三陽與手三陽相合,是經脈之間的擴大聯繫

六腑“下合穴”意義如何?有沒有“上合於手”?

楊上善注說:“六府,足陽明脈上合手陽明,足太陽上合手太陽,足少陽上合手少陽也。”只有這樣,才能說明手足三陽經之間脈氣相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有不同:後者通過其下合穴能治療“內府”病,前者的有關腧穴則主要是治療“外經”病。所以

手三陽經的病候記載也缺乏腑病。這一情況是符合臨床治療實際的。這也是《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所說的“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滎輸,概指四肢部各穴;合,主要指的是六腑下合穴。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